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展厅里,摆着一根直径仅为头发丝八分之一的“细针”。它是硬质合金微钻,能在指甲盖大小的精细印刷电路板上精准打出2500个钻孔,且钻头不弯不断。长期以来,这样的小针只能依赖进口,研究人员潜心钻研20多年,終于打破国外垄断。近年来,从硬质合金微钻到重型运载火箭,从纳米微球到“手撕钢”,我国在极端制造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厚植了制造业优势。
素材链接
制造业里有个“极端”,颇受追捧,那就是极端制造。极端制造主要解决产品尺度及环境极端化的挑战,集中体现在微细制造、超精密制造、巨系统制造等方面,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顶尖水平。谁缺乏极端制造能力,就会遇到“天花板”,从而受制于人;谁掌握了极端制造能力,就拥有了“撒手锏”,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文本解读
角度一:极端制造对于维护产业安全、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极端制造不仅能以更高的制造水平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对上下游产业也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极端制造解决的是极端尺度、极限精度、极高性能等难题,有助于推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大科学装置等前沿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科技创新制高点。
角度二:极端制造每进一步,就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在一些领域站上了“金字塔尖”。
抢占塔尖的基础是拥有坚实的塔座,即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制造才能抵达更多“极点”。极端制造集中了多学科多领域的高新科技,需要的不只是单点突破,还要求系统性创新。
运用示例:当前,我国在极端制造上不断取得新成果,也存在一些“卡脖子”领域。深入挖掘、提炼和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探索研究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才能推动极端制造步入新领域、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新时代中国青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勇于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我们要练好内功,补足短板,为不断提升极端制造水平贡献力量,掌握更多“独门绝技”,在更多技术领域攀上高峰。——邱超奕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