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以劳育德”体系建构研究

2023-12-12 09:25钱婉婷桂林旅游学院
食品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劳育劳动营养

文 钱婉婷 桂林旅游学院

挖掘新时期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劳育元素,既能传承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又能对传统德育起到补充和创新的作用,可以作为目前高校教师可践行的教书育人新思路。本文通过对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中的劳育元素进行挖掘来探索将“以劳育德”思想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实践路径。学校通过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以课堂劳动的渗透为驱动力,协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联动文化营造、基地支撑、评价牵引、建设师资队伍等措施,能形成“以劳育德”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现阶段,实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已成为中国多数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方向。目前德育树人仍仅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同时教学内容注重于思想灌输,内容抽象泛化,逐渐脱离社会与实际生活。由此可见,长期以来高校专业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是僵硬死板的,也导致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劳动教育通过把教育教学和劳动实践融合在一起,能指引受教育者在劳动体验中提升劳动素质和道德修养。因此,为了增加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提高二者之间的兼容性,教师就需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掘能与课堂教育适配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从而实现以劳育德与专业教育深度有机融合。

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中蕴含了丰富的劳育元素,为教师在课堂上实施“以劳育德”提供了机会和可能性。笔者希望通过对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以劳育德”育人体系进行探索与构建,能将劳动教育理念渗透到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而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紧密联系与结合,达到1+1〉2的效果。实现以“劳”育人、以“劳”树德,让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实现有机融合,使“以劳育德”的教学成果看得见、落得实,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为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立扎实的根基。

1.理论背景

1.1德育

德育是一种对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进行的教育,它不仅能对人的品德起到教育作用,而且能在应用中得到实践。培育良好的德行是育人的基础。

德育在广义上涵盖了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意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在狭义上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施加思想道德与政治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并通过学生亲身的认识与践行,以使其形成相应社会阶级所需的品德。

1.2以劳育德

教育来源于劳动,劳动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与道德教育是同根同源的。在高校教育中,“劳”与“德”的关联也极为紧密,因为“德”既在劳动中形成,又在劳动中演化与发展。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生产技术,从而增进其人体机能的健康发展,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劳动提高自我修养,形成良好品格,从而起到“道德孵化”和“道德培育”的作用。

2.政策支撑

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正式召开后,各大高等院校对劳动教育环节增强了重视,加快了对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并已初见成效。

2020年3 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如何加强大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部署,包括阐明劳育基本内涵、明确总体目标、健全课程体系、规定劳育基本内容、强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同时其强调要在其他课程中也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2020年7 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教育教学要通过“课程教育”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由此可见,重视劳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机融入,实现劳动育人已成为我国大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3.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介绍

3.1课程性质

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的主要知识包含了食品营养与健康及食品卫生与安全两门学科的内容。其中,食品营养与健康学是研究合理膳食与人体健康的学科,能促使大众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食品卫生与安全学主要研究食品中的致病因素,从而达到从根源上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使之更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目的。本课程学习环节包括理论学习与实验。

3.2课程目标

3.2.1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营养学基本原理、合理饮食、食品卫生与安全、食品生产安全管理等知识。

3.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有从事食品安全生产管理、营养与饮食调节等专业领域的劳动能力,提高学生改善国民营养状况、保障食品安全和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的意识与能力。

3.2.3 素质目标

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关注公众健康的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通过课内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和协作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劳动素养、创新意识、探究精神等。

4.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劳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劳动教育实施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与灵活性

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的劳动教育实施过程存在形式单一、方法死板的问题。在某些高校,劳动教育几乎丧失了劳动的育人功能。如在实验课的劳动环节中,教师在讲解劳动知识时,仍以“直接灌输式”的方式向学生讲授,或仅通过设计机械、简单的劳动任务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实践的目的。这使得劳动教育最终演变成了学生单方面的体力付出,导致学生对机械的劳动丧失热情。这种流于形式的传统劳动教育,很难调动学生接受劳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缺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本课程虽有实践学时,但实践活动均通过实验的形式在化学实验室中完成,场地与设备有限,学生在实验室中往往不能全员参与劳动。没有经过多次、反复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难以提升劳动技能与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也无法亲身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实践活动缺乏吸引力,致使授课教师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这对学校与校外的可利用的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因此难以达到良好的劳育效果。

4.3劳育成果评价与激励机制欠缺

由于本课程缺少针对“课程劳育”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在进行课程考核标准设计时,教师常以劳动任务的达成度作为简单评价指标,难以明确“以劳育德”成果考核的标准。在进行劳动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从结果出发,疏于对学生劳动过程中思想变化的关注,对学生劳动精神和劳动创新能力的深入评价与激励不够,难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更无法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激励,从而导致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主动性不高。

4.4教师“以劳育德”能力不强

“以劳育德”不仅要做到传播知识技能,而且要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达到更深层次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本课程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用心挖掘出隐藏在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找准劳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专业知识教育的“相交点”,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进行以劳育德。这对没有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劳动教育技能训练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难以察觉到课程中劳育的重要性,仅凭个人经验或临时教学需求安排劳动活动,这导致劳育实施过程缺少规划与安排,随意性强。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也无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学生劳动后,教师缺少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手段,导致劳动教育流于形式。这样的以劳育德实施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4.5学生劳动意识薄弱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普遍没有掌握烹饪、营养、卫生饮食等与课程相关的劳动技能,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就能立足社会。在课程的实践与劳动中,部分学生怕苦怕累、相互推诿,不能独立自主地按要求完成劳动任务,更有甚者认为义务劳动应以平时分或其他报酬进行交换。可见,颇多学生对“劳动光荣”尚未形成正确认知与价值观,功利化思想较强。

5.主要教学改革举措

5.1确定“以劳育德”教学的总体要求,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案

我校通过对课程框架重新进行整体规划,提出了“以劳育德”教学的总体要求,并据此调整教学大纲与教案,把“以劳育德”思想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实验实训指导书、课程考核标准设计等各个环节中,为以劳育德的实施夯实基础。

5.2构建课程文化,贯彻劳动光荣理念

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的授课对象多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该专业属于文经管类学科。由于学生的学科背景存在一定差异,相较于专业课程而言,学生普遍存在对本课程认可度不高的情况。此时,教师应该营造劳动光荣、尊重劳动、崇尚技能、激励创新的课程文化氛围,逐步将勤劳品德渗透到其中,充分发挥课程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育人作用,促使学生养成劳动素养。因此,开设劳动教育专题授课板块是不可缺少的。比如,教师可运用校园新媒体资源,定期安排学生观看学习食品行业劳动模范事迹、工匠精神等的影音材料。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定期邀约营养学家、食品企业家、劳动模范等优秀人物走进学校,开展“劳模大讲堂”“工匠面对面”等课内讲座活动,借助榜样引领的作用使学生切身地领会到劳动的价值与光荣。

5.3挖掘课程劳育元素,构建“家-校-社会”联合的“以劳育德”模式

教师应全面发掘科学教育中的劳育内涵,并根据课程内容制订丰富多样的“以劳育德”活动方案。教师可利用“全民营养周”“全民饮茶日”“全民卫生日”等活动,指导学生结合课程所学知识,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如:开展“光盘行动”活动,给父母家人搭配均衡饮食,纠正家庭膳食不良习惯,走进国家资助“免费午餐”的学校,为师生进行合理膳食搭配等。这些实践活动全面涵盖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利用了劳动在“五育”中的联结作用,能实现专业知识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同向而行,达到以劳育德的效果。

5.4建立课程劳动实践基地

在校内,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教师可和休闲与健康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等与课程相关专业的师生进行合作,借助其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条件,建立“劳动大课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校外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与食品企业、餐饮企业、营养机构、卫生机构、其他学校等通力合作,建立本课程专属以劳育德实践场所。这能帮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拉近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差距,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职业的特点,准确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

5.5建立科学的“以劳育德”评价体系

教师需贯彻“劳动活动课程化”的思想,凡策划课程劳动活动必须安排动员、实践、评价。高校可建立《“思政+劳动”实践活动记录表》,以形成劳动教育工作过程记录档案,指导授课教师将学生劳作历程、体验和评估等及时地加以记录,并形成公示、评估的机制,以保证记录内容真实可信。劳动评定通过自评、师评、父母评或社会评价等方法。评价的项目包括劳动态度、劳动过程记录、劳动感悟等。这既能起到考查效果,又能锻炼学生总结反思、表达思想的能力。评价结果可作为学生期末综合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对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劳动之星”奖励。

5.6提升教师“以劳育德”能力,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

首先,从施教者的角度出发,高校要着重于打造一支具备专业劳动教育能力的课程教师队伍。在教师引进方面,高校可选聘具有劳动教育学科背景或经验的专业教师加入课程团队,确保专人做专事。其次,可放宽人才引进渠道,除了聘请专职的授课教师外,还可以外聘教师的形式大力聘请具有丰富劳动经验的劳模、工匠大师、企业家等加入课程团队,以充实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最后,对于授课教师,高校要不断进行劳动教育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并开展劳动教育课堂授课技能比赛,以促使教师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进而提升师资队伍的以劳育德能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猜你喜欢
劳育劳动营养
We reap what we sow校园农耕育英才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魔法农学院:立德涵育 建构劳育魔力
新时代大学生劳育培育路径探究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