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文化对外传播媒介创新研究
——以短视频和电影为例

2023-12-12 00:48:54叶张磊岑俊静
传媒论坛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丝绸语境内容

叶张磊 岑俊静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丝绸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在中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日益雄壮的今天,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是我国走向开放、走向强大的发展道路中重要的一环。笔者以丝绸文化为切入点,在研究当前丝绸文化传播对外传播困境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反思,寻找中国丝绸文化对外传播的普遍规律和创新途径,以此推进丝绸文化对外传播。

一、丝绸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

丝绸最早的大规模“走出去”成就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当时,以丝绸为代表的具有中国文化印记的事物传播到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地区,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自此,丝绸文化逐渐进入了西方文明的视野。

从丝绸文化上来看,中国自身在对外传播方面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优势,这些优势表现在政府能够比较好地进行统筹规划,能够集中力量并以较高的效率完成任务。这种模式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比较高的收益[1]。然而,在另一方面,丝绸文化的产品往往是“有量没有质”抑或缺少能够打动受众内心的作品,传播方式与作品创作较为死板,缺少创新。笔者将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对此情况进行分析。丝绸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面临的文化传播困境具有相似性。

从主观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时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与渠道上都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虽然文化传播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可以提升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传播机制不够灵活的问题。在内容上,民族特色时常被过度强调,忽视了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受众,造成了文化传播障碍[2]。同时,也存在着只顾产品输出但忽视了思想与精神的输出的情况。在传播形式上,传播时常缺少主动性,过于追求“高语境文化”的输出方式,缺少互动性与趣味性。我们国家的对外传播模式长期处于“介绍中国”以取得文化认同的思想中,这种传播模式有其明显的局限性[3]。

从客观层面来看,由于国际上一直是以西方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在全球传媒格局和话语竞争中,以英语为主要媒介的西方文化传播相对活跃,并且仍然保持着优势。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时往往会被看作是“外来文化”,西方受众在心理上会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这就造成了我们在传播文化时一直处于劣势、被动的局面。也正如约翰·基伊所指出的,大部分西方人能够列举出一些罗马皇帝的名字,但很少能够说出中国的一个皇帝的名字[4]。

二、丝绸文化传播媒介创新研究

本文的传播媒介创新研究聚焦于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新型媒介。短视频作为视频类媒介的后起之秀,其影响力与传播力在近年来不断壮大。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电影技术作为大众文娱生活中重要的一环,具有生动、直观和商业性强的特点。二者具有非常好的声像传播功能,是当下颇受认可的传播媒介,可以作为视频类媒介的代表。因此,本文将通过研究分析短视频与电影这两种渠道,探索丝绸文化传播的新思路。

(一)通过短视频传播丝绸文化

1.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上的特点

(1)传播方式便捷

传统的传播方式因为大多依赖硬件传输,通常需要较高的传播成本,不利于传播和分享。然而,短视频技术极大地降低了传播门槛。人们只需在智能手机上下载并安装相关应用程序,即可轻松进行拍摄和制作。完成拍摄后,可以快速将作品分享到社交媒体平台上。且同一短视频作品可分享至不同社交媒体,实现快速传播,不受限于时空。

(2)传播速度迅速

短视频不仅制作门槛低,在各类短视频平台发展成熟之后,用户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一支短视频的制作。而且短视频可以在各种社交媒体发布,在用户的交际圈中一传十、十传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传播方式实现大范围传播。

(3)传播内容精简

时长的限制使得短视频的内容往往更加精简,其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激励用户利用碎片时间,更直观快捷地获取信息。用户可以在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就获取最关键的信息,这无疑是满足人们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中的轻量化、快餐化消费信息的最好方式。而在跨文化传播中,用户更愿意通过短小精悍的短视频,而非花费大量时间体验一种陌生文化。另外,短视频受时长限制,呈现内容时往往需要突出重点,这在跨文化传播中可以使观众更加迅速地接受文化信息,避免因为内容过于冗长对陌生文化产生抵触、厌烦心理[5]。

2.短视频传播丝绸文化的策略

针对短视频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分强调感官刺激,缺乏优质内容,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和吸引力的问题[6],短视频在与中国文化结合时需要注意:坚持内容为先、内容为王,在深入学习、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保证中国文化内容得到正确、全面地传播。创新传播形式、增添传播内容吸引力,坚持视听风格平民化、大众化,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内容,在保证文化内涵不变的前提下和忠于文化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合理的艺术加工,使文化故事更具戏剧性、吸引力,实现从“讲中国故事”到“讲好中国故事”的转变。

(1)创作内容

用短视频传播丝绸文化的内在思路在于将丝绸文化的内容进行精简处理,在“以短取胜”的同时要讲清楚其中的文化内涵,还要避免“说教式”的内容输出,要让观众对视频的内容产生兴趣。

第一,通过讲述国外观众熟悉的文化故事来建立视频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并让他们产生认同感。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认同是文化固有的基本功能之一[7]。如果可以通过先引入国外观众熟悉的文化符号,再通过这个文化符号引入中国的丝绸文化,那么他们接受丝绸文化传播的过程会更为顺畅。例如,在历史上,就有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痴迷于中国丝绸的典故。他曾在巴黎举办了一场宫廷舞会,并将这场舞会命名为“The Chinese Emperor”(中国皇帝)。在舞会中,他本人身着中国丝绸服装登场,惊艳了在场的所有人。这个例子很好地将西方观众熟知的法国国王与中国丝绸结合起来,而故事中的法国国王本身就深爱中国丝绸,从两个层面建立了外国观众与中国丝绸的联系。

第二,抓取丝绸文化的核心,使内容精炼但不失深度。丝绸文化可以从制作过程、内在精神与当下意义三方面入手进行阐释。在制作过程方面,丝绸需要经历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五个环节。虽然每个环节都值得具体讲述,但是在短视频的框架下,太多的笔墨反而无法适应短视频快节奏的风格。对此,笔者的思路是将丝绸的制作过程和一些趣事结合起来进行讲述。举例来说,古时蚕农喜欢称蚕为“宝宝”,也正因如此,女性蚕农无论已婚与否,都被称为“蚕娘”。这类趣事可以拉近观众与丝绸工艺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更易于了解、欣赏丝绸文化。从内在精神来说,丝绸背后蕴含了古时中国人民的劳动与创造性智慧,又包含了丝绸之路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推动和平与发展的智慧。从当下意义来说,丝绸现在仍然是优质服饰、装饰品的象征。并且,丝绸在古时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现当下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符号。外国观众可以通过丝绸背后的精神探索到中国文化背后的智慧,并借此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精神。

第三,讲述与丝绸相关的神话、典故与传说。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文化与历史也伴生了诸多神秘且有趣的典故。这些故事对于西方群体来说多是陌生的,且由于带有神秘色彩,其中的趣味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讲述这类内容不仅可以增添短视频的趣味性,更可以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哲学。

(2)制作手法

中国丝绸文化象征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积淀与独一无二的民族血脉,虽然要以短视频对外传播,但也不可因其创作自由性强与门槛较低等特点而使其陷入窠臼。在丝绸文化的短视频创作上,应该避免过分追求数量与流量,需要在趣味性与文化传达效率上深挖。具体来说,过于夸张的剪辑或者是炫酷的音效并不适用于有深度内涵的丝绸文化,而是应当采用连贯、舒缓且有张力的制作手法,将各个内容以内在逻辑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各个部分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然而,过于平缓的呈现方式有时会导致视频内容冗长、枯燥且乏味。这就需要制作者协调视频内容、叙事方式与制作手法之间的关系,以传达文化内涵的视频内容为主,其余内容为辅。

(二)通过电影传播丝绸文化

1.电影与跨文化传播

“电影的诞生标志着一个关键的文化转折点。它奇妙地将技术、商业性娱乐、艺术与景观融为一体。”[8]电影是一个非常优质的文化传播载体,电影中往往饱含更多的价值观色彩。以好莱坞电影为例:从改革开放到1994年引进第一部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再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大片大部分都包含了美国本土的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价值观,从各个层面上影响了我国本土人民的文化观念。

张江彩认为,电影作为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借助一定意义的符号,使得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9]。这个符号系统被人类所创造,并表征了现实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电影在文化传播中作为载体的意义。

1.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上的特点

(1)体量大

不同于短视频,如今市面上的电影往往有超过1.5小时的内容,其时间跨度之长给了导演充足的空间对电影中需要传达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除此之外,电影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它要为制作方带来经济效益,因此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都是普通短视频无法比拟的,其内容质量、艺术性也会相对短视频较高。

(2)奇观性

“从世界电影史上看,把影像的奇观性作为可交换的文化资本,并非自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始。好莱坞的西部片、欧洲大量的民族风情电影及日本黑泽明、大岛渚、今村昌平的电影,无不在发掘民族的文化资源,利用本民族的影像奇观来作为可交换的文化资本。”[10]与传统的叙事方式不同,奇观性更强调“图像对话语的凌越”[11],将视觉提升到了主导地位。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电影的奇观性在如今市场中越来越被彰显,其直观、刺激的体验可以给观众带来大量的视觉快感,因而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

2.电影传播丝绸文化的策略

爱德华·霍尔将文化分为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12]。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更依赖于非语言信息和上下文信息来理解语言的含义;而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语言本身的准确性和明确性,较少使用非语言信息和上下文信息。本部分将以《卧虎藏龙》和《流浪地球2》为例,从“把握高低语境文化之间的差异”入手,探索用电影传播丝绸文化的思路。

(一)低语境文化传播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文化环境极大程度上以低语境文化为主。这类文化群体更倾向于直接、明确表达出一件事物背后的意义,而较少使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他们对于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文化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的。因此,将丝绸文化的传播形式进行改编,融入“好莱坞”式的低语境叙事方式会更受到国外观众的青睐。从这点上看,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2》在北美的银幕表现就比较出色。这部电影在北美院线票房已经突破了500万美元(数据来源:imdb.com),在近四年来北美上映华语电影的票房中位列第一。《流浪地球2》在国外的成功不仅仅归功于其电影的高水准制作和海外华人的支持,更在于制作组将中国文化元素与科幻题材相融合,呈现出独特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符合北美观众的“好莱坞”式口味,让外国的观众感受到了新鲜和惊喜。电影中更是探讨了数字生命、家国情怀等一系列带有中国传统哲学色彩的问题,将这一话题以富有冲击力的影视手段来呈现,这对于传播中国智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语境文化传播

然而,只依靠“好莱坞”式等低语境的叙事模式并不能让一部电影在文化上产生影响力。如果说电影里面需要传达的丝绸文化是一道菜肴背后的原材料和工艺,那么负责传达丝绸文化的故事则是这道菜肴的色味与口感。只有故事讲得出色,才能吸引人去钻研其背后的内蕴,而这内蕴部分往往是复杂的、深奥的甚至是抽象的。因此,如何在高低语境文化之间架构桥梁,引导受众走向文化的深处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在如何将文化内蕴与叙述相结合,使其娓娓道来又引人入胜这方面,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有着相当出色的表现。

从奇观性的层面上讲,导演在《卧虎藏龙》中布置了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从氤氲的江南水乡、烟雾缭绕的竹林、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宅,再到俞秀莲和玉娇龙在镖局中的打戏,这些引人入胜的画面可以潜移默化地让观众感受诸如中国传统建筑、武术、乐器等文化内容。

再从故事性的角度来说,导演在《卧虎藏龙》讲述了一段江湖上的武侠故事,李慕白、俞秀莲等侠客之间的爱恨情仇、江湖恩怨的故事可以处处体现出中国古代的价值观与文化观。观众被剧情故事吸引之后,其中“武侠”的概念便可以渗透给外国观众。

故事与形式是展现文化表象和特征的手段,优秀的手段可以用来吸引观众,让观众对故事背后的事物,即文化内容产生兴趣。笔者将这种呈现方式描述为“以吸引观众的形式与故事为过程,其内在文化与价值为目的”。丝绸的制作过程可分为“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5个步骤,不同的步骤又可以诠释不同的文化内涵。各个制作过程是可以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展现给观众,先从表达方式和故事上引起观众的兴趣,再通过引导,架构低语境内容(故事与叙事方式)和高语境内容(背后文化与内涵)之间的桥梁,激发观众继续探索丝绸文化的兴趣,使文化内蕴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实现传播。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中国丝绸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并从面临的困境入手介绍了短视频和电影对传播模式的创新。基于媒介创新,不仅仅是要适合主体文化,也要考虑受众对于不同传播方式的接受程度。基于丝绸文化传播模式的创新,也可以探索到中国文化整体对外传播模式创新的新思路。值得一提的是,传播媒介的创新仅仅是需要跟随时代发展与大众口味变化进行传播模式的思路拓展,而非舍弃了丝绸文化本身内在的、珍贵的和优势的内容。从长远来看,这些举措将帮助相关人士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声誉与影响力。

猜你喜欢
丝绸语境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遥望“丝绸路”
人大建设(2018年9期)2018-11-13 01:10:06
路上丝绸
风采童装(2018年1期)2018-04-12 02:05:06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丝绸情调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45:28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