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听、唱”能力培养的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2023-12-11 21:20福建省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黄雅娟
家长 2023年26期
关键词:学唱旋律情感

福建省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 黄雅娟

音乐欣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双减”背景下,学生如何在紧凑的课程与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有效地提升音乐欣赏能力,是教师日常教学研究的重点。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途径与策略提升音乐欣赏教学也成为许多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应了解何为音乐欣赏以及“双新”背景对音乐欣赏教学有怎样的要求。

《音乐百科辞典》对“音乐欣赏”的解释:“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相关背景材料来领悟音乐的真谛,引起听者自身在情感、审美、理智等方面的相应反应,从而使音乐完成其社会功能的音乐实践活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也指出:“通过欣赏,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表现形式,感知、理解音乐的体裁与风格等,发展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丰富音乐审美体验,深化音乐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素养。”

因此,在强调实践性与审美性的音乐课程中,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音乐本体的学习基础上,通过参与多种实践活动的途径积累丰富的审美体验,并在有效策略的引导下逐步养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音乐核心素养,而聆听与演唱是提升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感受与审美能力的基本途径。

一、提升音乐欣赏感知体验的基本途径——听、唱

音乐既是听觉的艺术,亦是情感的艺术,它以音响为“原料”,通过声音的运动给人以听觉的刺激,通过有规律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表达和传递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生活。音乐的存在方式决定了音乐的感知方式。音乐欣赏主要具有三大要素,即感知、体验与理解。有效的聆听是音乐感知的基础,适当的演唱是审美体验的关键,两者结合辅以其他教学手段是学生对作品内涵理解的深化。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听与唱的本质规律以及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有效聆听是音乐感知的基础

聆听是音乐感知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审美感知素养形成的前提,实现一门听觉艺术教学的关键是有效聆听。有效聆听应基于音响素材,在纯音乐阶段全身心感受音乐,并在每一次的重复聆听中更深入地体验与理解音乐。为了更好地感知乐曲结构,有时还需要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对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简单判断。聆听是音乐欣赏众多形式之一,它的教学定式并不单一,能将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组合,更好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与表现。其中,听唱结合则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欣赏策略。

(二)适当演唱是情感体验的关键

欣赏的音乐作品体裁多种多样,不论器乐曲还是声乐曲,教师都需要引导学生集中于最能体现核心乐思与情感表达的段落处进行欣赏,在不同策略的有效聆听中感受旋律的走向、音色的特质、和声的走向以及节奏的疏密组合。

每一种体裁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与情感表达,都需要学生进一步体验,才能从听觉的感知过渡到全身心的体验,演唱便是深化情感体验最常见也是最关键的一种途径。在不同体裁中,演唱的适当加入是为了强化不同的体验。例如,在西方大型器乐作品中,音乐主题是整部作品的核心乐思,亦是情感表达的高度凝练。因此,为了更好地感知主题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学生需在熟悉主题后进行学唱、模唱、分组表演唱等,进一步将感知到的力度、速度、旋律起伏等变化积极地表现出来,既为后续主题变化的听辨与感知打下基础,又为后续情感的推进体验做好铺垫。

听与唱的巧妙结合是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基本途径,我们应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体裁的作品,选择聆听与演唱的策略。

二、多元化的音乐聆听,丰富音乐审美体验

聆听活动并非简单地听音乐,而是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能力。《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发展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建立良好的聆听习惯是发展音乐听觉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提高对音乐的专注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知识水平与认知规律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积极、主动、专注,经历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过程,感知和体验音乐的程度也会因此而加深。

(一)问题化主动聆听

问题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聆听。主动聆听指学生在有意识地、专注地聆听某段音乐作品时,能有目标、有意识地捕捉随着时间流动而产生的音乐信息。只有带着问题聆听,学生才能有方向与关注点,从最能感受到的音乐要素入手,从模糊的情绪感知过渡到逐步具象化的形象感悟。因此,教师需要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链,让学生通过问题的引导逐步深入并全面地理解作品。

例如,在欣赏《辛德勒名单主题曲》时,学生已经具备能听辨小提琴音色特点的听觉能力,并对小提琴音色特点有了基础了解。因此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该音乐片段中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2.它的音色与影片情绪有何关联?(在了解了该主题的情绪与音色的关系后,学生对小提琴的作用以及情绪基调产生了初步认识。接着让学生有意识地记忆这个主题曲旋律,为后续情感变化的感知做铺垫。)

3.主题曲出现了几次?有何变化?(引发学生对主题音乐的作用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同时为学生指明聆听音乐的方向。)

再如,在欣赏管弦乐曲《红旗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红旗形象与结构的感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引子是由什么歌曲的音调发展而成的?(让学生通过听国歌音调产生画面联想,能够想到平常升国旗、奏国歌的场景,通过对旋律背后意象的联想理解音乐形象。在感知体验到颂歌主题的音乐特点后,将不同风格的主题进行对比聆听,进一步了解音乐风格对表达音乐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同时逐步形成听辨结构的能力。)

2.第二部分的主题有什么变化?音乐要素有怎样的变化?(了解不同的音乐情绪与风格是由不同的音乐体裁所呈现的结果。)

3.主题还会如何变化?你能结合音乐要素判断它是什么体裁吗?(加深对音乐体裁以及音乐结构发展规律的认识,能较好地感知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随着问题的层层递进,学生的聆听能力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思维在循序渐进的感悟中逐渐形成。

(二)情境化深入聆听

从音乐与文化的角度分析,多数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在其特定的生活时代下,在其长期生活的地域环境中产生的,而非孤立形成。他们所创作出来的音乐多数也会呈现、表达出相应的特性。要想更好地欣赏并理解音乐背后的人文内涵,教师应让学生尽可能置身于这样的音乐文化语境中。这也称为语境中的音乐聆听,强调音乐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对音乐聆听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语境中,音乐的作用、意义、风格和表达方式都会发生变化,因此聆听者需要考虑到这些不同的情境和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的表达和意义,加深学生的文化理解。

对于情境创设,《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虚实结合等方式创设与音乐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与联想。同时将音乐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地方方言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意蕴。”

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例如,在欣赏《伏尔塔瓦河》时,教师可以将《我的祖国》与其进行对比聆听,提炼出河流对于一个国家以及民族的意义,理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河流,都有着共同的情感,进而引申出人们对哺育他们的母亲河有着怎样的情感。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捷克的民族背景以及由两条冷暖源头的河流交织汇聚而成的伏尔塔瓦河。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的形象以及情感的变化,也能进一步感知长笛和单簧管不同的音色特点及其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作用。

在聆听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时,教师应基于中国文化语境进行教学。例如,在欣赏中国著名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时,学生需要了解创作背景,了解同名诗所表达的意境,帮助学生从诗意的情绪感受迁移至音乐作品意境的感受中,同时从留白的配器法以及渐变的速度中,品味表现中国人所追求的深远意境与和合之美的审美意蕴。

(三)探究化对比聆听

对比聆听指教师或学生用对比的方式,将一段音乐作品与其他不同类型、风格、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的音乐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比聆听是听的进一步深入,也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学生来说,唯有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

对比聆听也常用在西方大型器乐作品中,学生要想更好地聆听、听懂古典音乐,就需要建立在主题音乐听辨的基础上,先能听辨主题旋律,接着在后续不断变化的主题中展开联想与思考,随着音乐的运动感知音乐最终思想的呈现。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情感与思想的变化常常隐藏在旋律的变化中,如同一首民歌,经过时间与地区的流传,它的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欣赏民歌、理解其内涵,更深入地了解民歌的流变,对比聆听亦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对比聆听能让学生更好地结合音乐与文化特点欣赏民歌,体悟民歌背后的人文内涵。

基于以上需要快速有效的主题记忆,以及对旋律变化产生深刻感知的聆听方式,我们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强化聆听效果,即采用不同模式的片段学唱与演唱,进一步增强音乐体验。

三、多模式的片段学唱,强化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主要片段的学唱一般指器乐作品中的主题音乐旋律,或声乐作品中最核心部分的旋律,能让学生通过调动身体感官投入演唱活动中,更加深刻且直接地体验音乐中最具有表现力的地方,从而达到深化音乐情感体验的目的。音乐片段学唱活动的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从局部到整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唱前的聆听活动中,教师应梳理、提炼出该音乐片段中最核心的音乐要素,引导学生关注该乐段中最具表现力的音乐要素,再通过不同方式的学唱,深入体验这些最突出的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例如,《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中最能体现压抑绝望的音乐要素是旋律中频繁出现的下行大跳音程,因此在学唱该部分主题时,教师应对音程概念以及演唱技巧上有一定的构建,先单独体验旋律局部的三个大跳下行音程的演唱,再加入主题音乐中完整学唱,加深学生对该主题音乐中5、6、7 度不断下行的大跳音程的记忆,进而突破该乐段的音准难点。通过主题片段学唱或跟着音乐哼唱主题旋律,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大跳下行的旋律所带来的压抑情绪,也为后续主题音乐重复变化时的深层次聆听打下了记忆基础。

(二)从个体到群体,把握细节感知手法

有的主题音乐的旋律较为简单,传统的逐句教唱则会显得略微枯燥,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从关注个体到关注群体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模唱中更好地感知乐段特点与把握细节。依然以《春江花月夜》教学为例,目标要求为背唱主题,教师可以采用师生轮唱或生生轮唱的方式,改变以往只关注个体的演唱旋律部分,转向关注群体之间的旋律关系。在游戏化的学唱、对唱过程中逐步增强对主题音乐的记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关注小组乐句衔接时音符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感知到旋律中暗藏着的“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合作演唱,进一步体验“鱼咬尾”手法在乐曲中营造的连绵流畅、圆润之美。

四、结语

有效聆听与适当演唱为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路径,在多元化的聆听与多模式的学唱中,逐步建立了良好的聆听习惯,发展了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在多种策略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用唱的方式将所听所感进一步呈现出来,音乐素养随之得到培养。一节好的音乐课不仅需要巧用策略让学生学有所得,更需让学生深刻地经历并体验音乐,从会听音乐走向听懂音乐,在听懂音乐以后,被其思想所震撼,为其情感所共鸣,受其精神所鼓舞,以达到教与学的同频共振,亦是音乐学科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最终体现。

猜你喜欢
学唱旋律情感
春天的旋律
二十八,把面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情感
新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探究高效“律动”,让孩子们快乐学唱
情感移植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