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武术教学优化路径研究

2023-12-12 14:38林翠萍林婷婷庄世阳张新培
运动精品 2023年4期
关键词:武术思政体育

林翠萍 林婷婷 庄世阳 张新培

(1.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11;2.福建省晋江市侨声中学,福建 泉州 362271;3.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700)

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习总书记强调:各门学科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体育也不例外。作为我国本土的传统体育—武术,其教育意义应当十分深厚且更具内涵。但遗憾的是,植入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发挥很好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以课程思政的视角,根据高校武术的现状、特点和实践意义,希望能为高校武术教学教育提供参考。

1 认识:作为高校武术教学教育升级版的高校课程思政

1.1 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次重要“革命”,在校园内建设大思政环境是新时代下立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做出的教学变革。“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课程建设发展的“革命”,是立足我国本土教育时间推动课程改革的中国视野和中国话语[3]。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思政的核心是立德树人,深入寻找学科育人元素和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与学,通过不断接受、不断融合、不断树立的有效衔接,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引领的潜移默化。

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所培养出的人才与民族命运、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新生力量,思想教育也就成为了重点,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层出不穷的挑战诱惑下,我们的大学生更应当明辨是非,找准方向,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培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1.2 高校武术教学与课程思政内在关联

体育“课程思政”并不是“体育课程+思政课程”,或是在原有体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简单增加些思政话语,而应是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合、嵌入式发展,将价值引领贯穿于体育课程教育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3]。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仅是一项传统的体育运动形式,更是一个讲究道义、公平的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中华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外有力量而能保护自身,内有仁爱正义而受人尊敬。习武之人讲究道和法,讲究和而不是战,这样的内核正是因为中华武术融合了伦理学、社会哲学、美学等传统文化思想,可以说中华武术是一项修身养性的传统运动形式。自古以来便有“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之说,武术中融合了许多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仁义是道德的根基,武术与道德相辅相成。在传统武术文化中,秉持“文以载道、武以载德”的理念,武术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道德教育。武术的“仁、义、礼、信、智、孝、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高度融合[4]。

高校武术教学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多技能人才的重任,更是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武术文化、增强中国形象做出贡献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武术的宗旨,思政教育重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因此,武术的教育目标与思政目标是一致的,是同向同行的。当前,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已基本完成了从“以技防身”到“以艺育人”再到“以德育人”的转变。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育人内涵[6]。在这一前提下对它进行挖掘、继承和发展也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与任务。而高校武术教学与课程思政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矛盾与冲突,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传统武术教学理念下形成了重技击轻德育等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高校学生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下传统武术教学理念和内容上存在着滞后或不适应现象。由此,课程思政的植入,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高校武术教育进行补充,使得武术课程更加全面、系统,在整个课程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1.3 武术课程思政

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确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中小学德育总目标、高等学校思政课程建设指导纲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为遵循[7]。中华武术内涵博大精深,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不同学派、诸家兵法的相关理论和理念,其蕴含的历史、精神、处事方式等人文气息往往令人倾佩,中华武术也因为其独特文武结合的特征成为了中国的对外名片而闻名于世。因此,要充分提炼和挖掘武术中所具备的课程思政内容,在找寻内在关联的基础上,使武术课程思政形成系统体系,并应用于教学中。

目前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基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融入式”,即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与体育专业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任务、历史、事件等内容。二是“挖掘式”,即挖掘专业课程知识或体育专业技能中蕴含的历史、精神、品质等思政元素[8]。据记载,中华武术吸收了道、儒、佛等各家各教的哲学思想,形成了诸如太极、五行、八卦等拳法。在武术课程思政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拳法来教授,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内在哲学思想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养分,让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忠义礼信、重视生命等精神来贯彻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

2 挑战:高校武术教学开展存在诸多困难

2.1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大多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上设立了武术课程,主要以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长拳、五步拳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技术的教学,因此教学目标更偏向于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套路的动作以及完成动作的效果。武术的思政教育更多的是“以武育人”,其中包含了爱国、诚信、礼仪、正确的三观等等。尽管我们的老师在正式开始授课前,会强调武术的一些基本礼仪,如:上课前、下课后的抱拳礼。这也证实了武德在武术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武术所蕴含更多深远的思政教育意义却体现不多,甚至是未曾体现。如一些经典的历史案例及故事的启发、影响也未曾向学生讲述。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武术中,没有深刻理解动作意义及作用,并未领会到其中蕴含对人生的启迪,这就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思想上对传统文化缺少深刻认知与理解且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因此,在日常授课中,我们的武术仅仅只停留在教与学,教师做什么,学生学什么,也只在模仿动作。如果将学生对武术套路的学习看成一种简单的技术学习过程,那么就会忽视了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工作。虽然说“以武育人”具有强大价值与意义,但仅限于在武术教学中才能发挥其应有功效。当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众多思想情感时,如何发挥武术价值意义?又谈何“武术育人”呢?

2.2 教学模式枯燥单一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道路的重要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思维十分活跃且时间相对充足,是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相对而言,传统武术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尤其是公共体育课上,许多高校并没有给学生很多自主选择课程的条件,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就无法得到满足。学生的基础有无、兴趣高低是学习的一大动力。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面对的是五六十名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有基础的同学想更进一步提升,无基础的学生首先要学的就是打好基础诸如此类,难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常规的课堂中,教师更多的是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技术教学,而绝大多数学生在学完结束课程后,对所学的技术动作也会随时间的流逝进而遗忘。背后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深远的思政教育涉及甚少。

2.3 教学手段创新不足

大多数高校开设武术教学首选就是武术套路,例如二十四简化太极拳成为众多高校武术课的必备,这是因为武术套路的教学相对于竞技武术更加安全,组织比较便捷。通常,由教师将动作的动作、路线、方向进行演示示范,学生进行模仿,在多次模仿过程中形成记忆,从而体会武术套路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拳打百遍,拳理自见”。这种演示教学手段虽然能使学生短时间学会武术的动作,而未花时间对该招式如何应用,如何化解却没有详细说明,也无法对武术更好的应用。文化内涵中的养生作用、武术历史故事就更鲜少涉及。况且,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武术教学不感兴趣,认为武术很难学、学不好,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天生就缺乏运动细胞,没办法掌握武术技能。更有学生错误的认为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是老年人的活动,大学生“与我无关”的态势越来越严重。有些学生失去了对武术的兴趣,演化成为了成绩而学习。缺乏思政教育的课堂,使得学生无法全面认识武术修身养性的涵义,也从而导致学生无法认识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手段迫在眉睫,而新的教学模式必须要适应当下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从而提高高校体育课程的吸引力。

3 启示:完善高校武术教育的优化路径

3.1 加强教师的思政认识,提高自身思政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教学的引导者,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识,提高自身思政素养,是武术教育传播的关键所在。如何加强教师的思政认识,提高教师思政素养,可以从以下方面:一是加强思政的理论学习,只有从根源上提升,增加教师对思政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传递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与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内涵契合,对学生影响深远;二是学生在学习黄金时期,模仿能力极强,教师在课上、课后的言行举止无形中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三是通过深入挖掘相关信息和资料并灵活运用到授课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武术思政教育的作用。此外,我们也要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传承人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哪些德育价值?这需要教师结合武术文化中蕴含的德育精神来进行深入挖掘并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来实现德育价值。

3.2 优化教学设计,贯彻思政目标

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的导向,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上课的关键所在。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要与思政目标相结合,明晰教学目标需要达到的效果,思政目标传递的意义。在武术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养成迎难而上、永不服输的毅力。在礼仪上,传递尊师重道,有始有终。在考试、常规整队中,要培养学生服从组织安排,遵守规则意识。在训练中,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班上其他同学进行练习,体现班级的凝聚力。现阶段,许多教学设计有添加思政目标的专属位置,也仅是草草两句概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未强调提及。因此,只有将教学设计优化并且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3 通过多元教学手段,开展思政教学

大部分大学生在高中学校时接触的都是传统文化知识和应试教育等内容,而很少有机会接触思政教育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很多大学生缺乏自主能动性,被动式听讲听课,对中国古典文化兴趣浓厚但缺少兴趣和时间去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等内容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采用多元教学手段在高校开展思政教学,可以为武术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提供新的方向。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面对面讲解教学不再是教授武术的唯一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弥补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云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摆脱距离和地域的限制,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跟学能力。“线上”课程便于将更多优质网络资源可用于思想政治指导。网络教育平台上的高质量MOOC 课程、教学竞赛中的优秀教学都可以应用于我们的“线上”教学。“线上+线下”课程相结合,既能为学生展示高质量的行动示范,也能更形象的展示背后的思政意义。网络思政教学、思政案例、励志影视,都是我们进行思政教学的优质资源。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进行教学。首先要改变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为“导师式”“伙伴式”来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其次要提高教学效率;最后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及自主意识。可以说,以互联网+教育模式为基础的高校武术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课程思政的落地应用。

4 结语

武术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之一,它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武术以武德修养为最高境界。武术不仅是一项格斗艺术,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刚健精神。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武术套路教授过程中实现德育目标与思政目标相统一是体育教学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武术思政体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