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岸
本文以统编七年级下册的《骆驼祥子》为例,探讨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基于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统领全书的核心任务,助力学生走进作品与书中人物形成共情,打通课内外阅读时间的限制,让学生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感受经典的魅力,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阅读环境是刺激学生阅读的土壤,语文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自由、快乐的阅读环境,发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和分享,形成“你读”“我读”“大家读”的共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在前期导读课中,笔者采用了这些教学策略:视频激趣,播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旧北京的影视视频,消除隔阂; 了解老舍生平,及其作品特点、出版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情节激趣,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吸引学生阅读兴趣,让他们读起来。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阅读名著时遇到的一些问题,了解学生的阅读兴奋点,然后教给学生深入阅读名著的方法。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通过导读课,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绍著作,教给学生精读、泛读、跳读、圈点批注、做读书笔记等基本读书方法,扫除阅读障碍。
表1 《 骆驼祥子》阅读计划表
义务教育新课标明确规定第四学段(七到九年级)的孩子们每年都应该读完两三本名著,并且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分享阅读体验,进行专题研究,以建构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但在快速发展的今天,铺天盖地的碎片文本使学生难以静下心来品读经典,再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也无暇分散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来阅读名著。学生对整本书阅读如果不知道门径,就像弱羽凭风、孤舟泛海,大多事倍功半。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因此,在实施《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之前,根据学校的学期安排、课时量,结合学生的特点,统筹规划了一个阅读学习方案,用来指导全程的《骆驼祥子》阅读活动。利用寒假时间布置学生通读《骆驼祥子》,给他们制订了阅读计划,并给予适当的助读引导。如下表:
续表
阅读计划明确了阅读要求,有助于学生规划整本书的阅读进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用跳读、精读、泛读、略读等方式去感受整本书的内容,提高阅读的趣味,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名著读完之后,可以搜索相关的影视作品进行观看,加深印象。
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设定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能够根据阅读的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研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借助多种方式分享、交流阅读心得。语文老师要改变以往以知识和技能训练为抓手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惯性,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笔者主要布置了以下几个任务。任务一:根据阅读规划表通读全书,并用恰当的图形绘制情节图;任务二:制作一份祥子的个人简历;任务三:利用圈点批注法对课文中的重要语段、感悟比较深的部分进行圈点批注,并列表概括书中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任务四: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设计祥子的“朋友圈”,并结合原著中出现的人、事、物对朋友圈进行评价;任务五:探寻书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原因,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
名著阅读不同于单篇阅读,它的阅读任务量大、时间长。为了不流入浅表化的阅读,语文教师还要结合名著的不同类型,确定不同的阅读任务,分散使用阅读任务单。有了阅读任务,学生读起来才更有计划,更有目标,更有兴趣,这样才能促进阅读的深入。
不管是哪一个学习任务群下的学习任务设计,都应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整本书阅读评价目的在于判断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通过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评价标准的内化,使得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目的来指导未来的阅读。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可以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家长评价等。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由评促学,由学促教。在《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如下评价表:
表2 《骆驼祥子》阅读过程性评价
“从评价主体来看,不仅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学生亦可通过评价量规明确自己的表现与成果的层次。”经过评价,老师不仅能够知道学生的阅读情况,还能够根据标准来衡量他们的阅读成果。通过评价,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自己在阅读名著时的情况,还能够反省他们的学习方式,促进阅读的深入,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在于读,如何让学生顺利地捧起书本来读,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有益的阅读环境,并指导学生设立合适的阅读目标,通过任务驱动、搭建平台、多元评价,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丰富阅读体验,助力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