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萍 陈烦
(凯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贵州凯里 556011)
目前正值“十四五”关键期、“两个百年目标”衔接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期,在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下,不仅要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还要显著提升城镇经济综合竞争力、城镇治理能力、城镇承载能力、城镇品质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对贵州省展开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研究,有利于充分了解贵州不同县市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经济等情况,从中发掘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政府持续完善新型城镇化政策及配套政策,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强调以人为核心,更加关注智慧城市、城镇空间格局、产业融合发展、交通运输网络、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品质、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城市群建设,激发城镇活力、释放城镇潜力。从国家层面来看,2014年为了解决我国城镇化发展多年来出现的问题,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6年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9年建立了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20年发布了《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2022年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从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县城发展方向、市政设施体系、县公共服务供给、县城特色优势产业、县城人居环境质量、城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指导意见。2022年6月7日发布了《“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从户籍制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基本公共服务机制、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等7个方面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分类推动城市群发展、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提高大中城市功能品质、有序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等10个方面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从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公共服务供给、市政公用设施、内涝治理、防灾减灾、城市住房体系、城市更新改造、智慧化改造等13个方面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从街道社区治理服务水平、投融资机制、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城市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等6个方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从城乡一体规划设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等8个方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从省域来看,各省市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规划和相关的发展措施。以贵州为例,2014年成立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之后制定新型城镇化规划,如201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制定了城镇体系规划,如2015年发布的《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如2011年发布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城市某一时期专项发展规划,如2022年1月,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贵州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从提高城镇品质等7个方面进行,推动十四五时期贵州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制定了城市群发展规划,如2018年发布的《黔中城市群发展规划》、2019年发布的《黔中经济区核心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23年7月21日,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黔发改城镇〔2023〕570号《黔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规划》文件,从核心引领、聚链成群、文旅融合、内畅外联、开放改革、联保共治、共建共享7个方面重点任务促进黔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发布了城镇化发展方案,如2017年12月印发了《贵州省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7〕76号)文件,从5个方面提出37条措施,助推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发展质量,2023年7月21日印发了《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2023—2025年)》(黔发改城镇〔2023〕571号)文件,从城乡融合发展、城镇空间布局、做强城镇经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品质6个方面重点任务促进贵州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制定了多样化发展措施,如2020年9月,为了提高城镇品质,印发了《贵州省提升城镇品质做强城镇经济推进新型城镇化若干措施的通知》文件,从做强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品质、加强政策保障3个方面提出了24条措施提高贵州城镇品质,做大做强城镇经济,并发布了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表,明确省有关部门(单位)的目标任务,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落实、取得实效。
从黔东南州地域来看,依据地方特色和发展实际,多措并举促进黔东南州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黔东南州制定了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如2016年发布了《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为了加快建设黔东南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2018年3月州政府发布了《黔东南州关于加快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从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同步小康、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新山地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城镇化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构建开放和谐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11个方面提出46条措施加快推进黔东南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2021年12月,制定了《黔东南州“十四五”山地特色城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以人为本、高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建协同联动的城镇空间布局与形态、科学合理的等级规模和职能体系,突出核心引领,培育区域次中心城市,强化三区支撑,做优特色县城、小(城)镇,打造凯都一体化新走廊,加快基础支撑体系、产业体系建设和生态布局,彰显黔东南特色文化,形成城乡融合新格局。
随着《贵州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2023—2025年)》《黔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规划》《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等指导文件的出台,城镇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81%提高到2020年的53.15%,年均增幅3.31%,但和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正不断缩小,具体如表1所示,2010年相差16.14个百分比,到2020年缩小到10.74个百分比。
表1 2010—2020年贵州城镇化发展水平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逐步递增,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4593.9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6769.34亿元,年均增幅达26.5%,同比增速大致趋于下降态势,这与近些年全国经济增速下降相适应,但每年的增速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潜力大、后劲强。从各产业内部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呈增长态势,总量由2010年的630.3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280.56亿元,年均增幅达26.19%,同比增速大致呈下降态势;第二产业增加值呈逐年增长态势,总量由2010年的1800.0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058.45亿元,年均增幅达23.66%,同比增速大致呈下降态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呈现逐年增长态势,总量由2010年的1516.8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8430.33亿元,年均增幅高达45.58%,同比增速呈现出逐步下降态势。对比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发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幅高于第一、第二产业,这与近些年贵州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有关。近些年,贵州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3.7:39.2:47.1调整到2019年的13.6:36.1:50.3,第一产业比重变化不大,在13%左右浮动,第二产业比重呈现出先增长再下降趋势,这与贵州省的区域发展政策有关,贵州省在十二五时期强调工业强省战略,十三五期间关注的是两个“宝贝”——民族文化和生态,因此第三产业蓬勃增长,所占比重不断增加,2019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达50.3%(见表2)。
表2 2010—2019年贵州经济发展水平
特色小城镇是拥有一定人口经济规模、特色鲜明的行政建制镇。截至目前,贵州共有15个特色城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其中遵义市最多,达到3个,包括第二批设立的播州区鸭溪镇(生态循环产业小镇),第一批设立的仁怀市茅台镇(国酒之心)和第二批设立的湄潭县永兴镇(茶海小镇);安顺市2个,包括第一批设立的西秀区旧州镇(石板小镇)和第二批设立的镇宁县黄果树镇(瀑乡小镇);贵阳市2个,包括第二批设立的龙岗镇(富硒小镇)和第一批青岩镇(文化古镇);贵安新区1个,为第二批设立的高峰镇(智慧小镇);六盘水市2个,包括第二批设立的水城县玉舍镇(高原滑雪小镇)和第一批设立的六枝特区郎岱镇(农旅小镇);黔东南州2个,包括第一批设立的苗寨风情小镇(雷山县西江镇)和第二批设立的侗乡小镇(黎平县肇兴镇);铜仁市1个,为第二批设立的万山区万山镇(朱砂小镇);黔南州1个,为第二批设立的瓮安县猴场镇(十二滩塘生态小镇);黔西南州1个,为第二批设立的贞丰县者相镇(山地户外运动小镇)。与此同时,全省各市(州)县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进一步推进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如贵阳市孟关、青岩、天河潭特色小城镇建设;玉屏县大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织金板桥、珠藏、牛场等13个特色小城镇建设;桐梓新站、官仓等特色小城镇建设;威宁石门、中水、板底特色小城镇建设;牛大场、施洞特色小城镇建设等(见表3)。
表3 贵州特色小镇名单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已初步形成民俗风情型、历史文化型、景区依托型、集散服务型、特色主题型和复合型特色城镇,多元特色城镇化发展助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民俗风情型城镇主要是以充分利用贵州苗族、侗族、毛南族、布依族、仡佬族、水族等为代表的独特传统文化,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建设民族文化展演中心,培育和扶持苗岭飞歌、侗族大歌等响亮的民族文化品牌,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小镇,如肇兴、西江城镇。历史文化型城镇主要是充分利用诸如镇远、隆里、赤水、丙安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城镇。例如,黔南州瓮安县猴场古镇、荔波古镇、福泉古城、三都县都江古城、长顺广顺夜郎古镇、龙里双龙小镇;黔西南义龙试验区鲁屯镇等历史文化型特色城镇。景区依托型城镇主要是依托城镇及其周边的特色旅游景区资源而打造,充分利用其发展旅游住宿、旅游餐饮、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等相关配套业态,从而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推动城镇经济发展。集散服务型城镇主要是依托重要交通枢纽地或重点景区周边,通过设置旅游集散场地及旅游休闲娱乐、旅游餐饮、旅游住宿等业态,为游客提供旅游集散、接待服务等相关内容。特色主题型城镇主要依托城镇特色资源、区位、文化等特征发展相关旅游业态,如黔南都匀毛尖小镇、平塘天文小镇、惠水百鸟河数字小镇、秦汉影视城、龙里醒狮镇、惠水好花红镇等。复合型城镇主要通过历史遗存保护、特色经济培育、优美环境营造、民族文化建设等措施,不断继承发展和创新,利用丰富多样的民族、产业、历史、生态、文化元素发展多种旅游业态,打造复合型旅游小镇。
综上所述,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系列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群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方案、行动计划和任务清单,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发展,贵州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生态循环产业小镇、国酒之心、茶海小镇、石板小镇、瀑乡小镇、富硒小镇、文化古镇、智慧小镇、高原滑雪小镇、农旅小镇、苗寨风情小镇、侗乡小镇、朱砂小镇、十二滩塘生态小镇、山地户外运动小镇等国家级特色小镇,民俗风情型、历史文化型、景区依托型、集散服务型、特色主题型和复合型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