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
从古至今,一直都有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说法。秦昭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赵国的一块美玉和氏璧,“价值连城”的词语由此而来。魏王给向自己献玉的农夫,赏了一千两黄金,还赐他终生享用俸禄。古人以玉为美,以玉为尊,由来已久。自秦朝开始,历代皇帝的专用印章、代表国家权力的玉玺,都是用玉石制成的。乾隆是出了名的嗜玉成癖,他咏玉的诗不下八百首。故宫里收藏的三万多件玉器,有一半是他的私人物品。
连皇帝都痴迷玉,可见玉石的贵重程度。玉石之所以贵重,不仅仅因为它是尊贵的象征,还因为它的寓意,它的内涵。管仲提出玉有九德,他在《管子·水池》一书中说:“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孔子认为,玉特有的性质可以诠释儒家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性。东汉的许慎把玉归纳为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正如妖精爱书生,神仙爱凡尘,美人爱花,英雄爱剑,注重道德修养的古人,尤其是君子,格外地爱玉。就像淑女行不露足、笑不露齿的一样,玉可以说是君子的标配。
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君子佩玉的风气日渐盛行,《礼记》曰:“古之君子必佩玉。”玉可以彰显身份等级,是君子品性的象征,也有以玉自勉的意思。在古代,君子是相对于小人的一种理想人格,可谓男性道德典范。一个人能不能称之为君子,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看他有没有气节,也就是说,是否见利忘义?
蔺相如宁可玉碎不愿瓦全,最后完璧归赵,算是一个没有流血牺牲却又舍身取义的成功案例。蔺相如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安危,他完全是出于护宝的目的,决定与和氏璧同归于尽。正是这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以退为进地化解了危机。
但是大部分的君子,就没蔺相如那么幸运了。这是因为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就等于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就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小人常得志,君子总失意,是古往今来的一条铁律。小人往往不得善终,君子永远都是被迫害的对象,他们吃尽苦头,受尽屈辱,也不见得终能守得云开见日出。
可是,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小人仍旧是小人,君子依然是君子,这点自始至终不会改变,也无法转换,因为水火不容。小人无底线,不择手段,君子像个圣斗士,在和小人的斗争中经常伤亡惨重。君子的人格决定了,即使搭上身家性命,哪怕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九族,也不低头,不后悔,也在所不惜,也宁死不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君子的心中,气节高于生命。
公元550年,东魏的孝静帝被迫让位给丞相高洋,次年,高洋先是毒死了孝静帝及其所有的亲属以斩草除根,后又扬言要杀光他的远房宗族。消息一传开,东魏宗室的親族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想要保命的唯一办法,就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改元姓高。元景安的堂弟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元景安为了活命,把堂弟的话报告给了高洋。元景安因此被赐了高姓,还升了官,而元景皓被高洋残忍地处死了。
元景安和元景皓,这两个人的处世态度不同,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同,人生的结果也不同。如果元景皓不是爱玉懂玉之人,他怎么会说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话?怎么会做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事?他分明是把自己比作了一块玉,又把玉看成了自己。
到了汉代,由于罢黜百家,把儒家奉为正统,加之西域的优质玉材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玉器的工艺制作水准达到了巅峰,儒家的“玉德观”也备受推崇。生在官宦之家,又是汉代官员的苏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这恰和孔子提出的“玉德”重叠一致。
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单于为了劝降苏武,先以杀头威胁,后用钱财和官位诱惑,再把苏武关进一个地窖,给他断食断水。时间一天天过去,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丝毫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他放了出来,接着又派早先投降的汉朝官员李陵游说。
李陵告诉苏武,他的两个兄弟畏罪自杀,母亲去世了,妻子早已改嫁,子女也都下落不明,试图断了苏武回汉的念想。听完李陵的话,苏武依然无动于衷。他说,如果一定要他投降,他就立即自杀。单于知道无论如何,苏武也不会投降,反倒越发敬重他,不忍心杀苏武,但也不想放苏武回去,就把他流放到寒冷的西伯利亚一带放羊,还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下羊羔,什么时候放苏武回去。在西伯利亚的十九年,苏武渴了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草逮兔子,冷了就靠着羊群取暖。直到囚禁他的老单于去世了,中原的汉武帝也死了,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昭帝才把苏武解救回国。
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玉是德的载体,是君子的化身,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以玉比德”。凡是高贵的东西,都不能忍受玷污,玉如此,人更是如此。
在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的时候,一位西装革履的先生拒绝穿救生衣,他说自己是绅士。因为是绅士,他要从从容容,齐齐整整,死也要死得体面。由此看来,西方的绅士和中国的君子有相似之处。但是,各自的喜好也透露出了性格上的差异。中国人青睐玉石,西方人偏爱钻石。玉石光华内敛,钻石璀璨耀眼,所以中国的君子之风远比西方的绅士精神内涵丰富。中国的君子崇尚内在的修炼,西方的绅士更在乎外在的表象,例如考究的着装,文雅的举止,礼貌的语言,主要是社交礼仪规范。西方的绅士最初都是贵族阶层,他们有着显赫的出身,平民与“贵”字不沾边。
中国文化认为,一个人高贵与否和地位无关,和财富无关,和职业无关。只要品性高洁,就可敬可贵。纵然是一个妓女,也能高贵如玉。
误入风尘的杜十娘,是个另类的妓女。她在春光院里,整天见的都是你来我往的逢场作戏,却总幻想着遇到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也许风流公子和妓女之间存在真爱,例如吴三桂和陈圆圆,蔡锷和小凤仙。然而,人各有命。
李甲带杜十娘在回老家的路上,一直愁眉不展。他误了赶考,又花光了银子,还带了一个妓女回来,无法向父母交代。听了孙富的一番巧言谗语,他打算把杜十娘卖给孙富。得知这个消息后,杜十娘在李甲和孙富双方人银过手时,带着她的百宝箱跳入了江中。
杜十娘的百宝箱里,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五颜六色的精美玉簪。这么说来,杜十娘也是爱玉之人。小家碧玉,冰清玉洁,纤纤玉手,似是玉人来,书中自有颜如玉,都是形容女人的词语,故有美人如玉之说。美人要配英雄,玉要赠给识玉的人。不识玉的人,不懂玉的贵。不懂玉的贵,就不会把它视为珍宝。所以,不知道杜十娘的一片真心千金难买,也不知道杜十娘积攒了一箱子财宝的李甲,草率地作出了把她卖给孙富的决定。
杜十娘并非只有自杀一条路可走,百宝箱里的金银珠宝,足够她为自己赎身,脱离李甲和孙富这两个渣男。有人垂涎她的美色,有人欣赏她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而且杜十娘还是个小富婆,轻而易举就能找个男人嫁了,实现她“从良入籍”的梦想。如果不愿意相夫教子,她这个春光院里的头牌,到哪都能重操旧业。
妓女出身的杜十娘很傻很天真,她渴望的不是短暂的欢爱,也不是形式上的婚姻,而是一份天长地久的感情。看起来是李甲的背信弃义把杜十娘推向了死亡,实际上是“宁可玉碎不愿瓦全”的价值观。对于杜十娘来说,千金散去还复来,但是她的真心不可辜负,她的深情不容亵渎。长期的妓女生涯,让杜十娘饱受欺凌。好不容易获得了自由之身,她以为幸福就在触手可及的前方。当杜十娘知道被自己想要共此一生的男人遗弃和转卖时,她万念俱灰,追求真爱的理想破灭了,所以选择了以死明志。
“以玉比人”或“以人比玉”的思想,经过五千多年的浸润,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了中国人的心中。每个时代,每个阶层,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以玉为美,尊玉为贵,爱玉如命。于是,一个个和玉有关的故事便不断地上演,不断地为世人传颂。
选自《北方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