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光展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1)
现代物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进产教融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建设集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实训;要充分利用院校,搭建产学研用的服务平台,为行业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支持,其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转型提出了新要求,据统计,湖南有34所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类专业,学生有近2万余人,高职物流人才年培养规模约为8000人,湖南物流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规格尚不能满足目前的物流市场需求。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适应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体系还不完善,尤其是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定岗实践教学体系环节存在滞后、不匹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立足梳理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有关情况,为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建议,对完善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培养行业所需的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目前,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精准对接现代物流仓储、运输、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等物流领域的基层作业及管理岗位需求,依据岗位技术新要求及时优化课程体系方面存在滞后,在目前出版的物流管理类系列“十二五规”划教材15本及主出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及题库不同程度地缺乏行业技能需求及同类院校参与编写的少。学校建立的精品在线课程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展示平台、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学院在线网络交流平台、物流仿真实训平台、教学管理与测评平台6大网络资源平台使用率普遍较低,其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资源、职业培训资源、素材资源与测评系统等内容需进一步完善。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公共课教学环节以理论为主,专业课程总体上理论教学课时偏多,实践教学环节因循守旧,对行业需求的理论技能要求实践少,行业技能融入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在实践教学还存在不足,在为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和学生学习提供立体、全方位、沉浸式操作的平台存在短缺(见表1)。
表1 课程设置情况
近年来,学校公开招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本科高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对专业知识理论停留在书本,既没有行业工作经验,又没有教学工作经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难以有效融入行业,从行业需求角度为现代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方面经验不足,且男女比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此外,部分专业任课教师专业背景偏文科多,理工科背景的研究生较少,专业大类符合要求的多,符合专业方向的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为薄弱,专业理论讲授、实践课程实践均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理论与实际要求存在脱轨现象。学校《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统计显示,学校共有专业教师187人,其中“双师型”教师比例65.24%。2023年关于学校“双师型”教师拟认定共计95人,其中高级24人、中级59人、初级12人。从物流管理专业来看,高级9人、中级12人、初级0人。从此统计来看,和教育部有关文件占比要求,学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存在师资占比不足、“双师型”师资力量偏弱等情况(见表2)。
表2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结构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分为实验、实训、实践教学环节。专业综合实训以仓储货位安排、叉车上架、订单处理、仪器设备使用为主,集中分布在大三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展,24课时左右。学生短时间接受集中实践,专业实践内容与课程实践内容存在重复,针对专业方向与行业需求的重点技能融入较少,学生成批量进入实践场地,实践工位少,大多以组为单位实践,实践难点重点无法满足全部学生,导致实践过程动手的少,观看的多,实践次数少、时间短。课程实践一般应按理论与实践各占50%,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占比达2/3。在课程实践方面,软件操作、仿真模拟等对高职学生吸收及操作较为困难,且购买维护成本较高,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内容安于现状,对于新的实践内容浅尝辄止,课程实践仍按自己熟悉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师各自为主,没有统一的标准、进度,导致人才培养方案停留在纸面。在使用ERP沙盘模拟软件、商品化ERR软件,没有相应经费及时更新或购置其他软件,导致实践教学内容陈旧,课内实训、实践环节存在欠缺。毕业定岗实践集中分布在高职第五个学期期末,涵盖第六个学期,以企业就业实践为主,以完成毕业设计、实训日志等为考核内容。大多数毕业生在物流行业相关企业实践较常见。毕业设计实训方面,按照要求必须根据学生毕业实践企业撰写可操作的毕业设计,但多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理论性观点多,可操作的少,归根结底主要是学生毕业综合实训环节与所学专业脱钩。一方面,受行业需求影响;另一方面,学生主管不愿从事专业工作有一定原因,毕业综合实践岗位流动性较大,导致毕业综合实践管理难度大,考核指标单一,无法达到预期实践人才的培养效果。归结起来看,从学校维度来看,一方面学生受制于场地条件,所需的实践场地远远高于同类院校,对实践场地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在实践器材方面,实训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大、维护成本高,而先进实训器材、仿真模拟实训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目前在此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多数以传统理论知识教授替代实训,或简单的基础技能训练代替实训全过程。从毕业综合实践角度来看,中高端岗位行业需求饱和,学校与行业联系不紧密,学生从事专业实践的意愿不强烈等。
围绕核心专业,学校进一步夯实围绕物流专业办学方向,以国家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运输管理实务》、湖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仓储与配送实务》等课程建设项目为载体,建立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围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物流管理专业内每一个单一的教学活动根据内容和功能组合成主题式的实践教学模块。建立以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团队,团队负责人负责实践教学内容、重点难点、选课安排等环节,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统一进度安排、统一实践任务、统一重点难点。充分利用集团办学平台,注重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课程架构,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围绕现代物流业务流程重组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过程“任务化”、实训实习 “实战化”。管理理论模块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基础模块。一是对管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二是对物流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如仓储与配送实务、运输实务、物流设施与设备等的学习,两者的学习都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讲授来实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认识物流作业的流程和环节,为以后的实践能力培养夯实基础。在技术技能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ERP作业实训、WMS作业实训、配送作业实训。专业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模块和知识单元三个层次组成,每个知识领域代表了与物流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方向,知识模块则是在这些科学领域范围内对物流管理专业整体知识进行分解。每一个知识模块由若干个知识单元组成,且每个知识模块包涵对应的实践技能模块。知识单元是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教学单位,也是课程结构的基本组成要素。现代物流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多科目交叉学科,具有系统科学的特征,不仅需要吸收应用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还需要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指导,表现在知识结构体系上,与物流管理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领域(见表3)。
表3 专业综合实践课程设置与课程描述一览表
教学团队应由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和具有物流实战技术、行业实践背景的实践教学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成员在年龄、专业上结构都要合理。学校出台措施动员教师走进企业,主动承担企业项目,与企业联合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提高物流管理实践能力,将实践经验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团队中无企业实践背景的青年教师到企业、行业进行锻炼,同时定期组织安排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到企业、行业中加强新的物流工程知识与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学校集中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分批次、分专业有序地进入生产型物流企业,开展教师实践活动,建立考核机制,探索将科研、横向项目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考核的重要指标,经过培训考试合格颁发行业培训资格证书,使教师真正成为了解企业、学校需要、学生喜欢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期间,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包括引进物流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资深物流工程师、物流企业精英、物流企业专家等组成校企联盟,在教学团队合作中取长补短,共建优化教学团队。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专业性、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操作。因此,搭建教学实践平台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集团办学基础上共建实习实训产业基地,将产业学院物流公司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物流行业企业,与企业共建、共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改善校内实训基地的条件。将企业引入学校,并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性实训,逐步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比例;引入物流行业企业的业务工作标准,以此作为培养学生技能的验收标准;引入企业文化熏陶学生,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依托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基地、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欧班列等战略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构,确保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理论平台学习,增强感性认识,在实验平台掌握应用操作,在实训基地进行生产训练,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加以改进:
一是基于导师制的创新实验训练,将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围绕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与研究方向,组织学生形成自主创新的学习团队,以“双师型”教学团队、企业导师为抓手,鼓励教师在申报科研项目时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向为重点,以企业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项目团队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研究,以企业实际是否需要、是否解决问题为评判指标,探索科研、服务教学、服务行业所需新路径。
二是基于各类物流竞赛平台,通过自主探索、老师指导、专家点评等环节,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竞赛全过程;深入挖掘行业竞赛、技能竞赛、第三方竞赛平台,深挖竞赛细节、竞赛内容、竞赛重点难点,将竞赛内容与企业是否需要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以课程团队为抓手,探索将竞赛内容融入教学过程,编写“活页式”教材,并聘请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将竞赛内容有效融入教材、融入课程,做到理实一体;三是基于典型案例互动式教学,其目的并不是陈述真知灼见,也不是提供唯一真理,而是通过营造一种开放轻松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对企业经营事务分析与决策能力。案例教学倡导学生对任何合理的答案都抱合理的怀疑态度,敢于挑战权威,各抒己见;四是以实验室为平台,让学生不再“纸上谈兵”,而是将课堂学习导寓于真实的物流模拟实务环节和职业训练环节,学生相互讨论和协助,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整合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科学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如今物流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本文通过对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学院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场地、教材建设等方面做了梳理和研究,提出了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教材为载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企融合的双师团队、协同培养的实践场所,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转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