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一体化下生活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初探

2023-12-11 21:20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
家长 2023年26期
关键词:议题法治道德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 高 丰

本文立足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思想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创新改革,整合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逻辑关联,优化传统教学模式,从一体化课程实施建设入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性分析,并融合“生活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旨在调动学生能动性,提高教学活动效果,助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活动的改革中强调大中小三个学段学生学情发展的关联性,又立足课程设计突出内容编排的一体性与递进性,还要从各学段教学实际出发,提高教学活动创新性从而改革传统课堂模式,以期实现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提升教学实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更应该借力“生活教育”思想,探索实践应用,把握中小学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立足学情与生活经验整合资源建构课堂从而提质增效优化教学活动与设计,为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提升与核心素养培育奠定基础。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教育的内涵

“生活教育”一词,由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道德与法治由于其学科特点与实践性,不可分割地与生活教育产生密切联系。在当下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下,结合学科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生活意识的培养。初中生正处在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教育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各种生活现实的兴趣,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中渗透真实的生活情境,能够切实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关注生活本身,深层理解知识;另一方面,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解决道德与法治学科乃至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生活教育思想的引入与传统的口头式教育相比,更强调教学过程中对生活实例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与应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生活教学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必然优势

道德与法治由于学科实践性特征,本身即为立足学生、社会、政治、生活实际的课程。在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充分融合生活教育,能够改变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模式,引发学生对生活现实问题的深度关注与分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探究。简而言之,生活教育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能动态化生成教学,取得积极的学习效果。

(一)赋予教学内容动态感,拓宽学习空间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以师生问答与知识点梳理为主。将生活教育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中,能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深入思考研究教材,根据课标要求与教材知识的实际呈现,选取与学生经验体会相关联的真实生活情境内容,从而展开议题设计,形成课堂构建。这样的过程不仅强化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也更有效带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主动思考与深度学习,还能形成“课本——课堂——生活”立体多维学习空间,使学生立足丰富且真实的生活情境,主动加强对社会问题、现象的思考与思政课程认知,通过将知识与经验体会的结合,形成动态过程中的问题辩证分析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延伸了传统意义上教学发生的空间,使得课后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考学习成为可能,促进核心素养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二)增强学生交流参与感,活跃课堂气氛

生活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够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更加系统深刻地理解知识点,使课堂做到提质增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兴趣设计贴合其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真实生活进行探究,发表真切看法,从而形成认知,使其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交流。教师通过生活情境引出议题,能够在课堂设置多维度的合作探究项目与任务,给予学生确切教学指导,从而活跃教学气氛,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轻松体验。

(三)加强教师引导,提高探究深度

将生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照搬一个生活情境进行课堂探究,而是要求教师有意识地统筹学生学情、生活时事内容、教材知识,根据三者关系与要求,结合思政一体化理念,立足学段进行高度匹配的提问、引导从而开展教学实际,使当前学段的学生能够在能力范围内主动探寻该现实生活情境下教材知识、主动分析,强化学习的参与体验感,加深学科探究深度与理解认知。在这样的课堂推进模式中,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学情,筛选真实有意义且体验感强的生活情境并组织串联生成引导、递进性强的探究议题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与“思政一体化”理念的现实把握对课堂教学氛围,探究实践的意义深度与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都密切相关。

三、生活教育与“思政一体化”相融于初中课堂的策略分析

“生活教育”的思想理念出自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思政一体化”是新时代教育浪潮与改革趋势。二者都先天地符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实践、探究的特性,如何巧妙糅合二者并且建构开发教学模式与体系,既对学生意义学习与深度探究有推波助澜之效,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指导体系建构与课堂提质增效有独特价值。

(一)钻研课本,确立情感主旨

部编版学科教材与配套课标强调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认知发展,强调实践行为能力的塑造和培养,从学生德、智、体、美、劳角度实现五育并举,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展开教材内容的编排,使得课堂教学不脱离学科本身的重实践体验特色,也从一个侧面指明教学活动方向不应局限于知识灌输。在此前提下,教师在将生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立足课本与课标、结合一体化思想细化每一节课的具体目标,在钻研教材文本的前提下,把握知识内容,探寻相关生活情境串联教学形成环环相扣的议题设计,使课堂教学能够真实递进地带领学生把握知识。因此,教师需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重难点以及学情筛选源于生活的真实案例,明真实主题与探深刻思想,在真实的情境与深刻的情感基础上带领学生对进行学科知识主动探索、从而实现多角度思考、对思想感情产生真实共鸣。

(二)精挑素材,构筑探究情境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想使生活教育与学科教学充分融合,教师应以议题形式展开教学,促进一体化教学活动的开展;从教材教学出发,立足学情实际,探寻相关生活情境,夹议夹问开展教学。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主动关联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认知体验,从丰富的生活素材中寻找能恰当激活学生经验、使其深入体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共鸣点,创建合适的探究环境,使学生借助议题活动的方式,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度学习与探究,让学生在体会、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知,使学科教学活动实现创新性的发展。

例如,在新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走向共同富裕”时,首先,笔者厘清教学过程的重点部分与难点内容,确立本课要点突破路径,明确学生应该对哪些核心概念产生深刻认识。其次,立足思政一体化,精心整合当下热门词汇“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等素材,以及其他法治建设方面的相关材料,为学生创设紧扣真实生活情境的多元议题活动,从而展开教学设计。

在课堂设计具体环节,笔者尝试整合如下素材并进行授课呈现:

乡村振兴在全国如火如荼展开,乡村法治化建设工作也在积极推进,各地实践探索不断涌现,已取得显著成效,乡村法治化建设水平走上新的台阶。根据最新发布的《农业部2022 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数据可知,在2022 一年内我国与各类农村地区相关的违法案件受理数量远超11 万,回馈农村群众信件8440 余件,在相关案件处理中各种罚款收缴与金额追回数量超7.5 亿元,从数据上也不难感受这一年中政府对农民群众利益的切实维护。在法治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不仅努力打击违法挽回损失,也为乡村地区法治宣传狠抓实干,仅2022 年一年各类专题乡村相关的普法活动与宣传就达3000 场次以上涵盖全国各地区县、乡、村,可以说法治农村建设扎扎实实也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打入一针强心剂。

通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时政热点材料增强学习体验,使学生具象化地理解政治专业术语,如“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法治建设”等概念。而后,笔者顺势为学生呈现我国在“新型城镇化道路”“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等方面的成果视频,增强学生对相关热点与概念的体会,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下生成议题并进行设问探究:

1.你是怎样看待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

2.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是如何逐步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格局建构的?

3.城乡融合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这些举措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通过对议题设问的探究,学生尝试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素材建构联系并展开探究,主动分析知识点的意义;通过生活情境与议题的探究,使书本知识能在学生心中产生更深的意义体会;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探究,课堂的综合实践性得到提高,全方位的育人效果得以落实。

(三)紧扣实际,引发深度反思

在改革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生活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并以议题方式展开,促进了教学活动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基于此,从思政一体化建设角度出发,教师应紧扣学生生活实际,不仅回顾过去、立足当下事件,更应关联学生未来生活,从其可能面临的人生发展阶段选择具体生活教育案例,探究个人与学科的发展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体现课程教育的前瞻性,全面增强学科教学的生活指导性与有效性。所以,教师应该立足学生正在发展的与即将面临的学习、社会生活实际,以学生兴趣点为支点,建构生活情境展开议题,通过议题探究串联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通过此过程展现教师扎实教学引导基本功。

譬如,在新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感受生命的意义”时,笔者从校园生活实际出发,寻求学生易于感受与体会的真实生活,选择学生对生命意义价值与过程认知且具有正向引导作用的素材,创设情境展开议题,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度体会和实践探索。

在课堂活动设计时,一方面,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意义展开讨论、分析,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深化其理解;另一方面,笔者以当代部分高校生虚度光阴的生活素材为导入案例,以矛盾引发思考,从真实生活情境展开议题设计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受。笔者组织了如下的生活情境材料:

“来自苏州某机构对当地大学生关于生命意义价值的调查结果中发现,大学生对这一问题思想偏差率高于想象。大三阶段学生在调查中投票结果最差,约67%以上呈现不合格。究其原因,主要与大三阶段临近毕业出现的迷茫感、定位模糊、认知偏差等因素相关。所以,为改变大学生对生命价值、意义的定位认知,需要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甚至更早学段时开展生命教育。”

紧接着,笔者让学生开展探究:

1.作为大学生,怎样才能摆脱高校阶段的迷茫,找到大学阶段的意义,探究自我人生价值?

2.在初中阶段的你,怎样看待初中阶段学习生活,认识生命的意义?

3.大中小学不同阶段对生命认识的变化给你以怎样警示?

在利用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生活素材展开的教学中,结合思政一体化的理念,引发的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结合了发展、生活未来与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学生对“生命”“生活”“学习”状态的反思,提高思想认知高度,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这一过程以生活联系学习、以学习引发反思、以反思指导生活,通过生活情境一体化展开议题,为教学提供良好支持,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

(四)细化议题,提高学习趣味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需平等地面对每个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使每名学生都能接受平等且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意味着教师应该在学生思维、爱好、基础、性格、倾向等因素的前提下,遵循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尤其在初中阶段,学生个体间的综合素质差异大,若教学中一味地进行灌输,则更容易导致两极分化的问题。因此,合理的生活情境创设与议题展开对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实效尤为重要。在生活情境与议题的选择与展开上,教师需遵循逻辑性与引导性,使实际的教学以生活情境为依托,调动学生的兴趣、固有经验、习惯等内在因素,打通学生体验与知识畅通的渠道,开展有效学习。

例如,在探究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学时代”时,为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更快理解初中生活的要求,笔者选择了“校园生活印象”这一生活情境展开议题:

1.你最喜欢的初中校园一隅是哪?

2.初中生活与小学生活有哪些异同?

3.初中生活对我们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议题的目的在于助力学生根据真实情境增强学习体验与情感,阐述自己的思想认知,并结合小组分享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丰富教学的生活化资源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性,强化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实践性。

四、反思与总结

紧跟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浪潮,改革传统学科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融入生活教育,以议题方式展开学科探究,能够促进学科教学的提质增效,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让今后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能赋能学生的学习实践。简言之,在传统教学的改革思潮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立足课堂研究,审视思政一体化、生活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在联系,让真实生活贯穿学生的成长,科学开展教学活动,全面创新教学形式,优化学科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议题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