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峰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强调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高中的教育实践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对于农村艺术特色高中而言,必须尤其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以德育美育融合育人为突破口,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教学实践应力求易于开展、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他们高效学习、全面成长。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农村艺术特色高中应立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状况,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培育,五位一体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艺术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的讲授,也要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从而达到培育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目的。因此,农村艺术特色高中要响应当前教育环境,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指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策略。教师应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共同为学生的融合学习创造良好氛围。以这些原则为指导的教学实践方能行稳致远,大有作为。
融合育人,意义深远
德育美育融合育人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进行德育与美育高度融合的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不断查漏补缺、自律自省,从而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收获成长。因此,教师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时要坚持德育、美育共同发力,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始终跟随教师的教学引导进行思考,在生动高效的课堂中帮助学生成长。
德育美育融合育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将德育工作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融合德育理念,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农村艺术特色高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寻德育教学与美育教学的融合之道,开展德育美育并举的教学实践,无疑是符合当下最新的教学要求的。这样既能引导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又能让学校与时代同频共振,打造优秀的教育品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响应当前教育环境,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教学实践离不开外在教育环境的影响和最新教育要求的规范。设计、开展教学实践要以国家最新的教育标准为指导思想,规范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思维。
“师者,所以傳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智慧的灵泉、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生可靠的引路人,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
农村艺术特色高中教师要通过响应当前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教师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只有明确教学方向以及教学要求,才能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就教学实践而言,教师不仅要根据学校的相关要求和规范设计教学内容,还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科特点,捕捉教育契机,落实德育工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学生应在与教师的互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素养。
美术课堂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之一。美术教师应在此基础上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将德育巧妙融入美术教学,结合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知识,发挥细节的作用,站在为学生的未来奠基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积极寻找德育的落脚点。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他们在艺术的洗礼中获得心灵的升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结合学生、学科特点,提出融合教学策略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功能,教师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时要正视学生的个体性和不同学科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方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评价学生时,教师应实施个性化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促进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音乐生的日常学习中,美育是必修课之一。学生通过演唱歌曲、演奏乐器、学习音乐理论和音乐史,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句话道出了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教师应将德育融入音乐课堂,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音乐是一种对专注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要求极高的艺术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制定课堂纪律规范,督促学生按时上课、认真听讲;通过小组合作、合奏练习让学生相互协作、互相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从道德和价值观的角度思考音乐作品的深刻寓意,在优美的旋律中接受思想教育。
这种德育渗透不局限于一首曲子、一节课,应成为日常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德育与美育高度融合的音乐课程,学生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更收获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拿到了一把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家校联合共同教育,营造融合教学氛围 家庭和学校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创造教学氛围时要将学生家长纳入实践,共绘教育同心圆。
德育和美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合力支持,不仅需要学校通过制度规范、校园文化、丰富活动为学生打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也需要家长通过树立正确价值观、教授行为规范、发挥榜样作用为学生提供风清气正的家庭环境。学校与家长双剑合璧、齐心协力,学生既能在学校接受专业指导,又能在家里得到父母的陪伴和引导,时刻沐浴在阳光下,行走在清风中。
家校合作共成长,家校沟通映未来。教师应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汇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讲授德育与美育相关知识,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学生道德素养和审美素养的培养,家校合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融合教育添砖加瓦。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与家长就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时代所向,大势所趋
德育与美育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德育和美育的融合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德育和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坚持德育美育融合育人,以美润德,以德促美,是高屋建瓴的明智之举。
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高中生,德育美育融合育人是重要举措之一。只有精心策划、狠抓落实,将德育和美育高度融入教学实践,使这一理念入脑入心、走深走实、见行见效,让道德素养和审美素养为学生成长成才插上翅膀,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实现立德树人、全面育人。
(责任编辑/李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