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社协同育人,科学培育育人新生态

2023-12-10 23:12:38杨晓彤,王艺棋,崔萌
教育 2023年33期
关键词:共育家园协同

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文件指出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应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要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要求,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赋能。同时,在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背景下,教育更为强调家庭的参与、国家的支持以及社会的协同,家园社共育也不断迈向价值取向的协同性、共建内容的协同性、平台机制的协同性,支持和指引幼儿园破解家园社共育割裂化、形式化的难题,促进家园社共育从表面化、经验型策略向科学系统化运行转变,以体系机制思维引领家园社共育的开展,不断提升协同教育的质量。为此,北京市东华门幼儿园在家园社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科学培育育人新生态。

◎ 从合作共育到协同育人

北京市东华门幼儿园作为北京市首批儿童早教示范基地和家庭教育基地园,长期以来不断致力于探究教师、家庭和社区合作关系的建立。自2002 年以来东幼就与东华门街道携手开展不同形式的早教指导与社区服务工作。2012 年6 月,东幼与东华门街道共同创建了东城区首个“家和”社区早教指导中心,并面向园所周围12 个社区提供早教服务,率先实现0~6 岁一体化学前教育服务体系。2019 年4 月,在东幼党支部和智德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共同推动下,启动“党心连童心、送教进社区”服务项目,为社区中0~3 岁婴幼儿和家长开展亲职教育活动,以共享阅读、家长沙龙、亲职讲座等方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长期的家园合作共育和社区工作开展模式,使幼儿园形成了良好的家园社合作育人的氛围,同时也培育了一批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研究型教师团队。

从“共育”到“协同”,实现教育效益的提升

近年来,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背景,园所先后申请课题立项两项,围绕家园社协作探索相关实践路径及机制建设。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发现过去的家园社工作更多的是“合作共育”模式,即幼儿园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专业功能,家庭体现主体的参与性,社区则在资源、场地等方面提供支撑,三方合作实现共育价值。随着对幼儿研究的深入,我们更希望家园社关系能从“合作共育”走向“协同育人”,即三方能明确各自的功能优势,通过信息交流、资源融合等方式实现教育联动,强调三方之间的动态交互、相互影响,以期协作后产生更大的教育效益。

打造“共同体”,为协同育人持续发力

明确了家园社“协作育人”的方向,幼儿园在具体工作方面,构建了“高站位”“高平台”“高质量”的理论指引及“融通资源”“重视体验”“交互协同”的行动指南,为家园社协同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以“共情、共为、共享”的合力教育为原则,统筹布局、整合优势资源,不断提升学前教育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借力社会资源建立“教育联合体”,构筑儿童发展“同心圆”,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深入社区开展早教活动,联合街道开展家长大课堂活动,利用文化场所、教育基地等周边资源,开展游学、体验、参观,以专业的知识和高质量的服务,为家庭、社区、学校互动及可持续发展助力。同时,积极推动建立家园社联动平台,通过服务转型、统筹资源协调调度,协同家庭、社区及街道学区理事会,让附近社区共享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设计出针对性强、可完成、有意义的考核指标引导工作,切实将社区活动资源与家园社共育相连接,使协同共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借助多元化资源,探索协同式的多维课程

在搭建协同育人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探索协同育人的多维互动课程模式,以共育课程为载体推进家园社协同育人深入开展。借助家长多样的职业和多元的文化背景构建家长资源库。“请进来”,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开展多元互动活动;“走出去”,带领孩子走进家长的工作场域体验学习,使教育场地延伸到幼儿园之外。一方面,借助共同体中的“人力”,建立社区服务小组,开展亲子早教课堂等活动,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家庭。另一方面,借助社会中的“活资源”,丰富幼儿活动,延展幼儿园服务半径,与社会互动,全方位拓展育人空间。将幼儿成长课堂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打通家园社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场地资源,借助共育平台构建资源共享体系,进一步扩充育人空间。

研究协同育人是一个时代的呼唤。我们要积极地去探索和追寻家园社协同育人的规律,充分把握其价值意义和实践导向,树立全局性、整体性的思维,对家园社协同育人在文化氛围、规章制度以及实施机制间的矛盾运动进行全面考查和深入分析,积极创设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环境,从而实现多维教育同向同行,实现了家园社协同育人在顶层设计、规范维度以及具体推进过程中的设计,对于提升家园社协同育人实践活动的效率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文/杨晓彤)

◎ 幼儿时间概念的认知与守时习惯的养成

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即将进入小学的学习阶段,因此,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一些幼小衔接的教育,以便提升幼儿的思想意识和能力,帮助幼儿较好地融入小学的学习环境。如教师要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教育幼儿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珍惜时间,建立时间的管控意识。只有这样,幼儿才能认识时间的宝贵。为此,我们积极促进家园社共同育人,在协同育人模式中培养幼儿珍爱时间的意识,教会幼儿把控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时间名词的认识

一是在游戏中了解时间名词。在幼儿园集体游戏中,利用“老狼老狼几点了”等含有时间名词的游戏,以及《晚安,月亮》等有着时间概念的绘本,帮助幼儿掌握时间名词;在自主游戏时,提供“我的时间排序画”,帮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时间的顺序;在家中,幼儿和家长自制时间顺序材料,一起给“我的一天”排序,在亲密的亲子关系中共同感知时间的流逝。二是日常生活中多交流时间名词。家长可以通过日常交流,有意识地引入时间名词,例如,“早上好”“中午到了,该吃午餐了”“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幼儿园,星期六和星期日出去玩”等。将时间段放入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幼儿就能将模糊的“时间”逐渐融入生活,模仿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时间概念的感知

一是引导幼儿认识时钟。为了帮助大班幼儿掌握时间点,正确感知时间概念,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认识时钟。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我都会与幼儿共同说出时间点,并培养他们提前准备的意识,如:“长针走到9的时候我们就要到门口排队啦。”同时,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时间,我也在区域中投放了时钟拼图、时钟模型等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轻松认识时钟,帮助幼儿在玩中学到关于时间的知识,同时也推动了“双减”政策中的游戏化学习理念。家长也可以在家中投入时钟玩具,与幼儿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帮助幼儿感知时间。二是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当幼儿掌握时间名词、认识时钟、感知到时间的流逝后,我们可以引导幼儿按照规律的、约定好的时间进行活动。如:吃完午餐、散步后可以睡午觉,如果时间顺序发生了改变,那么幼儿对生活作息的理解会产生混乱的意识,感到困惑,无法自主掌控时间。当幼儿按照有规律的生活作息进行活动,他们可以从容镇定地管理时间,这时,家长可以在家中设置“一日规划”,并且按照顺序强化并执行,长此以往,幼儿就能慢慢掌控好时间。三是在业余时间,利用园所周围及社区资源,带领幼儿开展关于时间的主题活动,帮助幼儿了解时间、感知时间,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明白要珍惜时间。

时间的运用

一是家长与教师以身作则。幼儿善于模仿,喜欢和老师、家长一起做事,良好的家庭作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时间观念,如果家长能够言必行、行必果,以身作则,按照时间规划进行活动,幼儿能够得到榜样的教育,把时间安排得合理有序,教师和家长再及时给予正向反馈,幼儿良好的时间观念将得以形成。二是幼儿自主规划活动时间。拥有时间意识就是幼儿自我管理的形成,幼儿有权利决定自己想先玩游戏还是先看书,所以家长要和幼儿共同商议规划时间,待幼儿能够自己规划时间后,家长可以放手,充分信任幼儿,在幼儿按时完成规划任务后,及时给予鼓励甚至奖励,进行正向强化,激发幼儿对规划时间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三是将社会活动安排到时间规划表中。家长可以在活动表中安排社会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听音乐剧、兴趣小组等,请幼儿自己根据活动开始以及结束的时间,将活动规划到时间安排表中,并且将路程时间以及活动时长纳入时间计划表,使幼儿将社会准备和生活准备在时间的规划中进行有机融合,不拖沓、不迟到,为大班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社会、幼儿园、家庭要共同将时间观念的养成作为目标,形成家园社“命运共同体”,依托社会的资源,幼儿园与家庭成为合作伙伴,深度参与到育儿活动中来,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幼儿的能力发展,充分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方式,将教育目标融入游戏,融入生活。

(文/王艺棋)

◎ 托幼衔接之策:阶梯式入园

每年九月是小班幼儿初入幼儿园的日子,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环境,面对陌生的教师、陌生的环境,幼儿会因缺乏安全感出现哭闹、焦虑等不安情绪。而当家长看到幼儿出现大哭大闹的情绪后,不免会心疼,幼儿和家长都面临分离焦虑的问题。北京市东华门幼儿园多年来依托课题、教研组探究等,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实践探索。

打通入园前的托幼衔接

一是建立联系,早一步做好社区早教服务。每年孩子入园前,为了能够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都会开展早教进社区的活动,充分发挥幼儿园对社区早期教育的辐射作用,大力利用好学前教育的优势。小班入园前幼儿园会提前和社区进行对接,对每位幼儿提前进行了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设计早教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带着幼儿和家长一起参与,一起探索,在游戏的过程中及时指导,因材施教,让参与活动的幼儿和家长感受到快乐轻松的游戏氛围,在游戏中收获快乐成长。

除此以外,我们还开展家长大课堂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园在开学之初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指导,为了让幼儿更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我们为家长提供了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家长在家中根据时间表对孩子的一天进行调整。在健康营养方面,幼儿园精心为幼儿制定每周的食谱,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饮食搭配和幼儿的营养需求。通过家长讲堂向家长提供绘本推荐,专题指导亲子阅读,帮助家长厘清家庭中绘本阅读的思路以更好地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是打开园所资源,扩充婴幼儿生活圈。每年我们都会邀请1~2 岁的幼儿来到幼儿园参观,让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提前对幼儿园有所认识,熟悉环境。幼儿和家长可以到幼儿园的各个地方参观,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让幼儿在欢声笑语中逐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

阶梯式的个性化入园套餐

学期初我们采用“阶梯式”入园的方式来缓解幼儿和家长的分离焦虑,在家长课堂的活动中我们邀请到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员范惠静老师采用互动式培训的方式与新生家长展开交流,就科学育儿达成共识。在与幼儿正式见面之前,我们每名教师都会分批进行线上家访,深入了解每一位幼儿的个性和需求。入园前期在教师的带领下,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中山公园“越野打卡”,这些都是为了与家长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

正式进入到幼儿园生活,我园采取阶梯式入园,从最开始的几小时到要完整地在幼儿园一天,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从时间上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让幼儿到园的时间呈现“阶梯式逐渐递增”,家长的陪伴时间“阶梯式逐渐递减”,让幼儿在情感上有个适应的过程,以愉快的心情融入幼儿园的生活。阶梯式入园帮助幼儿从心理上逐步接纳幼儿园的生活,把自己融入集体,脱离了爸爸妈妈的怀抱。在这个过程中,也使家长了解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初步搭建起家园合作的桥梁。

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是幼儿人生的第一个关键期,孩子们大多在家中以自我为中心,成人陪伴较多,没有单独和这么多小朋友在一起生活游戏的机会,由于孩子比较小,在交往方面也存在着各种问题,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恐慌、不安、害怕等心理,这时家长的准备和帮助可以使幼儿早日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所以在入园前做好家长和幼儿的工作至关重要,是有效缓解家长与幼儿分离焦虑的桥梁,是做好家园共育的基础,适应幼儿园生活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迈出的第一步,顺利地度过入园期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助力幼儿人生之初的第一步,为幼儿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文/崔萌)

◎ 打通“围墙”,同绘家园社共育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条件。”幼儿教育的高质量持续发展离不开园所、家长、社区三方携手探索,打破环境壁垒,深入挖掘,将教育资源最大化,助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依托“互联网+”,创新家园社共育平台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前教育工作与互联网深入融合,逐步向家园社共育渗透,进一步推进家园社共育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为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跟随“互联网+”教育的脚步,转变传统共育观念、拓宽家园共育新模式、丰富沟通新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互联网线上专栏的形式,更加准确地了解家长需求;家长可以针对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困惑进行提问,社区工作者可以依托家长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线下讲座与活动选题,更好地为家长提供育儿支持。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园所可以选取一些趣味性强的亲子游戏、亲子绘本进行推荐,以社区为活动载体,号召社区志愿者,有效帮助家长增进亲子关系。让“互联网 +”技术为家园社携手共育工作提供支持,实现幼儿教育的发展,彰显出共育工作的实际精髓。

挖掘环境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人的成长过程,是逐渐完成独立个体到“社会性”个体的转变,通过与人、事物、周围环境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性学习不断完善。社区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学习空间,丰富实践活动设计,为后续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的培养奠定基础。北京胡同作为标志性的地域名片,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根植于每一位土生土长的教师和幼儿心中,我们依托胡同文化的教育活动开展,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以项目教学法为实施路径,让幼儿在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探究能力。倡导以幼儿为主的学习理念,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有准备的环境,鼓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发现和探索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寻求自己的答案。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我是胡同小导游”“小小非遗传承人”“老物件博览馆”等活动,不仅发展了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将一颗颗“文化自信”的种子种下,让幼儿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老物件博览会”的活动过程中,幼儿从探索家中传承下来的老物件萌发兴趣,渴求更深入地了解小小物件背后的故事内涵,听家中长辈讲述和平果局的故事,幼儿拿着制作好的任务单便出发了,丰富的发现让幼儿惊喜不已,“不如我们将这些有意思的老物件介绍给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吧!”说干就干,幼儿回想着自己的看展经验,将这次展览的任务进行划分,布置组、邀请组、设计组、讲解组等,设计组负责设计活动海报,邀请组负责去各班邀请小朋友、分发邀请卡……紧锣密鼓地筹备下,幼儿的“老物件博览会”开展了!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教师和家长要支持幼儿探索生活中有价值的课程成长点,从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中构建行为课程,引导幼儿不断丰富新经验。

创设劳动教育参与新模式

幼儿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对于集体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自主意识和生活自理性显著提高,在幼儿园中对帮助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表现出高涨热情。在劳动过程中幼儿不断收获着成功的体验,自信心显著增强。社区、家庭、幼儿园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家园社形成合力,依托社区开展“美化我的家”劳动教育活动,围绕家务大比拼、剪纸文化、茶文化、环保小能手等,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丰富幼儿自我服务以及服务他人的经验。家务劳动蕴含着重要的“学习价值”,能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知、操作机会,幼儿把凌乱的物体依据特征进行分类,在过程中对整体与部分的观察与比较能力潜移默化地发展着,丰富着幼儿的科学认知,在各种操作活动中对幼儿大小肌肉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劳动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责任感和良好品质。

家园社三位一体的共育模式拓宽了教育模式,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为建构课程助力,通过多元方式的实施,为幼儿搭建广阔的成长平台,让“没有围墙的教育”理念实现真正落地。

(文/徐鑫丽)

◎ 你好,博物馆

在高质量的教育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育人进一步成为主流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处于3~6岁学前阶段的幼儿,更需要三方共同助力形成“生命成长共同体”,以幼儿的成长为核心,以教师和家长共同作用为纽带,以资源为中介,形成共同助力幼儿成长的“合作力”。

再也见不到的恐龙

在区域活动时,图书区的沫霖小朋友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关于恐龙的绘本,他一边看一边说:“我最喜欢恐龙了,看!这个霸王龙,是最厉害的恐龙。”其他幼儿听见沫霖的话后,也纷纷讨论了起来:“对,霸王龙是肉食动物,只吃肉,不吃草,我也喜欢……”是啊,对于孩子们而言,还有什么比遥远而神秘的远古生物更能吸引他们呢?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观看了关于恐龙的科普小视频,了解了许多千奇百怪的恐龙:会飞的翼龙、会游泳的鱼龙、剑龙背上的骨板、霸王龙尖尖的牙齿等。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但也有其他幼儿说:“可惜恐龙已经灭绝了,我们再也见不到真的恐龙了。”我回答道:“没关系呀,自然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恐龙的化石和骨架,咱们有机会可以一起去看看!”于是,我们便开启了一场关于恐龙的神秘自然博物馆探索之旅。

打卡博物馆之夜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主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进行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其中,“博物馆之夜”是已经推出十余年的经典品牌活动,于是,幼儿们带着对恐龙探索的好奇心,与家长和教师一同打卡奇妙博物馆之夜。在去博物馆之前,教师和幼儿一同了解参观路线及须知、制作调查单、准备记录册。幼儿们迫不及待地说:“我已经准备好了!真想快点去博物馆看恐龙!”夜色渐沉,更为自然博物馆平添一抹神秘的色彩,幼儿兴奋地进入馆中,赞叹声不绝于耳。透过化石的印痕,幼儿似乎又看到了已经灭绝的生物。这些生物的遗迹,似乎带领人们穿越时空,让人们聆听来自遥远太古代的声音。幼儿手持调查单,一边参观学习,一边或写或画出自己的答案,领取特制的“博物护照”,获得小使者签发的该区域纪念章。通过讲解员的专业讲解,幼儿了解了恐龙的发现、定义、分类、由来等,渐渐深入知晓恐龙的灭绝、恐龙的化石以及恐龙给我们的启示,向幼儿揭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幼儿还参与了博物馆推出的“画出恐龙腰带骨”“制作触角发卡”“幸福水藻球”“制作化石项链”“DIY恐龙模型”和“走一走恐龙足迹”等精彩的活动,在动手动脑中全方位探究恐龙的奥秘。不仅如此,幼儿还参观了古植物陈列厅,感受着植物亿万年的演变。由水生生物到陆地植物,即使是一朵花的盛开、一粒种子的传播,都蕴藏了无数的奥秘。夜晚的北京自然博物馆成了幼儿、家长、教师一起学习、一起探究的欢乐海洋。

我是小小讲解员

博物馆归来第二天,幼儿在班中热烈地讨论着自己的见闻,博物馆之旅意犹未尽。于是,为了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培养其科学精神与态度、探究精神,班中开展了系列活动“我是小小讲解员”,旨在促进家、校、社多方优质资源的互补与互动,建立学习共同体,共促幼儿的成长。博物馆讲解员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得知即将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之后,班中一名曾经从事博物馆讲解员工作的家长主动承担起“领路人”的重任。我们邀请家长进课堂,从讲解员的礼仪培训、站姿、手势及礼貌用语等进行了细致讲解和示范指导。通过家长讲堂的开展,幼儿了解到一名合格的讲解员需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挺拔的站姿以及灵敏的反应能力。与此同时,班中教师配合家长,将幼儿自然博物馆之行的收获进行梳理、形成讲解稿。家园联动,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后,我们的“小小讲解员”终于闪亮登场!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小讲解员们还去给小班的弟弟妹妹讲解了自己的神奇博物馆之旅,深受弟弟妹妹们的喜爱。

博物馆是一座桥梁,连接起家庭、幼儿园、社会,形成滋润幼儿成长的土壤,共同呵护稚嫩的花朵幼苗。心有所信,方能远行,让我们共同携手,守护心灵,共同托举爱的未来。

(文/刘丹)

猜你喜欢
共育家园协同
学校携手 共育共进
家长(2024年10期)2024-05-26 06:58:16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英语文摘(2022年9期)2022-10-26 06:58:32
家园
寻找失落的家园
少儿美术(2021年4期)2021-04-26 13:45:40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绿家园
星火(2017年2期)2017-03-07 0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