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驱动的新文科教育教学模式

2023-12-12 13:54付永华司俊勇
管理工程师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科智能评价

付永华,司俊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1 背 景

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国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与高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推动了高校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现阶段,智能技术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以便为其提供差异化教学策略;通过开发基于智能技术的学习平台实现学习资源的高度整合,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性服务;借助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建立基于学习情景感知的智慧校园,实现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境的感知、获取和传递。 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学习者学习效率与教师教学效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完善优化,实现数智驱动的智慧教学体系建设。 除此之外,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优势能够顺势解决新文科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新文科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动力。

2018 年8 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要求。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在传统文科教学模式基础之上,实行续延与突破、交织与结合、协作与共享的发展道路,推动学科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融合,树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发展目标,助推传统文科的革新升级。 当前,新文科教育教学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在新文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味求新,遮蔽了“文” 的本质;新文科教学资源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改变影响评价体系的改革;新文科人才培养统筹管理服务能力的缺失等。 因此,高校需要顺应人工智能与新文科教育教学的融合,借助智能技术重视和凸显“文” 的特质,整合新文科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打破各学科融合之间的壁垒,从而使人文科学学科更好地顺应日甚一日的时代变化,满足与日俱新的现实需求,实现多学科间的相互融通,以此培养出能够更好地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2 研究与实践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智能技术驱动的新文科教育教学指导性研究目前,国内有关智能技术驱动的新文科教育教学指导性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索、学科建设、课程规划、评价制度等维度。 在理论探索维度,王良[1]认为高校应从人文性、价值性、交叉性、系统性、时代性和中国性六个方面出发建设新文科理论体系。 在学科建设维度,段禹[2]认为智能技术与新文科建设的融合势必让学科囊括更多种类的核心知识,人文社会学科体系面临着分化与重组;周驰亮[3]认为学科体系在新文科建设中至关重要,并从传统学科深化、新兴学科培植和学科平台打造三方面出发建设新文科的学科体系。 在课程规划维度,李艳如[4]提出在智能技术普及的环境下高校应将新文科学科进步与教育观念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方向;方绪军[5]则认为高校应以课堂改革、教师教育、学生学习三点为核心实现高校新文科课程体系建设。 在评价制度维度,方延明[6]认为新文科评价体系建设不能仍停留在传统文科评价指标应用上,应当做好与日俱新的评价指标制定与评价体系构建;崔延强[7]则提出高校应从内容、标准和评价主体上进行变革,以此确立新文科建设中教师的教研评价标准。

2.1.2 智能技术驱动的新文科教育教学策略性研究

现阶段,国内外有关新文科智能教育的策略性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教学培养优化、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服务改进等方面。 在教学培养优化方面,宁琦[8]通过分析新文科建设的现存问题提出借助智能技术实行人才分层分类培养方案;金祥荣[9]提出高校的新文科发展应以智能技术培养交叉型、综合型人才,建设“五性” 人才培养课堂体系,构造“四大融合” 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模式;徐诚[10]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出发点提出了新文科课程建设措施。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高思超[11]认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新文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智能技术能够根据学生的喜好提供差异化的学习资源;Lee[12]提出智能技术的融入将会使新文科学习资源推送与支持满足学习者需求。 在管理服务改进方面,张义华[13]实现了微教务智能平台的搭建研究,以此为新文科教学管理服务提供个性化技术服务和决策支持;Kim[14]提出将物联网应用于智能化新文科教育管理服务中,推进各学科管理服务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高端化、差异化。

综上所述,现阶段新文科建设的探索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多位学者认为新文科建设与发展应建立在智能技术的合理应用基础上,实现新生态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然而,目前的研究多聚焦于某一方面的探索,研究出发点各有不同,尚未从全面而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梳理与整合,因而产生部分研究争议,形成学术犄角。 因此,本文对现阶段新文科教育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及问题模型进行梳理,并就如何利用智能技术驱动新文科建设提供可行方案,进而深化智能技术与新文科建设及发展的融合研究。

2.2 实践探索

智能技术驱动的新文科教育教学顺应我国教育政策规划,部分地区、高校已开展相关实践探索,本文将从国家政策、地市举措、高校实践三个层面对其进行梳理,具体见表1 所示。 首先,国家政策探索。2018 年8 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的建设要求,以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奉献力度。 2019 年4 月,教育部等部门开展“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2.0,“新文科”从概念提出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2022 年11 月,教育部在《新文科建设宣言》 中强调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 其次,地市举措探索。 2022 年,福建省明确提出通过“智慧教育试点区” 和“智慧校园试点校” 推动全省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超越。 教育部在宁夏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展了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 最后,高校实践探索。 重庆大学构建“研究性学习教学示范区”,从情境出发鼓励教师自行调整、优化教学模式。 四川大学实行多模态数据驱动的ACID 智慧教学,赋能智慧教学全过程。 2022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发布了“5G +智慧教育” 应用试点项目名单,多所高校入围。

表1 国家、地市、高校三级实践探索

3 现实需求

3.1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于教育的目标、价值观、方法和原则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取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督促作用,而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会对传统的文科教育理念产生根本性改变。 因此,需要在智能技术驱动的新文科教育教学推进过程中,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结构,实现学生、教师、管理者、评价者、家长、企业等主体之间的链接与融合教育;重视和凸显“文” 的特质,避免因一味求新而忽视“文” 的内容与内涵;推动新文科在环境、教师、方法、资源、评价等方面真正主动拥抱、融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技术与新文科教育教学充分融合,由此而更深层次地发掘教育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重要潜能。

3.2 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是指教育活动中的一系列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环节和阶段,旨在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在传统文科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资源过时、教学效率低下、教育资源缺乏、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便需要借助智能技术,结合新文科教育教学目标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大胆主动采用智能设备辅助教育任务高效完成;通过信息技术挖掘教学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智能技术融入教学平台替代常规教学管理,实现学生信息的综合管理,形成可视化决策,以此确保教育目标进程的实现。

3.3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应是学习者在获取知识、技能或经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活动和阶段。 智能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深入影响改变人们的学习观,单一依靠书本知识的学习过程已不再适应现阶段教育教学。因此,新文科学习过程改革也迫在眉睫,主要包括以下各方面:研发智慧学习系统,建立具有广域资源库的在线学习平台;搭建智能沉浸式教学设备,有效提高新文科教育教学的时代感和实践性,扩大教育的效果和深度,提高教育对学习者的感染力,使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体验更佳;分析学习者个人学习需求,智能推送学习资源,提供千人千面的差异化学习;开发学习者学习情感计算模型,依据学习者学习情感智能调整学习内容,智能提升学习效率。

3.4 评价过程

新文科建设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新文科建设评价过程需要进行整体统筹和把握。 首先,应构建智能化的评测体系,拓展应用智能技术的评测功能,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面智能评测。 其次,新文科建设评价应从多元主体出发,避免产生传统文科建设评价中主体单一的情况。 另外,智能技术驱动的新文科建设评价体系应从学生的创新水平、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三方面出发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改革实践进行全面评价。 最后,高校应尽可能获取新文科建设过程中信息的系统性和多维性联系,借助智能技术实现新文科建设评价的动态性和可视化,展示新文科建设的全况与潜质。

3.5 智能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过程所发生的地点、因素和氛围,包括物理环境、社交环境、文化氛围等因素的综合。 智能技术驱动的新文科智能环境改革需要构建融合技术、人、物、课等一体的智能环境,打破传统教学策略的限制,加强学生学习环境的适应性;借助人工智能再构传统教学模式,包括在线学习平台、双师课堂教学、双主教学模式、网络自主学习等;借助智能技术实现虚拟仿真实践平台、教务管理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等互通连接,打造具备人才培养条件的智能课堂环境。

4 现存问题

4.1 规避一味趋新:新文科建设重视“文” 的本质

新文科相较于新工科而言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当前尚未实现普及性、实质性建设。 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来看,新文科需要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例如,在文学专业中,新文科建设趋向过于偏执文学史之“史”,文学本身的意义及内涵却被忽视,文学教育中学生一味追求知识积累,而淡忘了境界的领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新文科建设应避免一味趋新,尽管新文科建设无法回避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贯通,但新文科并非是其他学科的简单同化或融合,在新文科建设的跨学科融通过程中应强调“文” 的本质保留,更加重视和凸显“文” 的特质。

4.2 融入智能技术:新文科建设重塑思维体系

智能技术驱动的新文科建设为一些文科专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形成了阻碍。 首先是智能技术与专业知识存在鸿沟,拥有人工智能技术知识的工作人员、系统开发人员缺少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无法通过智能技术准确捕获并满足领域学者的现实需求;文科学者信息技术较为薄弱,无法通过智能工具高效解决本领域相关研究问题。 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替代了部分传统文科学者,为新时代文科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 同时,该过程容易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是智能技术受到文科学者的质疑,更甚可能否认新时代技术对新文科建设的推动作用;二是智能技术逐渐取代大规模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判断,以至于我们失去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意义思考。

4.3 学科交叉融合:新文科建设交叉融合程度低

助推新文科发展离不开跨学科之间的深入交流融通。 目前,跨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密度疏松仍是我国新文科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高校招生学科中大部分专业为传统文科专业,交叉学科课程仅存在于寥寥可数的院校开设,且总体数量不多,与传统文理学科课程体系设置相差无几。 其次,多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并非单纯的知识叠加,因而导致跨学科师资力量紧缺,交叉课程缺少相应的教学人才。 另外,文科的创新发展仅局限于学科之间的浅层互动,缺少与社会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深入交流,致使新文科建设的推进过程受阻。

5 教育教学模式

5.1 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方法研究

新文科教育教学模式在新的培养目标指导下,亟待变更人才培养制度,实现新文科培养方案创新优化。 本文从课程设置和质量管理两个维度出发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 在课程设置中,强调理论和实践双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以人文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三方面为立足点,打造符合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多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理论应用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质量管理中,应用智能技术实现全过程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制定基于跨学科的双导师制度,授予学生自主学习权以此满足个性化知识需求[15]。

人工智能技术与新文科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新文科教育从内容到知识的转化,从而颠覆新文科教学方法。 智能技术驱动的新文科教学方法研究主要在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两点。 在教学方式上,面向新文科技术型人才开创课堂内外左右开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应用智能技术打破以往教学手段的限制,推进新文科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转型与改革。

5.2 管理服务改进和教学文化形成

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让人类的生产力迈入了新的阶段,因此新文科管理服务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智能技术应用于新文科管理服务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效率和质量,而在应用过程中人性化管理方式有所欠缺,因此提出以下两方面建议:一是明确新文科管理服务中职位及其责任制度,妥善利用智能技术,确立以人性化管理方法为主的责任规章制度;二是高校应准确认识教师和智能技术主次地位,将发展师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置于主导地位,以此保障新文科管理服务工作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作为师生教学实践开展的前提、背景和条件,教学文化能够反映教学情境中的时代变化与师生关系。 在智能技术驱动的新文化教育教学模式推进过程中,把握新文科教学的核心,提高学生技术思维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文化的培养。 目前,智能技术与高校新文科教学的融合渐入佳境,高校要充分施展新文科课堂教育教学的培养和育才功能,使高校学生在紧跟智能技术变革的浪头、理解和吸收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能够不忘新文科教学初心,促进新文科教学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5.3 教学环境构建和教学资源建设

随着技术与教育深入融合,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普及,智能技术驱动的新文科教学环境建设呈现蓬勃发展。 首先,高校可以打造人文社会科学智慧实验室,同时考虑融入创新创业、虚拟仿真、“互联网+” 等新理念。 其次,通过校企联动,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多场景化仿真实验教室和智慧多场景化仿真实训平台等教学环境。

为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新文科人才培养需要汇聚整合多边教学资源。 首先,整合优化高校多媒体设施设备,开发区域性新文科教学优质资源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区域性新文科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其次,通过校外实习培训、“定制化” 人才培养策略等,搭建更加普及的新文科教学资源交流场景,利用社会现有支持,改善教育资源供给,最终促进多维度教育完善发展。

5.4 过程评价优化和教师能力提高

传统文科评价指标体系已不再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评价要求,新文科评价工作需要借助智能技术来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 新文科评价体系的制定,应首先驱逐唯项目、唯经费、唯奖项等不良取向,具体举措如下:首先,完善整体评价、步骤评价及过程性评价,探索将学术报告、教学教研、调查记录等作为新文科评价依据。 其次,将智能技术融入动态化全程评价,实现教学活动记录的精确性和综合性,以便为新文科过程评价提供佐证材料。 另外,优化多元评价过程,避免将学生置于同一评价标准或常规评价模式内,探寻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智能技术驱动的新文科建设奠定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高校通过利用智能技术开发新文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收集教师教学信息并连通高校教学系统,实现教师个人教学档案袋的建立。 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教师教学信息进行分析,实现教师个人画像生成,依据分析结果为教师提供差异化教学资源。 搭建教师教学能力智慧提升教室,为教师提供模拟教学记录等支持性服务,并以此进行回顾自身,促进教师对其教学过程的深层次反思[16]。

6 结 语

新文科建设的目的在于构建新文科发展的新形态、新面貌,形成高质量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全社会人文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 新时代,新文科建设需要直面智能技术带来的时代变迁,重新认识智能技术融入文科的实际现状,助推新文科教育教学的再构和重塑,从而使借助智能技术发展的新文科教育教学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功。 同时,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行路径,推动智能技术与新文科教育教学融会贯通是一个整体系统性工程,需要遵循社会客观规律并从现实情况逐步开展。 如何利用智能技术驱动新文科教育教学发展迈向新高度的同时而不被强大的技术反噬,亟需学界学者开展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问题与方法并存,机遇与挑战共生,智能技术驱动的新文科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对于每一位参与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猜你喜欢
文科智能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