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与赋能:谢晋电影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价值实现

2023-12-11 07:44:42高祥荣
电影新作 2023年5期
关键词:谢晋思政课程

高祥荣

电影是综合艺术,更是审美艺术;电影文化是大众文化,更是青年文化。适逢谢晋诞辰百年,重温谢晋电影百感交集。“时代有谢晋,谢晋无时代。”在中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谢晋电影在星辰大海中熠熠生辉,在风云变幻中春暖花开。谢晋电影是里程碑,更是教科书,在全国高校倡导和推行“课程思政”的现实语境中,探究和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为教育赋能,为“立德树人”助力。

当下全国高校普遍推行“课程思政”理念,实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育人过程,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今年是谢晋诞辰100周年,无论是谢晋的电影还是谢晋的观念,都是中国的一笔厚重的文化和精神财富,也更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可以探索的宝贵资源。为此,本文试从课程思政与电影思政之关系入手,探讨谢晋的电影遗产如何在当今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作用。

一、课程思政与电影思政关系辨析

“课程思政理念是上海高校在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过程中率先提出的教育教学理念。”1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教育中课程思政理念从理论到实践积极探索、全面推广,初见成效。但课程思政任重道远,仍需继续拓宽思路,深入研究,提质增效。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首先要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即“思政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应覆盖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目前已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一般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事实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异曲同工,同向同行,二者是一个“课程思政共同体”3,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二)电影属于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与课程的概念息息相关,对课程的解读直接关系到对课程资源的理解认识及对课程资源建设开发的实践。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中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材”,这一狭隘的理解导致了对课程资源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对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淡薄。教育学领域,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嬗变中,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即从片面强调名词意义上的、静态的‘学科内容’转变为对动词形式上的、动态的‘学生经验或经历’的积极关注”。在对课程概念的新视角理解中,课程资源即“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4那么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教学设施等,校外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电影院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可以开发成为课程资源。

图1.电影《启明星》剧照

电影是世间的写照,人生的艺术再现。电影一方面是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科学与艺术、道德与法制、理想与现实于一身并融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视听艺术,另一方面电影题材具有广泛性多样性,诸如民族史诗、人物传记、科学幻想、战争风云等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一场精彩的电影就是一堂精彩的课堂,一部优秀的电影是一部优秀的教科书,电影作品属于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电影的思政功能

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强调,电影之所以是一种有力的技术媒介,就是因为电影不仅是机械复制现实,而是在电影的时间中形构出一种“电影化的现实”。它并不取决于实在现实,但是却作用于实存。电影作为课程资源,激发的正是“电影化的现实”所能作用于实在现实的属性。具体而言,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电影人物和电影行为对社会人物和社会行为带来的模范意义、电影叙事传递的价值观在电影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成为合法的意识形态、电影的表征既是过往经验的证据也重新塑造着历史的意义。电影与现实的亲缘性使得电影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其他课程资源无法比拟的优势,并可产生出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育人效果。

综上所述,通常课程思政元素可以理解为蕴含在高校各类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有助于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或德育培养的教育元素。但从广义上,可以把丰富的电影文化资源等一切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资源皆作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其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

图2.电影《老人与狗》剧照

二、谢晋电影中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温故而知新”,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我们分析、探讨作为优秀课程资源的谢晋电影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重温谢晋电影,可以让我们有机会挖掘思考电影本身在人物模范的建构、故事讲述的价值观、表征的历史建构三方面所体现出的电影思政价值。

(一)题材与人物:谢晋电影的人性光辉

谢晋自1953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以来,拍摄的电影作品达三十多部。曾在中国电影百年纪念活动中评选出的100部优秀经典电影作品中,谢晋导演的作品就上榜了8部。“这个数量,在国际电影界并不算多,但是,一切有良心的中国人都知道其中的分量……他用美的力量,渗入苦难,又超拔灾难,抚慰了不止一代人的心灵……以半个世纪的耐心,在精神上一路陪伴着中国人,也塑造着中国人。”5回顾往昔,谢晋导演的每一部电影新作一上映都会成为一个社会热门话题。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青年学生走进剧场常常热泪盈眶,走出影院都会深情热议。

在人物模范的建构方面,《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普通人所经历的坎坷命运,《秋瑾》《清凉寺钟声》《鸦片战争》是以重要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片《红色娘子军》《啊!摇篮》《高山下的花环》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女篮5号》《大李、小李和老李》《女足9号》是以体育运动为题材的影片,《舞台姐妹》《最后的贵族》《女儿谷》则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女性命运的影片,《青春》《启明星》《老人与狗》是反映聋哑、智障残疾人以及孤寡老人等特殊、弱势群体为题材的影片。通过这些丰富的题材和人物,谢晋导演“为电影而生,为民族塑魂”,为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谢晋电影运用宏大叙事艺术手法的同时,往往又会放慢镜头对个人命运聚焦关注,体现出雪中送炭的人道主义关怀。特别是1979年以来,谢晋电影创作随着时代春风的吹拂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谢晋电影,如《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等作品,更多地在探寻、挖掘、展现“人性之光”,“从历史的人转向了人的历史”。6

谢晋认为,电影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文艺作品要发挥其艺术的力量,使它能起到提高整个国家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的作用,起到提高每个人思想境界的作用。如“患难之交”,这是几千年来被人歌颂的。同时,被宣扬的还有夫妻情,姐妹情,朋友情等。在《天云山传奇》的导演阐释中,谢晋以“歌颂真善美”为主题进行解读,在影片中,在罗群受难的时候,冯晴岚挺身而出,他们在处境困苦的环境里相爱,相依为命,希望观众看完影片之后,大家能这样想:“我们国家要是多有点罗群和冯晴岚这样的人,那该多好啊!这就是我们想要追求的目标。我们要用饱满的激情,用一切的力量,来争取这样的社会效果。”7《芙蓉镇》中胡玉音靠劳动致富,但在“运动”中饱受迫害,她与秦书田在特殊岁月患难与共的过程中产生真挚爱情,最终迎来拨乱反正的时刻。谢晋在导演阐释中以“沉重的历史反思”为主题,认为该影片是一部歌颂人性、歌颂人道主义、歌颂美好心灵、歌颂生命搏斗的抒情悲剧。重温《牧马人》,许灵均和李秀芝两位主人公之间有一段对白:“他们跟我说了,你不是坏人”;“秀芝,我是犯过错误的人,注定要在这劳动一辈子”,“犯过错,以后不犯就是了,你在这劳动一辈子,我就在这陪你一辈子”;“那也太可怜了吧”,“我不可怜,我命好,我看出来了,我遇到了好人”。影片中的这段台词,也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一种纯朴、真诚之情,闪烁着真善美的人性之光。“如果说,谢晋电影中的反思精神,是在新时期伴随思想解放而萌生的精神新质,那么,谢晋电影中的人伦理想,则是他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而形成的审美意趣……而人伦理想则注重人际关系中的和睦亲善、纯朴真挚。”8

(二)价值与呈现:谢晋电影的家国情怀

谢晋电影常常映照历史背景,依据历史事件,用镜头语言在中国大地上为中国人民创作、记录、书写。谢晋电影多以悲剧叙事方式深情表达家国情怀,常使观众热泪盈眶。《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爱国主义战争片,谢晋说其中也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相结合的精神。影片中表现的梁三喜和韩玉秀那种纯朴的忠贞的爱情,那种为国家献出宝贵生命的崇高品质,这是我们非常崇高的民族精神传统。我们中国靠的就是像梁三喜这样的一大批舍小家为大家的“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英勇战士。《高上下的花环》中梁大娘说;“人死了账不能死……”替牺牲的儿子梁三喜还债,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朴素的崇高的信义。影片中连长梁三喜对打算临阵脱逃的指导员赵蒙生所说的“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这句台词,起到影片承上启下的作用,起到了同观影人共鸣的震撼人心的效果。《牧马人》中许灵均的话:“这是因为在中国。国和家的关系太密切了,国的命运,也就是家的命运。”朴实无华的台词引发中国百姓的共情。《秋瑾》中则引用了秋瑾那意味深长的诗句:“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扣动着中国人的心弦。

谢晋说:“一个民族,它的历史道路、地理环境,它的生存条件、它的精神传统,都不相同,因而长期形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己的道德的精华。”9谢晋电影中弘扬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也正是埋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文化传统,一种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

(三)历史与表征:谢晋电影的历史自觉

纵观谢晋电影,总会体会到其中所饱含的一种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反映出谢晋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自觉。“历史自觉即历史主体对历史动向的觉察、觉悟和觉醒,对历史进步的确信、向往和追求,包括对历史规律的自觉认知、对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对历史进程的自觉把握和对历史经验的自觉总结。”10

谢晋的主要电影作品基本顺应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环境、主要文艺思潮和公众文化心理,把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生活、时代变革紧紧地以艺术形式叠加融合在一起。谢晋总是立足时代,独具慧眼,有胆有识,精准选取各个时期重大题材,“把镜头定位于中华民族蒙受的劫难与伤痛、屈辱与悲凉的历史悲剧的文化关照上,并掘出蕴藏在民族中巨大生命力”。11有研究者认为,把谢晋电影的艺术创作年表打乱,把影片的位置重新调整,把谢晋在新时期七、八十年代拍摄的《秋瑾》(1983)、《啊!摇篮》(1979)提前,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六十年代拍摄的《女篮5号》(1957)、《红色娘子军》(1960)、《舞台姐妹(1964)》一起,重新排列成一个新的组合关系,即《秋瑾》《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啊!摇篮》《女篮5号》,“这样就会发现这一组影片,实际上完成了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完整表述,包括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过程。至少他的重要影片,都大致对应着重要的历史时期。”12谢晋电影堪称“新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反映出中国电影发展的缩影、中国文化演进的旋律、中国社会进步的历程。“谢晋电影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电影与当代中国文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坎坷经历与生动图景。”13

《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这三部历史反思的影片以及《鸦片战争》这部铭刻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的史诗级影片等均体现出谢晋作为“艺术家的历史重任”。谢晋认为,“艺术家要有赤子之心,要有历史的忧患感,要像太史公写《史记》那样,要像屈原、司马迁、杜甫、曹雪芹,一直到当代的巴金那样,对民族充满了责任感、忧患感、使命感。”14谢晋电影注重用镜头语言记录历史、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反思电影中更有一种批判精神。谢晋说:“敢于批评这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光明,是一种希望,是一种亮色。”15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谢晋作为助推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电影艺术家成为唯一一位获得“改革先锋”殊荣的中国导演。这是谢晋离世十年后的一次隆重的荣誉追授,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这位著名电影导演和人民艺术家的高度认可和历史铭记。

三、实现谢晋电影中课程思政价值

谢晋电影在把握大时代脉搏的同时,还悉心关照个体命运的变化,赋予中国电影以凄美壮丽而又温暖柔和的色彩,创造了既属于谢晋又彰显民族精神的中国特色的电影文化。特别是蕴含谢晋电影中的历史使命、家国情怀、人性之光等课程思政元素,对当今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亦有现实价值。

(一)谢晋电影对教师的升华

实施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着力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才能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其得以高质量发展。长期以来,高校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只要教好本专业的专业课即可,对在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困惑或者误解,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承担思政育人的职责,那都应该是学校公共课中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与专业课教师无关。一方面反映出教师认识上和理解上的偏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课程思政”新理念对于广大教师先行普及、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课程教学中,需要特别注重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教师“领悟的课程”和“运作的课程”在课程实践层面成为一只影响学生成长的“看不见的手”,要求教师将个人已有的生活经验、实践知识和教育观念等纳入到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和诠释之中,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文化复制”。16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联存在强弱之分。具有“强关联”的思政元素由专业课程内容本身就蕴含并自发生成或通过外延顺势而为、水到渠成,教师较容易引申和引导,学生也容易接收和接受;具有“弱关联”的思政元素往往是教师根据自身长期从事的专业课程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经历,结合时代特征、关注时政热点、关心大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设身处地、有感而发、答疑解惑。显然“具有弱关联的思政元素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融入的方法与艺术等要求更高。”1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要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这其中饱含着对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和教师思政素养方面的殷切期望。一方面谢晋电影中蕴含的历史使命、家国情怀、人性关怀等课程思政元素值得广大教师通过重温谢晋电影去体味,然后传递给学生;“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谢晋精神让教师去感悟,再由学生去传承。按照“教师即课程”的教育理念,也可以说“导演即电影”。作为优秀课程资源的谢晋电影中,当然也包含着谢晋导演本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犹如“四有好老师”一样标准的综合素质、个人修养及魅力风范。谢晋拍摄每一部电影时对时代的洞察与思考、对文学作品到剧本改编的艺术创作、对公众心理的研究、对观众群体的调查、对观影后的反响、对美育效果的实现等,对照这些指标对于教师明晰新时代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研读思考、对学生心理及兴趣了解掌握、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等均有学习借鉴价值。教师应该像谢晋追求导演艺术那样追求“立德树人”的教育艺术

(二)谢晋电影对青年的浸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文化更多的属于青年文化。谢晋说,“过去,我们总是研究作品、研究作家,而不研究对象——读者……中国电影界、理论界也很少研究观众的心理……今天的电影观众已经统计过了,大部分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18年轻人他们想看什么?谢晋从出版社了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上海出版发行的全国销量最大的杂志《青年一代》,出版一百多万份,大大超过各种刊物。据了解,《青年一代》上,刊登了很多年轻人的思想,他们的苦恼,他们的向往。所以谢晋导演注重对青年人的研究,谢晋电影也更多地倾向于反映历史变革时期青年人的理想、命运、奋斗。谢晋电影也受到青年观众的喜爱和好评。1998年8月15日上海《文汇电影时报》刊发了一份“大学生问卷调查”,在“你最喜欢的大陆电影”一栏中,谢晋电影名列榜首。

图3.电影《天云山传奇》剧照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对青年给予厚望:“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谢晋电影中蕴含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等课程思政元素对青年大学生都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谢晋导演自身青年时代的理想、奋斗、成才故事对当代青年也有激励和鼓舞作用。

(三)谢晋电影教育价值启示

十九世纪末,人类发明了电影,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大规模实验将电影引入教育。电影能营造出“意美、音美、形美”的艺术氛围,使观众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每一部优秀影片都蕴含着美育因素,它融自然美、社会美、精神美、艺术美于一体。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美好的心灵、丰富的情感、高尚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关数据显示,年青一代对国产电影票房贡献巨大,中国电影的受众文化层次不断提升。“中国电影学派创作的优秀电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受众,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电影学派’景观。把中国电影归之于由优秀影片和优秀电影人聚焦中国本土文化和价值观而形成的独特的中国电影学派时,必然需要论述创造中国电影学派的中国电影人。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电影的观念价值和文化气质。”19

在中国电影学派中,谢晋电影又独树一帜,大放异彩。“爱国情愫一直是谢晋无法割舍的心结,是他为人从艺的根本。爱国主义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于谢晋的电影创作中,使他的影片既饱含深刻的社会内容,又具有明显的道德感召力,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谢晋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同时又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唯其如此,它的现实主义艺术才如此大放异彩。”20

谢晋常常思考,文艺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他分析说,常有人把文艺的作用简单地说成一个教育作用,要求文艺和报纸一样,立竿见影。实际上,文艺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广泛的。它有教育作用、娱乐作用、美育作用、认识作用、审美作用、反思及警示作用等。谢晋说;“我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是文艺的美育作用。因为文艺作品不像教科书、报纸那样,直接告诉你做什么和怎么做,它的作用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1

目前,实施“课程思政”,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作为优秀课程资源并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的谢晋电影值得我们用心重温审视,感受温暖与希望,在感性中追寻理性之光亮。

结语

谢晋认为,“凡是比较优秀的对世界电影有贡献的导演,都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是艺术家,而且是学者,是思想家。他们有丰富的激情,有强烈的事业心,有坚韧的献身精神。”22谢晋导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当代电影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个好的导演,应当心忧天下,反思历史,关注时代,关注国家的命运。作为课程资源的谢晋电影中所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道主义互助关怀等,都会润物无声地给广大青年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具有启发意义,对于教书育人中“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也具有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谢晋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谢晋寻子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小品文选刊(2021年9期)2021-09-12 12:58:31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