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与“实”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研究

2023-12-13 21:57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5期
关键词:焦点人物形象舞台

胡 潇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一、“虚”“实”的文化概念

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价值观念、制度仪俗、思维模式、文艺理论等内容,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概念的重要形式。在这些传统中,“虚”“实”的概念则作为经纬编织其中。“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1]舞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早在远古部族时期就已产生。并且,伴随着舞蹈的发展,“虚”“实”的创作理念也开始贯穿其中。在舞蹈作品中,“虚”与“实”即指对人、事或物的现实性状态和内在经验的叙述。

“‘虚’与‘实’本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亦是中国美学、中国舞蹈美学的一对范畴。”[2]这种看法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而哲学范畴的“虚”“实”概念则起源于先秦道家。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3]在道家的观念中,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艺术是客观世界的投影,如果说“有无相生”是对现实世界的思考,那么“虚实结合”就是其文艺观念。

“虚实结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显著特征。在艺术表达上,“虚”与“实”这对概念并非对立,应是相反相成的,二者关系也应符合“反者道之动”的基本理念。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对“虚实结合”多有探讨。在文学方面,谢榛说:“凡作诗不宜逼真。”[4]在绘画方面,笪重光提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5]所以,“虚实结合”可以更真实地表达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界的认知,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

二、“虚”“实”在舞台中运用的效果

舞台效果是指对舞蹈作品内容中的动作、调度地巧妙设计,再配合上演出时舞台的灯光、音响等外在因素,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感官感受。而将“虚”“实”的理念置于舞台设计中一般会取得非凡的舞台效果。一方面,从整体看来,“虚”“实”可以起到烘托作品氛围和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而烘托氛围与推动情节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从细节处看,“虚”“实”理念的运用有利于作品中对人物的塑造,给予观众沉浸感,使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产生共鸣。

(一)烘托氛围

艺术编创是营造舞蹈作品氛围的第一步,为整部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因此在舞蹈的初创阶段就需要考虑将“虚实结合”的手法融入其中。舞蹈的氛围无疑是“虚”的维度,却往往需要靠“实”的方法来实现。这主要取决于舞蹈作品氛围的产生,离不开舞蹈动作的情感表达、塑造人物的性格等。

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中有大量由“实”见“虚”的场景。最典型的一幕就是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靠坐在床边,开始回忆着从前在这间屋子中的点滴过往。此时,场中另三对演员则扮演过去的男女主人公,复演之前的场景。而男女主人公此时离开原本的位置,穿梭其中,以此来表达回忆。

在舞蹈演出的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两条时间线索:一条是现实世界的时间,一条是作品叙事的时间。由于舞蹈演出的实时进行,两条线索互相交织,难以分割。《永不消逝的电波》则有效利用了舞台的空间,以“实”演“虚”。作品对表演舞台进行分割,使之形成不同的板块,再赋予每个版块不同的时间线索,以此达到了作品叙事时间突破现实世界时间的效果,使得作品氛围在回忆与现实的穿梭中走向高潮。可以说,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对空间进行设计,舞蹈作品可以更富有意境和诗意,营造出理想的舞蹈氛围。

(二)塑造人物形象

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其本质“是人从审美角度来认识和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形式,是人对现实世界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6]在任何一部作品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变得至关重要。塑造人物形象与编创舞蹈作品之间是充分必要关系,二者互为前提,互为结果。

在舞蹈表演中,若要成功塑造出丰满人物形象,就要通过编导设计、舞者呈现、舞台渲染等各个环节配合才能实现,而“虚实结合”就是能够贯穿始终的方法。通过对“虚”“实”关系的运用,特别是二者配合所构筑出的“虚实空间”,就可以充分表达舞蹈的情感内涵和思想主旨,以此来勾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这过程就是塑造舞蹈形象的过程,万斯洛夫曾提出:“舞蹈形象是指在舞蹈中对思想、感情和人物性格的完整表现。舞蹈形象意味着通过舞蹈来描述人的行动或是性格,在真实表现出来的感情基础上体现一定的思想。缺乏‘形象性’的舞蹈将导向纯技术和无意义的动作组合。”[7]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虚实空间”指代的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空间,而是涵盖作品所表现的一切事物,以及作品所传达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是“人物形象”不仅是在动作、外貌表现的形象,也涵盖了人物内心情感、思考,并能够化至客观世界,形成一个立体的、有层次的人物形象和文化符号。

若要成功塑造一个人物形象,就要通过不一样的艺术手法,而“虚实”结合就是这样一个方法。通过“虚实”关系的运用,特别是“虚实”构筑出的“虚实空间”,不光能叙述出编者想表达的事情,还可以更好的对一个人物进行刻画。不仅仅是外在动作上刻画出这个形象,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现也能通过这个艺术手段外化到现实空间中去,从而塑造出一个立体的、有层次的人物形象。

(三)推动情节发展

在舞蹈作品的表演过程中,必须要搭建完整的结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需要填充大量的基本单元,即情节,进行支撑。这些情节需要极具个性,彼此之间不能过分重叠,否则叙事将会冗余。情节之间又需要彼此连结,不能孤立地存在。同时,这种连结也不是简单和单一的,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复杂性。

“舞蹈的叙事其中,一定有人,一定有事,一定有数人,也一定有数事。然后,人与众多的人之间,事与众多的事之间,也一定存在多重的复杂叙事。”[8]既然存在着众多数量的人和事,就一定需要用焦点转移的方式来帮助完成对于一件事物清晰的叙述。在影视艺术中,焦点的转移可以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来实现,但是舞蹈舞台并没有镜头的帮助。因此,在舞蹈作品中,要达成有序的、递进的叙事,就要通过“虚”“实”的手法进行舞台的实际调度来完成。

比如,舞剧《只此青绿》的开头和结尾处,男主人公位于舞台的中心点,周围不同的人物环绕着他。环绕并非静止,而是利用舞台上同心圆式的传送带,剧中的人物并不做出移动的动作,却完成了空间上的转换,“实”中有“虚”。以此达成主人公与其他人物进行跨时空对话的效果,并顺势推动整部舞剧的情节进行。由此看来,“虚”“实”调度所构筑的情节,能使整个舞蹈作品中的叙事更清楚明了,故事的情节更加丰富,从而进一步推动故事的发展,为舞蹈作品后续的发展做出适当的铺垫,为进一步的叙述埋下伏笔。

三、“虚”“实”的达成手段

(一)以调度来表现

前文提及的舞台调度,就是一种重要的“虚”“实”的达成手段。“舞蹈调度不是一种动作形式,而是动作形式所具有的一种品质,即一种具有空间品质的动作形式。”[9]这种手段又可以分为“虚性调度”和“实性调度”两类。“虚性调度”指的是帮助人物完成行为的调度,以达到推动情节的目的。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调度,以“虚”的形式去呈现内容。《只此青绿》就通过舞台的运转来表现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对话。而“实性调度”,正好跟“虚性调度”相反,它是帮助人物完成心理活动的一种调度,以由外而内地展现一些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通过男女主人公在舞台上的穿梭,与其他三对演员复演过去的内容,来表现他们的回忆。“虚性调度”和“实性调度”这两种调度形式,相对应构筑出的也就是“虚空间”和“实空间”。当二者层叠存在或相继存在的时候,整个舞台空间的层次将会更加丰富,叙事更加清晰。并且能更好的帮助舞蹈作品中对情节的推动作用,使整个舞蹈作品在叙事清晰的同时更具有艺术性。

(二)以行为来表现

所谓的行为,就是指现实行为和心理行为,现实行为是“实”,而心理行为是“虚”,两者相结合,就形成了“虚”与“实”相交融的关系。现实行为指的是人通过肢体所发生的外部动作,就是作品中人物所做的事。心理行为指的是人体所发生的内部动作,就是在一个作品中人物所表现的内在经验。二者的结合,能够使作品中的叙事更加清晰明了,给后面的情节做铺垫,并刻画出人物细腻的内心。

(三)以空间来表现

前文所提到的舞蹈行为,实际都直接作用于空间上。“把‘虚实’空间的概念放置在舞蹈创作中,空间的意义和概念绝对不仅仅只是常规意义上的‘上、下、左、右、前、后’,它可以是调度移位、可以是明暗分割、可以是局部与整体的对比、可以是作品述说对象的心理反应、可以是有意味有目的的主次分明等等,而这一切创作手法也都因事因境地承载着各自的艺术表达功能。”因此,其“虚”和“实”的关系在空间上有着很重要的体现。现实空间,是用来表达人物现实状态的一种空间,其承载了人物的行为。心理空间,是用来表达人物内心的一种空间,其构成了人物的心理行为,承载了人物的内在经验。这两种空间既相互独立,又可以彼此叠加。同样是《幻境》,贾宝玉转身前还身处现实空间,随着十二金钗的登场,观众随着整个舞台的变化开始进入了贾宝玉的心理空间。而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也有许多对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在公司、电梯间等地方,演员通过转身或是手上道具挡脸再放下的方式,瞬间切换成人物的心理状态,都能够展现当时人物的真实内心,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四)以焦点来表现

所谓的焦点,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或是一个人物的关键或争论、注意力的集中点。相反,若关注点不够集中,那就是非焦点。焦点是实的,非焦点就是虚的。因此,在舞蹈作品中,往往需要通过焦点转移的方式去叙述一件事情,使得整个故事的层次更加丰富,更有侧重点,而不至于显得结构过于混乱。舞剧《记忆深处》就通过张纯如的视角变换来达成焦点的转移,当张纯如与其他角色共舞时,焦点事实上就在历史事件上,而当张纯如独舞时,焦点就切换到了现实世界,尤其是张纯如在沙发上阅读历史资料而痛哭时,焦点瞬间形成了虚化,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这里的焦点并非观众所关注的点,而是舞蹈作品在某个时间节点所传达的叙述重心和视角切换。

四、结语

“虚”“实”的运用对舞蹈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透过“虚实结合”的文化概念与表现效果,不难发现这对由哲学引入艺术的概念作用于舞蹈的阐释。舞蹈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其他文艺门类一般注重意境的构建。所谓意境,是指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交融编织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交融是最大特点。在舞蹈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大都是模拟生活的场景,并通过特定技术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境,使之能够融入应有的社会生活场景,营造出相应的舞蹈意境,并把观众引领到其中,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去感受作品中的景和情。

其次,“虚实结合”通过对调度、行为、空间和焦点的利用,能够强化舞蹈表达,使得作品更具张力。所谓舞蹈表达,就是舞者通过外在的身体动作来阐述事件或抒发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舞蹈表达往往需要编导通过人物的某个内在动机来表现外在的关系。这时,“虚”“实”理念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舞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缠绵于病榻,受尽病痛的折磨。此时一群身着红衣,手拿白色手袖的演员登场,意为林黛玉内心的外化。这些演员围绕着舞台中间在病榻上挣扎的黛玉。将“虚实结合”的手法运用的十分通透,也使得整个舞台更富有层次。

总而言之,在舞蹈作品的实际创作过程中,深刻理解“虚”“实”的文化内涵,运用“虚实结合”的编创手法,针对作品氛围、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重点把握,就能够使舞蹈作品的表达变得更加细腻。以此为基础,整部作品也会更加符合当下社会含蓄表达的审美特征,更加具有艺术性。

猜你喜欢
焦点人物形象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焦点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