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白鹿原丧葬习俗中三献礼的主要流程和功能

2023-12-12 15:21戴道成杨敏铎
新楚文化 2023年21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戴道成 杨敏铎

【摘要】三献礼作为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项重要礼仪,在祭祀祖先的过程中最为常见。蓝田白鹿原丧葬习俗中的三献礼,在沿袭古代初献、亚献和终献的结构模式的同时,加入了当地风俗文化和民间特色的内容。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对蓝田白鹿原丧葬习俗中的三献礼进行整理,详述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的异同之处,以及三献礼对于传承孝道文化、增强家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研究我国古代礼仪的遗存和赓承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蓝田白鹿原;丧葬习俗;三献礼;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1-0008-04

一、三献礼概述

三献礼是汉人历来所有的一项祭祀祖先的礼仪,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流传至今。丧葬习俗中的三献礼,早在《仪礼》一书中就已出现,按照“主人、主妇、宾长”的次序先后三次向尸祝进行献礼,其初步形成了初献、亚献和终献的模式,也为后世三献礼的基本结构奠定了基础[1]。“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2]从宗族的春秋二祭[3]到丧葬习俗中的家祭[4],人们通过不同次序的敬献和叩拜,来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感和教化后人的担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目前,中国内地仅有陕西、巴蜀及湖北等地区还传承着三献礼仪式,并且多出现在祭祖和丧葬习俗当中[5]。

二、蓝田白鹿原丧葬习俗中三献礼的

主要流程

蓝田白鹿原位于十三朝古都西安之东,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由于其典型的地域性和代表性[6],蓝田白鹿原丧葬习俗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7]。以下为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所整理的蓝田白鹿原丧葬习俗中三献礼的主要内容。

礼宾,即司仪,共四位,分别为通赞师、引赞师、文赞师、哑赞师。其中,通赞师为礼仪总指挥,下发出每一项礼仪;引赞师,带领孝子在多个礼位进行叩拜;文赞师,负责宣读祝文;哑赞师,陪同在孝子的末尾,并且执事。

孝子,有主祭者、孝弟、孝侄、孝孙、孝曾孙、孝女。其中,主祭者,即主要祭祀的人,为亡者的儿子,献祝文、箸、匙、盐、梅、蒸、饼、八珍;孝弟,为亡者的弟弟,献大三牲;孝侄,为亡者的侄子,献小三牲;孝孙,为亡者的孙子,献香茗、炉食;孝曾孙,为亡者的曾孙,献鲜果;孝女,为亡者的女儿,献羹汤。同时,各类孝子都要献香、爵、帛。

祭品,有香、爵、帛、祝文、箸、匙、盐、梅、蒸、饼、八珍、三牲、香茗、炉食、鲜果、羹汤。其中,香,即祭祀祖先的香支,通过香烟传递信号,表达哀思;爵,古代饮酒的器皿,献爵即向亡者敬献酒水;帛,即玉帛,古代祭祀时所使用的非常珍贵的玉制礼品和丝帛;祝文,祭祀和祝告祖先的文章,蓝田白鹿原丧葬习俗中的每项礼仪均有祝文[8];箸,筷子;匙,勺子;盐,百味之首,五味之一;梅,醋,五味之一;蒸,米食;饼,面食;八珍,来源于《周礼·天官》:“八珍之齐”,即淳熬、淳毋、炮豚、炮牂、捣珍、渍珍、熬珍和肝膋八种食品[9];三牲,来源于《曲礼下》卷第五:“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10],蓝田白鹿原丧葬习俗中分为大三牲:大武、刚鬣、柔毛,小三牲:刚鬣、柔毛、翰音;香茗,茶饮品;炉食,糕点品[11];鲜果,果实类;羹汤,民间流传亡者黄泉所用,包含三碗宽面和一碗清汤。

礼位,有腰祭前、盥洗所、香案前、食案前。其中,腰祭,为敬奉福禄寿三星和八仙的神案,在亡者宅外设立,一者在祭奠之腰位,二者邀请诸神仙前来受祭,取义参神,因此,依周礼,在腰祭前行礼时须叩拜两次;盥洗所,为洗尘净面的地方,用于洗滌心灵后恭敬行礼[12];香案,设在灵柩前,用于敬奉香烛;食案,设在香案东方,用于敬献各类祭品。

礼仪,分为初献礼、亚献礼和终献礼三个过程。其中,初献礼由主祭者进行;亚献礼由主祭者、孝弟和孝侄分别进行;终献礼由主祭者、孝孙、孝曾孙和孝女分别进行。以下为具体过程。

(一)初献礼

通赞师喝,“肃静。序立。执事者各执其事。孝男持杖出丧次。启户。燃烛。主祭者持杖就位。”哑赞师打开香案前户帘,点燃蜡烛。主祭者从丧帷而出依长幼之序排列。

盥洗,引赞师带领主祭者至盥洗所洗尘净面,哑赞师陪同其后。

迎神,盥洗结束后,引赞师带领主祭者至腰祭前行四拜礼,迎请诸神降临享用,表达敬天畏地的情怀。哑赞师陪同其后。

行上香礼,主祭者在腰祭前行四拜礼后,引赞师喝,“平身。”通赞师喝,“行上香礼。”引赞师喝,“诣香案前。司香者奉香。奉香者燃香。”引赞师带领主祭者至香案前上香叩拜,哑赞师陪同其后,辅助执事。

行奠献爵帛读祝礼。主祭者在香案前行上香礼后,随引赞师再次至腰祭前叩拜两次,引赞师喝,“平身。”通赞师喝,“行奠献爵帛读祝礼。”引赞师喝,“诣奠献爵帛读祝位。司爵者奉爵。司帛者奉帛。司祝文者奉祝文。”引赞师带领主祭者至香案前酹酒、献帛、献祝文,主祭者及孝女同跪香案前,引赞师喝,“读祝者诣读祝位。开函。展卷。宣读。”文赞师至香案右方,打开祝文函,取出三献文,代替主祭者敬读。三献文符合传统祭文格式,合辙押韵,为文赞师了解亡者生平后所作,其内容以追思亡者生平、赞颂亡者美德、祝告亡者吉祥、祈祷亡者灵魂降临以享用祭品为主,如“赞我尊萱淑性贤,生我育我恩渊源。我期高堂亿万岁,谁料一疾馆舍捐。儿孙等辈心痛酸,胡天辟涌风木怜。鹿原冬冷不再暖,滋水呜咽唯有寒。拊膺哀号见无缘,音容何适隔黄泉。天长地久抱恨绵,追念贤德觉怆然。理应报本祭祀虔,谨具牲醴来三献。恭申祭告佐短篇,是歆是享鉴清筵”。文赞师敬读三献文后,引赞师喝,“焚祝文。读祝者复位。”文赞师将三献文焚化后退至旁侧。引赞师喝,“叩首。持杖兴。复行礼位。”主祭者及孝女放声痛哭并叩拜后,哑赞师搀扶孝女至柩侧。

行初进食礼。引赞师带领主祭者再次至腰祭前叩拜两次,引赞师喝,“平身。”通赞师喝,“行初进食礼。”引赞师喝,“诣初进食位。”引赞师带领主祭者至食案前献箸、献匙、献盐、献梅、献蒸、献饼、献淳熬、献淳毋、献炮豚,哑赞师陪同其后并辅助执事。

侑食。主祭者在食案前叩拜后,随引赞师再次至腰祭前叩拜两次,引赞师喝,“平身。”通赞师喝,“主祭者暂退。”引赞师喝,“退入食案侧。”待主祭者随引赞师至食案侧跪后,通赞师喝,“熄燃。合户。乐呼者登堂作乐侑食。”哑赞师熄灭香案上蜡烛,放下户帘,文武乐者从宅外至腰祭前至户帘外连绕三匝,后至户帘外演唱秦腔,以乐侑食[8]。

(二)亚献礼

通赞师喝,“肃静。序立。执事者各执其事。孝男持杖出丧次。启户。复燃。主祭者持杖就位。”哑赞师打开香案前户帘,再次点燃蜡烛。主祭者从丧帷而出,依长幼之序随同引赞师行上香礼,行奠献爵帛礼,行亚进食礼,哑赞师陪同并辅助敬献炮牂、捣珍、渍珍,主祭者暂退食案侧。

通赞师喝,“孝弟就位。”孝弟依长幼之序随同引赞师盥洗,行上香礼,行奠献爵帛礼,行献三牲礼,哑赞师陪同并辅助敬献大武、刚鬣、柔毛,孝弟退至食案侧。

通赞师喝,“孝侄持杖就位。”孝侄依长幼之序随同引赞师盥洗,行上香礼,行奠献爵帛礼,行献三牲礼,哑赞师陪同并辅助敬献刚鬣、柔毛、翰音,孝侄退至食案侧。

侑食。通赞师喝,“熄燃。合户。乐呼者登堂作乐侑食。”哑赞师再次熄灭香案上蜡烛,放下户帘,文武乐者再次以乐侑食。

(三)终献礼

通赞师喝,“肃静。序立。執事者各执其事。孝男持杖出丧次。启户。复燃。主祭者持杖就位。”哑赞师再次打开香案前户帘,后点燃蜡烛。主祭者从丧帷而出依长幼之序随同引赞师行上香礼,行奠献爵帛礼,行终进食礼,哑赞师陪同并辅助敬献熬珍、肝膋,主祭者暂退食案侧。

通赞师喝,“孝孙持杖就位。”孝孙依长幼之序随同引赞师盥洗,行上香礼,行奠献爵帛礼,行献香茗炉食礼,哑赞师陪同并辅助敬献香茗、炉食,孝孙退至食案侧。

通赞师喝,“孝曾孙持杖就位。”孝曾孙依长幼之序随同引赞师盥洗,行上香礼,行奠献爵帛礼,行献鲜果礼,哑赞师陪同并辅助敬献鲜果,孝曾孙退至食案侧。无孝曾孙时,孝孙同献鲜果。

通赞师喝,“孝女就位。”孝女依长幼之序随同引赞师盥洗,行上香礼,行奠献爵帛礼,行献羹汤礼,哑赞师陪同并辅助敬献三碗宽面于食案上,长女将一碗清汤端至食案下,孝女退至柩侧。

侑食。通赞师喝,“熄燃。合户。乐呼者登堂作乐侑食。”哑赞师再次熄灭香案上蜡烛,放下户帘,文武乐者再次以乐侑食。

三、蓝田白鹿原丧葬习俗中

三献礼的功能分析

(一)传承孝道文化

孝,即尽心奉养并尊敬父母,同时包含子女在父母去世后要遵守的各项礼俗。在蓝田白鹿原地区,由于《吕氏乡约》[9]的影响,人们特别重视孝道文化,加之“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蓝田白鹿原丧葬习俗中三献礼(以下简称三献礼)的每个环节都包含孝道文化的礼仪和含义。

在三献礼中,首先,在灵柩前设灵堂,灵堂两侧悬挂挽联、八仙像、二十四孝图和增广贤文等,另请阴阳先生出牌位、讣告、殃状单和七数单等,以上内容皆按照儒家礼仪规范书写,均包含父母之德昊天罔极,孝子悲痛难报重恩的情感。其次,通赞师在三次献礼开始之前,均有歌颂父母和传承孝道的祝词,如“天有甘露润万物,人生儿孙草留根。儿孙洪福传万代,草留根须又逢春。高堂恩重情意深,奉祀隆奠礼宜真。慎终追远孝为本,三献侑食表寸心。”等;每位孝子的不同次敬献和叩拜,也有相应的祝词,以表达孝子的哀思,如“五味调和,百食具省。分毫未动,举家悲声。”等;文赞师所读的三献文也会追思亡者生平、赞颂亡者美德、表达孝子孝念。同时,文武乐者三次侑食,也会演唱有关忠孝仁义的秦腔,如《苏武牧羊》《朱春登放饭》《香山还愿》等。

孝子通过三献礼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教诲之情,以慎终追远、告慰亡灵,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礼仪教育子孙后人,做好孝道的感悟与传承。

(二)增强家族凝聚力

在中国,丧葬历来是一个家族性的行为,即需要整个家族的各类人员进行参与和传承。与此同时,可以通过丧葬中的礼仪程序,维系家族血缘关系、强化家族意识、光耀门第并发展家族势力。

在三献礼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本家族六类孝子的共同参与,并且各类孝子的祭奠内容互不相同。首先,按照五服制度[10],各类孝子的孝服和孝布分别不同,而同类孝子则相同,可以增强个人的家族关系认知。其次,在祭奠的每一个环节中,各类孝子都是互不可缺的,其共同构成共有的家族体系,在无形中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家族凝聚力。同时,各类孝子按照礼仪程序进行不同次的敬献和叩拜,长者对于幼者有着身体力行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以树立忠孝家风,提高家族认同感。进一步通过参与和维持三献礼,各类成员可以传承并弘扬家族的文化和传统,并使之代代相传。

因此上,通过三献礼,可以巩固人伦关系,强化亲缘观念,教化子孙后辈,同时有利于协调家庭及家族的内部关系,从而增强家族凝聚力。

(三)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指同一社会群体中各类人员之间保持平衡、相互理解、和睦共处的状态,其来源于良好的人际互动,而丧葬活动则是人际互动最集中的体现。

在三献礼的整个过程中,每个部分都体现了人与人交际互动的特点。首先,参加祭奠活动的所有人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配合,人与人之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交流与合作。其次,在负责人的安排下,人们各司其职、各执其事,尽力保证自己所负责的环节顺利开展,相较于现代社会中无暇相聚的问题来看,借此机会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同时,深受“人死为大”的观念,即便之前有矛盾的乡党们也会前来祭奠,尽己之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以便送亡者最后一程,并且在对各类孝子进行慰问和关怀时,可以消除以往的矛盾并构建新的关系。进一步的,在整个过程的参与和交流中,人们的思想觉悟会整体提高,社会将更加和谐。

因此上,三献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意义。

四、小结

蓝田白鹿原丧葬习俗中的三献礼,在沿袭中国古代三献礼的同时,也融入了新时代的一些元素,并且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但整体而言,蓝田白鹿原丧葬习俗中三献礼,对于蓝田白鹿原地区的民众教化、民风匡正和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上,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蓝田白鹿原丧葬习俗中三献礼所包含的礼仪文明,我们当有责任和信心去发掘整理其中的精髓,并使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欣.荀子礼论[J].邯郸学院学报,2013,23(2):32-34.

[3]李远.明代祭拜诸葛亮的例制和传统[J].南都学坛,2017,37(01):38-39.

[4]朱光敏.黔南丧礼的家祭与外祭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5]黄尚军,王振.成都市新都客家三献礼的主要流程与功能——基于近十年来对新都及周边地区的田野调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3):1-8.

[6]连慧英.《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审美与文化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11):15-16.

[7]于志启,徐永振.白鹿原春秋[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1.

[8]古宏韬.明清祭文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22.

[9]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辽史,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郭怡妮.论《仪礼》中的盥与洗[J].今古文创,2022(18):47-49.

[13]于佳彬.虞祭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2):42-46.

[14]吕大鈞.蓝田《吕氏乡约》[J].陕西史志,2005(4):55-59.

[15]丁鼎.《仪礼·丧服》所体现的周代宗法制度[J].史学集刊,2002(4):14-20.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试论彝族“跳菜”的文化传承及其特殊功能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