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宁
武林高手“打通经络”,是武侠小说或影视剧中常出现的场景,而民间也流传着“经络一通,走路如风”的说法……实际上,中医学上指的经络,虽然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是运行气血以及连接身体五脏六腑的重要通道。一旦经络被气、血、湿、热、寒等“堵”住了,气机运行不畅,各种疾病也可能会随之而来。那么,该如何疏通那些“堵”出来的病呢?
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经络不通,往往会使人感觉身体疼痛,常以胀痛、走窜痛为主,多伴有叹气、胸闷、易怒等表现,女性会出现乳房胀痛,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等。中医专家解释,春季阳气生发,万物通达,肝主疏泄通达,因此要顺应自然,养肝为主。对于气郁的人群,调理应以疏肝理气为主,首先要保持心情愉悦,多参加户外活动,使人体的阳气得以生发,从而保证气血运行畅通。生活中可以吃些萝卜、芹菜、柑橘、山楂等,或者用陈皮、玫瑰花加枸杞子这三种药材泡水喝。同时,也可以按摩肝俞、太冲、足三里等穴位,有助于疏通肝气。
湿邪,和日常饮食、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除外界因素容易导致人体内湿气聚集外,爱吃大鱼大肉、烧烤等油腻食物,贪食生冷、过量饮酒等,都可以导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从而使湿邪郁滞体内。
体形比较肥胖的人,通常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比较厚腻,多辨证为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的人还常感觉身体乏力,易困倦,总打不起精神。
中医学认为,“脾为生痰之源”,健脾是防生痰湿的主要方法。日常饮食不能贪食生冷、油腻、刺激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山药、莲子、扁豆、薏苡仁等健脾除湿,如做成山药莲子薏苡仁粥、薏苡仁冬瓜汤等。灸阴陵泉、足三里也可起到祛湿作用。
血瘀质的人容易出现颈肩腰腿部疼痛,妇女出现月经不调等。专家介绍,血瘀的疼痛主要以刺痛为主,疼痛部位固定不变。由于心主血脉,脉络瘀堵后,易造成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四肢的血脉瘀堵可能造成腰背、关节刺痛等;如果血脉瘀堵,表现在皮肤上可能出现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干燥、如鳞状),比如有的人腿部皮肤有黑色的鳞屑,多与血瘀阻滞相关。
血瘀体质的人群,疏通体内气血是关键,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运动。中医学认为,动则生阳,阳气充足能很好地促进气血运行。所以像高血脂、高血压及糖尿病属于血瘀体质的人群,医生都要为其开“运动处方”。饮食方面,可以多吃些黑木耳、洋葱、山楂等。治疗方面,针灸、刮痧、火罐疗法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内服中药调理,应以活血化瘀为主。
所谓“百病皆起于寒”,寒邪是很多疾病的源头。中医里有六淫邪气,其中,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现代人体内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寒”。夏天过度吹空调、用凉水洗澡等贪凉行为,都容易将寒邪引入体内;常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可致寒从内生,造成体内阴寒过剩,阳气受损,常表现为格外怕冷,手脚冰凉,身体疼痛以冷痛为主,容易腹泻,面色苍白等。寒邪侵入人体,停在体表,还会导致感冒、周身关节疼痛等。
寒性体质的人群,除注意防寒保暖外,还要加强锻炼,生发人体的阳气。饮食方面可多吃一些驱寒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韭菜、生姜等。艾灸能够由表入里,可达到温阳祛寒的作用。
一说有“热毒”,你可能想象不出来什么样,其实热毒是指火热郁积在体内,堵塞经络所致。热毒堵在体内的症状很常见,如浑身发热、皮肤容易出现红肿热痛、容易起痤疮等。
有热毒的人平时可吃些寒性及凉性的食物,比如莲藕、竹笋、冬瓜、丝瓜、苦瓜、菠菜等。清热解毒的中药有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黄连等。可在咨询中医师后选用。
晨起梳头:头部是诸阳之会,穴位众多。每日早上坚持梳头50~100 次,有利于头部经络疏通。
刺激耳廓:平常多刺激耳廓,可以起到疏通全身经络、增强血液及淋巴循环的作用。
拍肘窝:肘窝部位经络密集,心包经、心经、肺经从此通过,拍肘窝有利于泻心肺的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