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梗文化及其引导

2023-12-12 00:48:54燕道成刘偲睿
传媒论坛 2023年21期
关键词:话语文化

燕道成 刘偲睿

“梗”是“哏”的近音误用,而“哏”是相声曲艺艺术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有着逗趣和引人发笑之作用,因而“梗”也有幽默诙谐的特征。由于“梗”的传播需要依赖大量用户主动传播,因此梗文化诞生于互联网发展出较大规模的社交媒体的时期。比如早期的新浪网、BBS以及后来的百度贴吧等,《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大话西游》等一系列网络短片、电影成了互联网早期的经典“梗”,为广大网民所熟知。梗文化也因其裂变式的传播特点,从网络社会到现实社会、从年轻人到老年人、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实现了全覆盖[1]。但是青年仍然是梗文化的生力军,他们更加善于通过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加工方式,对现有词句进行“再加工”,创造或捧红层出不穷的网络“梗”,口口相传之间,“梗”依旧是年轻人的“语言游戏”。因此,笔者从青年的视角研究网络梗文化的基本构成及其实践逻辑,进而对现有的网络梗文化提出引导建议,推动网络梗文化良性发展。

一、网络梗文化的传播要素

“梗”可以是一个词、一张图,也可以是一段话、一个肢体动作。梗是某种身份确认或者情感相通的语言或动作符号,围绕它所产生的文化意象便是梗文化[2]。笔者将从话语体系、行为方式以及人物主体分析网络梗文化的基本要素。

(一)形式多样且极具娱乐性的话语体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丰富的内容呈现形式带来了互联网语言结构、语言形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特征。而网络梗文化的语言体系在短视频、直播等新型媒介形式中得到丰富和发展。首先,网络梗文化中出现了如“我太难了”“是我站得不够高吗”等口语体、“YYDS”“ZQSG”等英文字母缩写体、“打工人”“小镇做题家”等标签体等等;其次,网络梗文化的语言形式不再只是单纯的文字语言,而转向图片语言、声音语言、视频语言等丰富的语言形式,例如变形记主人公王境泽的一句“真香”作为视频配音在短视频平台广泛使用;最后,网络梗文化的语言表达不再只是纯文字的表达,而是在说梗、用梗时习惯性地附加丰富的情感、语调和面部表情。例如人们在说“家人们,我纯纯无语了”的梗时,一定会习惯性歪嘴、翘起食指和大拇指且重读“纯纯”二字。而网络梗文化多样化的语言体系也使得其更具娱乐性的特征。

(二)缺乏理性但极具创造性的行为方式

网络梗文化的行为方式包括造梗、刷梗以及玩梗等。刷梗是指大量、重复地在互联网上对一个梗进行传播,玩梗即表示对于原有梗的再创造。新兴媒介的发展赋予了青年们更多的行动空间和不同理念之间碰撞交流的机会,这使得网络梗文化的造梗、刷梗、玩梗等行为方式在更具创造性的同时也更加自由、多样。例如女明星古力娜扎在颁奖典礼时的一句“穷哈”火爆全网。在刷梗、玩梗的过程中网民创造了“穷哈”的鬼畜视频,抖音网友编写了“穷哈哈”的歌曲,“穷哈”也被用作文字评论对他人发出嘲讽。“穷哈”梗在网民的刷梗、玩梗的过程中被衍生出了多种表现形式以及丰富的意涵,吸引人们的关注也释放着快乐、嘲讽等情绪。但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以及网民的匿名性,刷梗、玩梗等一定程度上不受现实社会中道德秩序的约束,网民的梗文化行为也表现出非理性的特点[3]。以情绪发泄为造梗、刷梗和玩梗的行为逻辑,往往造成网络暴力等触及道德底线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

(三)平民化与多元化的人物主体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青年以其包容的视角将网络梗文化的焦点对准了平民大众。一方面,网络梗文化的中心人物不再局限于新闻热点事件的名人、明星等,而是走向了平民化的道路,将网络梗文化的镜头对准了生活中平凡的普通人,对准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幽默、滑稽与戏谑的现象。例如“窝窝头,一块钱四个”的梗就来自网友随手的拍摄,视频中卖窝窝头的东北大爷成了热梗的中心人物,引得网友们线上模仿其语气、穿着,线下找卖窝窝头的大爷拍视频,买窝窝头打卡。另一方面,“网红”本就是“梗文化”的中心人物之一,他们通过搞笑的形象、夸张的言论来造梗、玩梗,展示自身的独特性,并引发受众的关注。如“郭老师”“完颜慧德”等网红带来了许多网络热梗,掀起了一股刷梗、玩梗热潮。而“网红”的低准入门槛也让更多的普通人走向出名的道路,这使得梗文化的主体愈发的平民化与多元化。

二、网络梗文化的传播逻辑

基于梗的基本内涵与网络梗文化的基本要素,新媒体时代的青年网络梗文化创作空间广阔、创造活力空前、受众群体庞大,其传播逻辑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一)生成:获取认同、自我释压以及社会参与的媒介

网络梗文化是青年向外界获取社会认同的工具。青年作为网络的生力军本就渴望被看见、希望被关注,而网络梗文化多元化的话语体系所带来的冲击力、趣味性则给了他们获取社会认同的有效途径。许多青年开始主动在生活中挖梗、为热点事件造梗、追随潮流刷梗以及创造性玩梗。一方面,青年在自己的兴趣圈层里追随潮流刷梗、玩梗,从而获得独有的身份认同并且被关注。对于同一圈层的成员,梗的最大魅力在于看破不说破、心照不宣。梗作为不同亚文化圈层之间的独特标志,构成了群体内部进行身份识别的“暗号”。对于同一圈层文化内部成员来说,只要对上了暗号,我们就是一家人[4]。另一方面,标新立异的表达方式有利于吸引“圈外人”的关注和认同。例如,“绝望的文盲”一词来源于演员王一博在电影首映礼的采访。作为电影主演的他,在回答一个关于角色的简单问题时,由于他沉默、尴尬和结巴的回答被网友戏称为“绝望的文盲”。由于“绝望”“文盲”对王一博当时状况的形容非常贴切且极具戏谑和嘲讽,这个梗开始破圈,更多的网友开始加入寻找娱乐圈中其他“绝望的文盲”的队伍当中,并对娱乐圈中明星享受着超高价片酬的同时却不认真研读剧本、缺乏底蕴内涵的现象展开讨论。央视网发表评论《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让这一网络热梗再次出圈,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在日常的交流中,网民用梗来进行表达,不论是有人接梗还是自身标新立异的表达,都意味着被注意与被认同。

梗文化实践是网民自我释压、获得文化自救的有效渠道。现代社会的青年面对升学、就业、婚姻等各方面与日俱增的社会竞争压力,焦虑已成为青年群体中的普遍现象。梗文化为现代青年的群体性焦虑提供了有效的释压路径,青年试图通过正向暗示、自我和解、自我麻痹的方式,探寻消除压力与脱离困境的可行路径。路径探索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话语形态:一是通过鼓励式话语进行积极暗示。比如,“勇敢牛牛不怕困难”“奥利给”“加油打工人”等网络热梗成为人们在做一件困难事情之前自我激励的话语。在青年知识水平、认知水平逐步提升的今天,人们并非不懂长篇大论的鸡汤、格言所讲述的人生道理,而是快节奏的生活以及面对残酷现实的无力感让他们选择用更为直接且简洁的打气式短句替代曾经爆火的心灵鸡汤、人生格言,解逃避畏缩之困。二是通过自嘲式话语进行自我和解。例如“小镇做题家”指的是出身小镇,通过埋头苦读和擅长应试跻身名校或大城市且目前生活不如意的人。当这个梗在豆瓣上被提出来之时,随即引发广泛的共鸣,许多人因为这个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开始借“小镇做题家”进行自嘲,而他们的真正意图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自我贬低,而是在找到了同类,明白了背后的问题难以解决后,与如今对生活不满意的自己和解,停止内耗,解自我怀疑之困。三是借助戏谑式话语进行自我麻痹,通过“我佛了”“咸鱼”等话语,将自己与拼搏奋斗等行为隔开,用“平庸”将自己麻痹,接受现实,主动跳出焦虑的桎梏。

网络梗文化也是青年在网络社会进行社会参与的窗口。青年作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等让他们积极地进行社会参与,且现代网络时代的青年已经褪去了“正面冲突”和“公然抵抗”的色彩[5],而网络梗文化具有娱乐性的话语体系以及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则给予了青年更加温和地进行社会参与的窗口。例如“一爽”“雪糕刺客”等网络热梗的火爆,表明青年正用戏谑和讽刺的语言表达着社会现象的不满情绪,也在不断用“XX刺客”“XX等于一爽”等衍生梗监督着雪糕乱定价、娱乐圈天价片酬的调查与处理过程。

(二)发展:与商业资本、主流文化的融合

文化领域的“收编”是指主流文化对亚文化进行柔性遏制、招安以及整合的过程。伯明翰学派将对亚文化的收编分为“意识形态收编”和“商业收编”,网络梗文化作为亚文化的一种,也经历了这两个过程。而新媒体时代,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商业资本之间的不平等的地位逐渐被缓和,他们逐步从单向收编走向融合道路。

网络梗文化与商业资本的融合既包括商家用梗做广告营销,也包括网络梗文化主动将商品作为造梗、玩梗的素材。一方面,商家为了宣传营销往往通过造梗以及将现有的梗剥离其原有场景进行再造,让受众自发刷梗、玩梗,实现裂变传播,让梗成为某一品牌或者商品的“记忆点”。例如麦当劳改名金拱门、蜜雪冰城创作主题曲、椰树等商家借助“擦边”视频实现品牌曝光,从而达到和投放广告一样的效果。另一方面,网络梗文化将视角对准商业广告、商品等进行造梗。例如B站网友们将成龙的霸王洗发水的视频做成鬼畜视频,“duang”的梗一时间风靡网络。在流量当道的互联网时代,商业资本与网络梗文化的融合成为双方获取流量、获得注意的有效途径。

新媒体时代为网络梗文化与主流文化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网络梗文化有了更多对话主流文化的机会,主流文化也多了更多观察、理解网络梗文化的视角。主流文化主动参与到网络梗文化的活动中,主动引导造梗和玩梗,以低姿态的娱乐性、创造性吸引青年群体的注意,引起情感共鸣。公安媒体借助直播平台与各路主播连线,见面即问“您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了吗”,平常在直播里嘻哈搞怪的主播在见到警察之后立马变得正经。极大的反差带来的趣味性使得受众纷纷进入公安的直播中,“您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了吗”的梗也不断被受众和主播模仿并传播。代表主流文化的主流媒体主动造梗的行为让国家反诈中心APP的宣传效果极佳。此外,主流文化还通过玩梗参与到网络梗文化的活动当中,借助网络梗文化活泼自己的表达方式,吸引更多的青年群体。例如共青团中央、央视军事的抖音号,借助抖音的热门歌曲剪辑鬼畜视频,央视新闻曾多次在新闻标题中使用“YYDS”,如《400次!长征火箭YYDS》等,用网络梗文化活泼的表现形式承载严肃的主流内容,让主流文化在网络梗文化的助力下更加深入青年群体的内心世界。而网络梗文化也主动破圈积极与主流文化融合,因为网络梗文化有着获取社会认同的生成逻辑,而主流文化能够助力网络梗文化拓宽其受众面,获得更多圈层的社会认同。在火神山医院建造时期,央视频开通了建造方舱医院的慢直播。网友们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给施工现场的设备取名为“呕泥酱”“蓝忘机”等等,青年的趣味梗通过央视网的主流平台走向了更多年龄层次的受众,网络梗文化由此实现破圈。网络梗文化在主动破圈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认同,通过与主流文化的结合实现传播模式创新的可能,在交流融合中实现互利共赢。

三、青年网络梗文化的引导

青年网络梗文化丰富了网络环境,但造烂梗、滥用梗和乱玩梗的现象给互联网以及青年自身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是网络梗文化的滥用与乱玩造成本意曲解、阻碍问题的解决;二是网络梗文化成为追逐流量的工具,烂梗频出污染网络生态,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青年梗文化需要得到健康有序的引导。

(一)建立平等对话的理念,让网络梗文化与主流文化走向深度融合

网络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不应停留在浅层次的造梗、刷梗、玩梗的行为上,应当建立平等对话的理念,交流、认识、理解双方文化背后真正的意涵,让网络梗文化与主流文化走向深度融合。平等对话是指主流文化在走向网络梗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尊重网络梗文化多样化、娱乐化的话语体系,学习其创造性的行为方式,把视角投向更平民化、多元化的群体,从而防止造的梗在青年的文化土壤中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而网络梗文化在破圈的过程中不必一味迎合,应当保持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并进一步汲取主流文化中正向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杜绝烂梗的出现。

(二)重视并分析梗文化背后所蕴含的青年情绪及社会心理

梗文化作为青年获取社会认同、意见表达、自我释压的重要工具,是反映青年整体状况的晴雨表。“小镇做题家”“打工人”“雪糕刺客”等等这些都是青年在用戏谑、讽刺的方式向社会获得认同、表达意见和自我释压,梗文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而以梗为窗口,关注、分析并理解青年的焦虑和压力,有利于对症下药,给予青年更多的帮助,从而使梗文化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及时引导网络热梗的发展方向,为梗文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面对“流量为王”的互联网现状,许多哗众取宠的烂梗层出不穷,梗的滥用污染着互联网生态。面对烂梗以及网络流行梗滥用的问题,首先,主流媒体应当把握话语的“先声”权,及时对烂梗进行批驳,对网络热梗进行引导,明确网络梗文化的价值底线。其次,主流媒体应当适当地指定“命题作文”,划清青年梗文化创作、传播的边界,进而产出更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良性网络流行梗。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推出的“一起向未来”“冰墩墩、雪容融”专题,鼓励网络用户以此为主题尽情创作,让北京冬奥在网友造梗的行为下频频出圈,梗文化成为重要的正向宣传工具。最后,应当为梗文化提供良好的技术与制度环境,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及时监测烂梗的出现和传播状况,用算法减少烂梗的推荐次数,强制性地沉入数据的湖底。同时也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对造烂梗以及恶意刷梗、玩梗的行为进行处罚,从制度与技术两个层面杜绝烂梗,为网络梗文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网络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以标新立异的方式将青年推向大众视野,也帮助青年排忧解难、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烂梗以及“滥”梗也在模糊着真相、污染着网络环境,扭曲着青年的价值观。我们需要建立起对网络梗文化的正确认识,用尊重的态度、平等对话的理念,正视网络梗文化背后青年的情绪以及社会心理,从技术和制度的角度为梗文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网络梗文化形成文明的话语体系、规范化的行为方式并向公众推出积极正面的人物主体,引导网络梗文化向上、向善、向好、向美发展。

猜你喜欢
话语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主持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谁远谁近?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