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长俊 谢荣海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将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将评价融入教学中,使评价与教学环节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恩施州咸丰县高乐山镇民族中学围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出“六环三问”的“和乐课堂”教学模式。本组文章着重介绍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和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内涵、实施策略及典型案例。
“和乐课堂”坚持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的理念。“六环三问”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评价手段的介入,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互助共赢的生态系统,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和乐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六环三问”的“和乐课堂”教学模式中,“六环”指教学实施阶段的“导入目标—自学思考—合作交流—互动展示—检测评价—小结巩固”六个主要环节。导入目标环节,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为学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思考环节,学生在教师编制的导学案或预习提纲的指引下充分思考,自主学习,独立完成简单的探究内容。合作交流环节,每名学生在独立自主学习、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生生互动、组间互动、师生互动等完成自主学习未能解决的问题。互动展示环节,即展示学习成果,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内容要指向学习重难点。检测评价环节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补救互动展示中暴露的学习问题。小结巩固环节,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概括、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回顾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三问”指从教师角度提出的教学反思活动。一问“教学目标实现了吗”。教师要及时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是否达成预定的目标,反思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益是否最大化,反思课堂教学是否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否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二问“学生主动参与了吗”。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冷静思考,通过回顾、剖析、梳理、反思等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三问“教师引导到位了吗”。课后,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是否合理、简洁,学生能否通过自主学习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知识,将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等。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为主,“教”为从,学而后教,“评”贯穿其中。教师始终是站在学生身旁适时指导的共学者,学生始终是独立学习的生命体,课堂以自学为主、互学为辅,先自学后合作。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评价相一致、相融合,共同指向学习目标。
二、“和乐课堂”中“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
从教学设计角度看,依托“和乐课堂”实施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质是包括有效设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科学设计课堂评价的常规教学科学化的综合教学体系。下面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为例具体说明。
1.紧扣课标要求,立足教材和学情分析,精准制定教学目标
一是分解课标,明晰教学目标的制定方向。课程标准中关于第四学段“阅读与鉴赏”部分的学习要求包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中获得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等等。由此,笔者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前两个制定方向:一是理清文章行文脉络及思维轨迹;二是品味文章写作技巧及表达效果。
二是深入钻研教材结构,全面把握文本特质,确定教学起点。确定教学目标前,笔者认真研读“预习提示”“旁批”“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助学系统,梳理各板块的逻辑关系,发现《白杨礼赞》的“预习提示”第一段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了解文章大意,这指向单元教学导语中“反复品味、欣赏语言”;第二段提示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思考作者礼赞白杨树的意图;“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指向单元导语中的“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及“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因此,笔者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突出了“朗读、品味、欣赏文章关键语句”“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等内容。
三是精心评估班级学情,精准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白杨礼赞》时,笔者对班级学生进行前测,根据测评结果,了解到学生对托物言志抒情表达方式已有所了解,大多数学生知道托物言志是间接抒情的一种表现手法,也能举出七年级上册的《荷叶·母亲》和下册的《陋室铭》《爱莲说》《紫藤萝瀑布》等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抒情的文章,对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已有初步认识。但是,学生对托物言志类文章共有的章法规律,以及如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如何将“物”与“情”结合,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还需要進一步学习、体会和运用。由此,笔者设计了“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写出小短文”的教学目标。
综合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分析,笔者制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①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基本准确地标识出显示行文脉络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②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在朗读、品味、欣赏文章关键语句的基础上,领会文章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③根据给定的情境与时间,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2.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序列学习任务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并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原则上,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置。为简化教学设计程序,课题组指导教师将评价设计嵌入教学活动设置之中。基本教学思路为“明确环节1的具体目标—设置评价环节1的方式及标准—实施环节1的教学活动—调整或补救”。其他环节与此相同。
在《白杨礼赞》的自学环节(对应“和乐课堂”的第二环节),笔者在导学案中将教学目标1分解为4项具体的学习任务:①搜集并整理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②自主阅读,积累字词;③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④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前3项任务侧重语言建构与积累,第4项任务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同时,笔者出示《白杨礼赞》自学环节评价量表。
任务①②属于预习检测内容,可以通过学历案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任务③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如第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抒胸臆,语义明确,情感特征鲜明,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在第4,6,8,9段也有。学生找到这些句子后,笔者要求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作者由赞美白杨树到赞美北方抗日军民的情感变化,明确本文的情感基调——有赞美,更有崇敬。任务④是在学生完成任务③的基础上,要求他们结合任务①深入思考。学生发现“不平凡”在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中出现了4次,既表达了作者极力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又是行文的感情线索。教师在此环节使用评价量表,一是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二是帮助学生预习后评估自己的预习效果,激励学生向“典范”的目标努力;三是為判断学生学习情况提供参考。
3.课堂观察,建立三级教学评价机制
课题组运用评价理论与技术建立了三级目标评价机制。
一是开发“和乐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活动评价表”,从学习目标、自学思考、合作交流、互动展示、教学效果、检测评价和小结巩固六个方面指导课堂观察者对教学活动进行过程性、情境性、有效性评价。在落实目标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时,教师要求学生从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干、枝、叶、皮)、内在气质等方面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表,以此分析文本是怎样“托物”的。此任务应安排到“和乐课堂”的第二步“自主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用表格梳理文中表述白杨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等的词语,明确作者所托之物的典型特征后,再深入合作探究作者托物言志的具体内容。
二是开发“小组目标学习评价量表”,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量表从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学习状态等方面关注每名学生在不同学习环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督促小组成员互助学习,实现“以评促学”。在完成目标3的过程中,教师将任务分配到不同的小组,组员在自主学习阶段通过完成学历案,获取“4+n”分。其中,4为基础分,完成即得;n为质量分,初期由教师评分,待学生能力提升后以一组组长评二组组员、二组组长评三组组员的方式展开“推磨”评分。
如在组间合作交流阶段,学生能准确地找出关键语句并进行品析,组织有序,讨论积极,配合默契,音量适中,则得基本分2分。教师还可以根据讨论的情况给学生附加分。如学生展示时能将语句与写法、情感结合,脱稿发言,与其他学生有互动,则得4分,表现尤其突出的可在附加栏加记1分。学生在各环节取得的所有分值的总和为这节课的总分,教师以此判断哪些学生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同时也可以明确学生哪些内容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点拨,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比如在交流文章写法时,能够分析出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的学生很少,得分偏低,说明学生对此写作技巧不熟悉,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学过的《阿长与〈山海经〉》的写法,即作者先“抑”——“抑”阿长的外形、习惯和性格,随后“扬”——在阿长众多缺点中挖掘出她给我买《山海经》这个点,巧妙展现了阿长对“我”的关爱。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了。
三是开发“班级目标学习评价量表”,关注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提高。“班级目标学习评价量表”从发言情况、质疑情况、课堂检测等多个层面评价小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以激励小组之间展开良性的学习竞争,实现“以评助学”的评价目的。教师发现有的小组发言次数少、发言质量不高,要么是学习过程组织的问题,要么是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不强的问题,或者是表达问题,于是教师走进小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高乐山镇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