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秋祯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素材支持
素材一
2023年5月16日,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办的高能论坛上,当被问及对学物理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幽默地回应:“我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从来不听我的建议。”赢得了现场年轻人的热烈掌声。丁肇中还说,“做新的仪器,我个人觉得一定要做最好的,要做别人觉得不可能的、很多人反对的,这样才能走在别人的前面”。科学创新如此,人生同样如此,这也正应了一句话:人类文明之所以进步,往往是因为年轻人不听老一辈的话。(详见《作文与考试》高中版微信公众号2023年“付费阅读”预测七)
素材二
34岁的唐尚珺高考复读13年。从第一次的300多分到第四次的500多分不断进步的唐尚珺不满足,他总觉得自己应该再冲一冲。尽管后来还拿到过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的錄取通知书,他后来始终无法摆脱对中科大的执念。在大多数人眼里,他都与社会时钟的安排格格不入。尽管年龄一岁岁增长,他的生命似乎永远停留在了第一次复读的那年。
唐尚珺认为,自己不想像小学同学那样一辈子都呆在县城。但他偶尔也会去羡慕那些跟着“社会时钟"运转的人的生活,他也曾在社交账号上写下:“未在适当的年纪做该做的事,非执意为之,只后知后觉。”(详见《作文与考试》2022年23期57页《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有删减)
素材三
《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指出现在人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长仅有8秒,这固然不能代表所有人,但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却戳中了当今社会的痛点。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充足的信息让我们更便利,同时也陷入选择的焦虑,很难去思考真正的问题,最终成了信息的奴隶。大量的垃圾信息,消耗了我们宝贵的内存资源,即使再遇到优质的信息,也可能轻易漏过。我们需要学会与过载信息共处,保持轻装上阵的状态,做自己真正的主人,将精力集中到更有意义的地方。(详见《作文与考试》2022年27期21页《在信息过载中找回遗失的专注力》)
素材四
2022年10月,浙江大学博士生孟伟送外卖引网友热议。他自己坦言,凭自己的劳动生活很实在。孟伟自认性格比较直,在遇到自己认为没有价值的工作时缺乏忍耐,也骗不了自己做自认为没有意义的研究。学者尼古拉斯·塔勒布在《随机生存的智慧》一书中认为,有人刻意营造符合大众审美的“人设”,仿佛永远与潮流合拍,永远不会成为“不合时宜”的人,但他们却未必是真实的。没错,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天性就会适应环境;人又是群居动物,自然而然地会想融入大众,哪怕为此而给自己打造出一个虚假“人设”。而“不合时宜”则更多表现在人对自己内心认知的某种尊重和坚守。(详见《作文与考试》2022年36期18页《个性是在“不合时宜”中练成的特质》)
运用提点
本题属于一元材料作文,认真审读材料,可快速把握材料核心概念为“空间”。由材料中“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等内容可知,材料向考生暗示了“青少年空间被压缩”这一现实背景。那么,空间被压缩的实质是什么?其实是青少年的某些自由被剥夺。考生可由此作更进一步的思考——谁在压缩我们的空间?这里包括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各个层面。那么,为何要压缩?归根结底是社会的压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学校、家长不转嫁压力。只有我们的学校、家长、社会不把过多的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考生才能“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才有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另外,考生还可以结合材料“放松,沉淀,成长”这一信息,挖掘“需要安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被外界打扰的危害。安静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繁忙和疲劳,让心灵得到沉淀和充电……而被外界打扰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以上四则素材中,第一则材料,丁肇中院士的育儿理念以及“人类文明之所以进步,往往是因为年轻人不听老一辈的话”,体现了青年勇于开创的胆气与智慧,去开拓前辈们已无力再走的新路,这正印证了材料中“青年渴望不被打扰”,才能“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的观点。
材料二和材料四都是人物素材,材料二选择复读13年而不将就的唐尚珺令人佩服。但是当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时,却将目标唯一化,这未必是一种明智之举。敢于挣脱外界的束缚,复读13年固然是勇气的体现,但有的时候,完全无视“社会时钟”,也可能陷入偏执的泥淖。第四则材料,浙江大学博士生孟伟送外卖,与材料二主题一致,都与材料“不被打扰”“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吻合。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孟伟的做法相较于唐尚珺而言,在保持自我的同时对人生成长更具有理性思考,可作为“不被打扰后”如何进行自我沉淀成长的辩证补充。
第三则材料为热点素材,正是因为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导致人们专注力下降,所以我们更不应把过多的压力转嫁到青少年身上,这样他们才能“安静一下不被打扰”,这与材料的指向是一致的。
四则材料,其中第一则材料可与二、四则材料搭配使用,从怎么做的角度,分别从父母社会和自身两个方面,阐述“如何让青少年不被打扰,拥有更多的空间,得到自我沉淀,促进自身成长。”第三则作为热点素材,可作为主题升华,反观当下,论述“当下任何人都需要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做自己真正的主人,过更有意义的人生”。
活用范文
入自我之境,获生命跃升
□一考生
如今青年中,“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盛行,这种渴望自我空间的现象不鲜,正反映出青年人难以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内心的平静空间与精神的独立世界。聂鲁达有言:“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会清晰。”在静谧的自我空间中,浮躁之气被剥离,生命的脉络被显现,青年人得以获得跃升。
我所谓自我空间是精神和思维的独立。如同陶潜在田园一隅塑造的内部世界,精神的自我空间追求不被外界功名所烦扰,不被环境信息所束缚,是一种心理学上的“心流”状态。而思维的自我空间则避免我们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乐在其中,驾驭自我的思考过程,得出独立的观点。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办的高能论坛上,当被问及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时,中国科學院院士丁肇中幽默地回应:“我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从来不听我的建议。”赢得了现场年轻人的热烈掌声。丁院士所强调的“不听建议”,正指保持思维独立的自我空间,是于科研创造中不可或缺的思考精神。
当然,自我空间不等同于完全不听建议的自我隔离。前者虽然强调精神和思维的独立,但行为上仍然与环境有一定交互,是在外界信息的基础上筑起自我空间,这注重筛选、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后者则完全拒绝接受任何信息,易陷入自大、落后的陷阱。且看高考复读13年的唐尚珺,其矢志不渝的精神虽令人佩服,但这种以单一目标为导向,丝毫不理会外界声音的“自闭”行为是否合理却让很多人不敢苟同。虽然他确实离自我目标步步靠近,但却早已与社会安排的时钟格格不入,得不偿失。
如同孟伟一般,让自我空间成为我们寄居身心的港湾,我们在低压力的环境中获得无与伦比的放松。当压力被抽空,思维的重量带领我们进入沉淀状态,在不断地深度思考中,我们能够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思维独立,在单一有效的信息流中挖掘事物的本质与价值,发现实现自我价值或目标的方法论,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或目标,这种生命的向上发展,不正是一种积极的成长吗?
身为时代新青年的我们,如何更好的成长当然是永恒而重要的人生课题,自我空间的塑造是为捷径,只是如何踏出这条康庄大道呢?
法国著名思想家笛卡尔有言:“我思故我在。”想要凸显自我空间的存在,我们当然应该提高自我思考的能力,这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屏蔽无效干扰并提炼对我们有益的信息,在现实中营造安静隔离的自我空间是一种方法,在聒噪与喧嚣中享受心灵宁静的能力更需要我们主动掌握。
尘世喧嚣,物欲横流,于其中自由出入自我之境,享精神放松,获生命沉淀,以成长跃升。
教师精评
1.内容项:观点鲜明,标题即观点。作者紧扣主题,对“自我空间”的思考有较深的认识。
2.结构项:递进论述,结构清晰。作者开篇对材料中“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后对核心概念“自我空间”的概念进行阐释,在阐释的的同时将其和类似概念“自我隔离”进行区分,进而强化了读者对核心概念的认识,并由此自然地提出了做法,最后强化观点,回扣标题。
3.表达项:事例详实,论证丰富。其间,作者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及引用论证两种论证手法,事例选取得当,名言引用扣合材料。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