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锋
山东省莘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莘县 252400
关键字:非洲猪瘟;临床症状;防控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家猪和野猪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疾病,其特点是发病过程短,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1],其强毒力毒株对生猪致病率和致死率可高达100%,严重危害着全球养猪业,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农业农村部根据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定性为一类动物传染病。该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食物、水源、昆虫叮咬等途径传播,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也没有特定的有效疫苗。其临床症状与猪瘟、猪丹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十分相似,要想确诊必须通过国家指定的化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测或剖检的特征性病变。非洲猪瘟的暴发会对生猪生产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加强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非洲猪瘟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科病毒,是一种非包膜的双链DNA 病毒。该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能够在猪体内引起严重的病理反应。该病毒可在蜱虫中快速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2]。本病毒能在被感染猪的血液、组织液、内脏及其排泄物中室温状态下存活数周,在被病毒污染的猪舍、车辆、工具等物品表面也能存活数周甚至数月。
非洲猪瘟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厌食、呼吸急促、咳嗽、呕吐、腹泻、皮肤瘙痒、出血等症状。病程短,死亡率高,一般在1 ~2 周内死亡。非洲猪瘟的病死率可高达100%,对养猪业生产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早期的症状表现为持续性的高热,体温可达40.5 ~42 ℃,稽留热3 ~5 d,临死前呈深度昏迷状态,大部分患病猪精神萎靡不振、厌食、呼吸困难,全身衰弱,关节肿胀,行走步态僵直且摇晃无力,表现出极度虚弱,脉搏跳动快、咳嗽,呼吸急促,眼睑缘、巩膜出血充血,浆液或黏液脓性结膜炎,口腔或鼻腔出现血液泡沫;呕吐黄色分泌物;腹泻或便秘,便血下痢;耳部、鼻部、腹部及四肢皮肤发绀甚至出现斑点状或片状淤血或出血,个别皮肤出现发黄、黄染,局部溃疡、坏死,妊娠母猪在孕期极易发生流产,有些急性无症状者可突然死亡,后期可出现浆液性至黏液性鼻漏及眼角分泌物,最后都是衰竭而死。解剖可见肺水肿,脾肿大,颜色变暗,质地变脆,淋巴结出血,肾脏斑点状出血,心包积液等一系列症状[3]。也有发病慢性的猪只呈现波状热,呼吸困难,湿咳,消瘦或发育迟缓,体弱,毛色暗淡,关节肿胀,皮肤溃疡,像这种有低致病性毒株造成的致死率一般在10%~30%,虽然死亡率不高,但是对猪的生长发育、采食量,饲料营养成分的吸收等影响很大,从而造成养殖成本的增加。
加强疫情监测是非洲猪瘟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应建立健全非洲猪瘟疫情监测体系,对猪场猪群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并进行隔离和诊断[4],同时对生猪屠宰场、交易市场等场所也要进行检测,随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紧急处置,对于高度怀疑是非洲猪瘟的及时报告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再者,也要加强对猪肉、猪内脏等生猪产品的检测,确保食品安全,杜绝疫病进一步传播。在养殖或生产销售过程中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报告当地农业农村、畜牧兽医相关监督部门,协助开展疫情调查和防控工作以及确诊后的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划分。加强动物无害化处理的监管力度,对病死畜禽全过程密闭、集中无害化处理,并严格收集、存放和运输过程,防止病死畜禽进一步扩大传染范围。畜牧兽医执法管理部门要加强动物产地检疫和运输流通环节的监督,依法开展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和有关动物防疫活动的监督执法,严格实行调入、调出动物的检疫申报制度,严厉打击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多措并举、形成合力、防检结合、以检促防,并且进一步依托兽医实验室检测手段,为动物防疫提供技术支撑;完善免疫档案,做好免疫登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确保免疫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坚持每年都要保质保量、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春、秋季强制免疫,充分发挥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的防疫屏障作用,严把关口,对流通环节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开展监督检查,发现违规调运染疫、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给予严厉打击和媒体曝光,并且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实行有奖举报,使其无处遁逃。
猪场是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场所,加强猪场管理是非洲猪瘟防控的关键措施之一。应建立健全猪场管理制度,加强猪舍的卫生管理,做好猪场的消毒和管理工作,定期清洁和消毒猪舍和设备设施,避免外来人员、车辆等进入猪舍,防止带入病毒在环境中存活和传播,包括饲料、兽药、疫苗等所有与猪直接接触的物品都要进行全面消毒,杀灭病菌。其次,要加强猪的隔离管理,严格控制猪只进出场所,避免与其它猪只接触,对新进猪都要进行隔离观察,确保不会传播病毒,造成交叉感染。同时,要加强猪的饲养管理,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如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定期接种疫苗、定期体检和检测,保证猪的健康状况,提高猪的免疫能力。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防疫意识和技能,平日里对猪群多留意观察,做好日常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诊断处理,必要时进行隔离。严格控制饲料和饮水的来源,避免病毒通过饲料和水源传播,加强猪只的营养管理,加强保健,定期防疫,增强猪的非特异性抵抗能力,比如在饲料中添加抗病营养免疫增强剂活性生物多肽等,提高其自身抵抗力,保证猪只的健康和免疫力。强化饲养管理,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避免猪群间的交叉感染。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泔水也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严禁使用泔水等餐饮垃圾喂猪,这样不仅能防止非洲猪瘟的水平传播,同时也能保证食品安全。养殖场地面全部硬化处理,保持舍内干燥,防止刮风时造成病毒利用空气中的水分、尘埃扩大传播面积,导致疫病的快速扩散。隔1 ~2 周就要杀虫驱害,包括蜱虫、苍蝇、蚊子、老鼠等,切断传播媒介。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也可根据国家的春季、秋季强制免疫要求进行传染病疫苗注射,新购猪只要隔离观察一个月,确定无疫再混群饲养,在此我们更建议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交易市场是非洲猪瘟的另一个传播场所,因此要加强交易市场管理。首先要做好交易市场的消毒工作,定期对交易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推荐使用戊二醛类、季铵盐类消毒药,其效果较好;其次,要加强交易市场的监管,对进出市场的猪只进行严格消毒、检测、检疫,确保不会把病毒带入或带出市场。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人员、从业人员、销售人员的业务培训与宣传教育,提高市场相关人员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控防疫意识,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强化防护措施,工作人员应穿戴防护服、鞋套、手套等防护用品,防止病毒通过人员交叉感染和传播。严格管控市场内交通,加强车辆进出场所的管理,在进出口设置消毒池和立体消毒通道,防止病毒通过人员、车辆、物品等途径传播,同时也要加强对进入市场的养殖户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防控意识和能力。
兽医防疫队伍建设是保障动物健康和人类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是非洲猪瘟防控的重要力量。加强兽医业务知识培训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兽医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懂法、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兽医人才。建立健全兽医防疫制度,完善兽医防疫法规和标准,加强兽医防疫监管,确保动物健康和人类食品安全;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高兽医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鼓励兽医积极参与兽医防疫工作,提高兽医防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引进高层次畜牧兽医人才,设立特聘动物防疫员和辅助人员,强化对官方兽医、执业兽医、乡村兽医、村级防疫员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升整体综合防疫服务水平,加强兽医防疫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兽医防疫技术,提高兽医防疫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兽医防疫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兽医防疫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公众对兽医防疫工作的支持和信任。
总之,非洲猪瘟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全方位加强防控措施,根据流行病学的规律,按照“早、快、严、小”的要求,及早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理,减少损失,联防联控,形成防控合力,才能有效遏制病毒的传播,保障猪群的健康和养殖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