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的历史渊源及其价值

2023-12-13 13:22:33尚毅
中国故事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语文学大学语文语文课程

在中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独占鳌头的语文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却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经历了由公共基础必修课,到选修课,再转身为人文基础素养课,而今纳入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群组的发展历程。大学语文课程经历了开课、撤课,再开、“归隐”两起两落的设课过程。但实际上,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世界各地区高等教育界共同面临的尴尬境遇。大学语文课程的起与落,似与世界语文学在学术界影响力的起落相呼应。

一、“语文学”的概念

语文学(philology),一门让人恍惚、似熟悉而又陌生的学问。19世纪上半叶,欧洲学术精英组成的团体“伦敦语文学协会”的组建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瞩目。许多世界级学术大师都曾为它下过定义,如《牛津英语词典》主编詹姆斯·穆雷、德国哲学家尼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印度学家谢尔顿·波洛克、哈佛大学语文学教授扬-茨奥科夫斯基等。但在西方的学术史和概念史中,语文学都是复杂而难以界定的一门学问。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学?19世纪,语文学是与数学、生物学等自然学科相提并论的准科学,“是‘一切人类精神科学的王中之王”。波洛克一言以蔽之称其为“一门让文本产生意义的学科”。茨奥科夫斯基在《超语文学》中说:“只要我们能够承诺将开始重新小心谨慎地对待学术,……只有对言语、事实和观念等同样地显示出我们的关心,方才对得起我们自己,对得起学问的分类和我们表述的思想,……不管我们正在做语文学还是超语文学,让我们热爱语文。”“‘热爱语文是语文学的本质,也是人文科学实践的核心。”

导读

中国的大学语文课程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本文追溯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历史渊源与名称由来,追忆了中国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性定位。而今,大学语文已成为高校人文素质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群组中的一员,其之于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社会意义与教育价值,可见于课程内涵性质、对通识化人才培养的社会功用及其在其他各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存续的课程价值三方面。

作者:尚毅,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2074至2078午教育部外派欧洲考门斯基大学汉学系任教。

有趣的是,世界语文学的学术发展路径和中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世界语文学的学术历程同样经历了两起两落。不妨借世界语文学“热爱语文”这一核心,观照中国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社会意义与功用价值。

二、“语文”之名与高校首开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至此,有三千年历史却并非独立学科的中国语文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改称“学堂”为“学校”;9月,中华民国第一个“教育系统令”问世,史称“壬子学制”,该学制制定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明确规定了民国中学开设的语文学科定名为“国文”,从此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语文教育。1922年,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改革令》颁行全国,史称“壬戌学制”。这一学制基本反映了学者专家的意志,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纲领;次年,民国教育部公布“新学制课程纲要”,由胡适起草《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语文有了“国语”的叫法。此时,中国高等教育各阶段还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直到民国27年(1938年),中国高校才开始普遍开设大学一年级语文(当时叫国文)课程。开设原因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因为(当时)大学新生国文程度差”。所谓“差”是指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国文程度未能达到一个高中毕业生的标准。这个标准即前面提到的高级中学国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至于修完一年大学语文课程应达到何种程度,未见相关课程说明,可以理解为达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即为合格。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高等教育体系第一次在非中文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设课目的是对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非中文系学生进行语文的深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合格的大学人才,为工业化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科技进步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由叶圣陶先生担任主任委员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即开始筹建中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叶老提出用“语文”命名该课程,以代替旧有的“国文”“国语”叫法,从此“语文”这一名称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1952年,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实施院系调整,工程技术专业教育的地位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大幅提高,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设课历时14年的大学语文暂时退出讲坛。

三、再次复课与“归隐”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为配合当时高等教育需要,在著名专家学者匡亚明、徐中玉、苏步青等倡议下,全国高等院校重开大学语文课程,语文又重新回到高校讲堂。与上世纪30年代末课程开设有所不同的是,此次变动并非出于由政府出台政策的行政性要求,而是基于专家学者发出的学术性号召。专家振臂,天下响应,从重点大学到普通高校,再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高校几乎全面开花。也因此,再次复课的大学语文更多的带有自主、自愿性质,开不开课、何时开课、哪些专业开设、授课内容与使用教材等,均由各高校自主决定,大学语文课程进入了相对自由发展的阶段。

进入21世纪,受高教体系自身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现阶段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时局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设置的状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公共基础必修课到选修课,再到归于人文课程群组……历时四十年,大学语文设课基本延续了高中语文教学以文学美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定位。这种定性定位也影响到了教材的使用与编写。许多高校把大学语文上成了文学欣赏课,甚至不少院校的教材就是《文学欣赏》;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種类繁多,据统计,21世纪初年,我国馆藏的大学语文教材就达1402种之多,使用于教学的教材也在100种以上。大学语文的自由发展状态由此可见一斑。四十年间,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经历了由恢复初期的欣欣向荣,到今天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群组接轨的百花齐放的变化。从世界大语文学的视角看,中国大学语文课程的演变历程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其对人才培养的社会功用和教育价值尤其值得我们探寻与借鉴。

四、课程功用与价值

华东师大创校校长孟宪承在《大学教育》一书中开宗明义说:“大学是最高的学府,这不仅仅因为在教育的制度上,它达到了最高的一个阶段;尤其因为在人类运用他的智慧于真善美的探求上,在以这探求所获来谋文化和社会的向上发展上,它代表了人们最高的努力了。大学的理想,实在就含孕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的理想。”通过仔细分析,孟先生进一步指出现代大学的理想包括三个方面: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镕;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新时期,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承继孟老所赋,提出现代大学的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那么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究竟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与职能呢?把它放在大语文学的视域范畴,也许能更好地感受它的价值与意义。

(一)从课程涵义看

195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成立语文和历史两个教学问题委员会。同年12月,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向中央提交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请示”,提出:“实行中小学语文一门课程,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种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的建议;1955年7月教育部印行《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规定了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大纲一直影响着后来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并体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大学语文课程起初继承了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其课程性质和功用被定位于对高中语文课程的沿续与补充,目的是对刚由高中进入大学的新生进行中国语文的“回炉再加工”。教材与教学内容也是在高中语文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并一直沿用至今。1996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1998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高校通识素质教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2006年9月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我国将在各级学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并提出“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由此大学语文课程被正式定位为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群组中的一员。从以上文件内容,即可解读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社会功效:为实现世界语文学所欲达到的为正确理解所有专业文本的意义而服务。

苏步青教授1978年发表任复旦大学校长宣言时所言即可证明这一点。苏老说:“如果允许复旦单独招生,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科目就不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可见,万科之母的语文在高校各学科的发展建设中仍不失其作为基础性学科的价值与意义。

(二)从课程功用看

新时期高校语文课程无疑对中国现代通识化人才培养具有知识与能力的涵养育化之功,对人才的全面、均衡发展起着基础工具性的铺垫作用;在这场世纪之交的教育变革中,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个体能力素养、推动整体教育行业的均衡發展方面,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匡亚明在华东师大版《大学语文》教材出版时曾说:“大学里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现在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傅斯年先生也曾说:“最近一世语言学所达到的地步,已经是生物发生学、环境学、生理学了。……本来语言即是思想,一个民族的语言即是这一个民族精神上的富有,所以语言学总是一个大题目。”傅先生这里的语言学即指语文学。

早在20世纪前期,中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就有名师从教的优良传统,如沈尹默、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师都曾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的讲台上挥洒过他们的才情。当代的知名学者陈垣教授也还在亲自为大一学生上大学语文课。他认为理科学生若缺乏较深的国文知识,缺乏文字表达能力,就无法通顺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表达出来。新时期的北大、华东师大等高校也保持着这一优良传统。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三)从课程价值看

以史为鉴,语文课程的设置对高校建设发展及各学科全面的人才培养有不可或缺的教育意义及实用价值:

从语文的学科性质出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根本特性,也是该课程对所有学科课程的基本作用与价值。无论课程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发展,万变不离其宗,基础工具性都是语文学科之根本,而从语文的溢出效益入手,大学应该是谦谦君子汇聚的优雅之所,这是人类给予现代大学的理想。“为了做出高校对社会的应有贡献,也为了维护公众对大学的应有敬意,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履行其学术使命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自己的精神使命,更加重视在‘优雅学府中培育‘栋梁学子。”“优雅”是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和民族传统,也是中国在繁荣富强的建设发展中的精神追求。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文明,是要靠以语文为核心代表的人文素质课程的普及教育推动实现的。此外,还应当考虑到语文的延展效用。语文不仅有涵养语言、育化气质的功用,还有开悟智慧、增智启思、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启迪心灵、培养审美情趣的效用。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有助于其他各专业学生学好本专业,且能帮助学生建树良好的人格品性,成就他们的美好人生。

让我们热爱语文吧!

猜你喜欢
语文学大学语文语文课程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54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4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