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旋律在戏剧配乐创作中的应用

2023-12-11 12:06刘滨
艺术大观 2023年32期
关键词:创作应用

刘滨

摘 要:戏剧配乐在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民间旋律的应用,所以多数音乐爱好者也提高了对“民间旋律”的关注度。如此,则可让更多的民间旋律被检索、收集,使得其能够成为素材,并且辅助音乐教学活动以及音乐创作活动的开展,使其可以顺利应用于戏剧配乐的创作过程中。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思考,首先简要分析了民间旋律的主要内容,其次阐述了民间旋律在戏剧配乐创作中的应用措施,以期对相关部门的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间旋律;戏剧配乐;创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2-00-03

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而言,其不仅可以反映群众的日常生活,还能彰显社会的变化,利用多样化的载体,丰富民族音乐中的内容并通过其独特的风格,增加在戏剧等多方面的感染力。因此,将民间旋律应用于戏剧配乐的创作过程中,能够增加人们对戏剧的遐想空间,让音乐成为一种载体,成为艺术的表达。如《生产大合唱》《红河赤卫队》等,通过民间的音调,完成对戏剧的创造,从而让民间旋律顺利在戏剧中进行应用,进而引发受众的共鸣。

一、民间旋律的主要内容

民间旋律是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其包含了民歌、民谣、民乐等内容,也包括民间的短篇诗歌。其中,国际民间音乐协会表示,民间旋律的定义是较为广泛的,其可以通过口传的方式,将普罗大众的音乐进行发展,使得其可以成为音乐的一种散布过程。这样,演奏者在检索到音乐信息后,运用教习记录的方式,则可实现对民间旋律的宣传。

所以,大多数民间旋律展示了广大群众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口耳相传,将先辈们所创作的音乐传承下来,使这种独特的音乐能够形成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如此,其不仅可以通过演奏乐谱、演奏乐器等形式出现,还能够在最大程度内展现出地域性、民族性,让该区域内的民俗习惯得以保留。运用民间旋律与民族活动相互配合的方式,在社会中流传至今。

例如,民族民间旋律《孟姜女》。这首作品在20世纪的90年代开始流传,其中的故事发生于苏州等地区,具有相对浓郁的地域特点。该作品由王志信、刘麟等人,通过百家杂曲等音乐积累,融会贯通,让故事得以改编,最终成为一首艺术歌曲。在完成改编后,《孟姜女》才能够基于大众对音乐的审美,在某一阶段风靡音乐论坛,让其中的民间旋律成为戏剧中的重要配乐。

二、民间旋律在戏剧配乐创作中的应用措施

(一)与本土文化相互协调

将民间旋律应用于戏剧的配乐创作过程中,不仅可以表达出较高的艺术价值,还能将本土的文化进行挖掘,利用舞台中的人或者事来彰显出当地群众的社会表现。

首先,以“采茶戏”为例,其在创编的过程中需要检索本地的一些音乐元素,运用本土形成的地方戏剧种,使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能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来,则会让戏剧在创编的过程中离不开当地的音乐属性,让创作者不再一味地去追求高大上,而是采用音乐交错表达的方式,让伴奏在演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管弦乐进行表达,在唱腔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再运用固化的演唱方式,而是采用板腔的唱法,防止戏种发生过多的改变。如此,则可了解到当地本土文化与戏剧配乐在创作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协调,并且在当地的民间旋律融入后,方可让戏剧在演绎过程中更加生动。

其次,如《永远的歌谣》一般,其在创编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中西编配的方式。在创编阶段,乐队需要增加琵琶、二胡以及唢呐的应用,让其中的民族特点更加突出。如此,则可利用交响乐器的配器方式,使其中的伴奏能够与打击乐器相互契合。这样,在创编的过程中,则可运用情感表达的反思,利用模拟的方法,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此,就能够如“采茶戏”一般,让演奏的歌曲深入人心,在二胡的配合下,使得受众振奋不已;也可运用背诵锣鼓经的方式,通过民间旋律的贯入,让人们能够获得耳目一新的感觉,形成一场不一样的视听盛宴。

(二)实现新词与原调的配合

将民间旋律运用在戏剧的创作过程中,能够通过相对广泛的方式,使人们在记住戏剧内容的同时,轻易地就能将其唱出来。并且,还能够在民间广泛地流传。

首先,在我们熟知的《骑白马》这一音乐作品中,其作为民间旋律,在大街小巷广泛流传。而在作品《东方红》的创作过程中,作者运用填词的方式,让人们可以更容易接受戏曲的内容。起初,《东方红》所表达的内涵为赞美党并让人们去了解革命领袖的不易及艰辛,使得群众能够更快地记录《东方红》的内容。这样一来,采用填词的方式,则可让《东方红》在民间得到广泛的流传。

其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东方红》这首曲目也逐渐变成了陕西、宁波以及甘肃地区赞颂民族英勇战士所创作的作品,使得后续的《东方红》在流传的过程中能够更改为三个段落。

另外,在一些地方的音乐作品,如宜兴地区的民间歌曲《紫竹调》、无锡地区的民间歌曲《放黄莺》、河北地区的民间歌曲《放风筝》等,其在创编的过程中都是以曲谱为基础,而并非歌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旧歌新唱”,通过原曲调,让新词能够顺利得到应用,保证原生态的民歌能够成为一种人们熟知的民歌,并且可以在民间流行化,甚至可以将其应用于戏剧的创作过程中。

最后,可以在傳统的小调基础上进行填词,以保证戏剧作品是具有朝气的。如《翻身五更》中,运用鲜明的层次表达方式,合理地进行填词,让五更中的月象能够成为一种分节点,让填词的方式与当中对戏剧的审美需求相契合。这样一来,则可表达出在戏剧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真实景象,让其能够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流传。既可以表现出我国东北地区的美好盛况,又可以通过民间旋律来展现出当地基层农民的胜利景象。通过小调的应用,表达出群众的胜利心情。

(三)体现歌剧戏曲的内涵

将民间旋律应用于戏剧创作过程中,能够让受众更容易接受。例如,我国著名的《白毛女》这一曲目,其作为歌剧的一种在现阶段的民族曲式上也有较好的发展。若站在艺术作品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民族歌剧在创作过程中的不易。其在创编的过程中,会运用灵感汲取的方式,将其中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吻合的片段进行检索,从而引发受众想象,让其与创作人员有思想层面的共鸣。

首先,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可以将《白毛女》中存在的音乐进行检索,将独特的旋律进行整理,并且可以应用于民间戏剧《青阳传》等相关创作中[1]。

其次,在《王贵与李香香》这一音乐作品中,戏剧配乐也是从其他的民间作品中汲取的灵感。作者在创编的过程中探索了《信天游》这一音乐作品的内涵,通过乐曲汲取的方式,获得了一定的灵感。而《小二黑结婚》,这一音乐作品的灵感也是源自其他的乐曲。因为这部戏剧是山西梆子与山西民歌的结合作品,所以,在其创作的过程中,增加对地方类作品的思考,让《襄河谣》《洪湖赤卫队》等作品都能够成为一种素材。这样,则可在《小二黑结婚》戏剧创作过程中增加灵感,实现对地方民歌与河南戏曲内容的融合[2]。

诸如此类,部分戏剧在创作过程中都不可缺少对民间作品的应用,通过民间旋律的融入,丰富了作品的创作内涵。例如,《刘三姐》等戏剧,作者会融合民族音乐方面的内容,整合藏族、壮族以及哈萨克族的音乐内容,通过作品吸收的方式,增加对民间音乐素材的使用。如此,则可让京剧、越剧以及川剧中都有扬州一带的清音。据此,则可让民间旋律顺利应用于戏剧的创作过程中,让其成为一种独特的旋律。并且,创作者应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使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创新,让自己可以站在实际的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让《洪湖赤卫队》等具有实际意义的歌剧长久留存[3]。

最后,通过民间旋律和戏曲内容的融合,让更多群众的文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让传统的艺术内容能够更加丰富,从而使得更多的音乐创作人员能够检索戏曲元素,运用升级及创编的方式,将各区域内的民间旋律进行汇总,让老少皆知的音乐作品能够应用于京剧以及相关戏剧的创编环节。通过夸张、粗犷等艺术表达方式,让曲目能够相互融合,使得戏曲的艺术特点更加明显。如在京剧中增加一些音色相对明亮的乐器,通过其辅助,带给受众一种置身于戏中的体验;也可通过北方旋律的应用,让戏剧在演绎的过程中,从粗犷中体现着欢快,使听众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戏剧[4]。

(四)新调与原调的配合

在民间旋律应用过程中应增加在原调方面的思考,创作者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使其变为新调,运用此种方式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保证原调在应用过程中可以与新调进行配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利用民间旋律,使其中的结构以及节奏能够进行延伸、压缩以及删减。通过移调、多声部的操作方式,保证更加新颖的音乐作品能够形成。据此,则可在原调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让工作人员运用编曲创作的方式,适当地放缓速度并运用相对新颖的歌词,增加二度音程。这样,则可运用“#5-4”,让创作人员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合理的诠释,突出戏曲的内涵。

例如,《澧水船工号子》中,曲目主要以四个号子为主,通过新调改编的方式,让《平板》《三幺台》等旋律能够在其中进行合理应用。新调的应用,需要管弦乐的配合,以彰显出群众在劳作过程中的内涵。

再者,以《喜洋洋》这一管弦类的乐曲为例。其中,涵盖了ABA结构内容,在A段中,运用了《卖膏药》这一民间旋律,而歌曲在演绎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双笛的方式,让其中产生顿挫音,保证其中的加花技巧得到很好利用,从而运用欢快的原曲,展现出曲目的内涵。而其中的B段,则可运用其他的山西民歌,如通过对《碾糕面》这一民间歌曲的改编,让其中相对舒展的歌曲内容得以留存,通过上句和下句衔接,利用起承的方式,增加四乐句的应用,促使板胡、二胡等能够起到润色的作用。或者,通过木鱼来完成节奏等多方面的调整工作,使得创编人员在编创的过程中,将其中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最后一段,则是在A段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如此,则可运用润色的方式,将民间曲目进行融合,保证更多的戏剧能够运用民间旋律进行配乐,从而创作出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作品[5]。

(五)新调涵盖原调

原调在应用过程中主要包含民间音乐的内容,使得新调能够成为原调在应用过程中的一种动机。如此,则可运用特色节奏、特定的音程,让其作为后续戏剧在创编过程中的基础;也可运用系统化的整合方式,运用原创音乐体现出民族的内涵。例如,《铁路修到苗家寨》这一曲目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引领人们了解苗族音乐所具备的特点,其中的四度音程在演奏的过程中,依靠反复推演的方式,展现出其所具备的跳跃感;利用诠释的方法,保证歌曲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出其中的喜悦之情、感激之情。

并且,在戏剧的创编过程中,应从全剧的角度进行思考。在演绎的过程中,为表达出苗族音乐的特点,可以运用相对完整的音调,实现对戏剧的全方位设计。利用微调,将下调音、主音进行融合;也可增加对下行拖腔的应用,并且增加对西北民歌的使用,让戏剧在演绎的过程中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主旋律与戏剧的配合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将民间旋律应用于戏剧的配乐过程中,不仅可以反映当时的时代特点,更能符合受众对音乐的需求。所以,通过戏剧与民间旋律的配合,能够让创作人员更加重视作品的演绎效果,进而让时代及历史的发展更加清晰。例如,可以在戏剧表达过程中,增加对其时间以及空间方面的重视,明确戏剧是具有整体性特点的。这样一来,在民间旋律应用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离散、跳跃、随意的方式,使基调、乐曲以及音乐动机等相互协调,防止在戏剧的场景与声音元素之间出现嫌隙。此外,运用承接下文的方式,保证乐曲在应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矛盾;也可通过空白的填充方法,增加戏剧中的声音线索,运用戏剧与主旋律之间的配合,将剧情的发展推向高潮。如此,则可运用整体性的设计方式,保证乐段能够分段进行使用。通过民间旋律的应用,剧情以及配乐能够相互配合,从而增强戏剧的随意性,使戏剧在演绎的过程中有跳跃感。

例如,在某戏剧中,通过主旋律与戏剧的配合,推进戏剧内容的开展。通过调性的变化,增加戏剧在演奏过程中的技巧,使音乐更加有韵味。

三、结束语

将民间旋律應用于戏剧的演奏过程中,能够让其充当配乐,使得创编人员利用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检索,从中汲取养分,保证民间旋律能够顺利应用于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并且,通过民间作品的应用,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记录戏剧中的内容。通过增加配乐,凸显出民间艺术的重要性。运用民间旋律,可以提高戏剧的创作水准,以保证能够打造精品音乐,从而满足群众对戏剧文化的需求,让创编人员能够应用更多的民间旋律,创作出良好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王予玮.冀中革命根据地剧社音乐活动研究(1937~1949)[D].哈尔滨音乐学院,2022.

[2]陈雨晴.西贝柳斯以“卡雷利亚”命名的两部作品主题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2.

[3]陈琛.哈恰图良音乐创作的影响因素[D].西北师范大学,2022.

[4]周子衿.四部《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和声比较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22.

[5]唐俊婷.贝多芬爱情题材利德作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22.

猜你喜欢
创作应用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