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
(长江职业学院 武汉 4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1]红色档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开展的重要资源、重要场域、重要方式,挖掘红色档案的育人资源,探索教育方式,找寻红色基因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对红色档案赋能高校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故事有着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使其成功转化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思想教育资源,凝聚其新时代大学生的强大精神力量。
档案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档案事业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要着力发挥红色档案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及中国式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红色档案作为重要的红色资源,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作用。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提出的:“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的批示要求。大力发掘红色档案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实践进程中形成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内在凝心聚力、外在展示形象的绝佳中国故事,承载着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中国梦。随着中国现代化强国的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蕴不断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政课肩负着阐释国家大政方针时代价值的重任,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必然是其应有之义,使其成为立德树人和增强政治认同的重要力量。因而运用红色档案资源赋能高校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
红色档案资源主要指的是记录和印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档案资料。[2]红色档案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命脉,对高校传承红色育人,铸魂育人提供强有力载体支撑。而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立德树人作为其重要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之一就是对高校大学生有效开展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多维的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和信念感。
红色档案资源蕴含着重要的思想政治育人资源,必然也蕴含着中国共产百年现代化奋斗的杰出人物与典型事迹,能够起到为广大学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育人作用。即就是说红色档案资源是多元档案种类中蕴含重要价值的档案资源,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文化基因,对于实现高校红色资源铸魂育人形象提供强有力支撑。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要带领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产生高度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因此,红色档案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目标一致,旨在利用一定载体,有目的建构出方向明确、主旨清晰的思想教育实践,从而激发出青年主体的情感记忆与共情链接。即就是说,红色档案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其内涵及其目标设定来分析,红色档案资源育人功能的发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内在高度契合的,从而高校大学生更好领悟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树立中国自信。
高校思政课和中国式现代化学习教育的目标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新人。高校思政课的使命则是始终秉持党和国家“初心”,承担立德树人的重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中国共产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就必须要发挥思政课堂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阐释,以此让大学生明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从而坚定前进方向。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故事必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4]。通过理论的高度阐释提升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内涵的深刻理解,清楚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探索的历史进程,进一步促使大学生形成政治认同与坚定信念。要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内涵,首先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发展,而红色档案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承载着历史印记,因而具有深刻的影响力、感染力。能够清楚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历程,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大学生透过红色档案记载,达到追踪溯源的效果,能够让大学生“睹物思情”产生情感共鸣,链接时空场域,极大丰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教育内容,使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故事更加有效和真实,有助于更加深刻认识到红色档案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强国自信的宝贵资源。在某种程度上,红色档案资源是承载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物质载体,其特殊的文化属性,联结着过去与现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也延续着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这些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和物质载体。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故事就要用好这些鲜活的教材,固本溯源,让青年学生树立“四个自信”,而“四个自信”,这既是我们做育人工作的初心,也是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基础。
要更好地发挥红色档案资源在高校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故事中的作用,就必须要充分挖掘档案内容。换言之,发掘档案内容是充分利用红色档案资源的关键所在。要着重对档案内容的诠释和解读,激活档案资源的育人作用。红色档案资源以多元的方式存在,是历史的见证与记载,虽然是一种客观性存在,但是也需要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激活其重要作用。因此,要强化档案内容的塑造与建构,立足档案本体,运用合理的需要手段与呈现方法,努力实现历史与现实、内容与形式、事实与艺术的契合。
红色档案资源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必然也包含着对现代化的奋斗历史,就必须立足历史场域,从历史出发,深刻地揭露出红色档案资源蕴含的历史气息。高校马克主义学院、人文学院、传媒学院、历史学院等学院要积极与各革命遗址、文博档案部分进行积极合作。当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发展历史进程时,除了课堂讲解之外,要开展多元方式,例如去革命遗址、博物馆、档案馆开展现场教学,让大学生置身于历史场域更好感悟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史实,通过照片、音频等真实记录让大学生沉浸于真实的历史场域产生真实的情感共情,不仅让静态的档案资源变得鲜活起来。在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专门组织学生去军事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以及科技馆等,身临其境的观摩中国社会现代化变迁的历史,从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理解以中国现代化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立足红色档案资源本身,将中国式现代化强国以历史动态呈现,促使高校思政课育人效果更为持久和深刻。
红色档案资源具有公共性、公开性的特点。因此,在红色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过程中要让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能够更好迎合和践行档案记忆与资源观的主流思想。立足学生主体,利用红色档案资源营造共情体验,力图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故事的阐释中增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提升故事阐释的体验感,发挥红色档案资源的育人功能。在发掘红色档案资源的育人功能时,要充分掌握和遵循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融合他们的视角及其身心特点,去塑造红色档案资源的叙事逻辑,营造共情体验。
高校思政课在运用红色资源时要主动出击,主动让红色档案资源走进思政课堂,激发学生对红色档案资源的兴趣,引导其为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贡献出智慧。可以通过学校与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等档案机构合作,打造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也要利用学生运用新媒体、艺术形式等多元科技手段,立足红色档案资源的史料基础,打造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发展历程的舞台剧、校园剧、课堂剧等。一方面,大学生在打造这些精品剧目的同时能够去找寻红色档案资源,就能够进一步去主动理解红色档案资源与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内在关系,从而对红色档案资源的认同感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他们在对红色资源熟知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弘扬红色档案资源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将红色精神和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精神融入自身,践行于日常生活,起到红色档案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积极效果。从大学生主体出发,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营造大学生受众与红色档案资源良性互动,打造共情体验,从而通过共情达到坚定理想信念,创新推动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
红色档案资源是完整的体系,不仅要注重宏观方面的发掘,也更要注重细节之处的阐发。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故事的阐释不仅涉及阐述主体对受众群体呈现的历史事实,也还关涉到阐释主体对阐释对象的价值引导。必然需要借助相应的中介,合理的叙述方式,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阐述,对解读红色档案资源隐藏国家、历史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红色档案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时,要注重对重要历史事件的细节阐释和呈现。高校思政课在利用红色档案资源时要注重细节,利用多元手段将原本静态的、无声的档案资源发声。
因此,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发展时,要树立“细节之处打动人、让档案资源发声”的宗旨,力求红色档案资源以细节取胜,增强其感染力,赋予红色档案资源以情感表达,调动大学生的情感。秉持这种理念,在思政课课堂教学、校园剧、舞台剧的编排中都要以小见大,细节处彰显思路,让红色档案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故事的阐释中更加立体、鲜活、生动,从而更好激发大学生的信念感,大大提升红色档案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中的育人效果,提质扩容。
红色档案资源要充分赋能高校思政课,就必须要和高校特色结合,遵循高校的属性,高校的专业众多、院系不同,因此要量体裁衣、因地制宜的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的育人功能。因此,在面对红色档案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上,要秉持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身心特征精准服务的原则,遵循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特色,为其提供更为合适的红色档案资源。可以将红色档案资源、学院人才培养特色,找寻与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内在关系,从而发掘学院历史与学校历史,找寻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学者档案、大事记档案,尽可能与档案管理部门以及博物馆等联动,找到相关印证的实物资料、影音图文资料,生动再现学校、学院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历程中的贡献。秉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属于他们自身的红色档案资源,能够更好利用红色资源档案,真正做到以大学生为受众主体,这样能够更好地推动更多红色档案资源赋能高校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故事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将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运用到高校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故事,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育实践,这是一项系统且持久的工作,因此,在发掘红色档案育人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时,就要从全局做好谋划与顶层设计。
发掘红色档案资源是多方共同努力的实践活动。因此,需要档案管理部门、高校、大学生等多方发力。首先,档案部门在档案整理汇编时要建立专人对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奋斗历史的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可以将其分类为中国式现代化奋斗中的人物篇、事迹篇、革命精神篇等等,并建立相关电子数据库与社会各部门进行共享。除此之外,档案管理部门也要排除相应的专业人员帮助高校发掘其校史档案中有关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相关的历史资料,辅助高校将其变为资政育人的有效资源。其次,高校也要组织学者注重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有关史料进行学理上的阐发,并形成理论体系,从学理上阐释能够更好地强化红色档案资源的真实性。与此同时,学校校史馆也要积极发挥连接作用,运用多元手段给大学生群体呈现出红色档案资源的整体性与真实性,增强互动性从而促使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内涵本质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大学生群体也要积极参与到红色档案资源整理的实践中,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红色档案资源的整理中,不但在此过程锻炼了自身专业能力,也进一步了解红色档案资源蕴含的中国精神及红色档案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
力求三者能够形成合力,并辐射到社会其他群体,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强国为中心推出一系列史料丰富,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中国式现代化追求进程中的历史事件、杰出人物事迹的科普读物、主题历史剧等,将红色档案资源的育人作用辐射到全高校、全社会。
高校思政课的主力军就是教师队伍,必须要牢牢抓住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5]教师要时刻想着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那么自己就必须首先要求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思政课教师更要提升自身对红色档案资源的掌握和理解,切实发挥其在红色档案融入高校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要时刻强化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意识,要深刻领悟“四史”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建立起红色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才能承担起运用红色档案资源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责任,激活教师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运用红色档案资源的主体性。[6]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队伍要结合所教授的专业及学科,通过教研学习、自主学习、参观调研等方式深入红色档案馆、博物馆、革命旧址进行实地走访学习,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红色档案资源转化和运用能力。[7]还要发挥教师主体的科研能力,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和兴趣点,去发掘红色档案资源中蕴含的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事迹、人物、重要会议等,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领悟、阐释有关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红色档案资源。全力打造一支红色文化素养高,善于阐释和运用红色档案资源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故事,其关键是要精准将红色档案资源运用于思政课和专业课的讲授中。如果教师选取的红色档案资源不能与所教授课程紧密衔接,融入的不够自然,必然会影响授课质量,更为严重的将会影响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内涵的领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熟知教授课程的知识点体系,发掘教授课程的特点,找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的结合点。另一方面,在掌握了所教授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筛选精准的红色档案资源素材,让红色档案资源成为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内涵的素材支撑,更好的发挥红色档案资源的育人功能[8]。
具体说来,要考虑不同专业讲授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学科特点。立足学科特点去选取相应的红色资源档案素材。比如医学专业在讲授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内涵时,就要选择中国共产党百年医疗发展历史中的人物、事迹;在理工科专业讲授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内涵时,要给学生传递坚持真理、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传播和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有关的红色档案资源。扎实推进红色档案资源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广泛运用。
除了利用好思政课堂运用红色档案资源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故事。还要利用好各种平台进行传播。首先,要积极利用高校党团组织活动以及学生社团,要发挥这些组织和社团所蕴含的育人功能,让大学群体自觉运用红色档案资源来帮助其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如围绕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奋斗历史,策划“演讲大赛”“征文活动”等,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更好领悟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发展历史。也可以组织社团活动带领大学生群体走进红色档案部门、校史馆、博物馆、红色遗址,进行现场教学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认同感。[9]同时也可以在校园内,院系内设置文化墙、宣传栏等,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重要事迹,积极营造红色文化环境。让红色档案资源融于无形,润物无声。除此之外,还要拓展校外平台,积极与校外档案机构、博物馆等平台进行合作,举办多种有关中国式现代化强国阐释的宣讲活动、图文展览活动,努力形成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联动的良好模式,让红色档案资源以更为有效和广泛的方式融入到高校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故事的实践中,激活红色档案资源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