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凡 王君婳
随着新主流电影的兴起,影片在塑造英雄人物方面突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塑造了一位位让人印象深刻的英雄人物。新主流电影的英雄形象具有文化和伦理两方面的价值。在文化方面,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是展示文化软实力、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伦理方面,新主流电影通过强调英雄的伦理关系,把英雄的仁义和信仰融入故事中,塑造出更加饱满的英雄人物,拉近英雄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研究新主流电影英雄形象的转变与塑造,有助于更加精准地把握影视创作方向和创意,充分了解电影创作中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便于探究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新主流电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和来源。一般认为新主流电影指的是主旋律电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主流电影的价值内核[1]。它既有商业电影的通俗性和娱乐性,又有艺术电影的深度和思考性,注重主题的表达和社会现实的反映。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在票房、口碑、奖项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2019年,《流浪地球》全球票房收入达46亿元人民币,成为当年全球票房第二高的电影。同时,该电影的豆瓣评分达到7.9分,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除此之外,新主流电影也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不少奖项。这些数据反映了其在票房、口碑和国际认可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创作者要努力塑造具有人格魅力的当代中国艺术形象;要艺术地表现中国人在实现自己奋斗目标进程中的价值选择[2]。这就要求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既要担负起传播民族思想的重任,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需求。这些年来,《湄公河行动》《战狼》《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金刚川》《长津湖》和《狙击手》等影片被视为主流价值观的反映,并在大众市场占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新主流电影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组与过去主旋律电影中的“伟大、光明、正义”不同的角色,他们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尚,而是追求个体与群体的共赢,激发观众对英雄与民族的关系的反思,展现出一个国家的强大实力,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家国认同。
在中国新主流电影中,英雄形象的转变是一个显著的趋势。传统的艺术表达中,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通常具有政治宣传和历史教育等作用。新世纪以来,这种英雄形象逐渐脱离受众的现实需求。随着新主流电影概念的出现,许多导演开始重新审视英雄形象,并积极地尝试着塑造新主流电影中的英雄人物。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和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种种考验。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斗争。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电影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形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表达和传递当时政治和社会理念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在1958年曾提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应采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十七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是一段既有突破又有创新的历史。在这一时期,新的社会矛盾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励着电影创作者们表达革命理想和追求真实人性。因此,革命抒情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往往是通过对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深刻理解来打造的。这一时期的电影与时代的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塑造了《董存瑞》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五朵金花中》的白族青年阿鹏和《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等一些具有工农性质的人物。这些人物在面临考验时,显示出坚强、大义凛然、为党和人民服务、为革命理想而坚定的决心。这些英雄形象的刻画,使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够更加坚定信念,增强战斗力和抗压能力。同时,通过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弘扬了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让人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在新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背景下,进入了新的阶段。影片《苦恼人的笑》中的傅彬、《天云山传奇》罗群、《巴山夜雨》中的邱石,都表现出了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哀和忧伤,这一时期的电影颂扬了忠厚老实的英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为英雄题材的电影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这种类型的主旋律电影也让观众领略到了不同的英雄人物。这样的人物形象能够让观众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安全感。同时,鼓励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这些人物不仅仅是电影中的英雄,更是时代的象征和精神力量的体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旋律影片的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批歌颂时代英雄人物的影片,如《焦裕禄》《孔繁森》《红河谷》[3]等这些影片的主题基本倾向是赞颂为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小我品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影片对英雄形象的刻画,使处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够更加坚定信念,提升抗压能力。同时,这些电影往往选取一些特殊的历史背景或事件为主题,以此来传递一种积极、正面的精神。英雄形象往往朴实无华,用强烈的情感来影响观众。
进入新世纪后,主旋律电影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对于英雄人物形象的刻画,开始转向塑造有血有肉、真实多样的英雄人物。如《集结号》中的谷子地、《战狼》中的冷锋,《八佰》中的端午、《红海行动》中的石头……这些英雄人物不同于新世纪以前“伟光正”的人物形象,风趣幽默、偶尔叛逆,拥有真实多样的个性特点。这样的特点使得这些英雄人物更好地展现了普通人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当代中国人的命运与情感。同时,这些新的英雄形象也具有更强的代表性,能够为观众树立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生命力的榜样,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新主流电影突破了传统主旋律电影中经典英雄形象,塑造了一批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具有新特质和新魅力的英雄形象。这些电影里的英雄人物形象不仅能有效地向观众传达主流价值观,还能实现其商业价值。中国主流影片在经过多个历史时期的摸索和塑造后,最终形成了一批既能传达“时代最强音”又能满足市场需要,为受众所接受的新一代英雄人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多元,英雄形象的塑造正经历着多重嬗变。在新主流电影中,英雄形象的塑造逐渐凸显出贴近群众、个性独特和娱乐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使电影更具吸引力和观赏性,也能够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英雄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新主流电影的独特个性是以人作为载体,寻求新的创作方式。在这些电影中,英雄形象已经不再高高在上、远离观众,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这些人物形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意义,能够引起观众的认同。相比于那些被描绘为完美无缺的“圣人”形象,观众更喜欢有着现实瑕疵的真实的普通人。
如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主角程勇最初只是想经营自己的神油店,争取孩子的抚养权。但在吕受益的劝说下开始了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独家代理商的冒险之旅。随着与白血病患者的接触,程勇的态度逐渐改变,从单纯赚钱到尽力帮助每一位病人。《中国医生》中的外卖小哥,起初对医护人员不满,后又自觉加入外卖队伍为封闭隔离的家庭送去生活必需品,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后,得到了医护人员的救治,其心路历程与大多数普通人一样。[4]这个角色的刻画,让观众看到了当代青年人在面对困境时的积极乐观和自我担当,以及他们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和践行。
在新主流电影中,英雄形象已经超越传统职业范畴,不再局限于武侠、军人、警察等经典形象。相反,越来越多的影片中出现了非传统英雄形象,如普通市民、打工人、教师、医生等。这些英雄形象更加注重呈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个性,以及因为价值观和信念的坚守而呈现出的英雄本色。这种多样性的塑造,使之更加真实、丰富和多元。在新主流电影中,英雄形象不再是单纯的形象,而是有了更加丰富的情感表达。影片中的英雄往往不仅仅是为了某个目标而拼命,还会在情感上表现出人性的柔软与脆弱。甚至在经历困难和挫折后,会出现一些性格上的瑕疵和孤僻。
如《长津湖》中的梅生是个聪明而又坚强的人,解放战争结束后,梅生提出了退伍的要求,但抗美援朝后,梅生毫不犹豫地来到了部队集合地点;雷公虽身居幕后,他既要负责训练新兵,又要负责保护新人,雷公对伍万里说得最多的就是“别逞能”,这种英雄很有个性。电影《湄公河行动》中的方新武是一名卧底情报员,方新武的形象并不完美,有时候会被情感所左右,甚至会犯错误,但这也是他更加真实和立体的体现。
新主流电影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将主角设定得无所畏惧,而是打破了“千人一面”的传统,英雄也是在不断地成长,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国家。总的来说,新主流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形象,而是更加真实、多元和更丰富的形象,具有突出的个性和多样性。
主旋律电影通常强调英雄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和贡献,以此来弘扬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观。这些电影以教育人民为主要宗旨,因此在表现形式和情感上会更加严肃和深沉。与现代的娱乐化处理相比,观影体验也可能相对较为严肃。而当前新主流电影利用幽默、搞笑和夸张等元素塑造出娱乐性十足的英雄形象,营造出更加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新主流电影不仅通过轻松、搞笑的方式来吸引观众,同时,还展现了英雄在面对生活中各种挑战时所展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这样的娱乐化处理不仅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更加前卫和时尚的氛围,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力,也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从而更好地体验和感受电影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情感。
如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出租车司机这一典型角色的娱乐性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他用夸张的语气和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让观众感到轻松愉快。出租车司机这个角色虽然只出现了短短几分钟,但是成功塑造了一个充满正能量和生命力的形象,代表了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徐峥的《鸭先知》延续“囧”系列的人物囧剧模式,刻画了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男人赵平洋在创新路上频频受阻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窘事。他促使剧中人物陷入窘境,激发国人潜在的看客心理。[5]《满江红》中的张大,是一个具有市井气的小人物,在孙均提审犯人时吓得胆战心惊。但在他心里,忠义比生死更重要。观众在张大等一众义士的壮烈牺牲中感受到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新主流电影通过夸张和幽默等方式来塑造这种具有娱乐性的英雄形象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新主流电影中的英雄形象都是浅薄的。相反,大多数电影仍然会给予英雄形象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厚度,同时也能够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价值观。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新主流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一环。新主流电影在塑造中国电影文化形象、反映社会进步与人民精神风貌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新主流电影中英雄形象的转变与塑造更是备受瞩目。从扁平化的人物形象到注重个性化,这些英雄形象更贴近群众、更具独特个性和娱乐性。相信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新主流电影英雄形象的塑造也会不断向着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