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凯(博士生导师),彭驿惠,陈 茜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重和国际社会对气候问题的高度关注,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的目标。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之一,我国正在加紧推进减排行动,其中“双碳”目标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举措。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将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升级,降低环境污染和能源安全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卢纯,2021);其次,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将推动我国工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我国国际话语权(徐政等,2021);最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为我国构建绿色生态文明提供重要契机和动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面对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保障与支撑(刘仁厚等,2022),打造“双碳”人才队伍、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对加强新时代各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并着重强调了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打造高水平科技攻关平台、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等九项重点任务。同年10 月,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将聚焦绿色低碳发展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次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这两项政策文件构建起“双碳”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人才培养的政策框架,为高等教育如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ESG 是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治理)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代表了企业履行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的核心框架及评估体系(王凯和张志伟,2022)。ESG 理念在推动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方法论,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实践和金融机构投资等领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双碳”目标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勇向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财经类高校已逐渐意识到ESG 应该成为商科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ESG 投资和实践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之浮现出来——ESG 人才培养与实践需求出现了较大脱节。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是实现人才培养理念落地的关键(钟秉林,2013),而目前ESG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尚未形成。因此,本文旨在开发一个我国高校基于ESG 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胜任素质模型,并基于该模型为高校提供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以期为我国资本市场培养更多的高质量ESG 人才,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基于ESG 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胜任素质模型旨在为我国高校提供可持续发展人才胜任素质培养的新思路,通过该模型的应用和实践,为资本市场培养更多具备ESG 素养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该模型基于ESG理念和方法,综合应用跨学科知识,提出可持续发展人才应当具备的ESG 素养和能力,即ESG 价值理念判断力(Sensible)、ESG 市场洞察力(Perspicacious)、ESG 评级分析应用能力(Analytic)、ESG 理论与实践整合协调能力(Reconciling)、ESG 知识与相关政策理解力(Knowledgeable),故又称“星火”(SPARK)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星火”(SPARK)模型
1.S——ESG 价值理念判断力(Sensible)。ESG 价值理念判断力即具备正确的ESG 价值观与道德意识,并能准确判断企业ESG 现状的优劣的能力。可见,这一能力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能够识别何为好的环境、社会和治理做法,以及何为不好的做法。这涵盖对可持续性和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理解与重视,以及对诚信经营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承诺与践行。二是,在具备正确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前提下,还要能对公司的ESG 现状进行审视和评估。这需要深入了解公司的业务模式、运营管理、财务状况、风险控制等方面,并具备根据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来判断其优劣的能力。例如:公司在环境方面是否合规、节能减排效果如何、是否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在社会方面是否关注员工福利、为员工打造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及回馈社会;在治理方面是否有透明的决策机制、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高效的内部控制等。
培养具备ESG 价值理念判断力的ESG 人才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或机构更好地识别环境、社会、治理方面的风险与机会,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或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只有有效识别ESG 风险与机会,企业才能在投资、经营和决策中做出更为负责、可持续、长远的选择,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P——ESG 市场洞察力(Perspicacious)。ESG 市场洞察力是指在了解与分析ESG 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感知ESG 未来发展的趋势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提出合理的市场决策和投资策略的能力。ESG 市场洞察力从多方面刻画了ESG 人才素质,具体表现为:首先,对环境、社会、治理方面的新闻、政策和趋势保持敏感,并能够分析这些信息对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影响。例如,对于环保行业,实时关注政策鼓励的方向、技术发展的趋势、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并及时调整投资组合和策略。其次,考虑投资者和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有所了解,以便设计出符合需求的ESG 产品和服务;同时,关注市场的竞争格局、行业动态、市场情绪等,从而在投资决策中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
对于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而言,ESG 人才通过对ESG 因素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洞察,可以更好地预测企业的长期风险和机会,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更好地规避投资风险。对于企业而言,具备ESG 市场洞察力的人才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ESG 战略,改善ESG 绩效,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具备ESG 市场洞察力的人才不仅可以提高其个人的竞争力,还可以为推动整个行业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因此,培养人才的ESG 市场洞察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和行业发展趋势。
3.A——ESG 评级分析应用能力(Analytic)。ESG评级分析应用能力是指能够熟练地掌握ESG 评级的方法,以及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特点合理运用ESG 评级结果,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能力。该能力的构建首先需要理解和掌握ESG 评级方面的知识,包括ESG 评级的定义、标准、方法等;其次,要能够借助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对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和企业外部市场数据等进行分析与挖掘,进而从大量的数据中筛选出有效的ESG 信息,并将其与企业的经营情况相结合,形成科学的ESG 评级和分析结果;最后,将ESG 评级和分析结果应用于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实际应用场景,帮助投资者或企业决策者更好地理解ESG 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投资或经营策略。
培养ESG 评级分析应用能力的意义在于,在ESG投资日益成为趋势的背景下,为ESG 人才提供更为深入的ESG 评级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ESG 评级方法和技巧,进而为投资者或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准确的ESG 评级信息,并运用ESG 评级结果帮助其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投资或经营策略,推动ESG投资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此外,也能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ESG 表现分析和评估,帮助企业识别自身ESG 表现的优劣和潜在风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培养具备ESG 评级分析应用能力的人才,不仅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ESG 投资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4.R——ESG 理论与实践整合协调能力(Reconciling)。ESG 理论与实践整合协调能力是指将ESG 理论与实践相互协调、整合,将行业知识和跨职能经验进行有机结合,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取得实际成果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构建需要将行业知识、ESG 理论以及财务、管理、金融等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同时需要对相关行业和公司的特点、发展趋势、商业模式等进行深入了解和把握。此外,还需要深入了解ESG 相关的标准、指标和评估方法,进而将跨职能的经验进行整合,如财务、风险管理、投资分析、战略规划等,以达到整合协调的效果。
在实践中,ESG 理论与实践整合协调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个人需要了解ESG 理论相关知识和实践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面临的具体问题。这包括熟悉ESG 指标体系、ESG 评估方法和ESG 报告要求等,以及能够有效地收集、分析、解释ESG 数据和信息。其次,个人需要具备整合协调能力,能够将ESG 因素与财务、管理、战略、运营等相结合,形成综合的分析框架和解决方案,更加全面地体现ESG 的战略意义和商业价值。这需要个人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联系与平衡,以实现ESG 目标和业务目标的一致性。最后,个人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能够将整合协调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实际业务环境中,通过制订和执行相关的战略计划、政策措施,实现ESG 目标的落地和效果的可持续性。
培养ESG 理论与实践整合协调能力能够使ESG 人才更好地理解ESG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从而全面评估与分析企业的ESG 表现和风险。通过将ESG 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够更准确地识别ESG 相关的商业机会和挑战,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企业和机构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性支持。此外,培养ESG 理论与实践整合协调能力可以拓宽人才的视野,综合各领域角度对ESG 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有助于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制定和实施ESG 战略。ESG 因素涉及众多领域,如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而这些领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通过整合与协调各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形成综合的ESG 战略框架,提升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5.K——ESG 知识与相关政策理解力(Knowledgeable)。ESG 知识与相关政策理解力是指能够深入理解ESG 的基础内容,掌握国内外市场的ESG 监管要求、政策以及ESG 政策与业务之间的关系,并具备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ESG 人才需要理解ESG 的基本概念,明晰如何识别ESG 风险和机会,并采取相应的投资和经营策略。此外,还需要了解各国家和地区对ESG 的监管要求、标准及政策,以避免风险和违规行为。ESG 人才需要具备领悟ESG 政策与业务之间关系的能力,将ESG 理念融入业务中,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目标。
培养人才的ESG 知识与相关政策理解力可以为其奠定从事ESG 相关行业的基础,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同时,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与应用ESG 相关知识和政策法规,帮助企业和机构更加关注环境、社会、治理问题,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提高声誉和品牌价值;同时,也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识别和评估ESG 相关风险与机会,从而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而ESG 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我国高校把握这一要义,围绕可持续发展教育做出了积极探索,以期为可持续发展领域输送高质量人才,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ESG 专业课程未形成体系。高校开设的ESG 相关课程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存在课程体系方面的不足和缺口(刘津宇,2022)。此外,ESG 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环境、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李小荣和徐腾冲,2022),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ESG 课程设置还比较单一,缺乏跨学科的整合和交叉。这些问题都导致ESG 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实际应用价值不高。
2.ESG 课程教学资源不足。从高校开设的ESG 课程来看,教学资源不足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而教学资源的短板主要体现在ESG 课程的教材与案例开发不足上。首先,教材和教学资源的更新速度较慢。ESG相关课程的内容和案例往往需要紧跟ESG 领域的最新发展,反映新兴的ESG 趋势和实践经验,但是一些高校缺乏跟进与更新教材、案例的机制和体系,导致ESG相关课程的内容落后于行业发展。其次,缺乏与实际案例相关的ESG 教学资源。ESG 评价和投资与实际情况密切相关,但是很多高校在ESG 课程的教学中缺乏与实际案例相关的教学资源,导致学生难以理解ESG理念的实际应用。因此,高校需要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并加快其更新速度,以适应ESG 市场的快速发展。此外,ESG 领域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支持,但很多高校缺乏相关的数据库、报告和研究资料,这也会影响ESG 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深度。
3.ESG 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由于ESG 领域相对较新,很多高校的教师缺乏相关的教学和研究经验,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同时,ESG领域知识面较广,需要跨学科的知识支持,如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因而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跨学科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但目前这样的教师资源处于紧缺状态。另外,ESG 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需要与企业、政府等相关机构合作,教师需要具备与外部机构合作的能力和经验,而很多高校在这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李静和刘鸿明,2023)。因此,高校亟需加强招聘和培养ESG 领域的教师并提高其教学和研究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对ESG 领域教育的需求。
4.ESG 课程缺乏实践环节。一些高校的ESG 相关课程不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缺乏实践环节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ESG领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相关理论和技能。但是,很多高校的ESG 相关课程仍然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真实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实践环节的设置,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面临很大的困难。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ESG 教学与实践脱轨。另一方面,ESG 实践环节的开展需要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外部机构合作,建立协同培养机制,但目前这方面的合作机会比较有限,尚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
5.评估体系缺乏标准化和科学性。我国高校对ESG 课程与专业体系还未展开科学评估。ESG 相关课程评估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标准化和科学性。由于ESG 领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ESG 课程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导致各高校自行设计的ESG 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存在差异,其评估结果无法相互比较。此外,由于ESG 领域的快速变化和发展,目前的ESG 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也可能因难以适应未来的变化,而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另外,高校ESG 相关课程评估主要以学生反馈和教师评估为主,缺乏外部专业机构的评估和认证,致使评估结果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
针对高校在培养ESG 人才方面的短板与不足,本文基于“星火”(SPARK)模型提出了相关优化措施(如图2所示)。
1.完善ESG 课程体系。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培养ESG人才,高校需要更加系统、全面地构建一个具有明确教学目标和清晰教学大纲的ESG 课程体系。在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时,应该制定适合不同年级和专业的ESG 核心课程、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法,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ESG 相关知识与技能。由于ESG领域的多学科特性,可以采用跨学科的方式,将环境、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交叉,组织跨学科的团队教学,邀请多个学科的教师共同授课,或者合作开设跨学科的ESG 相关课程,构建综合性的ESG 课程体系。这种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可以让学生理解ESG 的深层次含义,提高他们对ESG 的认知和思考能力。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年级,构建一套循序渐进、结构合理的ESG 课程体系。例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可持续发展系创新开发的ESG 课程体系,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加入ESG 管理基础、ESG 投资方法与技术、ESG 管理与沟通等模块的ESG 投资与管理特色课程,在保持原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融入了ESG 特色。建立课程的层次结构有助于扩展学生相关知识面的广度(陶宇斐,2023)。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将ESG 课程有机地融入到现有课程体系中,提高ESG 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ESG 知识,加强培养学生的ESG 意识和责任感,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注重ESG 教育资源建设。教育资源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力量和实现教育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培养高质量的ESG 人才,就要加强ESG 教育资源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ESG 课程教材编写。高校应组织一支优秀、经验丰富的教材编写团队,确保教材内容科学合理、符合教育教学需求。同时,教材中要融入实际案例来教授ESG 相关知识,通过精选典型案例,加强教材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可以学习国内外高校或机构已有的ESG教材编写经验,为本地化内容提供借鉴。
二是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开发教学内容与案例资源。高校应该与行业组织、专业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促进ESG 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共享ESG 相关教学资源和实践经验,丰富ESG 课程的内容和资源,提供更全面、实用的教学内容和案例。
三是及时更新ESG 课程的教学资源。由于ESG 领域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相关知识也在不断发展,这就要求ESG 课程的教学资源要及时更新。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教材更新团队或委员会,负责收集、筛选和更新教材与案例,确保这些教学资源与ESG 领域的最新发展相符。
四是ESG 相关课程需要积极开发开放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在线学习平台是一个高效的教学途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我国高等教育变革提供了机会(王颖等,2013),应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推动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为学生寻找更多高效学习的途径。
3.加强ESG 师资力量培养。一是高校应该积极招聘和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与专业能力的教师,特别是那些在ESG 领域有相关教学和研究经验的教师。提供教师培训和发展计划也是不可或缺的,这能够帮助现有教师提升在ESG 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师资力量的培养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可持续发展系的成立为我国高校建设ESG 师资团队提供了一个良好借鉴,该系于2021 年12 月设立,自成立以来持续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围绕ESG 与可持续发展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二是为了提供高质量的ESG 教育,高校教师应该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和学习。例如:组织教师培训、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让教师了解最新的ESG 理论和实践,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鼓励教师参与ESG 研究项目,促进教学与研究的融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4.加强ESG 实践环节的设置。为了提升ESG 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加实践环节的安排是关键。针对ESG课程缺乏实践环节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对策:
一是加强ESG 课程实践环节的设置和资源支持。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理论与技能(叶康涛等,2023)。高校在设计ESG 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将实践环节融入其中,如采用企业访谈、案例分析、模拟实验以及举办学科竞赛等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
二是建立协同培养机制。高校往往缺乏相应的合作机会和资源支持,这也限制了ESG 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此,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机构合作,提供实地考察、实习计划、合作研究等实践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真实的ESG 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外部机构合作,建立ESG 实践基地,建立协同培养机制,并通过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共享资源和教学指导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王凯和陈茜,2022)。例如,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或合作框架,明确双方的合作目标和责任,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ESG 实践和业务操作。在构建协同培养机制的过程中,提供更加充分和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与职业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ESG 精英训练营”即是一个联合企业对ESG 人才进行培养的实例,其实现了培养、实习、就业“一条龙”。“ESG 精英训练营”以理论学习、企业实践、研究成果三大模块形成校企协同培养机制,通过“校内外双导师”联合培养,依托主体讲座、实地参观与实习以及ESG 案例分析大赛等形式,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发掘并增强学员的科研潜力,鼓励学员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ESG领域人才。
三是在教学环节增加实践导向的评估和反馈。高校可以通过实践导向的评估方式来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和成果。例如,通过实践报告、项目展示、团队合作评估等方式,综合评估学生ESG 相关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实践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改进。
四是提供丰富的数据和信息支持。高校应该与专业数据提供商、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进行合作,或者建立和维护ESG 领域相关的数据库,收集、整理与ESG评价及投资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资源。这些数据库将成为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支持,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ESG知识,掌握ESG 数据分析以及ESG 评价等方法。以上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ESG 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ESG 信息与数据的分析能力,从而增强他们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5.完善ESG 课程评估体系。教学评估体系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自身教学水平、课程设计优劣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增强教学环节的动力与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董玉瑛等,2018),所以完善ESG 课程评估体系也是优化ESG 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一环。首先,制定标准化的评估指标。高校应该与ESG领域的专业机构、行业组织等共同合作,制定统一的ESG 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应该考虑到ESG 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实践,定期更新和完善评估指标。其次,引入外部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认证。除了学生反馈和教师评估,高校还应与行业协会、专业认证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进行ESG 课程的评估和认证工作,增强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最后,定期评估与反馈。高校应该建立定期的ESG 课程评估机制,对课程进行评估与反馈。评估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满意度调查、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课程的实践效果评估等方面。通过定期评估,可以及时发现ESG 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并为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本文探讨了基于ESG 理念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胜任素质模型——“星火”(SPARK)模型的构建,强调了ESG 人才在判断力、洞察力、评级分析能力、整合协调能力、理解力等方面的重要素养与能力需求,指出了当前高校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星火”(SPARK)模型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应该重视基于ESG 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落实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育资源、强化师资力量、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以及完善课程评估体系等措施,为学生提供全面、综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此外,高校应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外部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期待未来高校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为推进ESG 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落地做出积极贡献。这不仅有助于实现我国“双碳”目标,还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