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综述

2023-12-12 00:48:54
传媒论坛 2023年21期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资源

李 艳

信息服务职能和教育职能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而服务学生学习则是其重要体现[1]。2002年,葛晓春撰写了《电大图书馆:远程开放学习的支持服务系统》,开启了国内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领域研究的大门。此后,学习支持服务在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学习支持服务进行探究。本文拟通过对相关成果的梳理和归纳,分析现有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一、国内高校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研究历程

高校图书馆具有帮助、支持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功能。传统上,高校图书馆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学活动收集、整理、贮存文献信息资源,并提供阅览、外借和参考咨询等形式的服务。

20世纪80年代,远程教育专家丁兴富就开始关注国外学习支持服务研究,并于1990年在《远程教育学》一书中将这个概念引入国内远程教育领域。随着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学习支持服务从最初时的简单网站,演变为在线学习平台、在线实验中心、在线考试系统、OA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系统、形成性考核系统、数字图书馆等一个完整的系统[2]。作为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直至2002年,葛晓春撰写了《电大图书馆:远程开放学习的支持服务系统》,图书馆才正式提出“学习支持”这一概念。他认为图书馆需要变革教学资源库,从传统的重点支持“教”向支持“学”的方向转移以适应远程教育需求。之后,史灿方、冯琳、郝丹等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多探讨了数字图书馆如何为远程学习提供支持服务。总体上,数字化促进了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的发展。

2005年,开始有学者将目光聚焦于学习环境角度探讨学习支持服务的策略、措施。吴建中[3]研究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认为信息共享空间必将成为现代图书馆支持学生学习服务发展的潮流,并详细阐述了信息共享空间发展的背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任红娟[4]对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构建条件和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提出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以用户需求为主导、运用网格技术、制定IC规划、人才培训四个方面。此后,学者陆续关注图书馆对学习、合作、共享和交流的服务,掀起了基于空间再造的支持服务研究的热潮,相继出现了“知识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研究共享空间以及近两年新兴的数字学术中心。

2016年后,在“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高校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受到重新审视与关注,出现了介凤、朱轶婷、郑学军、郑清文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正如程焕文在《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中所言,图书馆是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无论在现在还是未来,图书馆作为学习中心的使命将会越来越强[5]。未来高校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的内涵将更加丰富,研究项目将更加广泛,研究视角将更加多元,学习支持服务研究会更加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

二、国内高校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研究成果

通过对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研究历程的梳理,笔者发现目前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模式研究、案例研究、评价研究等方向。

(一)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研究

按照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将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分为以下四种:

1.以资源平台为基础的服务模式

学习资源平台的开发利用是学习支持服务开展的基础。具体而言就是,高校图书馆对馆藏资源、网络资源进行加工、挖掘、关联、整合,并通过某种方式或渠道为用户提供更为高效的学习资源获取途径。如余胜泉等基于泛在学习需求构建了一种新型学习资源组织方式——学习元服务模式[6]。涂育红[7]在分析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建设对策,包括信息资源体系规划、信息资源选择与采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信息资源宣传与培训五个方面。

2.以空间再造为趋向的服务模式

提供舒适、开放、泛在的图书馆空间以支持用户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是学习支持服务建设的目标。以空间再造为趋向的服务模式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开发、完善、深化用户虚拟学习空间,为用户提供虚拟学习问题咨询、学习资源检索、学习信息发布等常规性服务和智慧推荐、知识创造等创新性服务。罗学妹[8]等提出图书馆借助虚拟学习共享空间平台,为研究生协作知识构建提供学术互动交流与知识创造、自助式信息素养教育学习、学习科研过程协助、学科专题资源共享等服务。二是基于物理空间的服务创新模式的设计与开发,如创客空间、多媒体服务空间、精神与文化空间、休闲空间等,为用户提供了融合创客制作、专业研讨、文化体验等多项功能的一体化学习休闲场所。

3.以用户为导向的服务模式

用户服务是图书馆体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以用户为导向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主要涉及用户学习需求、用户学习行为、用户学习障碍三个方面。在学习需求上,普遍认为用户需求呈现阶段性、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图书馆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模型挖掘用户需求,基于需求及时、准确、高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如根据用户学习需求管理体系改进图书馆在线学习支持服务模式、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在学习行为上,董伟[9]认为学习动机、感知效果和学习网络对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存在影响显著,并探索出图书馆促进用户交互学习途径。在学习障碍上,万文娟认为主要的困难有选择障碍、学习自制力障碍、学习参考资源障碍、学习信息技能障碍、交流障碍等,提出了基于学习障碍者的慕课学习支持服务体系[10]。除此之外,也不乏对特殊学生需求的支持。袁丽华通过对经典个案研究,基于制度、环境、资源、情感等创建了高校图书馆视障学生无障碍支持模式。

4.以智能技术为驱动的服务模式

在“万物智能”时代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蓬勃发展,为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近几年结合新技术探讨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不断增多,董同强[11]、马秀峰建立了智慧数据驱动下的新一代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王博[12]提出基于数字徽章的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模式。范云欢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学习支持服务模型,并构建面向智慧环境的层次化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框架[13]。杨贺晴[14]等探究了高校图书馆引入弹幕技术以优化自主学习支持服务模式。

三、学习支持服务案例研究

国内外代表性案例和先进经验的分享,可以增进对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运行机制的完善,以此加快实践进程。

(一)国内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

国内一些图书馆已经开展学习支持服务。蔡红[15]等以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从学习中心建设思路、学习中心服务模式的创新、学习中心服务项目的运作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为学生学习建立的一套支持服务体系。韩玉巧、王代礼[16]将视角扩大至京津冀地区整体实践情况,对学习资源、学习空间、服务内容、服务团队和人员、新技术和服务设施进行调研,最终根据实施现状提出图书馆开展学习支持服务相关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学者重点关注“双一流”图书馆的学习支持服务建设,体现出“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图书馆、一流图书馆助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理念。徐健晖[17]以42所“双一流”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服务栏目、空间、人员、对象、项目几个方面分析其学习支持服务实施概况,并提出相应建议,为相关研究和服务的开展提供借鉴。郑学军[18]指出“双一流”图书馆在学习支持服务上的实践和探索能够为国内图书馆发展提供新的指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的工作部署,一些学者将研究视角转移到在线学习支持服务。董振平[19]调研了“双一流”图书馆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建设概况,剖析存在问题,提出构建高效的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等系列举措。

(二)国外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

国外图书馆在学习支持服务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其服务内容、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也比较成熟。因此,一部分学者聚焦国外图书馆的学习支持服务,意在借鉴成功经验。比如,朱轶婷、刘婧[20]通过网络调查了日本10所一流高校的学习支持服务,并从服务目标、服务宗旨、服务设施、服务内容和服务人员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最终总结出日本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阎婷婷[21]将加拿大高校图书馆提供的主要学习支持服务项目归纳为4种,即学习政策支持、学习资源支持、学习空间支持以及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支持;储节旺等调研了国外30所高校的学习科研支持服务,挑选最具特色的8所高校进行案例研究,并提出我国大学图书馆在开展相关服务时应重视能力培训体系、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加强人文素养培育、完善特殊支持服务、提升科研支持能力。除了针对多所高校的案例分析外,还有一些学者具体以某一所高校为对象,探讨其服务理念、服务政策、服务形式、服务内容,如英国爱丁堡大学图书馆[22]、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校区图书馆[23]、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24]等个案研究。

四、学习支持服务评价研究

有效的服务评价是完善服务的基础。目前,国内关于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评价研究数量不多。李静云针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信息资源、馆员帮助与指导、学习场所、技术与工具等支持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效能的影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除了学习场所对大学生学习效能无显著影响外,其余因素均影响显著[25]。王慧杰等基于“柯氏模型”理论,构建了包含学习者、图书馆价值、服务模式等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三峡大学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进行了实证分析[26]。可见,学者们已开始关注对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的评价,但总体上还有待加深,如评价的主体、客体,评价标准,应用方法、侧重点等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对实证性操作的探索。

五、总结和展望

通过文献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对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已有研究多偏重于对国外理论和经验介绍;相关研究广度不够,表现为主要集中在“双一流”高校层面;多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缺少对具体技术应用实践层面的相关研究;缺乏系统全面可靠的评价体系建设研究等等。基于这些不足,笔者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对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虽然西方国家图书馆的学习支持服务确实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相关成果也占有较大比重,但鉴于国情不同,多数为“他山之石”。在后续研究中,我们更要立足国内图书馆实际,深入探讨西方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运行背后的基本原理,找出西方理论与国内实践发展的联结点,在本土实践和适应本土需求与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理论发展。

(二)持续关注智能技术应用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逐步加深,近几年结合新技术探讨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的文献不断增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不仅需要积极引进智能技术,更关键在于要实现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智能技术”+“学习支持服务”的融合,利用智能技术应用传播迅速、个性支持和易学易用的特点,助力用户进行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

(三)深化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评价体系建设

构建包含学习支持平台、学习支持空间、学习支持资源、学习支持馆员等模块的评价体系,对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现阶段对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评价相关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希望学界注意探究多维性、过程性评价构建,以期为建立高效、完善的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提供有效举措。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飞跃图书馆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学与玩(2009年6期)2009-07-03 09: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