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婧 马 超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宁 272007)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绚烂的艺术文化,民族音乐文化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传播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不仅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的必然要求。在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挑战和机遇并存,如何利用新媒体优势实现其传播和发展水平的提升,是摆在我国音乐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早在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的长江、黄河等大河流域产生华夏音乐文化,那时就已经展示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展的双重特征,它们逐渐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互相渗透、彼此融合,汇聚成了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在广袤的土地上,因各民族、各地区存在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语言交流、生产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各自的音乐表现形式产生差异,从而生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1]。
历经千年发展,民族音乐文化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第一,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多数人对音乐的需求源于个性满足,而民族音乐文化更多地产生于前现代时期,其表现的思想内涵、反映的生活场景、蕴含的审美意味与当代生活有一定距离。第二,当代音乐环境较为复杂,流行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居于强势地位,民族音乐文化处于弱势地位,受众范围相对较小。第三,民族音乐文化尚待挖掘,媒介发展将大众对音乐的需求放大,民族音乐文化具有极大的传播和发展潜力,然而对自身的保存、挖掘、总结、创新等工作均有待提升。第五,由于长期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民族音乐人才青黄不接,一些音乐形式和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上述问题是民族音乐文化当代发展的主要困难,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
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具有便捷性,既体现在传播渠道的拓展上,也表现在受众接收民族音乐文化更加轻松。在传统媒介时代,民族音乐文化主要借助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渠道进行传播,传播的局限性较大,传播效率低,便捷性差。新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渠道,音乐APP、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等成为新颖且十分重要的传播阵地,可以说,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源源不断的相关内容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持下,推送到亿万用户面前,其传播速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者而言,发布音乐内容的过程也变得简单,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被大大缩短。从受众的角度看,新媒体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阅读各类内容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大量喜爱的内容通过移动设备即可获取,因而民族音乐文化不再如传统媒介时代那般遥不可及,受众可随时随地享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2]。与此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大众享受着比此前更加丰富、海量的民族音乐文化内容,搜索关键词便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且音乐类APP和网站会对音乐内容进行主题、风格、年代等多个维度的分类,加上大数据的智能推荐,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喜爱的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汇了我国多民族数千年的音乐沉淀,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是新时代音乐人的历史责任。在传统媒介时代,音乐传播的自主性较差,在有限的电视、广播、报刊等渠道中,西方音乐文化和流行音乐文化居于强势地位,民族音乐文化处于边缘地带。因此,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无法充分彰显,其多样性得不到充分展现,大众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接触往往局限于少数经典作品,如《梁祝》《二泉映月》等,大量的民族音乐文化精品被埋没。而在新媒体时代下,内容传播秉承“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传统媒介时代音乐传播内容的“垄断性选择和强制性传播”大为减少,多元化的内容平等地展现在用户面前,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音乐内容,在此条件下民族音乐文化迎来了崭新发展契机。且在新媒体时代,用户因不同喜好聚集在不同的内容社区和平台,如豆瓣用户多具备一定的文艺修养,小红书用户多为年轻女性,且用户以“标签”形式被细分,不同细分群体对民族音乐文化有着不同需求。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为民族音乐文化多元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各种风格、形式的民族音乐均拥有一定的传播空间。
在某种程度上,传统媒介是单向传播,尽管有些受众会对内容进行反馈,但反馈量较少且无法受到充分重视,同时这些反馈往往具有滞后性。与之相比,新媒体传播是双向传播,内容发布者向用户传播内容信息,用户通过特定行为向发布者反馈自身对内容信息的评价。常见的用户反馈行为包括点击、阅读完成度、转发、评论、点赞、收藏、视频弹幕等,可根据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了解用户的真实评价。民族音乐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中实现了与受众的面对面,能够及时掌握受众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评判,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脚步更扎实、更稳妥。此外,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使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具有新的意义。在新媒体时代,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过程不仅是大众接受民族音乐的过程,也是民族音乐记录、创作和保存的过程。不同于西方音乐,民族音乐具有即兴的特点,例如鼓乐、南音等民族音乐形式具有转瞬即逝的特征,使得民族音乐中的许多菁华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消失。但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和直播形式,使民族音乐领域的老艺术家通过网络走到观众面前,与观众进行线上交流和实时表演,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音乐文化之美。
新媒体改变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改变着大众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方式,而大众的接受方式会反作用于民族音乐的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近年来短视频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碎片化愈加严重,大众通常利用零散的空余时间阅读和观看内容,长度只有几十秒的短视频成为一种主流的内容表现形式。一方面,短视频的普及让音乐作为一种视频的辅助形式获得了更多曝光机会,人们会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作为视频的背景音乐,其中一些民族音乐作品成为热门音乐被广泛传播。另一方面,碎片化的形式使音乐很难展示自身的全部面貌,大众对音乐的需求更倾向于获得情绪价值,音乐深层的审美价值受到冷落。因此,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变得复杂起来,既要利用新媒体实现更广泛传播,又要突破碎片化传播的不利影响,将民族音乐文化的至善至美展现出来。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承载着多民族文化千年传承的精髓,众多民族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也赋予了民族音乐文化百花齐放的面貌,因此应将所有的民族音乐“打包”置于新媒体面前。同时,新媒体时代以用户为中心,传播具有精准性,原有“广种薄收”的传播观念应当摒弃。可见,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梳理和定位,着力塑造精品对于其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和发展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以用户为导向对民族音乐进行细分,按照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择取相应的代表性作品。其次,要对受众进行深入了解,通过传播实践、数据分析、评价反馈等把握受众心理,了解受众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审美取向。在此基础上,确定目标受众和潜在目标受众,使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最后,围绕目标受众和潜在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喜好,选取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代表性作品进行精品塑造,着力打造保留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并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典型作品。同时,定位内容,不断打造和传播优质民族音乐文化作品,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民族音乐文化,进而激发更多优秀作品的塑造和传播,有利于形成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义务,我国民族音乐在先辈们的努力下结出了丰硕果实,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存和维护是全社会的责任。近代以来,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许多民族音乐作品流失,民族音乐传承人不断减少,民族音乐发展受到轻视。新媒体时代对于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新媒体便捷的传播方式使民族音乐文化受到更多关注,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被更多人喜爱,因而要继续加强对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利用,拓宽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增强传播效果,让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民族音乐文化,这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借助于新媒体传播,民族音乐文化能够更加立体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民族音乐文化的相关作品、知识、乐器、技艺、音乐人等多方面的内容和信息得以鲜活呈现和传播,所以应当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让更多人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激发大众对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3]。
艺术源于生活,民族音乐文化是伴随着我国数千年的历史而不断变化的,更要在继承与创新之中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不断实现现代化的今天,民族音乐文化应积极拥抱当代生活,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活力。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发掘和继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和传统,另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创新,发展和传播属于当代的民族音乐文化。首先,要研究民族音乐作品的题材,应当致力于满足当代人的人生境遇和心理需求,例如昆曲《牡丹亭》表达的是永不消失的爱情主题,在当代仍具有广阔的传播价值。其次,要注重风格方面的创新,适当融入流行元素,使民族音乐文化在保留传统神韵和特色的基础上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如李玉刚演唱的歌曲《新贵妃醉酒》获得了广泛传播和赞誉。最后,借鉴其他音乐形式中的优点,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之中,使民族音乐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更加丰富。此外,新媒体时代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条件,新媒体的交互性让受众能对音乐做出及时反馈,甚至参与到音乐作品的改编和创作中,民族音乐文化必然具有当代特色,其发展和创新来自从业人员和受众的双向作用。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拉近了人与信息之间的距离,也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为缩短。新媒体时代下,尤其是新媒体传播便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全球化的程度被极大提高,推动了国际一体化融合的深度,这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置于一个更宽阔的空间。所以,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不应拘泥于国内范围,应当放眼国际,从更高维度思考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前景,要积极走向国际,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让世界范围内的音乐爱好者有机会聆听到我国民族音乐。与此同时,可以加强与世界音乐的融合,特别是创新融合西方乐器的应用,如《风雅颂》《卧虎藏龙》以及《蝶恋花》等民族音乐作品,都是通过中西乐器的融合加之民族美声和西洋唱法在国外演出中受到赞美,被很多媒体视为极具中国民族风格的“中国气派”音乐作品[4]。因此,努力借助新媒体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实现民族音乐发展的新格局,能够让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得更好。
为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得到健康、有序的传播和发展,应当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优化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公共管理水平。在新媒体背景下,公共管理侧重于以网络及政策手段对互联网传播内容进行规范和引导,民族音乐文化在当代公共管理手段的作用下在正确轨道上健康发展。首先,通过公共管理手段构建综合性网络宣传平台,整合优质传播资源,实现重点突破,提高民族音乐文化及周边文化产业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高。其次,通过对公共管理机制的完善,构建完整管理和引导体系,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和发展提供政策层面的保障。最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需要文化产业层面的支撑,应通过公共管理壮大文化产业发展实力,促进传播空间的拓展,结合对新媒体技术的充分利用提高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水平。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应当对其不断进行挖掘、保存、传播和发展。在新媒体时代,民族音乐文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媒体具有便捷性、多元性、交互性等特点,能够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播渠道的拓展,并推动其记录与再现,传承与创新。而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和发展,应当梳理内容、塑造精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借助新媒介使之走向世界舞台,并通过公共管理手段对其发展进行积极引导,相信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必将迎来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