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棵古树都是不朽的史诗

2023-12-12 13:30付军张克中
绿色中国·B 2023年9期
关键词:古树名古树资源

付军 张克中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及经济价值。

古树具有重要的综合价值

古树刻满了生物进化演变信息,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宝库,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古树能够在一个区域长期正常生长,树龄可达几百至几千年,有的经历过各种极端生态因子胁迫,说明它们对当地自然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研究其生态适应机制和长寿机制,对于保护和延缓古树衰老,了解植物生命本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伴随着人类发展史,沧海桑田,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残存的古树是地理、气候等环境变化以及生物群落演变的记录者。在其复杂年轮结构及核染色体迷宫中,蕴含着可供人类发掘利用的信息和基因,也包含着对未来人类生存环境发展的启示。通过对地方性古树名木资源进行系统调查,有利于重构地带性植被群落演替史,对于地域性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与规划、国土生态修复、地域性植物景观营造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古树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古树根系庞大坚深,具有良好的固定土壤和涵养水源作用。古树树体高大,冠幅广袤,枝叶繁茂,具有明显改善周围环境的作用;其夏季遮阳,冬季挡风,固碳释氧,吸收有害气体,滞尘杀菌的生态作用,比普通树木要高十几倍。很多古树遮天蔽日,与周围土壤、气候、微生物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为鸟兽和昆虫提供了充足食物和繁育栖息场所,为苔藓、真菌、寄生类植物提供了生长温床,这些也为地球生物多样性做出了巨大 贡献。

古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古树不但历经了自然界风霜雪雨,也见证了人类社会兴衰成败。它的存在常常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重大事件、名人逸事、乡风民俗、文化古迹等紧密联系。古树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天人合一朴素生态观的重要载体,是当代乡愁的寄托者。因而古树具有重要文化考古、历史考证价值。挖掘和宣传古树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

古树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有的古树苍劲挺拔,雄奇伟岸;有的古朴虬劲,昂然向上;有的古木逢春,沧桑历尽;有的相依相偎,相伴而生;有的枝繁叶茂,繁花似锦。古树所具有的“苍、古、劲、朴、奇”极具景观价值和美学价值,是亮丽的风景线,是生态旅游资源的瑰宝。

古树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直接经济价值包括古树的花、 果、枝、叶、根、树皮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古树生长周期长,数量稀少,其产品更加珍贵,比同类树种的经济价值更高。生长在福建武夷山九龙窠景区的大红袍母树,是目前国内仅存的6株大红袍母树,其茶叶价格比普通茶叶价格高很多。古树还是当地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河南省南召县皇后乡,有株辛夷古树。当地群众称“一株辛夷王,赛种十亩粮”。古树间接的经济价值,包括美化环境、景观游憩、提升地区文化形象、带动城乡经济发展等。

创新古树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加强古树的保护和修复,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充分发挥古树价值的基础和保证,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进程、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弘扬中国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示要做好古树保护工作,北京等各地方政府近年来也有关于古树的多个批示。国家和地方各林业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组织开展资源调查,制定法律法规,完善政策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切实加强古树保护管理工作,并且在古树复壮和修复技术方面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古树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各地组织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取得一些积极进展。各地积极探索古树名木及其生境整体保护,创新古树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开展了古树主题公园、古树保护小区、古树乡村、古树街巷、古树社区等建设试点工作,旨在通过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发挥古树资源更高的价值。

广东省积极建设100个绿美古树乡村,通过古树公园、绿美家园和绿美古树乡村廊道的形式,规划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恢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自然生态,将古树保护、文化传承和生态理念融入乡村建设,让古树、古村、古桥、古井和古驿道述说沧桑历史,为乡村建设赋予文化灵魂,从而实现乡村经济、生态建设和文化振兴的有机融合。

浙江省根据自身古树条件,创新工作方式,以保护促发展,以“古树公园”建设为主体,大力推進古树保护和村庄美化、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全省打造了200 多个古树主题公园,点缀了村庄,留住了乡愁,带动了民宿旅游,促进了一方乡村经济发展、文化振兴,给当地农家乐、共享农屋、“微民宿”等带来翻倍的经济收入,成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金名片。

制订古树保护法律法规

1996年以来,一些省、市、自治区为了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相继出台了古树名木保护办法。1998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就颁布实施了《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于2007年又发布了《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湖北省于2010年颁布《湖北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南京市于2012年颁布《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办法》,浙江省于2017年颁布《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不仅如此。2016年,国家林业局发布《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意见》,再一次对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进行规范指导。

到2020年底,我国共有9个省市出台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20余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古树名木保护办法》,古树保护法律法规日渐完善。

我国各地古树众多,摸清我国古树资源家底,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自2001年开始,我国县级以上城市的绿化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古树名木调查、鉴定、定级、登记、编号、设立档案的工作,截止到2005年,全国第一次古树名木普查工作基本结束。这次普查的直接成果是初步摸清了我国古树的家底。

2015年至2021年,全国开展了第二次古树名木普查工作,除自然保护区和东北、内蒙古、西南、西北国有林区以及台湾地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外,全国登记在册古树达500万余株。

多举措并举保护古树

党的十八大以来,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在全国被前所未有重视起来。各省市、区县、乡镇、村都要求配备专职人员,要求每株古树都建档,管护人员和资金投入逐年增长。

古树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是发展趋势和要求。在查清古树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古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古树动态监测体系,掌握古树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古树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自2001年起,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中的古树名木逐步落实了养护责任单位、责任人,并开始了定期检查指导。北京率先开展了衰弱古树的复壮研究工作,开发出了土壤改良、树体支撑、树洞修补等技术。全国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启动了衰弱古树的复壮工作。近年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使得新技术、新成果迅速在全国推广。

古树复壮与修复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形成了借助仪器进行无损探伤、年龄鉴定等的一系列诊断技术;研发出了土壤改良、肥水管理、开挖复壮沟、填埋透气管、桥接嫁接等一系列复壮技术;研究出树体支撑、树洞修复、伤口处理等一系列树体修复技术,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地根据生产实践需要,制定了古树保护复壮技术规程、以及古树日常养护管理规范。根据“一树一策”的原则,每棵古树应该都要求有针对性的复壮和修复措施,研发个性化的精准复壮和修复技术是未来趋势。

在开展养护和复壮工作的同时,北京率先制定了《古树名木日常养护规范》《古树名木复壮技术规范》等技术规范。其他一线城市先后出台了各自的《古树名木日常养护规范》。31个省市自治区共出台了40余个《古树名木养护与复壮技术规范》。受理念差异、技术水平不同的影响,有些地区的技术规范还存在明显的短板。

古树具有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双重身份,集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有着强烈的景观震撼力。多地依托古树资源,规划建设古树生态园、古树公园,创建古树博物馆,研发古树文化创意产品,举办古树旅游文化节,发展古树乡村旅游,开创古树保护利用新局面。

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古树资源调查保护不足。截止2022年,全国共开展过两次古树资源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登记在册古树达500余万株。尽管如此,前两次古树调查多立足于城市及近郊,对远郊及偏远地区的古树调查覆盖度较少,对原始森林和自然保护区古树调查还未涉及。除此之外,已登记在册的500余万株古树,进行健康体检的不多,修复养护等保护性工作做得不够。从全国总体来看,我国古树资源调查与保护仍显不足。

古树衰弱与长寿机制研究不足。古树自身衰老是影响古树健康的主要内部因素。随着树龄增加,古树会出现自身衰老、生理机能逐渐下降、水分和养分吸收能力越来越差等现象。随着树体的衰老,古树根的吸收能力降低,进而无法完全满足地上部分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造成内部生理失去平衡,致使部分枝叶逐渐枯萎死亡。但是,目前对于古树衰弱与长寿的生理生化机制、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不足,导致无法对古树复壮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古树生长环境监测技术科技创新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古树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逐渐减弱,急需一种能够有效监测古树生长环境信息的手段。过去是通过人为的现场测量、文档记录来实现对古树的监控工作。这种方式不但效率低,而且耗时耗力,存在着许多的不足。目前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发展较快,有必要研发出系列自动监测系统,可以持续测量与古树相关的环境数据,并能将这些数据实时的反馈给监管者。

古树复壮技术科技创新不足。目前,虽然一些基层单位总结出土壤改良、树洞修补、支撑、施肥、浇水等古树复壮技术,但多数带有经验性,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创新不足、总结不足,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与技术规程。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制定了技术标准,但覆盖度不广,适应性狭窄,可参照执行的不多,不具有全方位性指导意义。

古树资源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发挥不足。中国广大乡村具有丰富古树资源。这些古树资源如果保护及开发利用得好,对于绿化美化村庄、留住乡愁情思、带动乡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等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全国仅广东、浙江等省市,开发乡村古树资源、助推乡村经济发展的工作做得卓有成效,其它地区对于古树资源在乡村振兴和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足。

产生问题的原因何在

古树保护政策促进不力。除了北京、浙江、广东等发达省、市外,許多省市古树修复与保护的政策促进不力。虽然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多项促进古树保护的政策法令,但一些省市执行情况并不乐观。突出的难题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当一些重点古树发生衰弱需要复壮时,没钱可用,多是东挪西凑,找着钱就做,找不着钱就等,结果是错过了最佳复壮期,导致古树更加衰弱。一些地方古树名木较多,由于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古树名木保护反成为负担。

古树保护区域发展不均衡。在全国古树保护事业方面,目前北京市、浙江省及杭州市、广州市、西安市等省市的资金投入较多,科学研究开展得比较深入,古树保护执法做得比较好,积极开展古树修复、养护及复壮工作,衰弱古树得到及时修复,古树文化得到合理保护、开发与利用。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古树保护事业仍存在布局不平衡问题。经济强省(市)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古树保护力度差异较大,地区之间的不均衡现象严重。一些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古树资源异常丰富,古树文化悠远绵长,但古树保护资金匮乏,古树保护情况堪忧。

技术标准研发滞后。由于气候多样,我国古树种类非常丰富。古树修复技术虽然具有一定共性,但个性差异更显著。针叶古树与阔叶古树的生态习性差别很大,不同科属树种差异较大,南方树种与北方树种的差异更大。上述情况导致不同树种的修复、复壮及养护技术差异较大。目前,北京市、广州市等省市已制定或正在制定古国槐、古侧柏、古银杏、古香樟等古树的修复、复壮及养护的技术标准。研发技术标准,对于指导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古树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目前大部分种类修复与复壮的技术质量标准没有建立。这严重影响了基层工作人员对于古树进行科学保护。

古树文化挖掘及开发利用不足。国内有些地区已围绕古树,进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但所占比例很小,古树文化旅游价值发掘与开发明显不足。一方面是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古树科学、生态、观赏、文化价值了解不深,没有足够重视和珍惜;另一方面是地方对于古树资源利用模式不清晰,没有制定科学的开发利用方案,未能充分挖掘古树历史文化价值。

古树保护技术人才缺乏。我国古树保护机构成立时间短、数量不足,高校在2021年前尚未设置古树保护专业,导致古树保护专业人才稀缺。此外,从事古树保护修复工作的门槛低,一些园林绿化养护公司没有基础也敢承担古树保护复壮工作。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培训,基层施工人员对于相关理论和技术理解不足,导致施工水平良莠不齐,严重制约了古树保护与修复工作开展。

加紧培养古树保护人才

2021年,北京农学院新增了古树保护方向班,专门培养高层次的古树保护人才。这在全国高校尚属首次。目前已招收本科生60人、研究生40人。

2022年3月23日,北京綠化基金会和北京农学院举行了古树方向专项奖学金签约仪式。这是全国首个古树方向专项奖学金。2022年,成立了“国家林业草原古树健康与古树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据了解,古树保护专业方向精准对接林业生产中古树保护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强化实践技术和能力培养,突出绿色和生态理念,以“保古树名木健康,让古树名木‘活起来”为目标,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林学、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技术,具有古树资源调查、管理、复壮等能力,掌握古树文化内涵,能在林业、园林、城市管理等相关部门,及园林养护管理企业胜任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及古树名木管理、执法及养护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该校专门开设了古树导论、古树生理生态、古树保护法规与管理、古树养护与复壮、古树历史文化等课程。在能力培养上,该专业方向使学生具备古树资源调查能力,掌握古树鉴定和健康评价的技术,掌握古树执法和管理的技能、古树养护和复壮的技术,掌握古树文化知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古树养护与复壮以及古树保护综合实习和专业实习。

据了解,该校将继续招收古树保护方向的本科生和古树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托国家林业草原古树健康与古树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古树修复及文化保护的政策促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标准质量、推广转化等方面发力,为指导和推动全国性古树修复及文化保护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古树名古树资源
我省6 株古树、4 个古树群入选全国“双百”古树名单
贵州特色古树名木分布示意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古树炼成记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保护好古树名木亦是文化传承
资源回收
古树名木保护立法的实践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古树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