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现锁
五月,万物生长。低头,春未尽;抬头,夏初临。新疆第一鲜——桑葚挂满枝头,塔里木河两岸的乡村到处弥漫着这种酸酸甜甜的味道。
2021年5月20日上午,托喀依乡达里亚阿格孜村首届桑葚采摘节在托喀依乡三队隆重举行。在开幕式上,两名贫困大学生接受文旅系统捐赠的一万元爱心善款,用于支付第一学年的学费,这是按照计划分批捐赠的第一个节点。第一师阿拉尔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阿拉尔市文化(图书)馆、阿拉尔市文工团等文旅系统各单位近40名干部为两名托喀依鄉三队大学生承担四学年所需学费共计四万元,按时间节点分批捐赠,受助学用以子完成本学年学业。
520,这个被中国人寄予特殊意义的数字,是一个甜蜜的日子。在桑葚弥漫的甜蜜氛围中,村主任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鼓励两名大学生,要好好学习,不辜负捐赠干部的一片爱心,在大学里学好知识和技能,用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品德回馈祖国和社会,立志为家乡做一份贡献。
看到两名大学生一脸的幸福,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内心的惆怅一下子涌上心头:如果当年有人资助完成大学学业,她的命运也就会被改写。
唉,不想了,看到家乡这么大的变化,她感到了欣慰。作为村主任,她有时甚至觉得那次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也许还是一件好事,自己虽然失去了很多,但自己的努力却给乡亲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的思想有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从这点上来看,自己的一点牺牲算得了什么呢?
她深情地望了望塔里木河,河水裹着泥沙汹涌奔腾而去。
失落的大学梦
塔里木河在阿拉尔拐个弯儿,在沟沟岔岔中一路向前。托喀依乡达里亚阿格孜村(三队)位于塔里木河东岸,与西岸托喀依乡科克库勒村(八队)隔河相望,直线距离也就四五公里。但这在过去却是天堑。夏天涨水期靠摆渡,冬天枯水期靠在冰上行走。
40年的人生中,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一半在托喀依乡科克库勒村(八队)度过,一半在亚阿格孜村(三队)度过,却是截然不同两种人生经历。
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1981年1月1日生于托喀依乡科克库勒村(八队),她是家中的老大,还有三个弟妹,很小时父母就离婚了。家里虽然贫穷,但对她的学习并没有造成任何影响。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孩子,从小学习就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的梦想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初中毕业后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考上阿克苏地区一中,那是一所重点高中,是所有维吾尔族学生梦寐以求的学校。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在那里上了一年,因为农村考上来的学生要交学费,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家里贫穷,弟弟妹妹还要上学,就转学到了阿克苏七中,这是一所普通高中,除了生活费外,不收其他任何费用。上高中期间,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她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早读课上,她往往是第一个到;晚自习课,她最后一个离开。在阿克苏上高中三年,她没有离开过校园,就连阿克苏的地标“大十字”她都没去过。这三年,希望的火种一直没有熄灭:好好地学,考上好大学,走出去,到外面见识更大的世界。她不停地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以便以后上大学能够听得懂,好与同学们沟通。
1999年。这是让中国人充满期盼的年份,过了这一年,就到了2000年千禧之年。这一年,对于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来说,更是不寻常的一年。7月的托喀依乡八队,花儿盛开,万物茂盛。邮递员的一张录取通知书在村子里掀起了轩然大波,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考上北京的大学了——中央民族大学!这在村子里是有史以来的是第一个,在全乡也是第一个。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拿着红彤彤的录取通知书,一遍遍地读着自己的名字,泪水一次又一次从眼眶里流出。为了这张通知书,她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熬了多少夜,流了多少泪,她心里最清楚。乌鲁木齐预科一年,北京学习三年,从此就要走出农村,去见外面的世界了,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做梦都笑醒了几次。但是第二天,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却被一盆冷水泼得不知所措。
“家里没有钱,不去上学。”父亲的话冷冷的,就像冬天的寒冰。
“爸,我……我要去上大学。”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怯怯地说。在后爸面前,她从来没有敢大声说过话。
“一个女孩子,上大学有什么用?我们是农村的,上完大学不还是要回来当农民?再者说,一千元的学费,我们到哪里弄?你还要不要我们一大家子人吃饭了?”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还没有听过父亲对她说这么多话。
父亲的一句话决定了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的前程。她哭,她不吃饭。但她的抗争并没有起一点作用。整整一个星期,她是在噩梦中度过的。噩梦过后,她接过羊鞭,当起了牧羊女。
爱心志愿服务队
2000年3月,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结婚了。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嫁到了亚阿格孜村(三队)。
当时正值村换届选举。村委班子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急需补充新鲜的血液。乡党委了解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的情况,就找她谈话,动员参加选举,希望她用自己的才学,为村民服务。这一年,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如愿以偿,当选为亚阿格孜村(三队)妇联主任。
作为刚从学校走到社会半年的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来说,妇女主任工作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农村的事儿说大也大,说小也小。酗酒打老婆孩子,为土地发生纠纷等等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老村支书、村主任面前就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解决的问题,在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面前却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她哭过,绝望过,整宿整宿睡不着觉。但哭过以后,她重新扬起头,勇敢地走出家门。她向老支书、老村长请教,向退休的老妇联主任请教。他们都热心地帮助她,帮她出主意、想办法。有些棘手的问题,老支书、老村长直接出面解决。考虑到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涉世不深,没有工作经验,又怀孕在身,就发挥她的特长,留在办公室做台账工作。坐办公室虽然轻松,少了一些棘手问题,但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总觉得心里不安,毕竟以后总要面对这样的问题,这是必须要过的一关。于是她主动出击,去解决村民的矛盾。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的姨姨在科克库勒村(八队)当妇联主任,她经常骑十多公里的自行车去向姨姨请教,姨姨本来就对这个外甥女疼爱有加,又看到她如此上进,就把自己的经验一股脑传授给了她。这些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很实用。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村里遇到困难,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哪怕不吃饭不睡觉她都要把问题解决掉。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她越来越尊重。
2007年以前,亚阿格孜村(三队)还没有柏油路,全是土路,只要下雨,道路特别难走。房子还都是土块房,横竖两排房子,呈丁字形排列。从2007年开始,国家对农村危房改造给予补助:2007年每家补助6400元;2008年每家补助11000元;2013年每家补助3万元;现在每家补助4万元。2013年,亚阿格孜村(三队)全部完成了危房改造,村子呈四四方方网状结构,宽敞的庭院,结实的砖木结构抗震房,每家每户都有果园菜地,实现了“前有院,后有圈,中间是个小宫殿”的美好设想。
环境改善了,村民的思想也要相应提高。虽然对解决村民发生的纠纷问题逐渐得心应手,但是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却并不满足。在她看来,现在这些工作都是在“救火”。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把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她开始考虑从根本上改变村民的旧思想、旧陋习。
要找到一个突破点。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于是就想到了在妇女姐妹中间开展志愿者活动。亚阿格孜村(三队)孤寡老人特别多,他们就从这些孤寡老人开始。村里有一个60多岁的女人,家里特别脏乱。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已经分家另过。也不愿意帮她打扫。最主要是没有养成卫生习惯。在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的提议下,村妇联开展了第一次志愿者活动。活动内容就是帮她打扫卫生。但是人们都持反对态度,有的说,为什么给她打扫卫生?她才60岁,她自己为什么不打扫卫生呢?经过多次动员,参加者寥寥。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记得很清楚,当时参加活动的连她自己只有三个人,另外两个,一个是老公的表妹米丽克木,一个是老公的好朋友白合塔木。虽然有点尴尬,但她们依然按原计划行动。当人们看到她们拿着铁锹扫把的时候,淳朴的村民也有人加入了进来。那一次一共有12人参加,其中两个还是男人。
第二天,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召集全体妇女召开了妇女大会,专题研究志愿服务队的事情。大会以举手表决的方式来表达参加志愿服务队的意见。参加大会的有150人,举手同意的只有23人。人数虽然不多,但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已经很欣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她现在就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开完大会,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向老支书作了汇报。老支书特别支持这项工作。妇女志愿服务队,在全乡是第一个,在全市也是第一个。他们把服务队取名为“爱心志愿服务队”。为了支持他们的工作,村支部还抽出有限的资金给他们买了一台照相机。每次活动他们都公示出来,并把活动的照片洗出来展示。这样一来,妇女同志的热情大大提高,上至60岁的老人,下至十八九岁的小姑娘,都加入了爱心志愿服务队。活动的时候只要喇叭一喊,即使再忙,大家也都会放下手中的活,高高兴兴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最多的时候人数达到82人。浩浩荡荡的志愿者队伍成为亚阿格孜村(三队)的一道风景线。妇联的活动让男人们也很羡慕。他们说:“为什么只让女人参加,不让男人参加?”
女人们骄傲地回答:“因为这是妇联的活动!”
“为什么只有妇联,没有男联呢?”
男人的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但也有铁杆的编外志愿队员,比如说卡依木·依力木,他已经60多岁,从爱心志愿服务队成立的那天起,只要有活动,他就默默地拿着工具,跟着服务队一起干。比如说乌斯曼·吐尼亚孜,今年也63岁了,参加志愿活动积极性特别高。
阿迪汗·依明是一个70多岁的女人。年轻时因为没有生孩子而离婚,晚年一个人生活,一身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志愿者平时两人一组,轮流到她家给她烧开水、洗衣服、做饭。到活动日,大家一起帮她打扫卫生,跟她聊天。志愿者换了一茬又一茬,人员在变,但照顾老人的爱心不变。直到2017年老人去世,她临终前拉着志愿者的手说:“是你们让我多活了这么多年,谢谢了!”
铁木尔汗·吾休尔老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个酒鬼,整天醉醺醺的,除了喝酒就是打老婆孩子。家里过得很恓惶,不得不靠吃低保度日。二儿子依牙·艾力曾经是人民教师,是老人的希望,却因为感情问题杀人被判刑。老人整天以泪洗面:“依牙是那么好的孩子,他怎么会杀人呢?政府一定是搞错了。”2014年铁木尔汗·吾休尔得了肺癌。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知道后,就劝老人到医院就医,但老人坚决拒绝了。大儿子指望不上,小儿子又坐牢。她身上也没有钱治病。于是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就召集爱心志愿者服务队成员进行捐款。10元、20元……大家捐了380元。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又把這个事情向村支书阿不都·卡迪尔汇报。老支书要求村委会干部每人捐款50元,一共200元。村里派出唯一的一辆拖拉机把铁木尔汗·吾休尔送到十二团医院就医。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就每天骑自行车十多公里给铁木尔汗·吾休尔送两顿饭,晚上派两名志愿者轮流护理。住院11天,村里的捐款刚好够交住院费。村里派拖拉机把铁木尔汗·吾休尔接回家后,志愿服务队又轮流给老人送饭。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只要在家就给老人送饭,有时候太忙回不了家,婆婆就做好饭给她送去,这也成了婆婆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2015年铁木尔汗·吾休尔去世。
为老人送葬成了全村人的事。有的村民送来一只羊,有的村民送来了大米、皮芽子、胡萝卜、葡萄干……总之缺什么就会有村民从家里拿来,大家忙忙碌碌地做好一锅丰盛的抓饭,热热闹闹地送老人最后一程。很多人流下了眼泪,因为老人最后的日子,是在他们的陪伴下走过的。
在老人去世前三个月的一天,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去照顾铁木尔汗·吾休尔老人。老人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心里话,她想去看一眼监狱里的儿子。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经过请示,同意了老人前去看望。那时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家里买了一辆二手轿车,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和老公就开车到沙雅县监狱,路上经过沙雅县大桥,正在施工,过不去,绕路的话,老人的身体又不允许,只得返回。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
老人去世后两个月,她的小儿子刑满释放。儿子在母亲坟前长跪不起,然后他又转过身对陪同他的村干部和村民长跪不起。
乡村“美容师”
“村民都把你比作村里的‘美容师?”在采访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时,我问她。
“我们村‘美容师有一家,村外有两家。”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显然没有反应过来。
我把话又重复一遍,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反应过来,爽朗地笑了,是那种纯朴而真诚的笑,笑得脸上的那颗痦子像微风吹过花朵一样颤动。
“村民把我比作村里的‘美容师,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她说。
自2021年7月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后,达里亚阿格孜村每天总是在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的喇叭声中迎来新一天的晨曦:“请大家按时打扫卫生,出门注意交通安全……”
“如果哪天听不到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喊喇叭,心里就觉得空落落的,一天都没有精神。”卡依木·依力木老人说。
卡依木·依力木今年70岁,他是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老公的哥哥,虽然是兄弟,但相差30岁,卡依木·依力木其实算作长辈。卡依木·依力木在村里很有威信,村民有事都愿意找他帮忙,村里的事都愿意找他商量。大家都把卡依木·依力木当好兄弟。自从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嫁到他们家,卡依木·依力木就很看好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特别是成立爱心志愿服务队这件事,卡依木·依力木更是对她刮目相看。在达里亚阿格孜村土生土长的卡依木·依力木,知道在这里要办成一件事有多难。从爱心志愿服务队成立那天起,虽然是妇联举行的活动,但卡依木·依力木却一场都不落,人们善意地跟他开玩笑,说他是编外队员。
其实让卡依木·依力木最佩服的,就是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所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建设。每天通过广播、微信群督促村民打扫庭院卫生,组织联户长、网格员开展卫生评比、美丽庭院评比,并纳入红黑榜工作管理机制。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不做坏事。”这句话是毛主席说的,卡依木·依力木还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并用这句话来评价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持之以恒的精神。
说起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建设,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如数家珍。
“我们到村里走走,边走邊聊。”她说。
村子里非常干净,几乎看不到一张纸片。“我们达里亚阿格孜村坚持把‘十个好作为我们三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目标。即‘院子好,房子好,渠道好,林带好,路好,圈好,厕所好,田好,墓好,人心好。努力打造庭院‘五个一工程,切实提高庭院有效使用率,在美化的同时适当增加农户庭院收入。”
院子好。严格按照“三区分离”的要求,做到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绝对分离,彻底清理院落垃圾,平整院内地面,整理乱摆、乱放的农具和柴草垛,确保庭院干净整齐、规范,村民院子相互之间界限清晰,且无林带隔离。
房子好。对村民区废旧房屋各类违章建设的危房、棚及违规设置陈旧的广告牌匾进行拆除,个别房屋进行修整改造后作为牲畜圈舍,做到沿线废旧房屋全部拆除,积极推动富民安居工程实现“三个100%”。
渠道好。坚持谁使用,谁清理,谁管理的要求,按组分段对各渠道清理,渠道垃圾进行全面治理。
林带好。全面规范林带,对路边林带,村民点林带,按照谁承包、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对缺株断垄的无效树木,该砍的要砍,该补的要补,同时对林带落叶杂草及时清理,对多余的树枝进行修剪,对缠绕在树上的杂草进行清除,门前没有林带的及时开林带植树,做到林带下面好,林带边上好,树林上面好的目标。
路好。对辖区内的道路、两侧林带、各村主要道路进行全面整顿清理,做到道路畅通、平整、干净。
圈好。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区。村民饲养的畜禽一律实行圈养,所设位置不能影响邻居生产生活和村容村貌和整体规划要求。严格限制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新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规模化畜禽养殖户,坚决将饲养区与生活区分离。
厕所好。逐步清除户外的彩钢板厕所,以点带面,继续推进和完善户内标准化的卫生厕所建设。
田好。加强村民点和各条田林果的施肥工作。同时要对零散地进行摸底排查,充分利用好项目进行平整。
墓好。按照生态公墓的建设和规划要求,结合村队整治改造,做好墓地改造清理工作。
人心好。充分利用升国旗、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走访入户等有利时机,讲清村队整治的好处,积极宣传引导村民,增强大家的环境意识、纪律意识,规范大家的行为,引导村民听党话,积极配合村“两委”开展工作。
“同时做到‘五个一。”
一架葡萄。每家每户院内不少于10米长的葡萄。
一块菜地。每家每户院内不少于一分地的菜地。
一个拱棚。每家每户院内不少于15平方的小拱棚。
一个果园。每家每户院内种植一块小果园。
一个技术员。每家每户最少有一个懂农业、林果、蔬菜、养殖技术的人员。
一边听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滔滔不绝地介绍,一边观赏村子里的风景,真是一种享受,我对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对村子的治理赞不绝口。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谦虚地说:“这些都是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功劳。他们不仅献计献策,而且真金白银地扶持我们,使我们村队的人居环境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她指着几百米的葡萄长廊说:“兵团国资委驻第一师阿拉尔市托喀依乡三队访惠聚工作队在驻村伊始,村主干道两侧零星搭建的一些简易葡萄架,不成规模且影响村容村貌,访惠聚工作队坚持量化乡村环境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的理念,经多方筹措资金,从施工到验收仅用一个月时间,葡萄长廊建成后,工作队在管理上下足绣花功夫,从精心选育优质葡萄品种,到按时修剪枝蔓,定期浇水、施肥,全程做到规范化管理。葡萄长廊在美化乡村环境的同时,也让广大种植户得到了实惠,更为下一步打造我村生态观光旅游奠定了基础。”
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回忆说:“刚开始我们村‘两委对村子人居环境的整治,是一种自发行为,因为环境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村民的幸福感。自从收到《托喀依乡开展乡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后,我们感觉到,这件事做对了。我们根据村具体情况,研究制定《托喀依乡三队环境卫生大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村队环境卫生大整治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成立以第一书记为组长,党支部书记为副组长,访惠聚工作队、村两委后备干部为组员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大整治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我们先召开联席会议统一党员干部思想认识,然后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宣传环境卫生大整治‘十个好,庭院改造‘五个一的工作目标,以及‘门前六包机制,营造环境卫生大整治浓厚氛围。强化综合治理和一户一档,各支力量按照网络化管理,党员干部带头入户检查,按照职责分工抓落实。村队又制定了具体的卫生管理办法,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后,全体村民利用30分钟自觉打扫房前屋后卫生,支部组织检查;每日值班人员交接班后,一人在值班室值守,另外两人用30分钟时间对公共区域垃圾进行捡拾,保持村队公共场所干净整洁;村民家庭垃圾实行村队集中处理,村民将垃圾倒入门前垃圾桶,垃圾清运车每周集中拉运两次次。乱倒乱扔垃圾,发现一次,对指定地点进行卫生清扫。”
“如果不执行呢?”
“无故不配合村队环境卫生治理的,按照村规民约进行处理。村‘两委每季度组织村民及村民代表对居民家庭卫生进行公示,连续三次被评为下游的居民,将在村民大会上通报批评并取消政策待遇。村队每月开展一次卫生大整治。”
在公示栏前,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指着美丽庭院的展板给我们看。村级美丽庭院每年评选出15户。乡级美丽庭院2018年1户,2019年1户,2020年5户,2021年12户,2022年5户。市级美丽庭院每年都有1户以上,还有两户获兵团美丽庭院光荣称号。
2022年,阿拉尔市托喀依乡达里亚阿格孜村荣获“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光荣称号。
乡村振兴“领头雁”
农村要致富,农民必须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时代的弄潮儿。但是有一件事却让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大伤脑筋。村里组织村民到阿拉尔的纺织厂打工,但没多长时间就接二连三地接到工厂的电话,要求把村民退回来。因为他们听不懂国家通用语言,工作上没有办法沟通。这也是很多村民不愿走出去、走不出去的原因。阿拉尔都走不出去,更妄谈走向世界了。看着打工的村民灰溜溜地回到村子,头都抬不起来的样子,深深地刺痛了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的心。提高村民的素质,先从村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始。2017年,国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训在全国展开,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借着这股东风立刻在村子里成立了培训班,很多年轻人通过培训,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外出务工又重新找到了工作。尝到甜头的村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情高涨。为切实加强培训工作,村委会按照水平情况,将全村按高级、中级、初级进行分班,每期培训班由村“两委”带班,做好人员组织各项工作。
村民巴哈尔古丽·肉孜就尝到了走出去的甜头。
当我走进巴哈尔古丽·肉孜的美容美发店的时候,员工都在各自忙碌着。午后时分,人不是太多,有时会传出店员与顾客的交谈声。店里很清凉,也很清静。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趴在凳子上睡觉。这里完全是一个城市的生活日常。
巴哈尔古丽·肉孜送走了顾客,抱歉地跟我打招呼。
“你的国家通用语言说得很好。”我说。
“说得不好,我还在学习呢!”巴哈尔古丽·肉孜说。
“在哪里学习?”我刨根问底的毛病又上来了。
“小区里安排的。一个礼拜三个小时学习。”巴哈尔古丽·肉孜说,“我还有一个专职的小老师呢!”
“专职小老师?”我疑惑地问。
这时候,巴哈尔古丽·肉孜的老公走过来说:“开玩笑呢。是我的大女儿,今年9岁了,从小就在村里幼儿园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到阿拉尔以后,在幼儿园和上小学都是用国家通用语言。在家里我们就用国家通用语言沟通交流,不会说的就向她请教。我们都叫他小老师。”
巴哈尔古丽·肉孜的老公的话让我们都哈哈大笑。
巴哈尔古丽·肉孜告诉我,2008年她初中毕业以后,跟爸爸妈妈种地放羊,从来没有走出去闯世界的想法。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鼓励她学习一门技术,掌握一技之长。2010年,巴哈尔古丽·肉孜终于鼓起勇气,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到阿克苏学习美容美发。2012年学成回来后,因为缺少资金,巴哈尔古丽·肉孜在家赋闲半年,2012年年底就结婚了,在巴哈尔古丽·肉孜看来,以后的日子,就像其他家庭妇女一样,相夫教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平淡淡地在村里过一辈子。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找到她,鼓励她开一家美容美发店,用技术改变自己的命运。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还帮她筹集资金、办手续。2013年,巴哈尔古丽·肉孜的美容美发店在村里开张了。2015年,村里掀起了打工热潮,她的老公到阿拉尔棉纺织厂工作。2017年,巴哈尔古丽·肉孜关掉了村里的美容美发店,跟着老公到工厂上班。两个人每个月有近6500元的收入。进城以后,巴哈尔古丽·肉孜不但收入提高了,眼界也开拓了,她要自己当老板。通过调研,她发现,阿拉尔有很多美容美发店,大多是外地人开的,没有一家少数民族美容美发店,于是就有了在阿拉尔开美容美发店的想法,她把这个想法跟老公说,老公也支持她。2018年,巴哈尔古丽·肉孜的故里斯马美容美发店在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江泰商贸城开张营业。这是阿拉尔第一家少数民族美容美发店。开业以来,生意很好,回头客很多,每年收入30万到40万元。他们在阿拉尔买车买房,孩子在城市入园上学,已经融入城市生活。
这时从美容美发店的内室走出两个年轻的小姑娘。高挑的身材,一身艾德莱斯绸裙让人眼前一亮。巴哈尔古丽·肉孜说:“这是我的两个客户,今天过生日,穿着礼服,等我化妆。”在不知不觉中,巴哈尔古丽·肉孜在引领着阿拉尔的时尚潮流。
“我要做阿拉尔最好的美容美发店。”巴哈尔古丽·肉孜自信地说。
“一个有毅力的人,再远的路程也是近的。”(维吾尔族谚语)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和她的乡亲们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改变了村庄的面貌,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改变了村庄的命运。他们让我们相信:梦想和追求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执着。虽然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并努力克服,一切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当我们走上追求梦想之路时,我们便可以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2021年,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被授予“全国妇联系统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对于亚阿格孜村的展望,托合提汗·阿布都克里木说:“我们村有2000多亩的胡杨林,还有与其他单位连片的胡杨林,加起来有5000多亩,有很好的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访惠聚工作队和乡里都在规划,把胡杨林作为一个核心景区来打造,聘请了北京一家有名的公司,做了一个整体规划,包括胡杨林、河边的湿地、村子等。访惠聚工作队在做规划的同时,积极进行申报。胡杨林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申报了一个政府专项债劵项目,资金已经到位。今年这个项目就可以启动了。我对我们村的前景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