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瑾 林巧霞 福建省厦门市民立第二小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此,厦门市民立第二小学在教育实践中巧借特色校本课程—高粱秆工艺课程,对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高粱秆工艺在闽南艺术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文化积淀。高粱秆是一种看似不起眼的材料,它像竹竿,纤巧而精细,更像一根根小小的金箍棒,自由、灵活、多变。我校高粱秆工艺课程的设计是从高粱种植走向高粱秆手工创作。在课程实施中,学生开垦土地、种植高粱,运用剥皮、编织、拼接等方法,把普通的高粱秆变成生活用品、动物造型艺术品、闽南农具模型、闽南民居模型等。学生在种植高粱的实践中,体验亲近自然的美好;通过创意设计,获得创意灵感、培养创新意识;通过手工制作练习,获得灵巧的技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在设计、制作、欣赏、交流中表达情感,感受劳动创造的乐趣,从而落实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
作为课程实施的开篇,我们设计了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课程导入。借助微课进行导入:“高粱可分为糖用高粱、食用高粱、帚用高粱。高粱在中国栽培较广,以东北各地为最多,而闽南地区的农民们种植高粱主要用来堆肥和做笤帚。那不起眼、用来堆肥、做笤帚的高粱秆是怎么走上高大上的手工艺品之路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高粱秆工艺课程吧。”巧妙的微课导入,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进而使其主动求知和实践。
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 劳动课程重在实践,我们利用每周三次的课后服务时间,定期开展高粱秆工艺手工坊活动。通过高粱秆创新绘画,利用高粱秆创作浮雕龙凤、梅花、兰花、菊花、竹子等,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学生从模仿到创新制作,将材料的局限性变为可创造性,创作拼贴画、浮雕、立体雕塑。我们将高粱秆浮雕与国画的线条造型相结合,将高粱秆工艺课程与美术课程相结合,学习传统绘画的技法,借鉴中国画用线的造型,创作高粱秆浮雕和半立体龙凤、立体建筑、生活用具、科技模型等作品。学生们创作出了《快乐城堡》《精美邮票》《浮雕》等优秀的作品,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劳动创造的热情得到了激发。
作品展示,提升学生的荣誉感和价值感 实用价值是劳动创作的不竭动力。为了持续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使用高粱秆艺术作品装饰美化校园文化。在学校的宣传橱窗、楼梯、走廊的墙壁上,悬挂各种高粱秆工艺制作相关的图片,有高粱秆工艺作品成品图,也有学生制作过程的图片。学生们都以自己的作品能上墙为荣,高粱秆工艺制作成了学生热捧的校本课程,校园内掀起了一阵阵学习高粱秆工艺品制作的热潮。
全程参与,感受劳动创造的艰辛与快乐 从种植高粱到手工创作,我们的综合实践劳动教育课堂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通过应用、思考、探究、实践环节,引领学生在理解、反思、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内化和深化对高粱秆种植和工艺制作的认识,并掌握工艺制作基本技法。学生从播种高粱,到给高粱浇水、除草,见证高粱的生长过程,看着高粱渐渐长大,并收获丰硕的果实,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再通过劳动实践手工课中开展高粱秆工艺品小制作,人人在动手参与制作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参加课程、玩过高粱秆的学生们,会懂得惜物敬天,会懂得发现和创造,更会懂得感恩知足。
在高粱秆校本课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的感受、体验放在第一位。学生在经历播种、施肥、浇灌、收获、切割、设计、粘贴、揉搓、造型等实践劳动的过程中,高阶思维一直伴随左右。
高粱秆手工制作培养创造力,拓展思维 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起来的,高粱秆艺术创作的校本课程,能够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粱生长的条件、耕作的合理性、如何以多样的表现方式展示作品、如何达到美观或者实用等问题,都在学生提出假设、资料查找、实践验证中得以解决。高粱秆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直观形象,正是人类抽象思维的表达,展示的是具体的形象,这种具体形象又被赋予了抽象化的语言。
高粱秆手工制作提升了劳动技能,培养了动手能力 在手工创作中,学生通过挑、选、擦、勒、切、编、修、打磨等技法,体会双手的细部动作,用平面、半立体、立体等多样的表现方式呈现作品。通过教师的引导、榜样的示范,学生明白要耐下性子,苦练基本功,才能熟练掌握高粱秆制作的工法,提高自己的创作技艺,做出优秀的作品。例如,怎样在高粱秆上切出凹槽,再将各种颜色的高粱秆按照凹槽的规律拼接到一起。这样的技能是需要一次次的实践操作才能做到的。
高粱秆工艺课程,以劳育促进五育并举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开展文献研究,了解高粱秆手工制作技艺的发展历史。当他们了解到高粱秆手工制作的工艺自明朝就已经诞生,至今已有四百年的传承发展历史,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高粱秆手工制作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中国高粱秆手工制作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下来的高粱秆艺术作品都是世界级艺术珍品。这些优秀的高粱秆手工作品是创作者浓厚的文化底蕴的积淀,在感慨手工艺人巧夺天工的技艺的同时,还要对高粱秆手工制作的悠久历史、制作过程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感受到祖国璀璨的文化。学生通过赏析高粱秆艺术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体验与熏陶,并把这种对美的感受渗透到身边的事物中去,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素质。
老一辈高粱秆手工艺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传承技艺,形成了悠久的工匠文化,这也是我校高粱秆工艺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资源。在课程中,我们特别关注对学生进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养。
责任担当,奠定工匠精神之基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知道了高粱秆手工创作已经入选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传统艺术需要我们去了解和传承。由于传统的手工匠人,都是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技艺,能工巧匠若找不到好的传承人就会直接导致技艺失传。学生们对这一劳动工艺的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后,纷纷表示,要更加刻苦学习这一工艺,从而强化了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这种责任担当正是工匠精神之基。
创作感悟,领略工匠精神之魂 高粱秆工艺课程是一门融合几何学、建筑学、力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手艺让原本普通的高粱秆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工艺品,教师向他们展示了一些民间大师的作品,这些作品用高粱秆编织出各种各样的造型,而且制作出来的作品看不出任何衔接的部分,精美绝伦,还非常结实。在这一课程中,学生深刻感受到了高粱秆工艺作品造型的独特、工艺的精伦,感悟到美学在高粱秆手工制作中的体现。在工艺创作中,他们很容易体会到“表现生活、富有创意”是工匠精神之魂。
刻苦磨砺,打造工匠精神之力 不论是高粱种植,还是利用高粱秆进行工艺创作,说起来简单,要实现目标却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在种植阶段,学生需要天天对高粱进行细致观察,根据高粱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劳作。这样日复一日不间断的坚持,需要学生具有工匠般的毅力。在高粱秆工艺创作时,如何使自己的创意实现物化,需要掌握多种手法,这些手法需要一次次的练习。在编制过程中,手磨出泡、被高粱秆刺痛也是他们常常要面对的困难。但学生们却不怕困难、刻苦磨砺,幼小的身躯释放出了工匠精神之力。
总之,学校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劳动情感、提升劳动素养、培育劳动精神。我校的高粱秆工艺课程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从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入手,对其实施劳动教育,通过引导他们实现“做中玩、玩中做、做中学、学中思、思中获”,有效落实了劳动教育目标,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值得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