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有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德,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核心素养。教师要发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知識链接,激发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传统节日文化知识,能激发学生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例如,教学《社戏》时,笔者链接“社日”的知识,告诉学生“社日”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在社日到来时,人们会举行各种类型的“做社”表演,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祝愿。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将社日相关知识与文本中的好戏、好豆结合起来理解,进一步品读文章内涵。
整合资源,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育人功能。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助推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感知和传承。每当传统节日来临,人们都会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如春节期间超市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年货,大街小巷不断传出迎新年的欢快音乐,有的地方还会举办庙会,很多住宅小区会在小区门口贴春联、挂彩灯,学生走出家门就能体验到浓浓的年味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传统节日文化浸润下人们的生活样貌。此外,不少文化场馆会在传统节日之际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旅游景点也会推出一些相关的主题活动等,学校可以提前联系相关文化场馆或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策划研学活动,带领学生深度体验和感受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节日文化。
积聚力量,拓宽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渠道。教师要打破学科壁垒,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使之成为常态化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学科学习到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解这一时期形成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屈原投江之后,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慢慢受到屈原的影响。比如,据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他们把食物投进江中喂饱鱼虾,把雄黄酒倒进江中药晕蛟龙水兽,以免屈原遗体受损,由此逐步形成了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习俗。在地理学科学习到不同地域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讲授不同地域传统节日时的特色饮食文化。如冬至当天,中国北方地区有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俗。这样教学,既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贯通,又增强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连贯性与衔接性,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进而滋养精神力量,提升自身素养。
(作者单位:孝感市孝昌县邹岗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