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文山小学 李庆凯
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其学科性质、课程目标等均需要从课标出发,深入了解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的设置等内涵,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而达到学科教学的目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性质做了明确表述,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紧紧把握几个关键方向:
(1)突出学科的政治性。这是一门以政治性为首要特征的学科,新课标指出,思政课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把握好政治方向,作为教师,对思政课的学科地位和重要性及其在学生成长中的角色要有清晰的认识。
(2)抓牢学科的思想性。思想道德的培养始终是道法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一个人的行为都是其思想、观念的外化,特别在中小学时期,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和教育对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思政课就是要把握好青少年这个成长阶段,积极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体现学科的综合性。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了政治、道德、法治、人格教育以及身心发展等多维内容体系,让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社会知识,更核心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涉及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教学时也要体现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提升教学效果。
(4)突出学科实践性。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而这些观念的形成即“德”的形成,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体验和内化,然后才能真正做到自我践行、知行合一。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实践”这一教学思想和手段,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和融合学生的实践活动。
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的理念,并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解读。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从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五个方面确定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总的教学目标。同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好分析、把握好尺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成长课堂是基于生命成长的角度提出来的。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从成长的意义上说,思政课就是学生身心成长的教育课,就是学生的人生辅助课,没有任何一门课程比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更加突出,所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命成长,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的达成。
成长课堂为学生创设成长的平台和空间。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以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学习、经历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并通过学习提升实践能力,这就是有效的教学范式。笔者以创设生命成长课堂为基本理念,建构有效教学范式。
成长课堂以六个基本教学环节作为有效教学的实施载体,包括课前学习、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内化践行、展示分享、课后延伸等六个教学环节。
(1)课前学习。是学生学习实践的开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课前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提前进入实践状态,为课堂学习提供有效准备。
(2)情境创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话题或者事件等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其中。
(3)合作探究。通过对课堂学习中的话题或者问题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欲望,培养在合作研究中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4)内化践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将其变成自己的践行能力是有效学习的基本体现。
(5)展示分享。让每个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勇于与他人交流分享成果,同时有机会学习他人的成果、了解他人的想法。
(6)课后延伸。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把成长的空间打开,利用实践作业的方式,把课堂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有效教学范式的第一个板块,就是如何确定教学目标。主要关注以下三个要素:
(1)从教材的主题出发,确定教学目标的方向。一般来讲,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主题或者说比较关注的主题,目标的效度相对就会比较高,容易达成。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
(2)从课标的要求出发,确定目标的范围。课表对每一个学段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设定,也就是给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和应该达到的层次。
(3)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目标的细节。明晰学生原来的知识储备以及理解能力等,教师再基于课标确定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实施教学的核心步骤,这是有效教学范式的第二个板块。笔者在这个板块提出几个设计建议:
(1)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一是教学环节简洁清晰、紧凑关联,适合学生深度学习。二是要以思维培养为导向,随着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学过程的思维培养更加重要。
(2)要有利于学生情感的集聚和升华。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情感的发展、凝聚和升华的过程。以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一课为例,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教学中要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中秋节的文化属性,让学生认识到这是幸福的家文化。学生在感受快乐和幸福的同时,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学习过程才是有效的学习。
(3)要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课堂学习离不开实践活动,课堂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嵌入才能真正具有实践意义。
3. 学习方式的选择
(1)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形式是教学中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小项目学习。但是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包括项目的选择、项目学习的要求的设定、学习的成果呈现方式及如何评价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设计。
(2)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开放。道德与法治课堂由一些实践活动组成,为了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可以是课前活动,也可以是课后活动,还可以是多节课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其形式可以多样,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个班级、一个年级。如果是大作业就可以在全校分年级、分目标实施。
4. 教学资源的遴选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资源的广泛性和时代性,这也为资源的选择增加了难度。
(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资源的范围。
(2)根据资源的政治属性、育人属性确定是否适合本节课。
(3)几个优先:体现时代主题的资源优先;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优先;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先;社会榜样资源优先。
总之,笔者从新课标出发,以生命成长的视角,探讨了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基本思路,并以成长课堂的形式阐述了关于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同时对成长课堂的基本理念、基本环节以及实施建议做了分析,也期待能够通过成长课堂这一有效教学范式,让课堂更加充满生命活力。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教学范式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QJK11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