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富永一登 著 杨晓斌 张静宜 译
译者按:《〈文选〉李善注的活用——文学语言的创作与继承》为日本汉学家富永一登先生研究《文选》的最新成果,本书旨在利用《文选》李善注的材料探究文学语言的创作与继承。本译文为该书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本文中作者通过考察“孤”字的义项、用法及其流变,以小见大,来揭示汉魏六朝文学语言的继承与嬗变。
语言与人共生。换言之,有些语言会在历史发展中得到继承,有些则随时代而流变,有些语言是时代价值观变化催生的产物。在文学语言的领域,变化大多来自诗人的个性,有时甚至是诗人们创造出了新的语言。《文选》中的大半作品都是巧妙地将事类引典与诗人自身思想交汇而开花结实的六朝诗文,这是探知文学语言的继承及其创作过程的不二之选,其中李善注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更是无须多言。①赵振铎在《训诂学史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三编第十一章《文选李善注》第二节《体例和引书》中也谈到李善注的有效性:“语言是社会现象,它具有社会性,每个词语的出现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总是前代语言要素的继承和发展。李善这种释义方式正是体现了语言学上这一重要原则。”
例如陆机在《文赋》(《文选》卷一七)中将“警策”(取“用鞭策马,使马骏逸驱驰”之意)用作表达全篇主旨的点睛之笔。该句的李善注通过引证与释义,显示出了语言的继承与意义的流变。②译者按:在前述第一章第四节中,作者通过具体的诗文例证论证了潘岳、陆机等人对于曹植文学语言的继承。作者所举例证:《文选》卷17·5b8,陆机《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李善注:“以文喻马也。言马因警策而弥骏,以喻文资片言而益明也。夫驾之法,以策驾乘,今以一言之好,最于众辞,若策驱驰,故云警策。《论语》:子曰:片言可以折狱。《左氏传》:绕朝赠士会以马策。曹子建《应诏诗》曰:仆夫警策。郑玄《周礼注》曰:警,勑戒也。”作者据此论断:潘岳引曹植《应诏诗》中“仆夫警策”的“警策”一词,在《西征赋》中作“发阌乡而警策”,与曹植句同为策马之意。但在陆机《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中,却用于形容文章。故而李善注在引曹植的语典之前,先指明陆机赋中的用意与曹植原文的意义并不相同。这种情况亦见于下例:
卷10·28a7①以下页数、行数均为胡克家刻本《文选》中的引用之处。卷数与间隔号之后的第一个数字为页数(a、b表示叶面)、第二个数字为行数。潘岳《西征赋》:开襟乎清暑之馆,游目乎五柞之宫。
李注:曹植《闲居赋》曰:愬寒风而开襟。
卷11·2a10 王粲《登楼赋》: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李注:言感北风,逾增乡思也。……《风赋》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
卷22·24a8 沈约《游沈道士馆》:开衿濯寒水,解带临清风。
李注:曹子建《闲居赋》曰:愬寒风而开衿。宋玉在《风赋》(《文选》卷一三)中将临风的快感表现为“披襟”,王粲将望乡之情作“开襟”,与王粲同时期的曹植用“开襟”表达诉说情思之意,而与以上三位不同的是:潘岳将其用作纳凉之意,沈约用其表达洗尽凡尘之意。
在用“孤”字的文学语言中,同样也能见到这种流变。“孤”字作为孤独感的象征用于诗文中,尤以唐诗为甚。无论是与老、幼等表达人生状态的词连用,抑或是用来修饰其他各种各类的词,如景物类的云、山、月等,动植物类的猿、鸟、松等,或游、行、飞等行为,或烛、枕这类的器物等,都可以用来咏叹如隐逸、望乡、别离、流谪、老病,或是孤高、寂寞、憔悴、伤心、悲哀等情感。例如杜甫《秋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再有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将孤独之情凝于一叶扁舟中而作“孤舟”,该用法始于陶渊明,故其修辞被评价为“象征着文人出仕与隐逸之命运的文辞”②[日]后藤秋正、[日]松本肇:《诗语的意象》,东方书店,2000年。。
在《文选》正文中,有一百一十三处“孤”的用例(除去三处用为“背离”之意的例子),其中李善注仅有四十五处(引证三十四、释义九、薛综注二)。难道那时产生的新词竟然如此之多?本节将以《文选》文章的用词为中心,来考察“孤”在各时代文学语言中的发展历程,考察的时代下限到陶渊明,因为在文学语言对“孤”的运用中,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划时代的标志人物。
《孟子·梁惠王下》有“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又见于《礼记·王制》,“鳏”作“矜”)。《说文》解释为:“孤,无父也。”可见在“孤”的早期义项中,“鳏寡独孤”中的“孤儿”的含义占主导。在整篇《毛诗》中(包括《毛传》),“孤”字仅在《小雅·頍弁》序中出现了一次,除此之外全篇未见“孤”字。以下列出《毛诗》中仅有的“孤”字用例:
《頍弁》,诸公刺幽王也。暴戾无亲,不能宴乐同姓,亲睦九族,孤危将亡。故作是诗也。在该首诗“茑与女萝,施于松柏”处,《毛传》:“喻诸公非自有尊,托王之尊。”郑《笺》:“托王之尊者,王明则荣,王衰则微。刺王不亲九族,孤特自恃,不知己之将危亡也。”此处“孤危”是指王孤立自恃,陷于危险的境地。下句接咏“未见君子,忧心奕奕”,表达了对王“孤危”的担忧。
但不能说《毛诗》无“孤”字就无法吟咏孤独感。如《小雅·正月》序中所言“大夫刺幽王也”,表达了大夫们对幽王国政的担忧之情。在全诗十三章中,更有“我心忧伤”“念我独兮,忧心京京”等句,几度咏叹自己担忧国政的心境。其中第十二章①斯波六郎《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岩波书店,1958 年)中同样引此诗,并评述说:“作者遭到周围的孤立,无处倾诉,于是将自己的忧心咏于诗中。”:
彼有旨酒,又有嘉殽。洽比其邻,昏姻孔云。念我独兮,忧心殷殷。
小人们围绕在王的身旁,开筵设宴,邀朋呼友,而我独自一人陷入忧伤。《郑笺》:“此贤者孤特自伤也。”②《毛诗正义》此处《郑笺》解释说:“彼小人如此,念我无禄而孤独兮,忧心殷殷然孤特自伤耳。”确是用了“孤独”一词。作者在这里吐露了与屈原相似的忧愁,在终章第十三章的结尾咏道:“哿矣富人,哀此惸独。”其中“惸独”未尝不可解释作“孤独”。不用“孤”字的原因,恐怕还是此时“孤”字的“无父之子”的含义太过强烈。③关于“独”字的含义用法,有用如副词“独自~”的,亦有不少从“无子之独”之义中引申而来。在《毛诗》正文中有以下用例:《邶风·击鼓》“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卫风·考盘》“独寐寤言,永矢弗谖”,《唐风·杕杜》“独行踽踽……独行睘睘”,《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豳风·东山》“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如上所举,各种“独”字的用例可见于十六篇诗中。
不过,《毛诗》中所咏“孤独感”有一个特性,它指的是在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中孤独一人的状态,并不是精神层面上对自我孤独的感知,更不具有后代那种从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中获得解脱的“孤”的意识。此处附上除《小雅·正月》之外的其他四处《郑笺》用“孤”字释《诗经》之例:
《郑风·子衿》: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郑笺》:君子之学,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故思之甚。
如《毛诗正义》所言,释文前半句出自《论语·颜渊》篇,有“孤陋”一词的后半句引自《礼记·学记》篇,说明了独自学习则会导致见识短浅的道理。
《小雅·鸿雁》: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郑笺》:鳏寡则哀之,其孤独者收敛之,使有所依附。
该处的解释继承了《毛传》中“老无妻曰鳏,偏丧曰寡”之说,而此处的“孤独”正是《毛诗正义》所言“无父之孤,无子之独”,属于值得怜悯的“鳏寡孤独”四者之列。④斯波六郎在《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中,论述了中国文学中迄止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所见“孤独”一词的意义变迁,认为“主要表现物质生活上无所依靠,而现今一般意义上而言的‘孤独’主要指精神上的,二者的内涵有别”。
《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
《郑笺》:华衰则黄,犹诸侯之师旅罢病将败,则京师孤弱。
由此诗序可知,彼时幽王正遭各诸侯围攻,作诗慨叹周室将亡,此句表现了京师孤立无援的状态。
《周颂·闵予小子》: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郑笺》:遭武王崩,家道未成,嬛嬛然孤特,在忧病之中。
该句乃周成王吟叹其父周武王驾崩而王室不整,此处“孤特”通“无父之孤”。
与《小雅·正月》同样咏叹疏离感、孤独感,表达孤高之精神的屈原名篇《离骚》中,也不用“孤”字。在《楚辞》被认为是屈原的作品中,仅《九章·悲回风》中“孤子唫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见“孤”字,该句王逸注曰:“自哀焭独,心悲愁也”,“远离父母,无依归也。屈原伤己无安乐之志,而有孤放之悲也”。屈原将自已喻为“孤儿”“放子”,也是用其“无父之子”之意。①相传为屈原或景差所作的《大招》中有“孤寡存只”(王逸注:“言三圭之君,不但知贤愚之类,乃察知万民之中,被笃疾病早殀死,及隐逸之士,存视孤寡而振瞻之也”)。虽然也用了“孤”,但也是“无父之子”之意。另,在《楚辞》中所见“孤”之用例仅有东方朔《七谏·沉江》《七谏·自悲》、刘向《九叹·怨思》(二例)、王逸《九思·悯上》四篇作品共计五处。
当然,《离骚》中也有抒发孤独感的诗句。譬如,女嬃劝屈原何不与世俗妥协的“夫何茕独而不予听”句中的“茕独”正是这种情况,该句王逸注曰:“茕,孤也。诗曰:‘哀此茕独。’言世俗之人,皆行佞伪,相与朋党,并相荐举,忠直之士,孤䒯特独,何肯听用我言,而纳受之也。”与前举《毛诗·小雅·正月》(“茕”作“惸”)中那个担忧幽王政权的作者的心境颇为相同。②“惸独”亦见于《九章·抽思》“既惸独而不群兮”(王逸注:“行与众异,身孤特也”)。此外,在王逸注中另有以下三处用“孤”字作注解的情况:《九章·怀沙》“独无匹兮”注曰:“匹,双也。言己怀敦笃之质,抱忠信之情,不与众同,故孤焭独行,无有双匹也。”《九辩》“羁旅而无友生”注:“远客寄居,孤单特也。”《九辩》“独处廓”注:“孤立特止,居一方也。”
先秦其他经书、诸子中的“孤”的义项可归纳如下:
1.失去亲人的“鳏寡独孤”
“孤”用来表达“无父之子”之意。有如《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中单用一个“孤”字的用法,也有用“孤”字组成二字词,如“孤子”(《周礼·天官·外饔》等)、“孤寡”(《礼记·月令》等)、“孤独”(《礼记·王制》等)、“藐诸孤”(左传·僖公九年》)、“孤疾”(《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等)、“孤幼”(《左传·昭公十四年》等)、“孤童”(《墨子·兼爱下》)、“孤老”(《管子·幼官图》“养孤老”等)、“孤犊”(《庄子·列御寇》等,指离开了母牛的牛犊)、“孤驹”(《庄子·天下》,指离开了母马的马驹)、“弱孤”(《尚书·盘庚上》)、“幼孤”(《韩非子·奸劫弒臣》等)、“老孤”(《周礼·地官·遣人》)、“主孤”(《礼记·杂记上》,指丧主)等。这种用法也最为普遍,构成了“孤”最主要的义项。
2.王的自称
《礼记·曲礼下》:“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国,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称曰孤。”《老子》第三十九章:“侯王自谓孤、寡、不毂。”这种时候多见单用“孤”字的情况。
3.官职称谓(用于三公的辅佐之职:少师、少傅、少保)
称“孤卿”(《周礼·天官·掌次》等)、“三孤”(《尚书·周官》)。
4.特产名物
“孤桐”(指产于峄山之南的桐,是制琴的木材),《尚书·禹贡》“峄阳孤桐”,孔安国《传》:“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
“孤竹”(制笛的木材,后用来指竹笛或乐曲名),《周礼·春官·大司乐》有“孤竹之管”,郑玄注:“孤竹,竹特生者。”
另用于国名、姓的情况也多见。有时也用于地名,如“孤突”(《管子·轻重丁》)。
以上四种情况基本上囊括了这一时期“孤”的所有用例。其他也有如“德不孤”(《周易·坤卦·文言传》《论语·里仁》,表示孤立的状态)、“孤陋”(《礼记·学记》,孤陋寡闻之意)、“孤臣”(《孟子·尽心上》,遭君王放逐的臣下)、“孤夷”(《墨子·天志下》,远方的蛮夷)、“孤愤”(《韩非子·孤愤》,只身尽忠而不被世俗接纳的愤慨)、“孤特”(《韩非子·孤愤》《管子·形势解》,孤独无助)、“孤独”(《吕氏春秋·仲秋纪决胜》,孤立敌人)等二字词。另有如形容君主被孤立处于危急形势下的“孤独”(《荀子·君道》)、“孤特”(《管子·明法解》)、“微孤”(《管子·七臣七主》)、“孤寡”(《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这类词在一定程度上可归于“孤”字在特定范围内的用法。①仅有一例,《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士有孤而自恃,人主有奋而好独者,则名号必废熄,社稷必危殆。”用于孤高自恃之意,且带有贬义——此行为只会招致名身难保、国家灭亡,但也有无“孤”字的“特立独行”(《礼记·儒行》篇)这样用于褒扬优异于他人行为的词。
从宋玉至西汉的作品中,有在“鳏寡独孤”之意上衍生出的“孤子”(《文选》卷一九宋玉《高唐赋》、《古文苑》卷二宋玉《笛赋》、《文选》卷三四枚乘《七发》、刘向《九叹·怨思》)、“孤独”(《文选》卷七司马相如《上林赋》、卷五一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孤弱”(《文选》卷九扬雄《长杨赋》)、“幼孤”(《文选》卷四四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等(除必要情况以外,下文略去“孤”作为“王的自称”“官职之称”“特产名物”以及其他固有名词的用法)。但也出现了含义几乎相同的新词,如“孤立”(《文选》卷四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孤雌”(《文选》卷一六司马相如《长门赋》、卷一七王褒《洞箫赋》、刘向《九叹·怨思》,失去雄鸟的雌鸟②《九叹·怨思》“孤雌吟于高墉兮”,王逸注:“言冤鶵之生,早失其雄,其母孤居,吟于高墙之上,将复遇害也。言己亦失其所居,在于林泽,居非其处,恐颠仆也。”。)
更有脱离了“鳏寡独孤”之意的一些新词:“孤亩”(《文选》卷一九宋玉《高唐赋》,比喻汇聚的水流像高起的田垄)③“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李善注:“言风吹水势,浪文如孤垄之附山。”、“孤生”(《古文苑》卷三淮南王刘安《屏风赋》)、“孤圣”(东方朔《七谏·沉江》)、“孤居”(《史记·张仪传》)、“孤伤”(《史记·春申君传》)、“孤豚”(《文选》卷四五东方朔《答客难》、《史记·庄周传》,失去母亲的小猪,喻低贱④李善注:“应劭《风俗通》曰:按《方言》:豚,猪子也。今人相骂曰‘孤豚之子’是也。”另,《古文苑》卷四杨雄《蜀都赋》中有“独竹孤鸧”(章樵注云:竹属通用属玉鸧皆水鸟名不牝牡则味全),《扬雄文集笺注》(郑文著,巴蜀书社,2000年)中注作“不解此注”,可见此“孤鸧”的意义不明。)、“孤立”(《史记·酷吏传》,单独行动之意)、“孤学”(《汉书·礼乐志》引宋晔上书)、“孤魂”(《汉书·贡禹传〈贡禹上书〉》,死者之魂⑤张衡《思玄赋》(《文选》卷一五)有“痛火正之无怀兮,托山阪以孤魂”;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文选》卷二四)有“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李善注:“《汉书》贡禹上书曰:骸骨弃捐,孤魂不归”)。另,《李陵录别诗》(《古文苑》卷四)也有“孤魂游穷暮,飘飖安所依”。)等。
值得注意的还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文选》卷三九)中评价范雎和司马喜之言:“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其中,“孤独”被用以“单独行动”之意,不同于之前的义项。可以设想到这与当时诗赋发展带来的用词丰富不无关系。
从后汉至建安期间,自然也出现了如“孤蒙”(《文选》卷一四班固《幽通赋》⑥“咨孤蒙之眇眇兮,将圮绝而罔阶”,曹大家注:“蒙,童蒙也。眇,微也。圮,毁也。言己孤生童,微陋鄙薄,将毁绝先祖之迹,无阶路以自成也。”)、“孤贱”(《后汉书·文苑传上·黄香〈让东郡太守疏〉》)、“孤生竹”(《文选》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其八》)、“孤危”(《文选》卷四一孔融《论盛孝章书》)、“孤孩”(《文选》卷一六潘岳《寡妇赋》李善注引王粲《寡妇赋》)、“孤苦”(《宋书·乐志三·曹操〈善哉行〉》⑦逯钦立《魏诗》校注云:“疑此孟德之诗。《宋书》盖传写有误。”)、“遗孤”“孤栖”(《艺文类聚》卷三四曹丕《寡妇赋》)、“孤茕”(《宋书·乐志四·曹植〈灵芝篇〉》)、“孤嗣”(《文选》卷五六曹植《王仲宣诔》中“翩翩孤嗣”李善注引蔡邕《袁成碑》)等继承前代“鳏寡独孤”之意的词。除此之外,也有很多背离了原有意义的新词产生,列举如下:
《汉书·诸侯王表序》: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①《汉书》中另有五例同样表达处于国家、个人政治立场的“孤立”状态(《项籍传》《楚元王传·刘向》《高五王传赞》《傅喜传》《元后传》),还有两处表达“单独行动”之意的用例(《张汤传》《酷吏传·赵禹》)。
张衡《思玄赋》(《文选》卷一五):何孤行之焭焭兮,孑不群而介立。
张衡《应闲》(《后汉书·张衡传》):曾何贪于支离,而习其孤技邪。
杜笃《首阳山赋》(《古文苑》卷五):嗟首阳之孤岭,形势窟其盘曲。
马融《琴赋》(《艺文类聚》卷四四引):孤茕特行,怀闵抱思。(又《宋书·乐志三·曹丕〈短歌行〉》:“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②另,《文选》卷一六潘岳《寡妇赋》李善注引丁仪妻《寡妇赋》“静闭门以却扫,块孤惸以穷居”。)
马融《长笛赋》(《文选》卷一八):托九成之孤岑兮,临万仞之石磎。
蔡邕《瞽师赋》(《北堂书钞》卷一一一引):类离鹍之孤鸣,似杞妇之哭泣。
边让《章华台赋》(《后汉书·边让传》):纵轻躯以迅赴,若孤鹄之失群。
王粲《从军诗·其三》(《文选》卷二七):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应玚《报赵淑丽诗》(《艺文类聚》卷三一):离群犹宿,永思长吟。有鸟孤栖,哀鸣北林。嗟我怀矣,感物伤心。
繁钦《柳赋》(《艺文类聚》卷八九):有寄生之孤柳,托余寝之南隅。③《李陵录别诗》(《古文苑》卷四)中也有同类的词,“童童孤生柳,寄根河水泥”。
蔡琰(董祀妻)《悲愤诗·其一》(《后汉书·列女传》):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蔡琰(董祀妻)《悲愤诗·其二》(《后汉书·列女传》引):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又,《文选》卷二九曹丕《杂诗》:“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艺文类聚》卷九一曹植《离缴雁赋》:“怜孤雁之偏特兮,情惆焉而内伤。”《文选》卷二九曹植《杂诗》:“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曹丕《丹霞蔽日行》(《艺文类聚》卷四一):孤禽失群,悲鸣云间。④魏明帝曹叡《步出夏门行》(《宋书·乐志三》)中也有此二句。(又,《艺文类聚》卷三五曹植《九愁赋》:“见失群之离兽,觌偏栖之孤禽。”)
曹丕《弹棋赋》(《类聚》卷七四):或接党连兴,或孤据偏停。
曹植《九愁赋》(《艺文类聚》卷三五):窜江介之旷野,独眇眇而泛舟。思孤客之可悲,愍予身之翩翔。(又,《文选》卷二六谢灵运《七里濑》李善注引曹植《九咏》“何孤客之可悲”。)
曹植《七哀诗》(《文选》卷二三):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独栖。
曹植《赠王粲诗》(《文选》卷二四):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
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文选》卷二四):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
在张衡《思玄赋》中,“孤行”一词下有李善注引《毛诗》“独行茕茕”⑤今《毛诗·唐风·杕杜》作“独行睘睘”,《释文》云:“睘本亦作茕,又作焭。”,可知“孤行”由“独行茕茕”变化而来,也使人联想到之后陶渊明创作的“孤往”。下句“孑不群而介立”乍看之下似乎在吟咏“特立独行”的坚持,但若结合上文“尚前良之遗风兮,恫后辰而无及”,以及下文“感鸾鹥之特栖兮,悲淑人之希合”来看,其旨与《毛诗》并无二致,都是在表达一种独自出走时内心彷徨不安的悲伤之情。同样,在王粲《从军诗》中,从后句“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也可以领会前句“孤岛”所象征的是征夫之忧愁。曹植一方面继承了前人创作的“孤雌”(《艺文类聚》卷九〇《鹖赋》、《艺文类聚》卷九一《鹦鹉赋》)、“孤魂”(《赠白马王彪》)、“孤茕”(《灵芝篇》)、“孤嗣”(《王仲宣诔》)、“孤雁(鴈)”(《离缴雁赋》《杂诗》)等,另一方面用了一些未见先例的词如“孤禽”“孤客”“孤鸳鸯”“孤兽”“孤妾”等,用来表现寂寞、悲哀、忧愁的感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几个词汇“孤技”“孤岑”“孤柳”中的“孤”表“仅此一个”之意,与“悲哀”没有必然联系,可见“孤”已萌生出新意。再有徐幹《中论·法象》篇:
人性之所简也,存乎幽微。人情之所忽也,存乎孤独。夫幽微者,显之原也。孤独者,见之端也。胡可简也,胡可忽也。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
引《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①“君子慎其独也”,又见于《礼记·礼器》篇,又在《大学》篇中与“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对举出现。,脱离了古来“孤”的义项,将“孤独”单纯用来表示一个人的状态,与“闲居”同义。这种“孤”的用法不见诸经书,可以说代表了建安时期为止文人对“孤”的理解的变化。
魏、两晋时期所见含有“孤”的词语,有些继承自前代,有些则是新创。语意上承袭自“鳏寡独孤”之意的有:“孤弱”(《文选》卷三七李密《陈情事表》)、“孤苦”(《文选》卷三七李密《陈情事表》)、“孤嗣”(《文选》卷五六潘岳《杨荆州诔》)、“幼孤”(《文选》卷五六潘岳《杨仲武诔》)等。其中,潘岳在《寡妇赋》(《文选》卷一六)除了用到旧有的“孤弱”“孤寡”“孤孩”“孤立”之外,还在此基础上作有“孤女”“偏孤”②《艺文类聚》卷二〇引孙绰《表哀诗》中也有“微微冲弱,眇眇偏孤”。,甚至创新出与前代“鳏寡独孤”毫无关联的“孤鸟”,全篇用“孤”如玉珠散落,俯拾皆是,用以表现寡妇的愁思。此外,在“鳏寡独孤”之意上创造出的新词还有:“孤竖”(《三国志·后主禅传》裴注引诸葛亮集载刘禅《出军诏》)、“孤露”(《文选》卷四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孤鹄”(《艺文类聚》卷八八庾儵《大槐赋》)、“孤雏”(《乐府诗集》卷三八傅玄《放歌行》、《晋书·张骏传》引《姑臧谣》)、“孤虚”(《玉台新咏》卷九傅玄《历九秋篇董逃行》③出自“妾受命兮孤虚,男儿堕地称珠”。“孤虚”原为天干地支占卜名词(《史记·龟策列传》),此处用作形容如同孤儿般的状态。)、“孤贫”(《文选》卷五六潘岳《杨仲武诔》)、“抚孤”(《文选》卷五七潘岳《夏侯常侍诔》)、“孤人”(《艺文类聚》卷二六引陆机《遂志赋》)、“孤藐”(《艺文类聚》卷一六陆机《愍怀太子诔》)、“孤散”(《宋书·乐志四》之《拂舞歌诗·独禄篇》)、“穷孤”(《文选》卷二五卢谌《赠刘琨诗》、范晔《后汉书·何敞传》)、“旧孤”(《文选》卷二五刘琨《答卢谌诗》)、“孤寒”(《晋书·文苑传·王沈〈释时论〉》、《晋书·陶侃传〈上表逊位〉》)、“孤冲”(《艺文类聚》卷一三引郭璞《元皇帝哀策文》)、“孤弃”(《艺文类聚》卷二〇孙绰《表哀诗》)、“孤微”(《后汉书·酷吏传·黄昌》、《儒林传上·周防》)等。
除继承“鳏寡独孤”之意的词以外,继承自前代的词语还有“孤行”(阮籍《咏怀诗·其四十九》)、“孤弱”(《文选》卷五二曹冏《六代论》)、“孤立”(《文选》卷五二曹冏《六代论》、《文选》卷五四陆机《五等论》、《艺文类聚》卷六三、《水经注》卷五《河水》引张协《玄武馆赋》、《道藏》本郭璞《山海经图赞》)、“孤魂”(《艺文类聚》卷一七引吕安《髑髅赋》、《文选》卷二三潘岳《悼亡诗》、卷五七潘岳《哀永逝文》、《艺文类聚》卷三四引潘岳《悼亡赋》《京陵女公子王氏哀辞》、卷一六引《皇女诔》、陆机《愍怀太子诔》、《北堂书钞》卷九二引陆机《王侯挽歌辞》、《陆士衡集》卷三《与弟清河云诗》、《宋书·乐志四·魏鼓吹曲·旧邦曲》)、“孤雌”(《玉台新咏》卷二傅玄《朝时篇》)、“孤生”(《文选》卷二九陆机《园葵诗》、卷三五张协《七命》、《艺文类聚》卷八二引陆机《园葵诗》、卷二六引陆机《怀土赋》)、“孤鸟”(《艺文类聚》卷二六引陆机《怀土赋》)、“孤陋”(《文馆词林》卷一五七曹摅《答赵景猷诗》)、“孤客”(《玉台新咏》卷三杨方《合欢诗》)、“孤影”(《广弘明集》卷三〇上支遁《咏怀诗》)、“孤景”(《艺文类聚》卷三四引钮滔母孙氏(孙琼)《悼艰赋》)、“孤居”(《出三藏记集》卷六释道安《阴持入经序》、《了本生死经序》)、“孤禽”(《文选》二三张载《七哀诗》、《文馆词林》卷一五六张翰《赠张戈阳诗》)、“孤兽”(《文选》卷二六陆机《赴洛道中作·其一》)等。特别是下列用例,与曹植《赠白马王彪》(《文选》卷二四)中的情况相仿,以离群的“鸟”“兽”等来形容忧愁、悲哀之情,较为常见:
阮籍《咏怀诗·其十五》(《文选》卷二三):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陆机《赠从兄车骑》(《文选》卷二四):孤兽思故薮,离鸟悲旧林。
陆机《赴洛》(《文选》卷二六):亹亹孤兽骋,嘤嘤思鸟吟。感物恋堂室,离思一何深。
陆冲《杂诗》(《艺文类聚》卷二八):俯悼孤行兽,仰叹偏翔禽。
所见这一时期与此相关的新词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表现忧愁、寂寥之情,另一类则与忧伤之情没有必然联系①另有:由“孤竹”派生而出的“孤筱”(《文选》卷一八潘岳《笙赋》),字谜中的“车无轴,倚孤木,桓字也”(《太平广记》卷三六八《桓玄篡时小儿歌》)。桓玄《登荆山诗》(《艺文类聚》卷七)“理不孤湛,影比有津”,孙绰《望海赋》(《初学记》卷三〇)“三余孤戏,比目双游”(此二处皆意义不明)。,如下所列就属于前者:
阮籍《咏怀诗·其一》(《文选》卷二三):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首阳山赋》(《阮籍集》):静寂寞而独立兮,亮孤植而靡因。
潘岳《西征赋》(《文选》卷一〇):瞰康园之孤坟,悲平后之专絜。②此处李善注曰:“平帝葬康陵。又曰:孝平王皇后,莽女也。及汉兵诛莽,燔烧未央宫,后曰:何面目见汉家。自投火中而死。后不合葬,故曰孤坟。”另,《李陵录别诗》(《古文苑》卷四)中也有“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曹摅《答赵景猷诗》(《文馆词林》卷一五七):嗟我孤根,枝叶胥胥。岁寒靡托,远播江渚。
王敬伯《诗》(《御览》卷五七七引《晋书》):低露下深幕,垂月照孤琴。空弦益宵泪,谁怜此夜心。③逯钦立《晋诗》中注曰:“‘泫’,易讹为‘低’。”将“低”改为“泫”,作“泫露诗”。
另有,如“立影对孤驱”(《艺文类聚》卷三一陆机《赠顾彦先诗》),“固守孤城”(《文选》卷五七潘岳《马汧督诔》),“有孤黍生焉”(《艺文类聚》卷八五引嵇含《孤黍赋序》),“不亦孤孑乎”(《隋书·天文志上》引葛洪《浑天仪注》),“殊为孤悬”(《晋书·范汪传》引《请严诏谕庾翼还镇疏》),“怅恨孤思积”(《广弘明集》卷三〇上支遁《八关斋诗》),“武都孤远”(《三国志·杨阜传》),“孤境独守”(《晋书·应詹传》引《三郡民为应詹歌》),“孤州远域”(《晋书·张寔传〈遣南阳王保书〉》),“皆选寒门孤宦”(《晋书·阎缵传〈舆棺诣阙上书理愍怀太子〉》),“孤运其照”(《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五《肇论》引刘遗民《书问》),“道不孤运,弘之由人”(《出三藏记集》卷八释僧肇《维摩诘经序》)等也属于前者。
属于后者的词语在前代仅见“孤技”“孤岑”“孤柳”等,但在这一时期将“孤”用作“单”“独”的情况颇为多见。如下所示:
欧阳建《登橹赋》(《艺文类聚》卷六三引):面孤丘之峻峙,岨曲岸之修崖。
木华《海赋》(《文选》卷一二):鱼则横海之鲸,突扤孤游。
曹摅《答赵景猷诗》(《文馆词林》卷一五七):孤柏亭亭,回山峨峨。
枣嵩《赠杜方叔诗》(《文馆词林》卷一五七):爰有良木,结基崇岸。孤根挺茂,艳此丰干。
郭璞《江赋》(《文选》卷一二):迅蜼临虚以骋巧,孤玃登危而雍容。
郭璞《江赋》(《文选》卷一二):䨴如晨霞孤征,眇若云翼绝岭。
湛方生《游园咏》(《艺文类聚》卷六五):对荆门之孤阜,傍鱼阳之秀岳。
其他如“恐秦川之卒不可孤举”(《三国志·毌丘俭传》裴注引文钦《与郭淮书》)、“崛孤停而嵥峙”(《艺文类聚》卷七引郭璞《巫咸山赋》)、“擢孤茎而特挺”(《艺文类聚》卷六八引陶侃《相风赋》)、“奇巫咸之孤峙”(《艺文类聚》卷六三引郭璞《登百尺楼赋》)、“山孤映而若浮”(《艺文类聚》卷九引顾恺之《观涛赋》)、“离世孤逸”(《道藏》本郭元祖《列仙传赞·琴高》)、“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太平御览》卷四九九引《苻子》)、“邦乱则振锡孤游”(《弘明集》卷一二引支遁《与桓玄书论州符求沙门名籍》)、“乘冥寄而孤游”(《出三藏记集》卷九释僧卫《十住经含注序》)、“孤峰秀起”(《文选》卷二二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题辞李善注引慧远《庐山记》)、“今羽已孤逬”(《三国志·赵俨传》)等,也与前述用法基本相同。同一个“孤根”,在枣嵩《赠杜方叔诗》中的用法与在曹摅《答赵景猷诗》中完全不同,不带有任何忧愁之情。这也表明了这一时期“孤”的用法上的新变,并不限于“忧愁”,使用范围更加自由,不再受原有“鳏寡独孤”之意的拘束。
其中值得特书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孤”的褒义表达。陆机《文赋》(《文选》卷一七)曰:
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将文章中有别于陈词滥调、别有情致的词汇比作“苕花”“颖”,形容这些脱颖而出的词语是“块孤立而特峙”。正因为“孤立”于众,让作者不免因缺少知音而感到孤单,不免想舍去这“无法成对的寂寞之语”,却又无法割舍。陆机称这般“孤立之语”的存在如“美玉映山辉”,如“珠玉媚川流”,确是对“孤立”的赞美之辞。
“孤立”一词不论是在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文选》卷四一)、《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用作“鳏寡独孤”之意,或是在《汉书·诸侯王序表·曹冏〈六代论〉》(《文选》卷五二)、陆机《五等论》(《文选》卷五四)中用以表达“政治上被孤立的状况”,亦或是《史记》《汉书》中的《酷吏传》(参见上文注)等文章中用作“单独行动”之意,都如同《汉书·傅喜传》中的“孤立忧惧”一样,不具有积极正面的色彩。尽管只是用来比喻文辞,陆机的这种用法也称得上直观展现了“孤立”词义的扩展,可谓别具匠心①李善对“孤立”的注仅见于《六代论》“君孤立于上,臣弄权于下”注和《五等论》“颠沛之衅,实由孤立”注,二注皆只引《汉书·诸侯王表序》“汉兴,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但在《文赋》中,紧接着有“或托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意在指摘“孤立之文”篇幅短小的弊端。此处的“孤”自然是承袭了前代的语义。《文赋》该两段显示了“孤”的褒义和贬义两种用法,颇值得玩味。
刘琨《答卢谌诗》(《文选》卷二五):“亭亭孤干,独生无伴。绿叶繁缛,柔条修罕。”写卢谌虽已成为孤儿却茁壮成长之状。这里并不强调“独生无伴”的哀伤,而用“亭亭孤干①李善注曰:“孤干,孤生之竹,以喻谌。””来表现,也可体现出“孤”的语义的扩展。到了陶渊明的时代,在“孤”的语义中则包含了对隐逸的赞赏,如周祗在《祭梁鸿文》(《艺文类聚》卷三八引)中评东汉隐士梁鸿:“可谓高奇绝伦,孤生莫和者也。”“孤栖”一词在曹丕《寡妇赋》、应玚《报赵淑丽诗》中还伴随着哀思,到了戴逵《闲游赞》(《艺文类聚》卷三六引)的“终古皆孤栖于一岩,独玩于一流”中,已然是肯定的态度了。由此可见,“孤”的感情色彩经历了由贬到褒的变化过程。
在陶渊明诗文中,用“孤”共计十五例,其中八处未见先例。下文对此展开考论。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②以下文本皆引自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
隆安三年(399),陶渊明三十五岁③据陶澍《陶靖节年谱考异》。一说为元兴三年(404)四十岁时。,就任镇军参军之职。因远离故土,思乡之情郁结于心,故在赴任途中作此诗。在末尾咏道:“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卢。”所以委身于一叶扁舟,远离故乡的心情无疑是哀愁凄楚的。而凝结了这万千忧愁的应该就是“孤舟”一词。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隆安五年(401),三十七岁的陶渊明结束休假,在返江陵归任途中,因公务缠身无休无眠,甚至需要半夜独行赶路,故有此句。下句“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依然是在吟咏其不愿受束缚而欲归乡务农的决心。“孤征”一词虽已见于郭璞《江赋》④李善注(《文选》卷二六)并未引用。(《文选》卷一二),但那只是用朝霞消逝之状形容快舟疾行。陶渊明的“孤征”里饱含着离开故乡的愁情。在陶渊明的“孤”词汇中,含有忧愁之情的,还有以下五例: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
由前文“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以及后文“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可知此“孤影”是表达想到时光流逝却只能对影独酌的悲伤。“孤影(景)”一词在蔡琰《悲愤诗》、支遁《咏怀诗》(“端坐邻孤影,眇罔玄思劬”)、孙琼《悼艰赋》(“仰慈尊以饮泣,抚孤景以协慕”)中也用来表达孤独感。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文选》卷三〇)中亦有“结念属霄汉,孤景莫与谖”①李善注先引蔡琰诗,而后又引证另一诗人:“张翰诗曰:单形依孤影。”这不符合李善注的引书义例。又,集注本未见该引证,恐是后人增添。逯钦立《晋诗》也未收录此张翰诗。,同样也是独自对着自己的身影吟咏无法忘怀的忧愁。
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闲情赋》)
该诗承袭了前述建安以来以“鸟”“兽”对偶吟诵寂寥之情的传统。但“孤归”一词未见先例。另在《祭程氏妹文》中有“哀哀遗孤”“遗孤满眼”“藐藐孤女”(《艺文类聚》卷一三引郭璞《元皇帝哀策文》中有“藐藐孤冲”),皆继承了“鳏寡独孤”之意。
陶渊明在义熙元年(401)十一月四十一岁时,辞去彭泽县令,回乡归隐。自此至元嘉四年(427)六十三岁卒,再未出仕。作于彼时的《归去来辞》被认为是他的隐逸宣言,在这篇四百字的作品中,有三处用到“孤”。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前段描写了返回家乡,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在末尾处,诗人执杖闲步,眺望远处,吟咏道:“云自然现于山岩之间,鸟飞倦后知归巢。日影渐暗将要西沉,我抚着一颗松树,难以就此离开而伫立。”可以想见,此时陶渊明的心中既有归隐夙愿得以实现的满足感,又对今后的生活抱有一种不安。这种心境就包含在“孤松”一词中。自古以来,对这里的“孤松”就有象征“寂寥之感”与“理想的生活”两种理解方式。②例如,斯波六郎《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中有论述:“说到底,或许是因松树作为一种常青树的代表,其不改颜色的本性而爱抚它,也许更有可能是因为树形总是酝酿着一种无名状的孤独的意境。尤其是一棵细弱无凭的松树的话,这种感觉会更加深刻。渊明恐怕不仅是因为它的常绿,而是体会到了松树所酿出的这种寂寥感,才把自己的孤独托于此。”高桥进在论文《对孤松的向往——渊明的隐逸理想》(《汉文学会报》第21集,1975年)中也说:“松树多乔木,正是因为其雄健挺拔不改本色,坚持自我,遗世而独立,所以辞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才从此发现到了一直追求的理想的自我存在方式。”但前文“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犹言松树和菊花依旧,仿佛在等待自己的归来,表现出了一种笃定安心的感受。“孤松”前句的意象是陶潜喜爱的自然之物“云”与“鸟”,且正值他所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诗句里的黄昏,是一日中最能让人感到宁静祥和、可以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时间。再看写于他归隐后的《饮酒诗二十首》,其四中有: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失了群的孤鸟在日暮途穷时遇到一棵松树,于是敛翅停飞而归来。接着咏道:“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可见“孤松”已成为了诗人心中可以托身的安居之所。又,义熙元年(405),时任建威参军的陶渊明奉命出使京都,途中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亦有“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壑舟,谅哉宜霜柏”,将自己生平所坚守的生存之道、不变之志节寄托于四季常青的柏树。
如此看来,陶渊明是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以及“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文选》卷二三刘桢《赠从弟·其二》)中凛霜雪而不移本性的“松”上,冠以表明他个性的“孤”字。进而可推得,诗人将孤立而生的松与自己今后要坚持的生存方式联系起来,表达了二者之间的共性;诗人在抚“松”之时也是在抚慰、确认自己与官场绝缘后坚持自我的本心。
其实,稍早于陶渊明的诗人李充在《吊嵇中散》(《太平御览》卷五九六引)中就有“寄欣孤松,取乐竹林”,此处表达了“孤松”是嵇康的寄情之物①前举曹摅《答赵景猷诗》中有“孤柏亭亭”,但只是写景,并未见诗人寄情于此。。也许陶渊明有意识地用了该典故。
接着是咏诵田园春耕的场景:
农人吿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描写去往农田耕作时用了“孤舟”一词。后文“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接着描写享受春天的自然气息的画面。此处的“孤舟”,已经变作了“在自然流淌的时间韵律中悠然享受生活的愉悦之舟”②后藤秋正、松本肇:《诗语的意象》,东方书店,2000年。长谷川滋成《陶渊明的精神生活》(汲古书院,1995年)中也分析了陶渊明的“孤”和“独”,指出:“此‘孤舟’的‘孤’决非寂寥、孤独之感,而是自由、解放的象征。”另,关于后文的“孤往”一词,也认为“这并非是寂寞孤独”。,已不见前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中离乡之际的忧愁与孤寂。
后文“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感念自己终将老去。不过,已然看淡了死亡,一切顺应自然,“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而后咏道:“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以乐享余下的天命作结。在结语前,将顺应自然的生活描写为“盼来好天气的时候独自出门,立杖刈草或给禾苗松土;登上东边的山丘低吟浅唱,在清澈的溪流前赋诗吟咏”,其中用了“孤往”一词。当然,这里伴随着的感情依然不是忧愁,而是具有享受独自生活的乐趣。
这里的“孤往”正如《序章》中所言,是陶渊明众多带“孤”字词汇中唯一一处有李善注引证的(《文选》卷四五)。李善先引《东征赋》中“选良辰而将行”,接着注:“《淮南子要略》曰: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司马彪曰:独往,任自然,不复顾世。”③从李善注的其他引书来看,该《淮南子要略》是指佚书《淮南王庄子略要》。该结论参照了小尾郊一等著《李善注引书考证》下卷(研文出版,1992年)。或因“孤往”未见先例,故而李善注引证了表示隐者行动的“独往”一词。由李善注可推知,陶渊明是把“独”改为“孤”而用。在《归去来辞》中,有“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渊明用“独”冠于“悲”。那么,此处的“孤往”用“独”也并无不妥,似乎没有必要用“孤”,但却偏偏作了“孤往”一词。“孤松”“孤舟”“孤往”,不禁使人联想到他是有意识地用“孤”表达独立于世的生活态度。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该诗写义熙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时家中被火全烧之事。“孤介”有本作“孤念”,此另作别论,无论如何都是未见先例之语,表达了诗人仍然坚守独立之精神的信念。后文“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言形骸终将老去,但精神依旧长闲,坚韧堪比玉石。此“孤介”也体现了陶渊明的“独立之精神”。
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感士不遇赋》)
此为该诗最后四句。读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后,作诗以表自己固穷、守拙之意。“孤襟”同样不见先例,意味着诗人独自生活的信念,亦是他坚守此道度过余生,绝不出仕的表达。此处亦是用“孤”表现了他甘守的“独立性”。
缅怀千载,托契孤游。(《扇上画赞》)
在对荷筱丈人至周阳珪等八位隐士的赞辞之后,以此句结尾,谓幽居时有琴棋书画作伴,缅怀千载之过往,于诸贤意投神合,可独自神游逍遥。“孤游”已见于木华《海赋》、支遁《与桓玄书论州符求沙门名籍》、释僧卫《十住经含注序》,皆用作“独自逍遥”之意。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别鹤”“孤鸾”都指的是隐士为陶渊明所奏的琴曲名。听此二曲后,他吟道“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愿长居于隐士之处,直到冬天。“孤鸾”未见先例,也许以此为琴曲名是为了象征隐士孤高的精神。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咏贫士·其一》)
“孤云”亦未见先例。李善注(《文选》卷三〇)曰:“孤云,喻贫士也。”将无所凭依的贫士比作云。若只看该二句,此处的“孤”似是寄托着无法排遣的寂寞之情。但联系结尾“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肌。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四句,可知“孤”表达的是诗人不与时局同流,甘守“固穷之节”而独立于世外的生存之道。
据说,孤独分为loneliness(寂寞)和solitude(独自、独处)两种。一种是饱受疏离感折磨,伴随着寂寞不堪的苦痛的孤独,另一种是自我充实的孤独。①Javier Garralda在《爱自己与利己主义》(讲谈社,1989年)中讲:“我认为孤独有两种。第一种是于芸芸众生中倍感孤单的痛苦的loneliness。这不是人本应有的生存状态,不值得肯定。还有一种是在内心沉默中感到充实的solitude。这种孤独不同于孤立,也并不是听不到外界声音的被动状态,更不是因没有必要的紧张压力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沉默,它不该被回避也不该被否定。”另,诸富祥彦在《孤独教程》(日本放送出版协会,2001年)中指出:“孤独不应该被回避,也不是负面消极的。”他认为,“正是因为处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充实地过好独处的时光才尤为可贵”。“真正的孤独,是人与自己的内心深处紧密联系起来的状态,是与内心深处的自我相连,去聆听那个自己的心声的状态”。长田弘也在《我所喜爱的孤独》(潮出版社,1999年)中说:“孤独虽然容易被误解为是消极的东西。但是,它本来所具有的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更为积极的意义。”可以想见,陶渊明用这些含有“孤”字的词藻来表达他独特的个性,从而坚持自己隐居的生活方式,坚守孤独以求自我充实。
宋颜延之在悼念陶渊明之文《陶征士诔》(《文选》卷五七)的开头部分说:“物尚孤生,人固介立。”言物尚且孤生,人独立追寻自己的道路再自然不过。用“孤生”“介立”称颂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在颜延之同乡王僧达所作《祭颜光禄文》(《文选》卷六〇)中,颜延之也被评为“逸翮独翔,孤风绝侣”。人们在面对那些坚持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而特立独行之时,其评价不再限于孤独寂寞,已变成了一种值得称道的“风气”。
以上就是以《文选》为中心,对下至陶渊明时代文学语言中的“孤”字语义流变的考证。在探究诗人们为将情思付诸于笔端而拣择字词的精妙之味时,竟得以窥见文辞如珠玑般熠熠生辉的瞬间,正如渊明《归去来辞》中“孤松”“孤舟”“孤往”三词。带“孤”字的词汇在《毛诗》和屈原的作品中未见使用,从“鳏寡独孤”之意开始,在东汉到建安时期出现了语义多样化的趋势,在文学语言的比喻义中,经陆机赋予褒义色彩,至陶渊明时已经嬗变为抒发个人情思的象征之语。发展至此,可以说“孤”的意象已经完备,剩下的就交由后世诗人应景而用了。
除在正文中已论及的情况之外,后世对“孤”的继承,还有如曹植《九咏》《九愁赋》中的“孤客”一词被谢灵运《七里濑》(《文选》卷二六)和鲍照《拟古诗》所继承,阮籍《咏怀诗》中的“孤鸿”一词也见于鲍照《绍古辞》,李充、陶渊明的“孤松”被王俭用于《赠徐孝嗣诗》(《艺文类聚》卷三一)。另,“孤飞”(《文选》卷一三谢惠连《雪赋》)、“孤灯”(《文选》卷二三谢惠连《秋怀》)、“孤蓬”(《文选》卷三一王僧达《和琅邪王依古》)、《文选》卷一一鲍照《芜城赋》)、“孤映”(《文选》卷四三孔稚珪《北山移文》)等词也是这一时期的新的创作。尤其是鲍照(“惊孤”[《代别鹤操》]、“孤志”[《与荀中书别诗》]、“孤光”[《发后渚诗》]、“孤寂”[《绍古辞》]、“孤贞”[《学刘公幹体五首·其二》]、“孤枕”[《梦归乡诗》]等)与谢朓(“孤猿”[《文选》卷二六《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孤月”[《怀故人诗》]、“孤觞”[《赋贫民田诗》]等),二人的创新被唐诗的语言所承袭,值得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