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增环 吴云 周宏大 吴艳珍 王洪军
(1 灌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连云港 222500;2 灌南县农业机械服务中心,连云港 222500;3 灌南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连云港 222500)
稻田综合种养是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绿色健康种养模式,是通过物种之间的互惠利用和对资源的互补利用来提升稻田生产力的高效种养模式[1]。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对提升稻米品质、丰富水产供给、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增加粮田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具有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空间大、种养模式多等优势,自2016年开始试验示范稻田综合种养以来,在绿色发展、种养结合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目前全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已达6 666.67 hm2。为促进灌南县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现笔者拟对其产业现状、产业优势进行总结,并针对目前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灌南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粮食生产常年以稻麦两季生产为主,水稻种植面积在3.67×104hm2左右,生态环境优良、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稻田综合种养[2]。自2016 年以来,灌南县委、县政府通过加快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了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
2016 年,灌南县在张店镇马台村开展稻田综合种养小面积示范,示范面积为13.33 hm2;2017 年,全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发展至1 333.33 hm2,分别涉及新安镇、三口镇、李集镇、新集镇、张店镇;2018年,全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扩大至4 000.00 hm2;2019 年,全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5 333.33 hm2,形成了以新集镇、三口镇、新安镇为核心,且连片面积达2 000.00 hm2的种养集群;2020 年,全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6 666.67 hm2,且建成了3个连片的、面积为333.33 hm2的稻田综合种养基地。
2017 年起,灌南县在张店镇马台村和新集镇夏庄村的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开展了多种模式的试验示范,集成了相应的配套技术并在全县进行推广。2019 年—2020 年,灌南县制定了《稻虾共作技术规程》《水稻、螃蟹与沙塘鳢共作混养技术规程》两个市级地方标准。目前,灌南县综合种养模式以稻田养虾为主,稻虾共作面积达6 000.00 hm2左右,约占全县稻田综合种养总面积的90%,其他模式有稻田养蟹、稻田养鱼、稻田混养水产品(沙塘鳢、鳜鱼、南美白对虾)等,稻田养殖面积在666.67 hm2左右。
通过稻渔互补、互促、互控,以及优质食味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稻米品质,净化了稻田水质,促进了鱼虾增收。采用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平均每667 m2水稻产量稳定在500 kg 以上,根据水产品种类不同,小龙虾每667 m2产量为100~150 kg,成蟹每667 m2产量为25~30 kg,各种鱼类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0~100 kg。总体来看,稻田综合种养不仅为市场供给了高品质大米,也带来了优质水产品,与稻麦两季生产相比,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平均每667 m2增收2 000~3 000 元[2]。
在稻田综合种养生态系统中,物质就地良性循环,渔类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养分,从而促进水稻增产,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为渔类提供食物,水稻生长净化水质,从而促进渔类增收,形成了稻渔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实现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发展目标[3]。
灌南县地处江苏省北部、连云港南翼,东濒黄海,南与响水县、涟水县相邻,西与沭阳县接壤,北隔新沂河与灌云县相望;全县辖11 个乡镇,耕地面积达5.87×104hm2,土地平坦,土壤pH 在 8.5左右;粮食生产以稻麦两季生产为主,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在3.67×104hm2左右,稻田灌排设施较为完善。因此,灌南县适宜发展稻田综合种养。
灌南县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年平均气温为13.8 ℃,雨水充沛,年降水量在950 mm 左右;境内水资源丰富,拥有灌河、盐河、柴米河、一帆河等淡水主干河道14 条,平均水资源总量达6.5×109m3(不计地下水资源);稻田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与大、中排灌系统织成了灌溉、排涝、蓄水网络,且给排水能力较强。
灌南县环境条件优良,常年空气质量达国家Ⅱ级标准;灌南县地处淮、沂、沭、泗诸水下游,河流水质优良,主要河流的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灌溉水Ⅲ类标准,能有效保证优质稻米生产安全及高效水产养殖安全,适宜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和稻田综合种养。
经过近年来的研究与探索,及借鉴周边地区的成功经验,灌南县引进了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澳洲小龙虾、沙塘鳢、南美白对虾、鳜鱼等水产品,在灌南县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示范。通过试验示范,灌南县总结了一批技术较为成熟的稻渔共作模式,例如稻-小龙虾、稻-螃蟹、稻-扣蟹、稻-南美虾、稻-虾-蟹、稻-蟹-沙塘鳢等单一套养或混合套养模式,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近年来,灌南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产业,良好的扶持政策和较高的养殖利润使很多没有经验的农户盲目跟风开挖塘口,但是,相关农业部门对稻田综合种养的田间试验、示范以及对配套种植(养殖)技术的研究均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具有稻田综合种养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种养大户数量均较少。因此,灌南县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目前,灌南县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共有200余户,但是部分经营主体的稻田整体规划不合理、田间工程标准不高(或有较高的稻田综合种养田间工程标准,但是未能按要求建设到位),突出表现为养殖环沟面积占比过大或过小、坡度过陡、容易塌方淤泥,稻田防护配套设施不完善等。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融合了水稻栽培与水产养殖这两类原本完全不同的生产技术,在田间管理上要求更高。目前,灌南县大部分经营主体对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掌握不够或应用不到位,影响了稻田综合种养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例如,从外地购买的水产品种苗的运输时间过长,水草移栽偏迟,稻田换水、调水不及时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灌南县稻田综合种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随着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的不断扩大,灌南县水产品种苗市场供应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由于灌南县本地水产品种苗繁育水平不高,供应量有限,不能满足种养大户的需求,不少种养户纷纷到外地选购水产品种苗,造成水产品种苗的品质良莠不齐、品种杂乱、价格偏高,而且,经过长途运输的水产品种苗的存活率大幅降低,大大增加了种养成本。
具体措施为:(1)示范推广优质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例如,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一稻一虾”稻虾连作模式,该模式技术简单,易被农民掌握;在全县范围内示范推广“一稻二虾”稻虾共作模式,可解决二茬虾产量不高、养殖难度大等问题,实现“错季、高产、优质”的目标;开展“水稻-小龙虾+N”养殖模式的试验示范,重点示范稻-虾-蟹共作轮养模式。(2)按部(省)级相关文件要求,对现在的稻田按标准进行改造提升。(3)扶持相关企业进行水产品种苗繁育。
灌南县作为江苏稻田综合种养示范(试点)县,应依托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带动全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稳步增长,推进灌南县稻渔有机米、稻田鱼品牌建设,强化全县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品牌意识,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以及产品认证等(如淮家禾虾田米、新士鑫虾田米等农产品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市场消费能力,促进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稻渔共生互补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能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良好效果[4]。目前,灌南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已发展至6 666.67 hm2,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0%。今后,灌南县要在保证水稻稳产的前提下,以绿色发展为要求,以稻田综合种养为载体,以“五新技术”(即新经济、新服务、新能源、新材料、新农业)推广应用为支撑,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科技综合利用率,从而实现减药减肥,促进优质稻米品质、品味、品牌同步提升,增加特色水产品的产量与品种,进而促进灌南县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向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