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香妤(延边大学)
舞蹈起源于人类的文明基石——劳动。
舞蹈作为人类最极致的情感表达,是一门充满了活力的艺术,同时,也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通过不断地变更和传承,并在传承的过程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文化等诸多因素,最终才形成了如今这种个性鲜明又独具魅力的、具有强烈民族特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我国文明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具象性显化。
仅针对于此,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综合价值就难以估量。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加剧了古今、中外、民族之间文化的碰撞,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他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以及传承发展急需注入新的动力。
从形态特征上来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舞蹈形式,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民间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自身就有着十分突出的民族性,民族性能够展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鲜明的舞蹈特点,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最具辨识度的标志,它不仅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也能从中发掘到相当的历史价值,所以,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中,也同样保留这一原则。另一方面,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其民间性同样十分突出。它作为传统艺术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大众性。透过一个地区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可以看出当地的人文爱好和风土人情。通过深层次地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产生的机制,不难看出,民间性是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原生态特征的高度概括,既是对地域文化的再现,也是表现舞蹈艺术魅力的理想载体。
只有真正理解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领悟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民间特点,把握了民间民族舞蹈的产生机制,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在保留民间特色的基础上,创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不断加深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感染力,加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力,走上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正确的轨道。
从文化特征上来看,文化性、艺术性和创新性是舞蹈呈现给我们最直观的属性度,不管是人类的文明起源,还是人类的发展历史,舞蹈始终以极高的同步性贯穿其中。在数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道路中,舞蹈本身的呈现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演变,其形态的变化也成就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但是唯一未能改变的是舞蹈艺术始终是文化的基本表达,并且文化本身也赋予了舞蹈独有的艺术特征。以唐宋时期为例,在唐宋时期,舞蹈是满足民众生活的最佳途径,于是文化艺术进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华夏大地上的艺术文化飞速发展,不断攀登上更高峰,进而促进了人民思想的开放,促进了民族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力强盛、万国来朝。由此便可理解“舞蹈艺术始终是文化的基本表达”。
为满足民族生活的需要,许多民族在更迭和发展的过程中,为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舞蹈体系。但是,历史不断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的肢体语言,已经很难准确的表述出新生活的状态,对此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不断地创新改善舞蹈动作,丰富饱满肢体语言,适应新的环境,但是随着数据化时代的到来,许多地域的文化发生了剧烈的碰撞和融合,各种因素不断加深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各方文明也在不断同化着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刻不容缓。人们的审美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和发展,就要在创新时保留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创新原则,多种方法合力,如此才能打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本身的局限性,不断地催生新的精品,满足大众娱乐的需要。
从传承特征方面来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传承发展的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创新性和持续性,这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最为宝贵结晶的主要原因。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民族情感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外在体现。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显然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也具有民间色彩,所以在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演艺过程,也能充分体现民族和地域的生活习惯与人情风貌,因此在数千年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直观体现。
显而易见,不管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还是弘扬保护,绝非个人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例如政府可以整个过程中起到事项的组织、意向的引导、事项过程以及后续的安全保障作用等等,而专业的舞蹈机构则可以提高社会整体的舞蹈水平,让舞蹈更加大众化、专业化,文化宣传部门可以利用广泛的社会媒体,进行文化艺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这种文化艺术的认知,从而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推广、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护支持。此传承方式的本质是让人们了解到民间民族舞蹈的本质,体会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让人们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产生兴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源自人民的劳动生活,具有很强的文娱性和风俗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同时,在特别的环境或者节气气氛的烘托下,会让人们不由自主的参与其中。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起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的,所以,不管是哪个背景,哪个时代,只要想弘扬广大、传承发展,那就必须要回归主体,回归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政府和文化宣传部门进行推广,并且要派人深入一线,到乡村、街道、学校中去,为人们普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知识、完善基层机制、健全基础建设、广泛开展活动,为人们打造了解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在此过程中,尤其要通过学校的平台,加强对于学生的普及教育和推广工作,因为年轻人才是传统文化未来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推广普及和文化熏陶,有利于净化人们的心灵,培养人们的兴趣爱好,促进人们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样的传承之路固然有着极为明显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能对中国文化与艺术事业发展提供一个极为理想的空间与环境。
然后,再结合本地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尽可能地去选择和培养合格的、优秀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人。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蓬勃有着极高的同步性,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强大作为根本支撑的,而经济的强大也必然提高人们对于文娱性活动质量的追求,从而加深文化底蕴的积累,二者相辅相成,正因如此,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水平,所以结合当地的艺术文化发展情况和未来的经济战略部署,进行传统文化传承人的选拔和培养尤为关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人代表了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希望,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希望,更是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全面保证艺术文化全面发展的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艺术文化必须保障全方位发展,这是复兴大路上最根本的动力源泉,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这是复兴路上能够不断前行的根本保障。所以,各地的有关部门要着重发掘相关人才,全面聚焦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同时结合各地相关情况,给予最大限度的资源去培养。突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最基本的特征,在培养过程中,不但不能摒弃,反而要加大相关资源的倾斜,要深入的发掘各区域独特的地域资源,作为优秀的地域因素用于人才培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这种条件下,必然会不断地发展壮大,从而成为各地区经济实力和艺术文化水平发展的坚实根基。
数据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发展,让舞蹈的表现形式变得多样起来,人们从各方各面接触各自舞蹈,最受欢迎的不出意料是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现代化舞蹈,现代化舞蹈干扰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舞蹈的观念,人们丧失了对于传统舞蹈的审美。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应顺应时代的改变进行发展创新,经过许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家的创新,创作出了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新形式民间民族舞蹈,在创新的过程中,艺术家应针对中国社会公众审美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了解,将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进行融合,由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代表着一个地域的地域风格,因此将现代舞蹈的艺术元素作为辅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原始地域性和原始魅力,让传统舞蹈重新散发出具有传统色彩和民族色彩,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艺术之光,重新激发人们对于传统舞蹈的喜爱,唤起人们对传统舞蹈技艺的学习热情。
从艺术文化的传承发展或者表现能力而言,传统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更需要的载体不是电子媒体,而是舞台这一艺术形式,中国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需要依托现场的各种舞台来达到给观众强烈冲击这一目的。舞台可以让舞蹈艺术中极具鲜明特点的进行充分展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里恰好含有大量特点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所以,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主要呈现方式的载体变为舞台,恰恰是我们在大数据时代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最好的方式,也是最主要的方式。
在转变期间,需要加大对于民间舞台的建设,对于舞台上的灯光、屏幕等必备硬件倾斜资源,加强舞台的渲染力,让人们可以快速融入其中,这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的保障性工作。在加强硬件设施的基础上,选用能力强、素质高、专业本领足的专业舞蹈传承人,并且对于传承人本身进行观察检测,检验是否具有职业精神、是否具有工匠精神、是否达到登台水平,一个优秀的传承者,不仅有极高的专业水平,在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狠下功夫,确保能在舞台上将最完美的状态呈现给观众,让现场所有人都能体会到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基于以上标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还需要不断深化创新,将更多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同时具有时代特色的舞蹈展现在群众眼前,将民族精神传达到每个人心底,让所有人为国家文化魅力所痴迷、折服,这种方式不仅达到我们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发展、保护创新的目的,同时也是保护性最强、最佳、最理想的措施。
从舞蹈外部看,盲目的创新破坏了民间民族舞蹈的原生态。首先是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家们的创作过程中,不能保障每一个作品都能完美融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现代化舞蹈,然后一部分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在创作时盲目追求数量而不求质量,在放弃传统舞蹈的艺术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盲目创作,破坏了原有的舞蹈结构,损害了民间民族舞蹈的原生态。这些人不去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更不会去在意它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内涵,按照自己的意愿,无依无据的去篡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文化价值和内涵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过程造成了巨大的干扰。即使是有政府和宣传部门的宣传引导,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不断扩大,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接受、认可,但是人们对于传统舞蹈真正的内涵美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同时经过大数据时代西方舞蹈的外在美和奔放美的冲击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就在群众眼里变成了与新时代脱节的“落伍”文化,甚至许多从事艺术相关工作的人们,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认知,还片面的停留在舞蹈表演的阶段,这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考验和困难。
从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的内部来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已经具有一定的他化倾向。各种文化的发展和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漫长的影响一点点渗入其中的,进行同化的。正常情况来说,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两个胳膊干活”,及原生群体的传承与次生群体的传承。现如今我国传统文化就处于一个过于发达,而另一个营养不良的状态,是一种单向性发展。
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一些人和机构拥有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决定权,导致无论是从艺术价值,又或者是文化内涵等方面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原生地脱轨,丢失了原生态的本真韵味,但是却在各方的加持下,不断赋予新的含义、功能、地位,经过商品化的一遍遍提纯,反而更具有地方地标性。所以,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他化性,我们不能从单方面看待问题,这是一个双向辩论的问题,从一个角度来说。它确实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传统舞蹈艺术的发展,树立起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了中国梦的进程。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过度的单项发展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更具有“民族性”的同时,也丢失了本真。又或者说,它促进了中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发展到如今的地步,但也是如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必须要突破的一大难题,在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发展提供了温室的同时,它也限制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开枝散叶、发展壮大。总的来看,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性”凸显了国家话语力量,是对民间舞蹈情感、风格与文化意义上多样性进行整合与规范的结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他化过程,可被视作一种地方性的、乡土社会中的文化要素,在承载了政治、经济功能之后,融入国家文化制度体系的过程。
每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都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伴随而来的就是一个民族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经过不同地域人民审美、习惯、民族精神的改变和沉淀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代表了不同地域人民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精神,却也是可以帮助不同地区人民迅速建立起交通桥梁的关键。
在中华民族的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史中,民间舞蹈的推动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人民信奉祖先和神灵、通过舞蹈的方式,向祖先和神灵进行祈福,使自己能够幸福安康,使百姓能够免受天灾人祸,每到重要的时节或日子,人们总要通过舞蹈的方式进行祈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诉求,这往往可以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的真实生活状况,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不但可以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也能促进当地的经济水平进步,是衡量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参考标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作为一个动态的前进过程,不仅仅是人民对于文娱性活动的需求,而是人类保证艺术文化多元发展的需要。文化艺术作为因为广大人民的精神需要而创造激发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二者相互依靠、生存。不论是美好的心情,还是高远伟大的志向;不论是对于前人历史的回想,还是对于未来朦胧美好的展望,这些都是可以在艺术的观赏过程、文化的领悟学习中去获取的,人民在这个过程中的精神需要得到了满足,再经过强烈的文化渲染和文化教育,增强了自身的意志力,从而使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自信心、民族凝聚力都得到了大大的加强。在此过程中,再加以科学的引导,鼓励人民去学习传承传统文化、发挥自身的艺术才能,提高整体文化鉴赏度,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从而全面推进新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在任何时代的发展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都应作为一项永不改变的方向,持续发展下去。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了解不同地域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征,结合时代的需要,发展与之适应的部分,在选定传承者的时候,要先深入挖掘当地的艺术文化内涵,将当地文化作为优质资源倾斜给传承者,确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相关部门也要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宣传加大力度,对人民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展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多元化,更加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实现师傅与徒弟这种活态传承,可以更好地保护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原生环境,同时给文化空间的发展留有存续空间,这才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可以长久传承的土中之根、活水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