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虎
在很多人眼里,“打杂”是个贬义词,意思是所干的工作“难登大雅之堂”,无法显现个人的真实水平,也难有很好的发展前途,感觉犹如被打入“冷宫”。对任职时间较长的人而言,一直“打杂”,确实有被“边缘化”的嫌疑,也反映出个人能力平平、难当大任。然而,对很多新干部来说,“打杂”却另有一番意味。
红色经典剧《共产党人刘少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刘少奇从苏俄留学回国,被组织分派到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工作。时任执委会书记的毛泽东起初并未给他安排具体工作,而是要求他利用三个月熟悉情况。其间,尽管忙的都是一些写大字报、印刷标语、跑腿开会等琐碎事,刘少奇却毫无怨言,把每一件交办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毛泽东认为“小事不推脱,大事不畏惧”,便安排刘少奇去领导湖南安源矿区工人大罢工,果不其然,罢工运动取得完全胜利。
由此可见,无论志向多么高远、才华多么横溢,首先紧要的是保持良好心态,坚持把适应当奋斗,不抱怨、不排斥、不浮躁,认真对待每一项平凡工作,全力做好每一件细微小事,并由小见大、见微知著,尽快掌握工作特点和流程,及时转变思维观念和作风,使自己更好适应岗位要求。这既是综合素质的充分展现,也是工作经验的初步积累,还能赢得大家的认可。试想,如果初出茅庐、学有所成却心高气傲、心浮气躁,对“打杂”工作不屑一顾,不愿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当前事,总想着一开始就大展身手、一鸣惊人,不仅难以迅速打开工作局面,还会因为眼高手低而错失难得的锻炼机会。
老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打杂”看似微不足道,但对许多新干部来说,却是适应环境、熟悉工作、进入情况的“第一课”,是磨砺心性、锻造耐性、锤炼品性的“第一步”,也是单位领导观察和检验新人的“第一关”。因为很多基础性、事务性工作虽然并不复杂,但也是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高度负责、严谨细致、高质高效。
从这个意义上说,“打杂”也是打基础,打的是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打的是岗位适应能力的基础,打的是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新干部不经受“打杂”磨练、不经历实践历练,往往会像“墙上芦苇”那样,出现“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尴尬境况,关键时刻很难经得住考验。因此,广大新干部要保持平常心,学会从“打杂”起步,把“打杂”当成塑身强能的“磨刀石”,善于跟自己较劲,聚精会神尽好应尽之责,精益求精做好手中之事,力争把各项琐碎工作做扎实、做出彩,并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效率,于毫末之间日积月累成长,在细碎之中厚积薄发淬炼。如此,必能迎来担重任、挑大梁的那一天。
当然,让新干部甘于“打杂”、精于“打杂”,不断“曾益其所不能”,单位领导既要靠前做好思想引导,又要主动传授经验方法。同时,还要摘下“有色镜”、争做“有心人”,带着信任、欣赏、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干部,想方设法为他们搭台子、铺路子、扶梯子,让他们尽早展现所学和所长,并因人而异、因岗选才,确保每名新干部都能及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为单位建设发展迅速注入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