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高校普通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与策略
——以《包装学报》为例

2023-12-13 00:44李玉华邓光辉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稿源发文一流

李玉华,邓 彬,邓光辉

(湖南工业大学 期刊社,湖南 株洲 412007)

0 引言

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这是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于创新创造,把在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努力实现更多突破。然而,我国一流科技期刊数量有限,发文量不能满足科技工作者的发文需求,造成大量优秀论文外流。因此,我国科技期刊尤其是普通科技期刊优质发展,才能开创“遍地开花”的新局面。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2)》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达5 071种[2]。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第9 版目录显示,共收录1 990 种科技期刊。可见,被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的科技期刊约占科技期刊总量的39.2%,还有超过60%的科技期刊未被收录。相对于一流科技期刊,普通科技期刊的数量仍占大多数,其中不乏由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

高校普通科技期刊的投稿作者主要为在校研究生和青年科研人员,他们是一流科技人才的储备军。高校科技期刊对科技工作者的早期培养至关重要,因此,高校普通科技期刊为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基础保障,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然而,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政策的推动下,国家的支持资源都奔向了一流科技期刊,而数量庞大的高校普通科技期刊普遍面临“小、散、弱”的困境,获得的财力、人力支持远不如国内一流科技期刊[3]。因此,如何借助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契机,突破发展瓶颈,争创国内一流,是高校普通科技期刊应该思考的问题。

田杰等[4]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采用文献分析法探讨了高校普通科技期刊的价值,并通过网络调研法了解河北省高校普通科技期刊的现状,发现其存在刊名同质化、影响力指数不高、数字出版内容单一等不足。朱小惠[5]提出高校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群体之一,并对高校科技期刊如何抓住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机遇,突破发展瓶颈给出了坚持内容品质、找准期刊定位、关注科研诚信等建议。但这些研究都是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对高校科技期刊进行宏观分析,并没有针对具体期刊存在的问题进行细化分析。基于此,本研究以《包装学报》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办刊现状与发展对策,摸清现实差距,以期其它高校普通科技期刊能够以此为参考,通过对照发现自身问题,有步骤、有计划地提升期刊质量和水平,稳步向一流科技期刊迈进。

1 《包装学报》现状分析

《包装学报》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工业大学主办,2009年创刊,是立足学术研究,具有国际视野的包装行业学术型期刊。《包装学报》致力于及时报道和刊发包装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促进包装科技进步与交流,繁荣包装文化,搭建包装产学研结合的桥梁,推动我国包装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包装工业科技进步。

《包装学报》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Science Evaluation,RCCSE)核心库A 类期刊,是科学引文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SCD)、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JST)来源期刊。《包装学报》的特色栏目是绿色包装与包装安全,常设栏目有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包装印刷与印后加工、包装结构与货架寿命、运输包装与物流、包装设备与自动化。

1.1 载文与基金论文分析

根据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包装学报》在2009—2023年共刊登学术论文1 082 篇,年均刊登论文77 篇,总被引6 674 次,篇均被引6.2 次,总下载349 128 次,篇均下载322.7 次。《包装学报》2010—2022年间的年载文量如图1所示(注:2009年创刊,当年只刊发1 期,数据统计时2023年还只刊发4 期,故这两年数据本研究不予分析)。由图1可知,《包装学报》的年载文量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趋于稳定的态势。

图1 2010—2022年《包装学报》年载文量Fig.1 Annual publication in Packaging Journal from 2010 to 2022

我国现行的各种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中,基金论文比一直占据较高权重。《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明确指出,基金论文比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2010—2022年间《包装学报》的基金资助文献量及基金论文比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包装学报》的基金论文比总体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18—2020年,基金论文比增加显著,从2017年的64.1%增加至2020年的85.71%,2021年虽略有下降,但之后基金论文比保持在80%以上。

图2 2010—2022年《包装学报》发表基金资助文献量及基金论文比Fig.2 Number and ratio of funded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Packaging Journal from 2010 to 2022

1.2 核心作者分析

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包装学报》2009—2021年的发文情况(相关数据暂时只统计到2021年),并根据普莱斯定理[6](即科学家总人数开平方,所得到的人数撰写了全部科学论文的50%),分析《包装学报》的核心作者情况。核心作者的条件为

式中:N为统计期内的发文量;Nmax为发表论文数量最多作者的发文量。

《包装学报》自2009年创刊至2021年,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湖南工业大学的刘跃军教授,共33 篇。经计算N=4.3,取整数为4,即发表4 篇论文以上的作者为《包装学报》的核心作者。根据《包装学报》2009—2021年的发文情况(共958 篇),共有66 人发表4 篇论文以上,共计545 篇论文,占《包装学报》总发文量的56.89%。由此可知,《包装学报》已经形成了核心作者群。今后,《包装学报》应以此作者群为中心,加强交流与联系,巩固与核心作者的合作,同时要培养其他作者,壮大核心作者群体。

1.3 发文机构分布

《包装学报》在2009—2021年间刊登的958 篇论文中,共涉及218 个机构,其中发文量超过10 篇的机构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 可知,《包装学报》主办单位——湖南工业大学的总发文为504 篇,远高于其它机构,占总发文量的52.6%,但篇均被引频次仅为5.5。其它16 家机构的发文总量为303 篇,仅占31.63%,但其中两个机构的文章(戴宏民团队撰写)篇均被引频次达37.3 和31.2,影响力比较突出。

表1 2009—2021年《包装学报》发文量超过10 篇的机构情况Table 1 Institutions with over 10 published papers in Packaging Journal from 2009 to 2021

1.4 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分析

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paper citation standardized index,PCSI)是由中国知网联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共同提出的。PCSI 可以对不同学科不同年份发表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进行直接比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单篇论文学术影响力比较评价工具。

在《包装学报》2009—2021年间发表论文中,PCSI 排名前20 名的论文如表2所示。由表2 可知,PCSI 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由南京林业大学孟国忠研究员(55.718)、重庆工商大学戴宏民教授(29.669)、华南理工大学陈克复院士(18.836)撰写的论文。尤其是陈克复院士的论文,发表于2019年,但其学术影响力迅速提升。PCSI 前20 名论文的发文机构包括湖南工业大学(4 篇)、重庆工商大学(戴宏民教授3 篇)、暨南大学(王志伟教授2 篇)、天津科技大学(2 篇)、江南大学(2 篇)等,大部分作者来自《包装学报》的主办单位或编委单位,为期刊吸引优质稿源指明了方向。《包装学报》应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对外应加强与编委单位的交流,重点建设特色栏目,让特色栏目在包装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表2 2009—2021年《包装学报》PCSI 排名前20 的论文情况Table 2 Top 20 papers ranked by PCSI in Packaging Journal from 2009 to 2021

2 《包装学报》发展策略

2.1 服务专业人才,争取优质稿源

稿源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而优质稿源更是科技期刊的“源头活水”,是期刊生存发展及提升期刊影响力的动力来源。《包装学报》依托湖南工业大学的包装特色教育,服务高校师生及包装行业人才,稿源相对充足,但优质稿源匮乏。因此,吸引优质稿源及高被引论文[7-8]、提升期刊影响力势在必行。

首先,要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制定可实施的奖励与激励政策,发挥相关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引领作用,避免优质稿源外流。其次,定期针对性举办学术期刊座谈会,跟踪学科研究方向的变化与发展,积极关注相关学科带头人的研究动态和新的学术生长点,为后续期刊吸收优秀稿件奠定基础。再次,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各类学会、校外学术期刊等的交流与合作。采取“跟会议、跟项目、跟专家、跟企业”的“四跟”做法,积极对接行业和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会和协会等团体,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尽全力做好优质稿源组织工作。

2.2 聚焦行业热点,持续策划特色栏目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9]中指出,“突出优势领域,做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栏,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包装学报》近几年高度关注包装行业发展动向和行业热点话题,结合本校的包装特色与优势,策划了特色专栏“绿色包装与包装安全”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包装印刷与印后加工”“包装结构与货架寿命”“运输包装与物流”“包装设备与自动化”等栏目,并邀请行业专家及编委撰写针对性的稿件。实践证明,相关稿件,如南京林业大学孟国忠研究员、重庆工商大学戴宏民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陈克复院士等撰写的行业热点文章,均已经产生较大的行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

《包装学报》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持续力有待提升。应加大力度追踪行业动态和前沿焦点,加强与行业专家及编委的交流,针对特色栏目,多约优质稿件,办出特色,创出品牌,这才是求生存、谋发展的当务之急[10]。针对专栏稿件,在落实“三审三校”制度的前提下,可以开辟绿色审稿通道,加快审稿速度,缩短发稿周期。

2.3 加强新媒体建设,革新传播途径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互联网+”等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着编辑工作及出版流程的不断更新。面对科技的蓬勃发展,高校普通科技期刊不能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而应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开发新的传播途径[11]。

高校普通科技期刊要与时俱进,擅于抓住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做好开放科学计划(open science indentity,OSID)制作、视频录制、长摘要撰写等内容处理,充分利用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提升期刊的传播能力[12-13]。目前,《包装学报》尚未建立全面的学术分享与传播平台,仅通过官网及微信公众号展示每期刊发的稿件、过刊浏览等,已不能满足其传播需求,今后还应多渠道、多平台定期推送精品导读文章。选择学术水平和创新性高的论文,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对其进行多次编辑加工,将创新点、主要图表和结论等重新编排,以更简洁明了的方式推送给不同的读者群体,提高文章的关注度及认可度等。同时,还要建立与读者的沟通与互动,重视读者的阅读信息及阅读反馈,为期刊凝聚更多的学术力量[11]。

2.4 集群化发展,集约化办刊

《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指出“把推进科技期刊集群化作为未来五年的建设目标”。《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9]中指出“开展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试点,以优质学术期刊为龙头重组整合资源”。这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指明了方向的同时,也为高校普通科技期刊质量提升提供了发展思路[4]。

集群化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基础。科技期刊要走向集约化首先要实现集群化。集群化发展模式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整合期刊资源,助力高校普通科技期刊的集群成员可以沿不同方向发展以突显自身特色,集群整体则能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求,形成品牌效应,从而提高高校普通科技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4]。以期刊集群为纽带,可帮助高校普通科技期刊整合资源“积小成大”,促进同类学科期刊资源共享,开展内部合作,激发活力,更高效地发挥高校普通科技期刊在一流作者、一流科研成果初级阶段的培养作用。《包装学报》可以以集群化发展为方向,挖掘能够联合的期刊或向相关的学会、协会或企业等寻求依靠,以突破发展瓶颈。

3 结语

在国家加速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高校普通科技期刊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一流学者、一流科研成果的前期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多数高校普通科技期刊的现状并不乐观。本研究以《包装学报》为研究对象,对其发文量、核心作者及作者机构、引证标准化指数等进行分析,发现《包装学报》已形成核心作者群,这有利于期刊发展,但还存在对主办单位依赖性较高、优质稿源不足、影响力指数不高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以助力其它高校普通科技期刊能够在困境中发现自身的价值,客观分析问题,创新办刊思维。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浪潮中,高校普通科技期刊将迎来新机遇、新挑战,唯有主动关注、积极学习,才能厚积薄发,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稿源发文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浅议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