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物

2023-12-10 19:27蔺丽燕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3年42期
关键词:走马灯灯节麒麟

蔺丽燕

主题导语

无论行至何方、身处何地,家乡的味道永远熟悉且亲切,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家乡。家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粥一饭,总会在特定的时刻,凝结成一个词——乡愁。时光流转,散落在光阴里的民风民俗,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都是一幅令人心动的画面。

时文赏读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就是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金箍棒、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盏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是欣喜。乾隆和家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但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飄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选自《人间有味》,有删改)

●赏析

这是一篇写故乡元宵习俗的散文。文章开篇说“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第2段至第5段从没有各种民俗表演、送麒麟的唱着单调的吉利歌等角度具体叙述“并不热闹”,语气平淡。第6段至第8段写了元宵节街上的几类手艺人:吹糖人的、捏面人的、天地坛拉“天嗡子”的,此处仅用大笔勾勒,并不作过多的描述。但若细细品味,则不难发现,平淡的语气背后,有儿时过元宵节不尽兴的浅浅失落,虽未精雕细琢,可儿时见到此情此景的喜悦仍从字里行间隐隐传来。

从第10段开始,文章的重点才出现——元宵节的灯。元宵夜,家里的灯、上街去看的灯、自己动手制作的走马灯、孩子们专属的各种灯、放在天上的红灯笼,天上地下,灯灯相映,灯火辉煌,元宵节的气氛就出来了。第14段写到了故乡元宵节的一个特别习俗:看围屏。围屏后点着蜡烛,有光有画,有故事有场面。独特的元宵习俗,令读者眼前一亮,心驰神往。

全文看似很“散”,零零碎碎,实际上条理清晰、板块分明,故乡元宵节的白天没什么意思,晚上却截然不同。行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将自己对故乡、对童年、对亲人、对元宵节的思念、喜爱、眷念、不舍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读来韵味悠长。

佳作风采

酸粥

◎王若羽

它不像五星级酒店的美味佳肴那样受人追捧,但对于我的父母和其他长辈来说,它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它是什么?它就是酸粥。

这酸粥尝起来美味至极,做法也简单。要想第二天起来吃上这一碗美味的酸粥,必须在前一晚上浆米。先盛上一碗白米,再掺上半碗小米,黄白两掺的米粒,粒粒饱满,看着就十分有食欲。然后把舀回来的米倒入专门浆米的罐子里,让米浸没在黏稠的酸浆中。第二天清早起来,烧上柴火,架好锅,锅里放好水,水开后,把前一晚浆好的米倒入锅中,盖上锅盖,焖上几分钟。等到独特的酸味扑鼻而来,就可以把锅盖掀开了。好香呀!这时候,可别光顾着闻诱人的酸粥味儿,还要不停地搅拌,防止酸粥煳锅。在锅底多搅几个来回,再把多余的米汤舀出去,直到酸粥变得黏稠,就可以出锅了。一碗酸粥,热气腾腾,端在手上,馋在心上。

吃酸粥时,要配一些调料:猪肉炒的肉酱,腌制的红腌菜,当然还有用扎蒙花和胡麻油炸出来的油料。各浇上一点儿,和酸粥拌在一起,一口气吃两碗都没问题!别忘了锅底还有一些炒干了的锅杂,脆脆的,好吃极了!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酸粥,边吃边聊,有说有笑,这安静的早晨一下子就热闹了,平淡的日子也一下子就有滋味了。这酸粥,使人忘却了生活的烦恼,使人忽略了身上的疼痛,使人放下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这酸粥,简直就是灵丹妙药啊!

曾经的我十分排斥酸粥,嫌它酸,嫌它黏,嫌它不好吃。现在的我却非常爱吃酸粥,爱它酸酸的味道,爱它黏黏的口感。吃一碗酸粥,再来一碗酸米汤,惬意得很,大概神仙的日子,也不过如此吧?

身边还有很多人不喜欢吃酸粥。嘿!相信我,试着吃一次,保证你吃了之后还想再吃第二次!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九中学】

●点评

这是一篇写家乡风物——酸粥的习作。习作写了酸粥的做法、吃法。写做法时,小作者用到了“盛”“倒”“放”“盖”“掀”“搅拌”等动词,比较具有表现力。写吃法时,以叙述为主,简单勾勒出一家人围坐吃酸粥的和乐场面,既接地气,又让人感觉很温暖。通篇来讲,习作的语言质朴生动,情感自然真挚,表达流畅自如。

猜你喜欢
走马灯灯节麒麟
水灯节
麒麟“破冰”
对麒麟
它就是麒麟
竿灯节(环球360°)
宝鸡城的走马灯
神奇的走马灯
DIWALI
走马灯
“舞动奇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