何苗苗,潘 雪,靳 平
(1.皖南医学院 人文与管理学院;2.静和雅苑茶学空间,安徽 芜湖 241000)
隐喻通常被看作是一种语言修辞、认知思维方式。甚至我们日常的思维和行为所依赖的概念系统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1]。隐喻最基本的概念意涵是在有着某种相似性的两种事物间,用一种事物去暗喻另一种事物,以达到直接表达所不能及的作用。例如,隐喻可以促进新事物或者复杂事物的理解,增加表现力、创造力和美感,从而使得表达更加有生命力和吸引力。隐喻故事在各国的神话故事中都有体现,是承载文化,传承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澳大利亚学者George W.Burns教授将隐喻故事治疗作为一种完整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2]。隐喻具有互动性、自主性、探索性、开放性、丰富性等特征。隐喻根据来源分类有来访者生成型隐喻、治疗师生成型隐喻、合作型隐喻和体验型隐喻。在对来访个人情况、问题所在和资源优势等的评估的基础上,找到匹配来访者的隐喻故事,实施干预,评估效果,反思得失整个完整的过程进行隐喻故事治疗。
茶道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的多种元素中都存在着隐喻的使用,不管是作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必须品中的“茶”,还是“禅茶一味”的修行媒介的“茶”,都在不知不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中滋养着一代代国人的生命。“茶”的神韵如何流入人的生命,隐喻故事是不可或缺的途径,那么如何借西方理性思维的工具,使得这些途径更加明确和系统地展现出来,更好地使得茶的隐喻从无意识流动状态,变成能有意识地为人所用,正是本文意旨所在。
茶道简而言之就是人们饮茶时的规矩和仪式,是茶文化中的一部分。茶道精神承载着中国民族精神、性格、文化。它扎根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土壤,以“七义一心”(一心:“和”;七义: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引导)为内容,以“和、敬、清、寂”或“正、清、和、雅”为精神内涵,通过寓“人情”、“意趣”、“志向”、“神韵”等于茶道,从而实现个人层面的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安定人心、净化人心,社会层面的和谐社会、移风易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茶道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中的隐喻元素众多,在梳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四种隐喻故事的来源,第一,来自“茶本体”的隐喻。例如茶名中包含了茶叶的形、色、品种、产地、工艺和精神内涵等多种隐喻[3],“碧螺春”隐喻着形状优美、色泽明快的春茶之生命灵动,“铁观音”则隐喻着多功效、内涵丰富的“慈悲”茶品。第二,来自“茶人”的隐喻。人们在泡茶和品茶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人生的不同方面投射到“茶道”之中,从而产生隐喻。例如用茶的味道及变化过程隐喻“人生”或者“婚姻”,而得出“人生如茶”、“婚姻如茶”[4];或者将个人性格、君子品格隐喻于茶之中的“君子如茶”等隐喻。第三,来自“茶文化”的隐喻。茶文化中蕴藏着意味深长的传说故事,在品茶的过程中,通过叙述,使得其精神内涵能够滋养品茶人之当下的生命。例如,“太平猴魁”背后是善良老汉埋葬母猴,神猴感恩以茶树礼谢的故事,其中传递着“善良和感恩”的质朴价值观。此外,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安吉白茶等众多的名茶背后都有着发人深省的积极价值内涵的隐喻故事。第四,茶道体验型隐喻。这种隐喻产生于泡茶和品茶的过程体验,当个体和茶的生命相遇过程中,通过觉察当下而产生的真实体验,隐喻到自身生命的某个维度。例如,上年纪的人喜欢品味陈年的普洱,熟普难泡好,但是泡出的滋味丰富和持久。隐喻生命经历丰富的老者,值得慢慢体悟和品味。
茶道的静态元素中有主要茶叶、茶具、水和空间环境等。“茶本体”型隐喻非常丰富,茶名、品种、产地、工艺和时间等。茶叶的选择因人而异,类似隐喻故事治疗中隐喻与来访者的匹配一样,我们在给自他择茶时,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进行选择。很多商务人士喜欢“西湖龙井”、“太平猴魁”、“黄山毛峰”蕴含成功和气度不凡的清晰爽口、提神醒脑的绿茶;而一些内敛沉静的人则喜欢陈年的普洱茶,它蕴含着生命随着时间变化而沉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有些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喜欢发酵程度高的红茶,以醇香和温性来调节脾胃功能。
水赋茶以重生,要得一杯好茶汤,水的品质自然要讲究,陆羽《茶经》对水的论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不光对水的出处有要求,同时对水之形态也要求活、缓、净,即缓慢流动的活水。接着如何煮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小小一杯茶蕴含了自然之道,人生之道,只有体察入微,心怀敬畏,方能得其神韵,悟出其中奥妙。隐喻人生要活出滋味,生命也许提供适合的条件和资源,仔细品味体察,不急不躁,自然灵动地呈现生命之美。
除了茶叶以外,茶道中的茶具也意涵丰富。“三才盖碗”隐喻“天、地、人”三才,盖代表“天”寓意“鼎立”,碗代表“人”寓意“包容”,底托代表“地”寓意“承载”。公道杯则顾名思义,它隐喻着茶道中讲究公平、公正的无分别之心,对不同身份地位之人,在茶桌之上都是一视同仁的尊重礼敬畏。品茗杯从其大小、材质、工艺繁简即可反应出主人的性格偏好,同时七分满的斟茶之规,则隐喻着中国人中庸、适度的适可而止之意。茶道六君子隐喻着不同类型的工具和而不同、各司其职、各尽其才、通力合作而完成整个茶道的完美呈现。另外,茶桌上通常还会根据主人的喜好准备茶席和茶宠,茶席把这些器具包纳于方寸之间,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感,使得人的心理有一种完整的审美场域。茶宠则由于其谐音或者隐喻为品茶氛围增添了雅性和生趣,寄托们美好的愿望。例如,石榴隐喻着多子多福,金蟾口含可转动的铜钱,谐音就是“赚钱”,还有许多粗陶搭配水培绿植的景观,将自然之美纳于方寸之间。
茶道的动态元素,即泡茶的过程中则是体验式隐喻产生的最佳时机。其仪式过程包括择茶、备器、煮水、候汤、洗杯、烫壶、赏茶、投茶、注水、洗茶、泡茶、出汤、分茶、敬茶、闻香、观色、品茶、回味和谢茶等具体操作过程(“禅茶”程序最初还会加上礼佛和调息,以达到心身宁静的状态),也即准备-泡茶-敬茶-品茶四个阶段。要品得一杯愉悦心身的好茶,整个过程都需要保持足够的专注、用心和觉察。一场看似行云流水、悠闲自得的泡茶过程,正是“千百次慎重地举起,换得一次优雅地放下。”盖碗的拿下和放下,茶叶在其中的沉浮隐喻着人生的起伏,滋味自在其中。茶的滋味由浓变淡,浓有浓的醇厚,淡有淡的清雅,人生亦是如此,用心欣赏各个阶段,自能得其不同妙味。在敬茶的过程中,敬茶人的姿势要圆融,身体要保持端正,茶杯只倒七分满,最后一杯留给自己等这些规矩,都是在隐喻为人处世之道要正直、谦卑、以和为贵的儒家之精神内涵。其实,泡茶的每个操作过程用心体味都能和饮茶人生命发生勾连,产生丰富的体验型隐喻,因为泡茶的过程将茶所承载的彼时彼地的自然人文信息,凝聚与此时此地的时空之中。
茶道可繁可简,它可以是一种闲情雅致的生活方式和待人接物的人际礼仪,也可以是修炼身心的媒介工具。所谓饮茶以客少为贵,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例如,白居易在《山泉煎茶有怀》中,以“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的诗句表达文人独自品茶,借茶达到“天人合一”的神韵。
以茶为媒重遇自己。现代人处于信息超载的时代,自身的感官总是被外界信息所干扰,表面看似生活丰富多彩,实则心身俱疲,充满了焦虑情绪,甚至出现手机依赖症等严重问题,借泡茶和品茶将身心安住于当下,通过自己的觉察和体悟感受真正心身放松愉悦之道,而不是处于众多信息的选择困难或者是消费主义绑架的幻想与失望之中。
以茶为镜重构生命。人们在叙述中展现和建构自我,茶馆和酒馆不同,历来是人们能够进行深入交流和反思的地方。老舍用《茶馆》记录着清末到抗战胜利的50年间的老北京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人物命运。聆听他人的生命故事是一种替代学习,人们在不知觉中通过他人故事中的原因和结果,看清楚自己生命的取舍,不知不觉中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茶道为人们的交往创造出了一个彼此重新建构故事的宁静空间。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们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及矛盾,特别是老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完整,避免绝望感。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每个生命都会经历不同的挫折。在品茶之中,人与人之间开放地交流和反馈使得很多个人的困惑和问题,从别人的角度换个视角来看,或者得到别人感同身受的回应,那么就像茶遇到水实现重生一样,人的生命因为彼此的照见与体恤从而获得很多的资源和力量,现实重构。
茶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子文化,是从儒释道等诸家母体文化中孕育而生,茶道中流淌这些文化的精髓,即融合儒家之“和敬”、道家之“清净”和禅宗之“寂静”的“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5]。
儒家之“和敬”。随着经济、科学和网络的发展,社会城市化的进程。人际交往方式更加便捷,交流目标也更加理性和功利,这种方式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和经济的同时,弱化了人与人间的情感关系。而茶道中的分茶和敬茶的礼仪和规矩,创造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敬爱和以礼相待的时空,使得渐渐被物化的个体生命感觉到被尊重和珍视。可以缓解后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因个体化和城市化而产生的疏离和不信任。个体也可以以茶明志,借茶喻情,用茶来表达自己的廉、俭、雅、洁的君子人格,借茶来抒发自己在世俗中无法排解的精神痛苦[6]。
道家之“清净”。道家文化赋予茶道以无为而治、虚静恬淡、使民不争的治国理想,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合乎大道的人生追求。在茶道中实现人对自然的归回,品茶时将心身借茶去体悟自然之美,正如“茶”字拆开即为人在草木间的意蕴。从而使从社会化的反面实现“自然化的人”,从固化的社会比较概念中暂时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人杜甫从诗中表达出了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禅宗之“寂静”。佛教中的禅宗法门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特点,禅茶就是其中非常有特色的修行方法,晚唐赵州禅师的“喫茶去”的禅宗公案更是为人耳熟能详。时至今日不少佛教寺院保存着蕴含哲理和寓意的茶禅文化。禅茶中包括了人际相处之道,人与自然之规律,它是参悟人生道理的有效工具。以“茶”循道,立“人”悟道,泡茶的过程中茶人需要以“八正道”、“清净心”、“六和敬”来调伏自心,以自然安适、行云流水的十多道程序来约束其身。禅宗的文化精髓就通过这种看似复杂和严格的程序流淌到一代代茶人的生命之中[7]。
由于茶道仪式的存在,人们将几分钟就能喝完的茶水,变成一种仪式性的活动,花几个小时在设置精美或者简洁的茶庭中泡茶品茶。这个过程的意义就使喝茶从单纯的解渴功能变成了很高的精神放松和疗愈。类似沙盘创始人卡尔夫认为的做好沙盘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在以茶席为中心的方寸空间中,茶在泡茶人娴熟的茶艺中与水相遇而重新被唤醒;在茶庭的空间中人与茶、他人、文化之间相遇而产生连接。不管是泡茶人还是饮茶人,在茶道营造出的时空中,让各种隐喻故事有了产生的土壤,生命因此也有了如茶般重新唤醒和重生的可能性。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各种风险因素的增加,人们无法适应,从而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和困惑。其中,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巨大痛苦。在抑郁症发病众多相关因素中,冗思,即个体反复沉溺于负性情绪,及其前因后果的思维循环之中,这种反刍思维在抑郁症状的起病、反复和加重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茶道的整个过程中,要想泡得一壶好茶,必须将注意力保持在当下的一招一式上,极高的水温、变化的色泽、茶香、口感等会自然将人的各种感知拉回当下的情境。森田疗法中认为对神经症治疗的要点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茶道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使茶人有“跳出大脑,走入生活”的一种契机,从而跳出原有的恶性循环的反刍思维,让新的茶道隐喻故事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被觉察和照见。从而在茶人的生命中孕育出新的体验,替代原有的消极体验,达到心理疗愈之功效。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在人际关系中建构着自我的认知和体验。茶道精神中“和敬”思想,通过具体的茶礼在人际之间形成了尊重、接纳、包容、开放、分享的人际氛围。同时,通过因人、因地、因季节和时间等因素来择茶选水,泡茶需根据茶叶的品种、年限、工艺、冲泡次数,要不断调整注水方式、水温和出汤的时间等元素,方得一杯好茶汤。其中无不隐喻着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呵护和欣赏。在这种完全尊重和接纳的环境里,实现了心与茶的相通,心与心的相通,从而能把握时机、因势利导赋予茶以新生。良好关系的建立被认为是心理咨询中起效的关键因素。只有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之上,人们之间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生命之间的流动才得以发生。
正如前文所述茶道中的隐喻可以来自茶本体、人、文化和体验这四个方面。首先,茶本体中茶名、茶的品种、产地、炮制方法、存放时间、使用的茶配具等各种因素中都存在丰富的隐喻,在感官接触到茶的当下,这些隐喻就和人的生命发生流动,不同的人会自然选择某种茶和茶配具,类似与心理治疗沙盘疗法中的沙具选择投射着人的心理意象。这些意象又蕴含意味深长的隐喻。其次,人是故事的载体和叙述者,后现代的叙事治疗认为人对自己经历的叙事决定了个体对该事件的态度和情感,而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生命经历不同,会对同样的事件看待角度不同,为人重新审视自己生命叙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再次,茶道文化也包含了中华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其中通过各种典故、公案、神话传说流传下来的隐喻故事不胜枚举,有心者可以从中吸取源源不断的隐喻故事资源。最后,佛教认为人作为有智慧的生命存在形式,本自具足,只我执烦恼不能见其本来面目,而体验型隐喻就在茶道的觉知中,为体验生命的本质创造的机会。茶人们专心一处,所得的不同体悟也能给其他生命提供隐喻的来源。例如,历代的很多茶诗中所包含的众多引人入胜的意象就产生与作者具身的生命体验。
茶道为人提供了安全受保护的时空,通过对当下的觉知和观照,人与人之间创造出了温暖接纳的人际关系,让各种隐喻故事得以自然而然地发生,在方寸之间实现不同生命的流动。很多人生的困惑由于思维的固化和僵化,把个体卡在问题中无法松解,茶道让生命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流动起来,把人的注意力带回当下的时空中,情绪也由于茶的色香味和人际交流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根据积极心理学家Fredrickson的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此过程可以扩展个体的思维-行动范畴,建设有利的心理资源,增强心理弹性,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最终建立持久而有效的生命资源[8]。
“落日数声啼鸟,香风满路吹花。道人邀我煮新茶,荡涤胸中潇洒。”(唐·吕岩,《西江月》)悠悠一片茶将时空更迭、文化积淀、世风民俗、人情冷暖凝缩在其生命中,以茶道为媒,在方寸时空内,以隐喻故事为体,实现了多重生命的流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让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不同生命经历、中华文化精髓在当下鲜活灵动的生命中流淌,从而对个体生命产生心理疗愈和精神滋养,提升生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