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凯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云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吟诵着脍炙人口的诗句,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有着“东方金字塔”美誉的宁夏西夏王陵景区。
西夏国于公元1038 年立国、1227 年亡国,历史长达189年,共历10 代君王,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最鼎盛时期面积约83 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她创造过灿烂的文明,也曾辉煌一时;但史书上对西夏国的记载少之又少,其历史如同其天书般的西夏文一样难以解读——有限的西夏文物和难懂的西夏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1972 年6 月,原兰州军区在贺兰山脚下修筑军用机场时,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接着又在贺兰山下的戈壁上发现了一个个大型的土堆,像一座座黄土金字塔兀立在苍穹之下。经研究证实:这里竟然是被大漠风沙掩藏了近千年的西夏王陵墓葬群!
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东西宽约4.5 千米,南北长约10 千米,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平坦开阔,海拔在1130~1200 米,分布着9 座帝陵,253 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其规模与北京的明十三陵相当。初建时每个陵园均有地下陵寝、墓室、地面建筑和园林,独立占地都在10 万平方米左右,形制与布局大体相同。从1988 年发掘起,这片“神秘的奇迹”,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我们看到的景区内,目前存有帝陵9 座: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陵墓坐北朝南,平地起建。按昭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邑(或宗庙)。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从其布局上可见,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形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王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
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最南端。阙台的后面是碑亭,用来停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过了碑亭之后是月城,经门阙进入月城,这里曾置放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月城的北面是陵城,经门阙入陵城,其西北处为陵台。陵台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陵台为塔式建筑,为土冢,起封土作用,一般位于墓室之上。但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 米处,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状呈八边七级、五级、九级塔式,底层略高,往上层层收分,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且偏离中轴线矗立,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无前例,是党项族的创造。塔式陵台前有献殿,用于供奉献物及祭奠。陵台至献殿有一条鱼脊梁封土,封土下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台南10 米处。比起奢华的唐宋帝陵,西夏王陵的墓室要简朴得多,为三室(主室,左右耳室各一)土洞式结构,墓室四壁立护墙板,墓内有棺木,为土葬,陪葬品相对较少。陵城神墙四面,居中有门阙,神墙四角有角台,表明了陵园的兆域地界。陵园中的陪葬物多为羊、狗、鸡以及铜牛、石马等,另有大量琉璃构件、瓷瓦制品等,包括陵墓石刻等都凸显其民族特性,表现出西夏民族固有的特性和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相结合的创新之处。
规模最大的3 号陵是一代雄主元昊的泰陵,亦称昊王陵,其陵台高达20 余米。3 号陵是目前唯一对外开放的帝陵。景区内所有的墓葬群地面建筑都是夯筑的黄土,施工质量如古长城般坚固,虽遭蒙古铁骑的破坏和自然的侵袭,但风骨犹在。
在西夏王陵博物馆里,我看到了600 多件最具代表性的西夏文化遗存:铜牛、石马、雕龙石柱、琉璃鸱吻、佛经、佛画、兵器、铁甲、官印、西夏瓷器、碑文等,其中很多文物的精美程度超出普通人的想象。站在展室里,我一直在想:如果党项人有自己独立的文字且能够保留到今天的话,那么这个民族所创造的文明则会更具独立性,会比其他游牧民族更有文化底蕴!而我现在看到的馆藏之物,却仅仅是王陵出土的极小部分!那么,西夏还有多少文化遗存湮没在大漠之中?这确实让人有无限的期待!
“往事慢思魂欲断,不堪回首贺兰东。”一代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此黯然谢幕,成为绝唱。黄沙白石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离去之际,回望贺兰山,禁不住感慨万千:“贺兰英气满山涯,饮马关河白日斜。叱咤军威催战鼓,雄豪霸业纪流沙。埋烟孤冢围荒草,换劫残碑衬野花。往事苍茫谁论定,凤凰城上望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