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皓峰
本期专栏邀请徐浩峰导演分析影片《最后大亨》的镜头设计。
中国早期电影导演多出身话剧团,之后移植苏联电影学院教学体系,也是强调电影导演要有导话剧的能力,一二年级受话剧训练。伊利亚·卡赞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好莱坞王牌导演,原是话剧界大导,他的代表作《欲望号街车》、《码头风云》,不是好莱坞俗套,秉承的是苏俄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
他是右翼分子,作品却像是左翼人士,艺术家多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人。1976年的《最后大亨》,是他最后的导演作品。导演如运动员般,职业生涯有限,黄金期一过,见识和审美还是一流,但已做不出一流作品。
此片剧作散碎,可能卡赞已意识到自己不再能拍出佳作,没有表达现实、塑造人物的壮志,趁着好莱坞还给他投钱,那就暗度陈仓,拍一部导演教学片吧,将自己的心得留给后来人。
话剧导演转行电影导演,在加深主题、丰富剧情层次上,有优势。卡赞最初的电影作品,镜头设计上平庸,比如《君子协定》,因为揭露社会问题,得了2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而在电影导演专业上,卡赞显然对自己是不满意的。
满意,就不会学习了。苦学三年,至《欲望号街车》,镜头设计脱胎换骨的提高。这种突变是如何产生的?从《最后大亨》可看出,是读心理学的书,令他开窍。
不见得非要看心理学书,混一段画家圈、给希区柯克当副导演都可以开窍,卡赞是知识分子型导演,看书对他便利,各人有各人的道。
镜头1
影片开始,一场地震,破坏了好莱坞厂区,两个女子乘着一个印度佛头,顺水漂来。卡赞的导演思维是,爱情产生于视觉,奇特的形象造成爱情。
乘佛头而来的女子,具备传奇性,是爱情的萌芽。
镜头2
这个画面,交代佛头上有两位女子,画面本身的视觉强度不足。
镜头3
于是卡赞让岸边的维修工人打亮探照灯。这个凌乱的画面,是麻痹观众,显示灯光来自现实,导演没有刻意经营。
镜头4
随着佛头继续漂行,在新的位置上,探照灯和管道破裂喷出的水,形成喷泉效果,将两个女孩描述得如天女下凡。
镜头5
看呆了在现场指挥维修的好莱坞名牌制片人门罗,视觉刺激太大,不得不产生爱情。一般导演,会给门罗眼睛加光,拍他眼神。
卡赞高明,不用俗手,打亮演员的轮廓线,以颧骨亮度表达人物心理,不拍眼神而让观众感受到他的眼神。
镜头6
门罗看中的女子,是这位,面容姣好、体态丰盈。
镜头7
另一个女子没露脸,有一条银色腰带。视觉心理,一旦觉得一个人好,便会把眼前画面里的所有美好都归于她。
门罗吩咐手下,寻找心仪女子,但他提供的线索,却是“系着银腰带”,是另一人特征。
镜头8-A点、镜头8-B点
门罗手下找错了人,门罗开车去见,在他的主观镜头里,女子等在路边,头部不打光,就是一截腰。打光方式,等于门罗心态,腰带是他的识别物,觉得自己找对了。
镜头9
女子上车。打光方式是,她身体隐没在黑暗中,只有一张脸。看到这张脸,门罗沮丧,方意识到自己找错了人。
明明印象深刻,怎么脸不对?
卡赞完全以心理学在拍电影。
镜头1-A点、镜头1-B点
银腰带女子知道门罗要找的是自己的同伴,便将他带去所居旅馆。银腰带女子带女伴走出,对两个女子的打光方法,依照门罗心理,他不感兴趣的就不给光。银腰带女子处在阴影中,女伴前行,停在前景一丛植物前。
视觉心理是——眼前一切美好归于一人,植物对女子有修饰作用。要想让观众对画中人物有好感,最简便的方法,是在画面里摆上容易让观众产生好感的物件,欢愉的色彩、透亮的光、流畅的线条、一张名画印刷品、明星海报……观众会将种种美好,都算在画面中的人物身上。
镜头2
镜头通过走廊的格栏,表现银腰带女子向女伴交代门罗来访的原因,女伴脸上有光,银腰带女子脸上无光,且被前景窗格遮挡。
镜头3
全景镜头中,打光更为过分,明明是门罗、女伴、银腰带女子的三人镜头,却打光成门罗和女伴双人镜头,银腰带女子身上不着光,隐没在阴影中。
镜头4
直到银腰带女子知趣离开,经过女伴身边,进入女伴光区,观众才惊觉画面里原来是三个人。导演通过光,造成门罗“眼里只有她”的视觉效果,表达出他求爱的急切。以打光代替了男演员的表演。
镜头5、镜头6
女伴站在台阶上,门罗在台阶下,女高男低的位置关系,也是两人的强弱关系。作为求爱者,门罗的站位,令观众觉得他谦卑。
镜头7
两人谈话结束,女友下了步台阶,两人终于平等。为避免单调,破了一下高低造型。
镜头8
但临别的瞬间,门罗又下了层台阶,依旧女高男低。受视觉影响,观众产生“有的追,且追不上”的印象,催生之后情节。
镜头9
之后的舞会上,门罗脑后的灯光一亮,发现了心仪的女子也在舞会上。电影里,人物的脑后之光,不管来自电灯、太阳、车灯,都是心灵之光,非常主观,观众理解成“灵機一动”。
镜头10、镜头11
舞会有一道人造水帘,心仪女子坐在水帘后,水帘的线条美化了女子,还是“画面美归于人”的视觉原理。
卡赞是反复叮咛,想让看此片的后辈导演们一次性学会。
镜头1
缺失和补偿,不但是设计镜头的原则,也是剧作原则。导演表现门罗足智多谋,却不拍他的智与谋,拍他没主意。一位明星求门罗给他解决问题,门罗犯愁,两人在屋子里盲目游走。
镜头2
不料,场景一转,求助的明星出门口,兴奋跳高,跃上汽车。从他的举动,可推断门罗想出了主意,还是高招。
原来拍“高招”,并不需要表现是什么招,剧作和镜头设计一样,也是“不拍,却让观众感觉到”的技巧。
镜头3、镜头4
之后的一场戏,一位名作家来好莱坞当编剧,隔行如隔山,写不成剧本,十分苦恼。门罗拿一枚硬币,作出扔的姿势,作家立刻伸手接。
其实硬币没飞出去。门罗总结,这就是剧本写法,是诱导观众感受的技巧,不是你一五一十写了什么,而是你让观众感受到什么。
镜头设计和剧情设计的原理一样,都是利用错觉。镜头设计利用生理错觉,编剧利用生活习惯的错觉。
《最后大亨》票房失利、口碑不佳,应是卡赞预计的结果,为好莱坞挣了一辈子钱,老了后,拿好莱坞的钱讲一堂课,该是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