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往今来,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颇有争议。有人说,这句话是孔子提醒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一边学一边练,这样才会产生快乐。也有人说,这句话是强调学习之后要注重复习,这样才能真正学会知识,而只有真正掌握了知识,学习者才会快乐。
无论如何解释孔子的这句话,现实的困境是,很少有学生认为练习或复习会让人快乐。是孔子说的不对,还是后人理解有误?我不想过多纠结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从这些争议中发现的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复习是学习流程的最后一環,什么样的复习会让学生感到快乐呢?
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有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我的发现是,形式上带来的快乐并不长久,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对复习内容的有效掌握。有效复习,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复习目的是将新知融入学生的认知系统。核心素养时代的复习目标不再是记忆,而是素养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把复习的着力点放在新知与学生已有知识系统更充分地融合、联系、对接上,实现新旧知识的交互,全面升级学生的认知层级。这样的复习教学有助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让新旧知识形成“组合拳”。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预测”单元复习中,教师可以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借助所学的预测方法,预测新文本所讲述的故事结局等,然后验证预测的正确性,检验预测方法的有效性。这样的复习既能巩固所学,又能提升学生判断、预估文章情节发展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继续推进学习,如进行创造性表达等。
其次,复习方式注重学习活动的前后关联,实现学习系统的内部重组。核心素养时代,教师设计复习教学的空间很大,复习活动可以是练习、闯关游戏等,也可以是由一个又一个学习任务组成的项目。各个任务涉及的复习知识点要关联学生应形成的能力,检测学生在具体项目中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情况,以此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如小学语文学科,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具有真实情境的学习项目,让学生以闯关形式完成不同关卡的活学活用任务;也可以在自选文本中设置开放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判断能力等。每次闯关成功,学生的认知层级随之提升。如此,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会更系统,整体认知水平会不断上升。
最后,复习样态致力于课内外融通与拓展。复习不是“炒冷饭”,不是集中复现课内知识,而要努力打通课内、课外两个学习领域,实现不同学习空间的并轨、对接、交互,让学生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灵活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所有学习结果的有效性都在真实情境中被检验,而复习阶段在未知情境中能更好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融通,不断升级素养。这正是核心素养时代对教学提出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认定“复习即教学”。
回到开篇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样的复习能让学生“不亦乐乎”呢?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继续思考。相信即便是孔子本人也会对我们提供的思考结果感兴趣。
(作者系福建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