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没有收信人的信
——浅谈苏迅和他的《凡尘磨镜录》

2023-12-11 01:02施小军
连云港文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小说

施小军

与苏迅相遇在常州美术馆,面对近三百米的通景巨作《京杭大运河揽胜图》,我们共同找寻无锡时遇见。他很热心,慢言轻语给我介绍画作中无锡的名胜,举手投足间都有一股子“雅”气。这么一深聊,才知道此苏迅,便就是我在《小说月报》《北京文学》多次读过且朋友圈赞过的作家苏迅。如此有缘分,但他却很谦虚地说,只是立文字之诚,待回无锡去便把他的新作寄予我,来以文会友。

拆开书的快递包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凡尘磨镜录》(百花文艺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出版社很用心,也很有创意,全版设计成浅浅的绿色,再飞几笔絮白,跟翡翠的糯冰种很像,不如帝王绿那般盛气、那么咄咄逼人,而是恰到好处的亲近、却又底蕴深厚。跟苏迅本人一般,是如玉,也是君子,触手便有要与之交流、对话的温度。书的一个封面,就让我感慨万千,而开篇那句“玉,石之美,有五德”,读了更让人非常震撼,仿佛和而鸣动起我兴趣、爱好的那根弦。便就如《藤阴杂记》寄袁枚的那首诗般,“势家歇马评珍玩,冷客摊钱问故书”,跟苏迅的大作来寻寻玉器、古玩,这些物的芳华,再问问其间匠工、文贩、买家、藏者,他们的故事,想来肯定都是如马未都的藏品一般,而有趣、有味、有得。

不承想,读完就如同鲁迅先生说的,发现自己的“小”来。《凡尘磨镜录》不只是一本故事小说,也不只是玉器古玩、文物藏品,更像是一部城市编年体史书,抑或者跟TVB 商战名剧《创世纪之房地产风云》类似,如此跌宕起伏、线索颇多,读来让人有“荡胸生层云”的豪情,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很适合改编拍成电视剧。小说主线讲家骝与玉的前世今生、主人公的成长年历和家族变迁。双支线,其一讲陈耀祖,与家骝从总角到暮年的一辈子友情,穿插各自上山下乡、陆续读大学、再回到小城以及他们的奋斗史;其二,叙说虞焕章,家骝的师傅自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他作为公子名流的沪上风云、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银行职工和税校教师的小城隐居生活。这两条支线,本可以写成一个大部头的情节,但作者并没有,只是轻轻一笔带过,如国画中的留白,高明、雅致,令人有无穷尽的想象。小说作者克制情绪,细致描摹,对那个苦难的年代几笔带过,举重若轻却又绵长甚远。小说是截取了时间长河中的一片段,以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的场景剪成了大时代中的侧影,像《人世间》,似《大宅门》,说的是他们,写的又何尝不是芸芸众生,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光阴逝去?

作者以人物故事为载体,用情节发展去驱动,来铭记那段终将湮没在历史中的旧时光,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作者煞费苦心,是为了让后人记得那一段将被淡忘的历史,在小说中用玉来作为透视人生的“棱镜”,而叙事的核心也凝结在玉上。玉者,古玩也。黄石公在《素书》中说得好,“推古验今,所以才不惑”。但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则说,“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是故,玉器,又不只是古玩,更是文化的传承和记载,于古今辩驳时的例证。《凡尘磨镜录》便就是如此,是写今人的事、究古人的玉,而告后人的话。作者以玉器、以历史、以人物故事为镜子,来折射现实、来记载传承,更是来致后人读的一封公开信札,只是没有具体收信人罢了。

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如此鸿篇巨制,是知识分子的昔年忆录,是蹒跚民族的启蒙史料,便就只从小说作者的写作手法上谈谈吧。

藏而不露,断而实连的伏笔照应

契诃夫谈创作时曾说,“如果在前文里写墙上挂着枪,那么在后文里就一定要让子弹打出去”。这便是小说中的伏笔和照应,如草蛇灰线、藏而不露,又伏脉千里、似断实连。

《凡尘磨镜录》第一章,家骝小时候跟随虞老师学玉器鉴赏,问“乾隆玉”断代的问题,他不禁流露出一丝洋洋得意,说:“今朝侬问着阿拉,算侬问对路嘞嗨”。虞老师忽然蹦出一句标准的上海话来,像在演滑稽戏,听得家骝差点笑出来。第十二章,虞老师病重去世前几天,家骝在他家里看到好些个时髦的老照片,有他西装领带开轿车的,有他羊皮猎装骑哈雷摩托的,还有他夹克镜帽,坐在飞机驾驶舱里的。家骝好奇询问,虞老师答:“现在敢讲了,是民国年间,我虞焕章也曾在上海滩上翻江倒海的,那么一落,到此地时乖运蹇落了难。”此处,终于解释了那句标准上海话的由来,由贵公子因私奔而落难,是滑稽戏,还是人生如戏?这便是林纾《春觉斋论文》中讲的,“伏笔苟使人知,亦不称妙”,须“无意阅过,当是闲笔,后经点明方知是有用意”者方称为绝佳。

小说开篇,写“家骝抓周,攥进手里的是玉扇坠。”小说结尾写家骝车祸后,忽然想起当年,“祖母帮他把脖颈上的玉扇坠取下来,放到盘子里,做佛事,说会保佑他一生平安、无灾无难。”前后呼应,一饮一啄之间,后缘早已前定。

毛宗岗评“三顾茅庐”如是说,“此卷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写其人如闲云野鹤之不可定,而其人始远;写其人如威凤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且孔明虽未得一遇,而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秀;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玄德一访再访,已不觉入其玄中,又安能已于三顾耶”。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而孔明尚未登场,读者就能大体得到其人画像,真正达到了“不着一字,便尽得风流”的境界。《凡尘磨镜录》与之很像,前文写家骝作为知青到淮北前,虞老师传授鉴赏之道,有三重境界,或因为时间匆匆,或因为身体太虚,又或是因为藏家消失、书籍图录缺乏,所以只讲了前两境,入门之境是“心正不功利、因爱真欢喜”和高手之境“阅读以养精气神、经历以品世百态”。后文再写家骝插队结束回城工作后,虞老师病重去世前,虞老师传给家骝鉴赏之道的第三重境界为大自在之境“拿起亦能放下,阅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小说作者明写那些年在历次运动中虞老师几乎丢弃了全部过去的身份物件,把保留下来仅剩的半件唐代玉鱼符和几本皮封面烫金字的藏品著录图册传给了家骝,但实际暗写的是手持另外半件玉鱼符和图册作者的裘焱之。裘焱之本人自始至终,都没有出场,读者未读过他本人的情节场景,但能通过图册、通过玉鱼符、通过他写在藏品盒盖上的文字、通过他的朋友和其他的口中传闻,便能知其像、其形、其人,着实令人读来妙不可言。而这,其实又更是虞老师内心真实的情感写照,是他不忍、不舍、不甘、不愿失去的,且是能够用生命来守护的核心。直到小说结尾真相大白,家骝才知道了作为享誉世界大收藏家的裘焱之真正其人、半件玉鱼符如何借还其事、虞焕章这个名字当年在上海滩、在裘焱之等一众收藏家中的分量。所以家骝的夙愿,是撰写一本玉器鉴赏专著,而不只是藏品著录图册,专著封面上的署名作者还必须虞老师的名字。有事,弟子服其劳,君子如玉,当如是。

以小见大,神形毕肖的细节描写

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小说作者“经常小心翼翼地把人物引向自己的目标,十分巧妙地掌握他们的动作、语言、行动和相互关系,并把其写成艺术上最鲜明且极具说服力的。”而擅长写部队生活的作家王愿坚,也曾示范过细节描写,不必有头有尾,更不必从头到尾,只需在某个细微处聚焦显像,便就能神形毕肖。在《七根火柴》中,便定义了细节描写如何的微操作,他只是截取了长征途中一个细小的断面,火柴是十分常见的物品,七根又是微不足道的数量,一个连名字没能留下来的普通红军战士,在生命垂危之际,却极力保存了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火柴,嘱托战友将之交给大家。也许,一堆火,一杯热水,他自己就能活下来,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这样的光,这样的热奉献给了大家。如此一个小情节,却成了一个大故事,并由此折射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战士坚定信念而光芒万丈的精神世界,如此以小见大,并使之永不朽!

《凡尘磨镜录》里如此这般的细节描写,也有很多,亦惟妙传神。“虞老师,他中山装胸口的表袋,就特意不系纽扣,在里面硬塞一包香烟进去,那口袋就带点歪斜;臂弯露出白衬衫的袖口来,也不系扣子,总是向上翻卷着。家骝没见过虞师母前,觉得虞老师够帅气、还算整洁儒雅。但与师母一对照,才发现他的整洁是刻意保持了一定限度的,是带着降格以求的克制成分在里面,似乎为打破某种完整性。”仿佛此刻,一个在鉴定玉器时能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真有天人之姿的人,一个在经历了些什么,如此细心敏感、又小心翼翼的人,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秦家有三个孩子下乡插队,每房一个。最痛心的是祖母,两个大的还好,分到苏北建湖,到底还在本省。顶要紧的是最小的孙子家骝,还是去吃杂粮的安徽淮北,这不是要了她的命吗!家骝开导祖母,你说安徽苦,陈耀祖去的北大荒,黑龙江那不要比安徽苦啊?祖母一听,不住抹眼泪说,要死了,天寒地冻,冬天出门小便都是要带根棍子的,这孩子怎么分到那种地方去了?”“知青回城,家骝问这么多年,你写信都不肯说北大荒的状况,那里比淮北还苦,听说北大荒冬天出门小便都是要带根棍子的,是吗?耀祖回答去说这个干吗,再苦也只能熬,唯一的念头就是要活下去。每天凌晨赶着牛车进山伐木,天空中飘着白玻璃纤维一样的东西,闪着寒光,甚至发出簌簌的响声,那就是空气结冰了。你会感到下巴冻得要掉下来了,这个时候你不可能在车上坐得住,你必须滚下车来,拼命地跑,拼命地跳……”这里,情绪克制,且平静缓和地叙说那段苦难的生活,仿佛在讲他人的经历,却又把细节刻画到如此极致,如此生动。小说作者甚是高明,只是截取了这么一个横断面,寥寥数笔,便就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看清整个时代的“年轮”。

一张一弛,悬释交互的艺术节奏

金圣叹说,“我尝言读书之乐,第一莫乐于替人担忧。而小说细节,是不险则不快,险极则快极也”。毛宗岗继承并发扬了金圣叹这一美学思想,说“读书之乐,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不大急则不大慰。”这两位大家讲的是小说悬释交互的艺术节奏,暴风骤雨般的情节,一浪过一浪的气氛,确实很能刺激人的肾上腺激素,使读者体内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而产生兴奋、担忧、紧张乃至全身颤抖的情绪。小说这般的情节节奏,是引人入胜、是予以启迪、更是情绪共振,便就如有人评价《聊斋志异》情节和节奏的艺术那样,论其有三妙,有层出不穷之妙、有出人意表之妙,有入情入理之妙。然过犹不及,小说通篇不可能一直如此快节奏、险情绪,需要释怀、需要放松,如文武之道,一张便就要有一弛。高明作者的写作手法,便是如太极图那般刚柔兼济,而水乳相融才能达到节奏和谐、色彩匀称、心理平衡的状态。

《凡尘磨镜录》便就是如此,小说一直在家骝的成长年历、个人奋斗和家族变迁的节奏中快速推进,也同时叠加进来某某怎么样了、如此结果会如何,会不会有突发事情等等这样的悬念和疑问,系铃再解铃。为了缓和情节节奏,匀称通篇色彩,而让读者从紧张的情绪中放松,最终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作者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这样的写作手法。在叙说秦家如何破落、衰败的快节奏时,运用电影里长焦距拍摄的方法,把祖母房间的明式黄花梨古董条案上散布碎料和针头线脑、五斗橱上的那只插着剪来的蜡梅或山茶花的松石绿蒜头花瓶、阁楼上成捆成堆放着的清代线装书和民国杂志等,用极近的距离来写某一部分,将这一部分特别放大,在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和深刻印象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放缓了节奏。”而这些特写或者被放大的人或者物,既符合小说悬疑交互的主题,亦缓慢了整个小说故事推进的节奏,正是“淡妆浓抹两相宜”。

小说作者写家骝,童年就和同班同学陈耀祖一起去工人文化宫进行邮票交流,读书时跟虞老师学玉器鉴赏,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结婚再回城工作,领导物资公司改制,再投身到房地产行业,期间欣赏玉器又收藏玉器,层层推进,一帧又一帧的画面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如进行曲一般节奏很是迅烈。为降低读者因高频和强音,而可能出现的烦躁,作者于文间,又用诗歌一般的语言,轻柔地描绘了后西溪、新生路、朝阳市场、古玩街等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到了江南的巷子、江南的雨,把这个江南小城的优美和风光,顿时展现在读者面前。至于,是否会让你想起多少楼台烟雨中和戴望舒的雨巷,是否与你脑海中的江南一致,我想读了这本小说后,聪明的读者朋友们,一定会自有判断的。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反差衬托

小说作者不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绘等方式刻画人物形象,而且通过人物与人物的相互冲突、相互映衬,表现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对比映衬、矛盾冲突,往往会起到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节选自《水浒》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达三拳打死了郑屠,为使自己脱身,他边骂郑屠诈死,边踏步离去。耐庵公一方面写了鲁达的粗,一方面又展示了他的细;一方面写了鲁达的勇,一方面又表达了他的谋,一个粗中有细,智勇双全的好汉,就在矛盾的对比和反差的衬托中,竟一时鲜活起来。同样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和卫队长弗比斯,前者外貌奇丑,后者俊美异常,可丑陋的人内心善美,如金子般可贵,而俊美的人内心恶丑,要令人呕吐。如此美与丑的两个人物对立,同一个人物身上的美丑反差,在意料之外,却又没有突破情理,便就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两个难以磨灭的人物形象。

《凡尘磨镜录》中,新中国成立后,秦家子女分别做了教师、医生和职工,家骝自小的志向便是做个文物专家,也符合他父亲想他做个教师或者科学家的要求,可他插队再回城后偏偏从了商,而祖父民国时期经商意外亡故后,经商便就是这个中产文化家族而有意抗拒的职业;而父亲是厂长,商家出身的陈耀祖,插队时只是为了拼命逃离北大荒,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人,读的只是历史系,却不想毕业后分到博物馆,反而做了个文物专家。如此反差衬托,是偶然与巧合,还是时代造化弄人,又或者是小说作者故意设计的矛盾冲突,让情节生动,是意料之外的小惊喜。

再比对一下,秦家和陈家的两个孩子,这两个一辈子好友的名字,亦很有趣。“骝”者,骐骥骅骝也;秦家骝,便是秦家的良驹、千里马,是也。自己的哥哥姐姐们,都读了点书,当教师的当教师,当医生的当医生,只有最小的儿子,家骝的父亲,因家道艰难没读成高中,上了初中就出去学徒,后来成了一个工厂职工。当家骝刚开始对玉器感兴趣的时候,他父亲虽只说了一句,“这孩子骨头轻了”,却仿佛能把当时家骝父亲的肖像、神情、动作、心理等全部一下子描绘了出来,是失落、失望、失重等多种情绪的杂烩。而当家骝说,以后考大学要读考古专业,将来当个文物专家,父亲说,别的孩子理想都是当人民教师、当科学家,你倒好,要当古玩家了,新鲜!当家骝说,不是古玩家,是文物专家,也是科学家,父亲只好不吭气了。从家骝的名字,到他父亲不经意的两句话,家骝父亲与其哥哥姐姐的对比反差,家骝父亲对自己当年读书和工作有多遗憾,在给孩子起名时就有多期望。而陈家,陈耀祖的父亲早年就留学德国,新中国成立后,即便是困难时期,每个月也总能收到从香港寄来的奶粉和罐头。陈耀祖家在革命初期就被抄了,房产没收,一家人被扫地出门。学校把出身不好的学生分到了大东北、大西北和大西南。陈家如此的大家族,自然希望孩子能光宗耀祖,能够荣耀全家族。可也正因如此,孩子的出身成分就被划成了“黑五类”。小说作者通过两个姓名,让这两个一辈子的好朋友,在互相反衬中,如此纠缠,自始至终,真是“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亦是古往今来多少事,都在普通的笑谈中,甚妙!

而小说中的“三块”,亦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说他是古董商吧,他又不开店;他从东家店里借出东西给西家看,也把西家东西弄出来给东家看,来回“扛木头”。这行把一百称为“一块”,他来回“扛木头”,说只赚三块,多了不要,少了不行。“三块”来回倒腾,肯定是为了利益,如他本人所讲:“我三块赚头都没有,这生意还做个毛啊做!”把一个因利而来,又逐利而去的商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可就是这样锱铢必较的小商人,在家骝眼睛失明,而无法鉴别玉器时,“三块”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这话平时连他自己都会吓一跳,他说:“这对玉别子,送给你。”“三块”言行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突破他原来的人物设定,但又在情理之中,他因玉器买卖和收藏而与家骝交往了二十年来,家骝于他是亦师、亦友,是生意客户、更是大浪淘沙后的好兄弟。如此反差冲突、对比映衬,“三块”的典型性格,就立了起来。如家骝的转账留言所说,“谢谢你,老朋友,情意重于美玉!”正所谓玉汝于成,而互相成就。

小说的作者如同一个高明的说书人,在娓娓道来,平铺直叙之时,忽然出人意料,让一种反差的情状转折发生,激起了读者思维和感情上的轩然大波,而意料之外的转折,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叙说,会让情节更别致、对照更鲜明。仿若欧亨利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写法,是“合情合理的违背常理”的方法,让意料之内与意料之外,构成尖锐冲突,在情理之中和情理之外,探索范围边际,真是“如猛电之一去一来,而怒涛之一起一落”。

读完全部小说,合上书页,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小说让我欲罢不能,深深沉浸在人物的故事里,是爱、是恨、是悔、是怨,有苦难、有激情、有生离、有死别,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竟一时无语凝噎。希望大家来读这本小说,来读这封作者致后人的公开信时,能接近历史、走进历史,有所思、有所得。就用汪峰的一首歌,来给这段书评做个结尾吧。

“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我似乎听到了它烛骨般的心跳。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里失去。”

猜你喜欢
小说
何为最好的小说开场白
小说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们曾经小说过(外一篇)
妙趣横生的超短小说
明代围棋与小说
闪小说二则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小说也可以是一声感叹——《寒露寒》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