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网约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

2023-12-11 10:41白秀丽冯蕊蕊张凤联王砚丽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互联网+护理服务内蒙古自治区网约

白秀丽 冯蕊蕊 张凤联* 靳 夏 李 宁 王砚丽

(1.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护理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4.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国际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141 178 万人,其中60 岁及以上人口占18.70%,65 岁以上人口占13.5%[1];内蒙古自治区总人口24 049 155 人,60 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19.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65 岁以上人口3 138 918 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13.05%。由此可见,内蒙古自治区老年人口居多,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2]。近年来,政府部门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度关注,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继下发了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了积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业,加快推动健康老龄化。为了积极鼓励和规范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探讨内蒙古地区网约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尤为重要,了解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为提高网约护士服务意愿、优化医院管理、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有序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来自内蒙古自治区7 个盟市的网约护士(某网约护士平台上注册的公立医院护士)参与调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注册护士;②取得初级职称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并在网络平台注册的护士;③知情同意并愿意参加调查。

排除标准:问卷填写不完整或答题时间超过3 min。

1.3 方法

1.3.1 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医院级别等。

(2)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情况问卷,查阅文献[3-4]自行设计,内容包括:①此前是否听说过“互联网+护理服务”;②是否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服务;③使用何种“互联网+护理服务”系统或软件;④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服务的频率;⑤利用“互联网+护理服务”更倾向于为患者提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专项护理等服务。

(3)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问卷。该问卷由凌伟明等[3]于 2021 年编制。该问卷有自我效能、个体创新性、感知获益、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感知价值、社会影响、便利条件、使用意愿等8 个维度,共29 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每个条目得分范围为1~5 分,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完全同意,29 个条目中15、16、17条目为反向计分,其余为正向计分;问卷总分在 29~145 分之间,分值越高代表使用意愿水平越高。量表总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65,各变量的Cronbach α系数0.843~0.953[4],本次调查检测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 0.971。

1.3.2 调查方法

通过电话、微信联系内蒙古自治区7 个盟市(呼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中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临床护士,获得同意,利用手机微信发送已经测试好的“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问卷星,由研究者统一编写指导用语,遵循知情自愿匿名原则,强调研究的目的及资料的保密原则。对问卷星的权限进行设置,一个IP 地址只允许答一次且填写时间不少于60 s,不能重复答题。本次问卷共回收了484 份,剔除不在调查范围的IP 地址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79 份,有效率为98.90%。

1.3.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参与者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网约护士男性占5.22%,女性占94.78%,其他年龄、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等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参与者一般资料 (n=479)

2.2 网约护士“互联网 +护理服务”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94.78%护士此前听说过“互联网+护理服务”,52.4%护士正在使用,46.76%护士利用第三方软件提供服务,仅有18.16%护士一周1~2 天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且服务内容呈多样化,见表2。

表2 网约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认知情况 (n=479)

2.2 网约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

网约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总分为(121.35±19.45)分,条目均分为(4.18±0.67)分,得分最高的条目为感知获益(21.67±3.77)分,条目均分(5.39±0.78),见表3。

表3 网约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总分及各维度得分 (n=479)(±s,分)

表3 网约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总分及各维度得分 (n=479)(±s,分)

?

2.3 不同特征的网约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比较

调查发现,护士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医院等级等人口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2、0.248、0.977、0.604、0.507、0.253),见表4。

表4 不同特征的网约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比较 (n=479)(±s,分)

表4 不同特征的网约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比较 (n=479)(±s,分)

注:*为t 值,△为F 值。

?

2.4 网约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以网约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调查总分为因变量,经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自变量赋值方式见表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表5 网约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自变量赋值

3 讨论

3.1 居家护理服务不成熟,“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率低

2020 年9 月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三甲医院率先在全区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将优质护理服务资源下沉,由专业的护理人员满足居家患者的需求,特别是满足慢病且行动不便的人群健康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互联网+护理服务”主要是指医疗机构利用本机构的注册护士,借助互联网,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护理服务、护理指导及健康咨询等。目前,全区7 个盟市部分医疗机构也相继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但经过2 年的延伸,效果并不理想。本次调查显示,91.65%的网约护士此前是听说过“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但是正在使用的护士只有52.40%,说明其使用率并不高,并且开展服务的频率67.85%为无,每天都用仅有10.02%,一周5~6 天为2.51%,一周3~4 天1.46%,一周1~2 天为18.16%。由此可见“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率非常低。分析原因为以下几点,一是宣传不到位,虽然各盟市市级医院响应国家号召和相关政策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医院管理层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支持力度差,宣传不到位;很多居家患者及家属并不知道医疗机构提供该项服务,还有一些家属虽然知道医疗机构提供此项服务,但不知道怎么预约、下单、收费……。二是人口密度小,距离远,内蒙古自治区东西狭长,面积较大,人口分布广,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部分地区提供居家服务比较困难。三是医疗水平分布不均,尽管每个盟市都有三甲医院,医联体、护联体一直帮扶偏远地区医疗机构,但医疗水平层次不齐,医疗技术、管理理念需要不断提升。调查显示31.94%护士愿意为患者提供慢病管理,28.60%愿意为之提供康复护理,55.74%愿意为之提供专项护理,28.81%为愿意之提供健康教育,12.11%愿意为之提供安宁疗护,还有4.80%愿意为之提供母婴护理、中医护理等,可以看出护士愿意为患者提供各项居家护理服务,这与学者申微等[5]对我国不同层级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需求现状研究结果一致。

3.2 网约护士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积极性强

研究显示网约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总意愿总分为(121.35±19.45)分,各维度均分由高到低为感知获益(5.39±0.78)分、使用意愿(4.36±0.74)分、感知价值(4.31±0.72)分、感知易用性(4.24±0.79)分、个体创新性(4.20±0.80)分、自我效能(4.15±0.90)分、便利条件(4.13±0.83)分、感知风险(3.52±1.11)分;网约护士的感知获益得分最高,感知风险得分最低,这与向美焕等[6]2021年对广东省护士调查结果相同。内蒙古虽地处最北方,但对于新型服务勇于尝试,同时此次调查均为三甲医院的护士,93.3%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互联网+护理服务”作为一种新型服务,三甲医院护士具备更高素质和创新意识,对新事物的接纳度较高[7],加之“互联网+护理服务”应国家要求尽可能保障护士的权益,使患者得到最大的服务,因此护士的感知获益更强烈,感知风险相对较低[8-9];同时护士努力提升自治区内护理服务水平,逐步与国内较发达的城市接轨。

3.3 注重网约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稳健发展

调查发现护士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医院等级等人口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2、0.248、0.977、0.604、0.507、0.253),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士的自身因素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应用影响较小,因此护士工作外部因素是管理者考虑的重点。据统计,2020 年9 月15 日—2021 年10 月15 日,某自治区级三甲医院通过“互联网”提供上门服务1 401 次,其中为60 岁及以上老年人上门服务1 210 次,占86.36%。鉴于此,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因地制宜,在保障护士的权益的基础上[10-11],根据老年人需求增加服务项目,同时根据平台提供的一点评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延续护理服务奠定基础[12-14]。此外,加大对有资质的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考核考评机制,有助提升护士服务的积极性[15-17];同时做好宣传,医院的医护人员就是最好的宣传员,把该项服务带到家庭以及身边的每个人,让更多的非医护人员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医护人员义诊活动加大对其宣传,让市区、旗县、偏远山区及牧区的老年患者了解并获得三甲医院护士的护理服务,稳健推动我区“互联网+护理服务”。

4 小结

综上所述,网约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较强,是新型护理服务模式的一次探索和拓展,可提高优质的公共医疗资源利用率,满足更多群众健康需求[18]。本研究涉及区域广,但样本量较少,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使结果准确性更高。

猜你喜欢
互联网+护理服务内蒙古自治区网约
网约车平台责任条款的识别方法——基于解释进路的正当规制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网约车侵权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
网约车问题研究及对策
网约车安全性提高研究
上海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
“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可行性、难点及对策
京津沪等6省市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征歌评选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