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悟·行”教学范式在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3-12-11 18:26苏朝凤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名著范式文本

【摘要】“读·研·悟·行”教学范式有助于推动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深入研究文本、升华感悟、内化体验、浸润心灵,发展语文核心素养。该教学范式按照“深入阅读,整体感知”“明确主题,灵活研讨”“启迪智慧,感悟道理”“体验情感,创新表达”四个环节层层展开,为名著阅读教学探索可行路径。

【关键词】“读·研·悟·行”教学范式 名著阅读 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8-0062-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语文课标》)在关于第四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明确指出:名著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目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出现读不懂的情况,未能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阅读存在碎片化、功利化、肤浅化的现象;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难切入、难组织的问题,名著阅读教学缺乏有效的抓手。因此,教师急需探寻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初中名著阅读教学质量。

名著整本书阅读需要创设情境,设计层次递进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促进读写融合。南宁市第三中学初中部五象校区探索实施的“读·研·悟·行”教学范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名著阅读的要求。“读”,是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引领相结合;“研”,是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讨;“悟”,是学生构建与文本、世界、自我的关联;“行”,是演绎、内化、体验、表达等。可以说,“读”是阅读的起始,“研”是在读的基础上的延伸,“悟”是将“读”“研”的阅读输入转化为情感与思维输出,“行”是将阅读输入和阅读输出进行体验内化,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精神涵养和阅读能力。“读”“研”“悟”“行”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有宽度的延展,又有深度的挖掘,更有高度的升华,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语文学科育人目标的达成。

一、“读”——深入阅读,整体感知

在“读”“研”“悟”“行”四个环节中,“读”是后面三个环节的前提。学生构建语言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阅读输入,大量深入的阅读有助于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为接下来分析文本、表达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教师可采用个人自主朗诵、分角色朗诵、朗诵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读,及时跟进学生的阅读情况,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

《2022年版语文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的要求。在开展名著阅读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材的要求及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向学生推荐书目,确定阅读范围,再根据不同书目的题材、阅读要求等进行閱读指导。在“读”这个环节,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体会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首先,指导学生制定阅读人物清单,落实圈点批注,梳理章节之间的关系,对文章有大体的认识;其次,针对文本的主题、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剖析;最后,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达到深度理解文本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可以通过开设阅读指导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分为导读课、人物分析课、主旨探究课、语言赏析课、创新课等。以《西游记》导读课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围绕《西游记》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小说主题、阅读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在故事情节方面,可通过呈现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等,让学生据此判断这属于哪个故事情节并说出原因,这样有助于学生还原对故事情节的认识及了解,让学生对取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人物赏析方面,可通过“口头禅”和“人物故事”让学生猜猜具体是哪个人物,引导学生对书中的人物有初步认识。

在“读”这一环节,教师还可指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内容、填写表格等方法完成名著的初步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例如,学生读完《西游记》后,可以绘制唐僧师徒四人的西行路线,将路线与情节进行关联,以此分析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特征,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实践。通过自主阅读、教师指导阅读等方式,学生能对阅读有总体的认识,能对名著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为接下来的“研”奠定基础。

二、“研”——明确主题,灵活研讨

名著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学生只有深入研究才能将名著读通读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围绕“阅读研究”和“实践学习”两个方面指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研究。

“阅读研究”一般通过个人研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等方式进行,主要研究名著的内容主旨与时代背景的关联、在阅读中存在的疑惑、文本与生活的关联等,通过聚焦文本的矛盾冲突探讨主题意义,促进学生的研讨走向更深处。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吴承恩的《西游记》、老舍的《骆驼祥子》、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大主题“时代下的梦想”提出“祥子和孙悟空有什么异同点”“同样是身陷困境,为什么保尔和祥子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如果祥子生在现代,他的命运会有什么不同”等研究主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研讨。明确研究主题后,学生各小组进行组内分工,分析这三本名著的创作背景,以及孙悟空、祥子、保尔等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逐条回答上述几个问题。在汇报本组的阅读研究成果时,可由小组派代表进行。

“实践学习”一般是将所阅读的名著与现实生活进行关联,以实践来支撑阅读,从中体会文本的内涵、品质、精神等。例如,学习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制订户外动物探究方案,然后根据方案到户外观察动物,将观察结果和法布尔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掌握观察动物的方法,感悟作者在书中体现出来的细致观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等精神。

当然,“研”的范围还可以更广,可以对一本书做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可以将同一题材内容的作品进行对比,促进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丰富对文本的认识;纵向研究可以对文本所涉及的主题及背后蕴含的文化进行深入探究,聚焦矛盾、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整本书阅读能力。

三、“悟”——启迪智慧,感悟道理

“悟”是“读”和“研”的拓展延伸,既是学生将阅读输入转化为阅读输出的表现,又是学生理解名著深刻含义的过程,更是学生感悟深刻道理的过程。其间,学生撰写阅读小论文、写读后感、做批注等,都是“悟”的重要体现。例如,在对《西游记》進行阅读后,笔者要求学生抓住“磨难”这一关键词,写一写自己的感悟或体会。一个学生写下了如图1所示的感悟。

图1中学生的“悟”,实际上已经跨越了时空,赋予了文本现实意义。可以说,“悟”立足于人的生命成长,指向的是人的终身发展。因此,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悟”这一环节,教师更应强调学生精神的感悟、内心的启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原来所掌握的知识进行重构,追求启智、明义、悟道,从中悟见天地、悟见众生、悟见自我。

再以《骆驼祥子》名著阅读教学为例。在“悟”这一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撰写感悟,并给出如下提示:可以是对文本内容和写法的评析;也可以设想祥子生活在现在社会,他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还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思考,探讨时代与个人梦想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文本所传达出来的主题意蕴。学生们结合教师的提示,纷纷写下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其中一个学生的感悟尤其深刻而有见地(如图2)。

图2学生的这一番感悟,是在广泛“读”、深度“研”的基础上而得出的。该生的感悟从文本中来而不局限于文本,其将名著中的人物命运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从时代发展、国家富强的角度来探讨时代与梦想的关系,由此得出的感悟必定是深刻而富有哲理的。

四、“行”——体验情感,创新表达

“行”是在前三个环节基础上的再深化,是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体验、内化、提升的直接体现。按照《2022年版语文课标》提出的“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的教学建议,在“行”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应注重“情境性”与“实践性”,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对名著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理解,从服装造型、语言神态、表演技巧等方面进行演绎,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努力与名著中的人物进行跨时空对话,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提供可行路径。

具体操作中,笔者经常采用即兴表演、剧目编排等方式,注重学生在演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知识内化、精神升华等。例如,在组织学生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时,笔者依据主人公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际遇,引导学生设置六个小情境进行即兴表演,要求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重点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以此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对小说深刻内涵的理解。其中一个学生演绎祥子“终于凑够了钱买了一辆新的黄包车”的片段特别传神,把祥子的喜悦、淳朴、有盼头的神态表演得较为到位,引来现场同学的阵阵掌声。结束后,笔者与该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师:你是怎样理解祥子的第一个“人生的高峰”的?

生: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这是祥子作为一个进城务工人员最淳朴愿望的直接体现。

师:所以你演的时候,感受到祥子怎样的心情?

生:快乐的、喜悦的、充满希望的。

师:你认为祥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勤劳,相信有付出就有回报。

……

由上可知,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演绎这一方式,进一步理解文中主人公的处境,实现对文本的再认识、再创造,增进了对文本的理解,避免“演完就完事”或“为了演而演”,达到了深刻感悟文本内容的目的,有效发展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总之,“读·研·悟·行”这一教学范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名著阅读的有力抓手,有助于解决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运用这一教学范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找到这一教学范式与名著阅读的融合点,既要有纵向的拓展,又要有横向的融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名著阅读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帮助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芬芳,张正耀.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名著导读策略:以《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23(37):47-49.

[2]韩爱祥.初中语文整本书导读教学策略初探:以《世说新语》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9):69-71.

作者简介:苏朝凤(1992— ),广西浦北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名著范式文本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