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农民艺术思维培养路径

2023-12-11 22:58刘德来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7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农民艺术

□刘德来/文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探索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浙江示范框架下,尊重乡村精神,提高新时代农民文艺审美和艺术修养,使农民从原生产业中脱胎换骨,用艺术思维激发乡村农民的内生学习、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农民主体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发掘乡村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把文化艺术转换成新的艺术文创旅游产业,促进地方文艺事业由资源开发型向文化创意型转变,对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赋予浙江重要示范改革任务。《意见》第十四条提到了“探索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浙江示范,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综合能力素质。”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方面的努力,同时也凸显人才对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的重要性。建设乡村人才不仅是城市支援乡村的各种人才,更应该是能在乡村落地生根、适应乡村工作和生活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因此,乡村终身教育怎样激发社会活力及在地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乡村终身教育目标定位与开发,立足于生存、生活、生命价值取向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课题。艺术是使一个国家人民素质得以提高和民族得到振兴的重要手段,从艺术思维角度激发乡村农民的学习、生产积极性,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 浙江地区乡村农民学习群体分析

当下乡村农民的组成非常复杂,国内学者贺雪峰认为,当前我国中西部农村存在着三种有所差异的农户:一是家庭经济比较好,举家进城的农户;二是农户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进城,老年人留守务农的农户;三是全家留村的农户[1]。以上类型在浙江地区同时存在。浙江地区乡村还有一种城市居民到乡村投资创业的新“乡村人”,这类人群本身文化素养较高、终身学习能力较强,不作为本文分析的培养目标人群。本文所指的培养目标人群主要是第二类和第三类人群。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类人群中的一部分人在城市发展较好后变为第一类人,也不作为本文所指的培养目标人群。第二类人群中的大部分人在改革开放后进城打工,现在也已经是50~70岁左右的老人了。他们年轻时在城里打拼,是具有某种专项技术的“手艺人”,喜欢回乡养老,可是城里谋生的专项技能在乡村却找不到用武之地,这类人群在城里生活了几十年,是有眼界有见识的,动手能力很强,受思维定式和思维惯性的束缚,只要稍加引导会激发出很大的创新能力。浙江地区的第三类人群是乡村的“中坚农民”。以宁波市慈溪市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农户以家庭作坊为基础生产小商品或小家电,慢慢形成了可以吸纳本村或外地劳动力的中小型企业。有的甚至成为能为国内外生产链提供部品部件产品的单项冠军。但许多家庭作坊因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最终难以成长,有些甚至只能走向破产的道路。这部分农民有经营产业的经验和通过学习使自己的小企业继续成长的意愿,往往这些作坊和小企业的成功又会拓展自身家庭、家族和社会就业,这部分人群是应该重点培养的对象。来浙江打工的乡村外来群体,可以把他们归类到第二或第三类群体,在这里不再做具体分析。

2 艺术思维的特征

艺术思维是指体现在艺术家头脑中的与艺术有关的一切思维活动,具有意象性、模糊性、整体性、情感性和想象性等特点。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并对所取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孕育成新的意向,即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成熟的艺术形象,这就是进行艺术思维的过程[2]。经过这个过程,艺术家们通过各种表现手段将大脑中的意向概念表达成具体可视或可感的艺术形象,以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艺术思维的概念非常抽象、形式非常丰富、思维过程极其复杂,但是农民群体文化基础、理解力和接受能力相对有限,因此培养艺术思维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本文研究的具体目标有两个:一是艺术思维大众化,即运用适度的艺术思维方法,让农民发现身边美的事物、完成有经济价值的艺术作品创作;二是运用艺术思维方式提升农民的艺术修养,在生活和工作中转变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3 艺术思维培养路径

3.1 制度、平台融合培育艺术文化产业

浙江省历来重视终身教育事业的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以来,为终身教育的横向支援提供了较好的行政路径。特别是在艺术振兴乡村的教育和实践方面,慈溪、宁海等地都有较多特色案例。如宁海县葛家村在县文联主导下,大佳何镇葛家村有了村一级文联,其下设置有导游协会、艺术乡建协会、书画协会等“艺术乡建”队伍。县文联还组织文艺骨干对协会会员开展专题培训,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县文联不但非常重视文艺团队的有机融合,强化驻村指导,开展文艺惠民活动,通过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结对、帮扶,彰显文艺工作合力,还派出驻村艺术家,做好驻点结对村的指导帮扶工作,并成立艺术振兴乡村指导服务团队,与乡镇(街道)文联联合开展“三服务”活动,用服务和教育进一步助推“艺术乡建”工作。这些做法为农民终身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制度和平台。但自上而下的做法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有“政府想大动,农民动一动”的现象。未来在落实共同富裕示范区方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艺术基地产业化为抓手,让农民看到学习是“有利可图”的事业,以激发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并且不断提升立法技术质量、深度与广度,进一步解决终身教育立法与已有上位法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与其他法律、法规、政策之间保持连续、补位、加强的关系,不断完善终身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结构内容。把农业、科技和教育部门负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等的组织和实施落到实处。当然,制度、平台的融合虽然有利于避免办学规模小、规范性不够、稳定性差、约束性和自觉性较弱、密切性和层次性欠高等问题,但还需要考虑建立有效性评价机制,以便更科学地认识并有效地解决艺术文化产业培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3.2 建构艺术思维终身学习资料库,共享“互联网+教育”

在我国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不但给我们在生活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其所提供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也能快速有效地覆盖到更多更广的人群。“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促进诸多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总目标的重要途径。线下学习受到时间、地点和优质师资的限制,而移动端手机应用软件(App)上的教学视频,如小红书、哔哩哔哩等,让乡村学习者能“玩中学,学中玩”。只要有网络,处在再偏远贫困地区的乡村也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有效地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互联网+教育”是发展普惠乡村终身教育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建构终身学习资料库,特别是学习资料库要涉及类似艺术思维、艺术素养培养这类专项的内容,还需要相应的行政部门主导、推动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有效地发挥地方政府建构的制度和平台优势,积极有效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引导农民参与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尤其特别的是,需要积极有效地引导青年农民投身自带正能量的自媒体建设中去,使青年农民通过自媒体建设成为自带光环和流量的、适应乡村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共同富裕“活榜样”。

3.3 创新艺术思维教学内容和知识建构

知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了“活的教育”的思想,该思想立足于艺术思维的培养,其中生态式艺术教育,即综合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思维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综合艺术教育是促进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和其他人类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教育。综合艺术教育所说的综合,不是上述各种艺术的机械相加,而是建立一种使各门艺术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它是一种将艺术学习必须经历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贯通为一体的教育[3]。也就是说,学员的任何创造与表现必须有感知和体验作基础,而感知与体验必须有一个创造与表现的任务作为驱动力;它是一种将艺术与人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认识连通一体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能把艺术学习与生产的大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使艺术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自然。这种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在教学员如何画画、唱歌,还要使学员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所产生的种种经典艺术和其他伟大的文明成果,而对这些艺术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又能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学员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文化素质。这种综合式艺术教育注重各门艺术之间的对话、交叉和贯通,还注重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4]。像宁海县葛家村因为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和不同的观念相互渗透开始发生了碰撞和激荡,村里的道路、桥梁、走廊、广场等公共空间全都被艺术设计改造成艺术空间,村落里的民俗、非遗、历史、文化、技艺全部获得创造性转化。

3.4 从乡村农民个体层面实施个性化引导

根据宁波市2020-2021学年度终身教育基本情况报道,宁波全市包括下辖的象山县、余姚市、慈溪市、宁海县等,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覆盖率达到92%,占总数1745个中的1601个。宁波是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成员单位、全国首批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城市,曾连续16年举办“宁波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但是除了宁波之外,仍然有很多地区存在“政府主动,老百姓不动”的现象。借鉴韩国的情况,韩国成人参与终身学习跟学历背景及收入的关系较大,而70%的人群表明不参与终身教育是因为没有时间,其次是因为没有教育机构[5]。韩国政府从1970年就发起了文化立国的“新村运动”,是世界公认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案例,中国在这方面起步晚,情况会更不如人意。而且,根据前面分析的第二和第三类人群的特点,这就更需要改变班级教学的传统模式。这种统一的培养模式容易忽视培养学员的思维与人格,使学员缺乏艺术气质,难以在实践中展现个性、发挥特长,对激发学员的艺术思维潜质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在葛家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丛志强一开始像在学校教学生一样为村民们讲艺术,遭到了村民们的怀疑和抵制,他把勉强而来的村民们讲得昏昏欲睡,一个个扫兴而归。随后他改变策略,用入脑入心的新方法和艺术实践,改变和树立村民“艺术思维”,用实实在在的艺术造型、装饰、景致、景观,化腐朽为神奇,改旧貌为新颜,让平常物象焕然一新。于是,村里的石匠、木匠、泥瓦匠、篾匠、裁缝,个个都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在当地唾手可得的竹、木、石、泥、贝壳、仙人掌、老房子、老物件等全都成了艺术材料和艺术对象。总而言之,培养农民艺术思维,可从乡村农民个体层面出发,实施个性化引导。

4 结语

由于乡村的终身教育学员组成非常复杂,如果一定要像建立学科体系那样去建立科学性、整体性、导向性、简洁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型和指标体系,可能不太现实。但是,以艺术思维培养系统建构乡村艺术终身教育的实践一定要有“体系思维”的高度,乡村是一个体系化生命体,乡村艺术终身教育必定要以体系化思维探索创新、建设与发展。有了“体系思维”理论做支撑,再分类、分层次,根据不同区域乡村特色艺术品类进行深入思考和多元探索,并付诸教学实践。可以选取居民盼望已久且操作性较强的地方民间艺术作为乡村社区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活动的精心设计重点打造几类民间艺术,如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分步骤推广与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应用成效。如,在以水稻文化为主题的全域文旅建设中,可以调动村民用稻草为材料制作木偶人、稻草人、稻草钢琴、稻草风筝、稻草龙等,根据不同时节举办舞草龙、风筝节等活动。总之,尊重乡村精神,通过村民们擅长的甚至是天生的“用手、用物思考”的乡土思维建立起乡村农民的艺术思维,使他们成为现代社会要求的开放型的“全面发展的人”,进而将乡村文化、乡村技艺、乡村产业、乡村资源等与艺术紧密结合,推动创新思维赋能乡村振兴,是践行率先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新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使艺术振兴乡村的终身教育事业具有独特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引用

[1] 贺雪峰.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0.

[2] 廖军.视觉艺术思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3] 腾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4] 邹元元.如何建立和完善学校综合艺术教育[J].考试周刊,2008(8):181-183.

[5] 黄一璜,黄霞.推动全民终身学习进程中的韩国经验——从微观视角审视个人终身学习参与率[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2(1):15-23.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农民艺术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纸的艺术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爆笑街头艺术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