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成 汤玲 潘艳花 贺欢 杨馥霞 唐小刚
摘要:为加快甘肃草莓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进程,优化整合草莓种业资源,促进草莓产业持续发展。通过调研和查阅文献资料,结合省内草莓种植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甘肃省草莓种业发展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抓紧摸清甘肃野生草莓种质资源家底;持续开展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加强冷凉地区草莓优质种苗繁育技术集成创新;打造草莓育苗优势特色产业;健全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强化品牌意识,完善产业链条等甘肃省发展草莓种业的对策。
关键词:草莓;种业;现状;对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S66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7-2172(2023)11-1009-04
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3.11.005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Strawberry Seed Industry in Gansu
WANG Weicheng, TANG Ling, PAN Yanhua, HE Huan, YANG Fuxia, TANG Xiaogang
(Institute of Ftuit and Floricalture Research, Gansu Academy of Agrica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To accelerate the protection and innovative utilization of strawberry germplasm resources in Gansu, to optimize and integrate strawberry seed industry resources, a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trawberry industry, through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review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rawberry cultivation in Gansu,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dvantages, and existing issues of the strawberry seed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are analyze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wberry seed industry in Gansu are proposed with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cluded, i.e., quickly identifying the background of wild strawberry germplasm resources in Gansu Province, continuously carrying out germplasm innovation and new variety breedingwork,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high-quality strawberry seedling breeding technology in cold and cool areas, creating advantageous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for strawberry seedling cultivation, establishing a sound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brand awareness to improve the industrial chain.
Key words: Strawberry; Seed industry;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Gansu Province
收稿日期:2022 - 12 - 11;修訂日期:2023 - 07 - 12
基金项目: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2-2-88);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重点研发项目(2020GAAS21)。
作者简介:王卫成(1968 —),男,甘肃白银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草莓育种工作。Email: wang216630@sohu.com。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属于蔷薇科(rosaceae)草莓属(Frag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1 - 5 ],株高10~40 cm;叶三出,小叶具短柄,质地较厚,倒卵形或菱形,顶端圆钝,基部阔楔形,叶柄长2~10 cm,密被黄色柔毛;聚伞花序,有花5~10朵,两性花,白色,花瓣5~9枚,多为5枚,花径1.5~2.0 cm,萼片卵形,雄蕊20枚左右,不等长,雌蕊极多;聚合果,直径3~5 cm,鲜红色或白色、粉红色,瘦果尖卵形,光滑,自然花期4 — 5月,果期6 — 7月[6 - 7 ]。草莓原产于南美,我国各地及欧洲等地广为栽培,宜生长于肥沃、疏松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中。草莓浆果芳香多汁,酸甜适口,果肉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素有“浆果皇后”的美称,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8 ]。由于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高、适合设施栽培等优势,草莓已成为主产区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首选栽培作物。
目前,用于栽培的草莓优良品种较多,世界各国共有20 000多个,但大面积栽培的优良品种只有几十个,我国有自主培育和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200~300个。栽培方式有露地栽培和保护地栽培两大类。欧美等国以露地栽培为主,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以保护地栽培为主,我国区域广阔,栽培设施类型很多,有大棚小拱棚、日光温室、智能加温温室。我国草莓单位面积产量 2012 年达到最高值2.69万t/hm2,此后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16 — 2017年短暂上升,后又迅速下降,整体下降趋势与草莓栽培品种的更替以及市场从单一追求产量到追求品质与产量并重有关。近年来,过去主栽的产量高但口感略酸的甜查理等草莓品种已被产量略低但口感好、种植技术要求高的章姬、红颜等草莓新品种替代,草莓产业已逐步由追求“高产量、低价格”向“产量适中、口感上乘、优质优价”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消费者对草莓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种植者们也开始普遍采纳“疏花疏果、提质稳产”的栽培管理理念。这一理念的推行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对草莓品质的需求,还能促使种植者提供更高质量的草莓产品[9 ]。我们结合省内草莓种植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甘肃省草莓种业发展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甘肃省发展草莓种业的对策思路,以期为甘肃草莓种业发展提供指导。
1 甘肃草莓种业发展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草莓生产面积逐年增加,产量稳中有升,栽培面积、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据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统计,2018 年我國草莓总面积 17.3 万hm2,总产量 50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 50%以上[10 ]。其中辽宁、山东、河北、江苏、安徽、四川、浙江、上海、陕西、湖北等地栽培面积较大,主要集中产地在辽宁东港、河北满城、四川双流、浙江建德、安徽长丰等地。我国也是鲜食草莓消费大国,栽培品种以鲜食为主,少量用以加工[11 ],生产的草莓多供国内消费市场。目前,生产面积居前10位的草莓品种从大到小依次为红颜、甜查理、章姬、宁玉、达赛莱克特、白雪公主、四季草莓、晶瑶、京藏香、晶玉,其中我国产草莓品种有5个[12 ]。
甘肃省草莓种植面积约2 200 hm2,其中野生草莓约800 hm2,栽培草莓约1 400 hm2。野生草莓主产区域主要以岷县为主,栽培草莓主产区域主要以永靖县为主,生产面积近650 hm2,其他均在各地市近郊栽植。品种主要以引进的日本品种红颜、章姬等和国内育成品种妙香七号、京藏香、宁玉等为主[13 ]。栽培方式以日光温室设施栽培或塑料拱棚栽植为主。种植以农户分散种植形式为主,集中连片种植园区3~5个,一般规模为4~30 hm2。但草莓生产品种较杂乱,全部为外引品种,且品种较混乱,种苗质量参差不齐,优质草莓脱毒种苗严重缺乏[14 ]。
2 “十四五”甘肃省草莓种业发展优势
2.1 野生草莓种质资源丰富
据《甘肃果树志》记载,甘肃省有野生草莓种质7个[15 - 16 ],分别为伞房草莓、五叶草莓、东方草莓、纤细草莓、西南草莓、野草莓、凤梨草莓,在天水、定西、陇南、临夏等地均有一定面积的分布。野生草莓主要分布在海拔800~3 300 m的浅山小灌木丛中,阴坡居多。
2.2 草莓育种有一定的基础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近十余年来重点开展了草莓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工作,先后引进国内外草莓栽培品种优异种质和新品种42份,收集保存甘肃野生草莓种质资源24份,建立草莓种质资源圃0.2 hm2。累计配制草莓杂交组合40余个,获得杂种实生苗32 000余株,截至2022年底,已筛选出优株215株,复选优系6个,为下一步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2.3 草莓专业化育苗从无到有
酒泉龙德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全省唯一一家从事草莓种苗繁育的专业公司,地处酒泉肃州国家现代农业泉湖镇万亩核心区内,主要从事草莓新品种的研发、引进、推广、销售和草莓种苗(原原种、原种苗、商品苗)繁育。公司已建成600 m2草莓组培实验室1个、3 000 m3恒温库1座、1 000 m2草莓加工车间1处、3 800 m2连体日光温室草莓新品种展示区1处、4 000 m2草莓工厂化育苗中心1座、512份草莓原原种资源圃1处。年产组培草莓原原种苗10万余株、原种苗50万余株、商品苗30万余株。目前公司保存有草莓野生品种加工专用品种、反季栽培品种、露地专用品种等中外优良草莓品种资源1 270份,主要利用西北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以及祁连山脉特有的冷凉气候培育草莓种苗,培育的种苗品质优、产量高、抗病强。
3 甘肃草莓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野生草莓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工作滞后
甘肃省虽有丰富的野生草莓种质资源,但省内农业科研单位及相关企业只有个别开展草莓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工作,对全省野生草莓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工作不到位,尤其是对野生草莓种质资源中抗白粉病的优异种质发掘不够。
3.2 草莓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滞后
除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规范开展草莓有性杂交选育工作外,其他涉及草莓的相关单位和种植户多开展草莓新优品种引进筛选及生产技术集成应用,虽对当地草莓生产起到了较好的助推作用,但总体上全省草莓育种科技力量薄弱,育种手段落后,陇字牌的自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还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引进品种杂乱,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
3.3 冷凉地区草莓生产用苗质量不高
一是草莓生产用苗多为匍匐茎无性繁殖获得,无性繁殖代数越多,病毒积累和病虫害浸染就越厉害,种苗品质就会严重下降。全省草莓生产用苗多为自繁自育和省外引进,而草莓脱毒苗价格较高,增加了生产成本[17 - 19 ]。二是草莓种苗繁育地大多夏季气温偏高、雨量偏大,病虫害严重,多年连栽,不进行脱毒,且种苗来源混杂,脱毒苗使用率低,草莓生产用苗质量不高。
3.4 优质种苗繁育技术还有待集成创新
草莓种苗繁育技术落后。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每年草莓生产用苗量在2亿株左右,但除了外引草莓新品种外,多为种植户利用现有草莓生产苗在生产圃进行自繁自育,多代繁育,育苗品质差,病虫害严重,定植后成活率较低,对穴盘育苗等新型基质育苗方式应用不够。虽有1家专业化草莓繁育企业,但产量不高,且绝大部分外销[20 - 21 ]。
3.5 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有待健全
甘肃省草莓主栽品种配套高效栽培技术欠缺,特别是草莓日光温室草莓重茬土壤处理技术滞后,导致土传病害严重,死苗现象严重。种植户整体栽培技术水平不高[22 ]。小规模个体经营的机械化程度低,省力化效果不明显。高垄覆膜、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草莓生产中的应用占比还不够高。草莓生产中应用植物源农药及草蛉、捕食螨等草莓主要害虫天敌利用等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不多,草莓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风险。
3.6 品牌意识不强, 产业链有待完善
市场化、规范化管理体系不完善,草莓营销与市场衔接不够。销售形式多为传统市场销售,新型销售方式开拓不够,品牌意识不强。全省草莓生产主要用于鲜食,市场容量限制了草莓产业的发展。野生草莓虽有加工产品,但仅为初级加工,产品升级不到位,精深加工还处于空白状态。
4 “十四五”甘肃省草莓种业的总体思路
4.1 抓紧摸清甘肃野生草莓种质资源家底
依托第三次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对甘肃野生草莓种质资源再进行一次收集、保存、评价。要进一步对甘肃省野生草莓种质资源进行系统性评价,包括倍性、抗逆性、生物学特性、物候特征、遗传规律等性状分析,摸清家底,进一步挖掘野生草莓种质资源中的抗寒、抗病优异基因,加大开发利用力度,辅助分子育种手段,开展种间杂交,创制优异种质,为草莓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种质资源保障。
4.2 持续开展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
积极申报省科技主管部门和农林行业主管部门的相关种业发展项目,建议相关主管部门设立园艺植物育种专项,确保草莓育种工作得到长期稳定的项目经费支撑,吸引更多优秀的科技人员开展草莓育种事业。促进草莓新优品种选育工作稳定开展,力争实现隴字牌草莓新品种早日育成。主要利用现有种质资源甜查理、红颜、章姬、白雪公主、宁玉等亲本各自的特征优势,针对目前甘肃省草莓生产中白粉病、红中柱病、红蜘蛛、蓟马等病虫害危害严重的现状及品种问题,正确选配杂交亲本,以培育早熟、高产、优质、抗病、低温下花序连续抽生能力强、花粉粘性好的日光温室促成栽培品种为目标, 选育出春节前甚至元旦能大批量上市、大果型、风味好、耐贮运, 且较抗红中柱病、白粉病的栽培草莓新品种。同时,利用全省冷凉的气候特点,注重四季草莓选育工作,逐步形成陇字牌草莓品种特色。
4.3 加强冷凉地区草莓优质种苗繁育技术集成创新
西北冷凉地区,特别是甘肃省草莓主产区临夏州永靖县、兰州市榆中县等地,相对于我国西南省份的高原育苗有更加优越的自然条件,夏季气温较低,同时又有降水量少、空气干燥等气候优势条件,使得草莓育苗发生病害的概率极低,且由于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繁育的草莓苗植株矮壮,花芽分化也相对平原地区更早,秋季栽培后草莓上市时间普遍提前。为了解决病害问题和提高草莓种苗质量,可采用穴盘或容器育苗,穴盘育苗和高架育苗等新育苗模式是将来育苗的发展趋势[22 ]。
4.4 打造草莓育苗优势特色产业
优质生产苗是草莓种植的基础。应充分发挥全省冷凉地区自然条件优势,将草莓育苗业打造为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改变目前甘肃省草莓生产苗“自繁、自育、自用”为主的生产模式。建立草莓脱毒种苗标准化生产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通过草莓品种权人的授权,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主体,组建草莓脱毒苗组培中心,生产草莓脱毒原原种苗(原原种,一级种苗)。建立原种苗(原种,二级种苗)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农业种植合作社、相关公司或种植大户进行生产用苗的繁殖(生产苗,三级种苗)。
4.5 健全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
制定冷凉地区草莓种苗繁育技术规程,建立种苗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种苗市场监督管理,为草莓种植户提供品种纯正、生长健壮的草莓脱毒优质种苗,有效规避草莓生产苗带病传播的风险,助力草莓生产成为主产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通过品种权人授权生产的方式,保护草莓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草莓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6 强化品牌意识, 完善产业链条
草莓除鲜食外,可以加工成草莓酱、草莓干、草莓汁、草莓酒等,还可以通过冷冻处理制成速冻草莓和草莓冻干等产品[23 ]。政府应为各企业创造良好条件,吸引资金的投入,延长草莓的加工生产链。完整的草莓产业链不仅可以缓解鲜果销售压力,还可增加附加值,提高草莓生产效益。同时,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品牌意识、网络销售力度,拓展草莓观光休闲农业范围等手段,拓宽草莓的销售渠道[1 ]。
参考文献:
[1] 柴宗越,陈 馨,强浩然,等. 凹凸棒石添加量对草莓栽培基质及果实品质产量的影响[J]. 甘肃农业科技,2020(4):47-52.
[2] 蒲忠贵,张庆全. 草莓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 甘肃农业科技,2022,53(9):86-89.
[3] 李玉亮,胡轼林,潘旭升,等. 兰州新区日光温室绿色食品草莓生产技术规程[J]. 甘肃农业科技,2020(5):91-94.
[4] 汤 玲,贺 欢,孔 芬,等. 草莓组织培养研究综述[J]. 甘肃农业科技,2017(9):68-71.
[5] 贺 欢,王卫成,汤 玲,等. 圣安德瑞斯草莓拱棚栽培技术[J]. 甘肃农业科技,2018(4):86-88.
[6] 杨馥霞,汤 玲,贺 欢,等. 兰州地区草莓蓟马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 甘肃农业科技,2018(8):93-94.
[7] 汤 玲,杨馥霞,贺 欢,等. 兰州及周边地区草莓真菌病害调查及综合防治[J]. 甘肃农业科技,2018(12):86-88.
[8] 汤 玲,贺 欢,孔 芬,等. 甘肃省草莓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 甘肃农业科技,2017(12):86-89.
[9] 王 鹏,王 月,王文晓,等. 我国草莓新品种权保护现状与分析[J]. 中国果树,2023,234(4):129-135.
[10] 张运涛,雷家军,赵密珍,等. 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 70 年—草莓[J]. 果树学报,2019,36(10):1441-1452.
[11] 王鸣谦,薛 莉,赵 珺,等. 世界草莓生產及贸易现状[J]. 中国果树,2021(2):104-108.
[12] 朱 岩,周绪晨,宋 敏.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进展及影响研究[J]. 农业科技管理,2017(6):1-7.
[13] 杨馥霞,汤 玲,贺 欢,等. 低温下7个草莓品种的抗性生理指标比较[J]. 甘肃农业科技,2021,52(4):14-17.
[14] 甄文超. 草莓再植病害发生机理和控制措施的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3.
[15] 秦德厚. 甘肃果树志[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6] 万春雁,糜 林,李金凤,等. 我国草莓新品种选育进展及育种实践[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37-39.
[17] 吉沐祥,李国平,杨敬辉,等. 江苏省大棚草莓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技术创新[J]. 江西农业 学报,2012,24(2):58-60.
[18] 王凌香. 草莓生产发展问题及相应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07-18708.
[19] 李 霞. 设施草莓连作障碍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 种子科技,2016(9):100-101.
[20] 万春雁,糜 林,李金凤,等. 我国草莓新品种选育进展及育种实践[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1):37-39.[21] 王素素,杜国栋,吕德国. 土壤高温处理对连作草莓根系呼吸代谢及植株发育的影响[J]. 果树学报,2011,28(2):234-239.
[22] 李亮杰,楚宗丽,张惠妹,等. 河南省草莓生产现状调查、经济效益分析及发展建议[J]. 中国果树,2022(7):91-96.
[23] 张欣馨,王 菲,李 浪,等. 中国草莓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 中国林副特产,2016(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