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浅析

2023-12-10 22:00李想
声屏世界 2023年17期
关键词:山海情西海固涌泉

□李想

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①电视剧的制作也要体现出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努力发挥为时代而歌的作用,积极反映时代主旋律。电视剧《山海情》涉及的时代问题就是脱贫致富奔小康,主创人员紧紧抓住这个核心叙事点,在这一基本叙事点的前提下讲好脱贫故事,传递中国精神。在故事内容的选择和主题精神的表达上都十分符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山海相依,和而不同。将闽宁合作对口帮扶、实行吊庄移民政策作为宁夏西海固脱贫的突破口,集中体现了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西海固人民是如何将一个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改造成富饶的塞上江南,这种从无到有的艰辛也更能体现出《山海情》所树立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

建设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无论是易地搬迁还是对口帮扶,都是使命担当,更是情怀所在。《山海情》将西北地区的贫困放大,更将贫困的原因严肃地指出来。在电视剧的第一集中,受杨县长委托,负责吊庄移民的张主任在涌泉村负责人马喊水和马德福的带领下,前去寻找逃跑回来的村民。在村民李大有家里,张主任第一次见到了“扶贫鸡”,这是政府为帮助涌泉村发展养鸡产业而赠送的81 只“扶贫鸡”,结果涌泉村的村民非但没有利用好扶贫资源,反而将这些“扶贫鸡”全部吃到肚子里。该电视剧中还出现了为了一头驴、一口水窖,李水花爹把她许给了未曾谋面的男人的事情,还有农村学生的受教育问题以及扶贫工作中某些干部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等,《山海情》的创作者们没有规避实际生活当中的残酷真实,而是对准问题,找准原因。扶贫先扶智,脱贫的内核不只是让困难群众短暂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是要让人们从心底里提高自信心,增长知识,有致富的底气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电视剧的后半段,主要围绕两个事件进行叙事,一个是在福建专家凌一农的帮助下,村民种蘑菇发家致富,一件就是宁夏女工到福建学技术打工挣钱。这种思想的转变,才是脱贫的关键。

《山海情》紧扣时代脉搏,提出时代问题,并积极应对和解决,真正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②

对空间叙事的深刻理解

影视艺术是时空结合的艺术。在影视叙事中,除了有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整个脉络和事件的逻辑变化的叙事时间表达,还可以使用空间这一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因为和文学相比,影视中的空间表达是一种在现实基础之上建构的具体空间,对于影视叙事来说,空间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山海情》就很好地利用了空间叙事这一重要的创作手段,剧中的叙事空间主要放在了西北地区。从漫天黄沙的戈壁滩、干旱缺水的涌泉村到每家每户的土坯房、干旱绝收的麦田,这一空间的打造尽显真实。为了解决这种现象,国家提出了移民搬迁的吊庄政策,电视剧的叙事空间进一步扩大,在一望无际的宁夏西海固戈壁滩,将镜头瞄准了整村搬迁的空间变化上。

当涌泉村和苦水村的村民到达位于银川平原的移民安置点金滩村后,才发现这里虽然和之前的山坳坳不一样,但仍然是干旱缺水,时不时还有一场龙卷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这是对吊庄移民尚未建设的闽宁村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现状的现实写照。为了生存村民们被迫搬迁出来,通过空间的转变,人地矛盾进一步激化,说明空间对于推动剧情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除此之外,剧中的叙事空间还将视野转换到福建地区,“山”指宁夏地区,“海”指福建地区,这两个分别位于祖国的西北和东南,物理距离相距甚远,但是导演却用“情”将这两个地方紧密相连,山海相依,共同发展,体现了先富帮后富的情义。《山海情》中的村名变化也体现,一开始的村名是涌泉村、苦水村,后来是金滩村、闽宁村,可以看出西北人民朴素的情感表达——对水的渴望。水作为地域空间的重要元素,也更契合该剧对人们改造生存环境的决心和对美好愿望的向往。

《山海情》的开头和结尾也对应出同一个空间地域的发展变化,开头的戈壁滩黄沙遍野,山坳坳也是光秃秃的场景,到结尾处的遍山翠绿,这种带给观众感官上的直接变化是深刻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回过头来人们可以看到涌泉村和苦水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荒无人烟的金滩村也换了人间。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也能产生集体记忆,而且这种集体记忆是随着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一空间也就是宁夏西海固地区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转变,使得在特定的地理文化和空间环境中,叙事具备了潜在而丰富的背景信息,提供逻辑依据。

空间的营造也离不开特定区域的方言使用,宁夏西海固的西北方言、福建地区的南方口音,方言这一核心要素也体现出电视剧主创者对于空间叙事的深刻理解,因为方言的不同会带来一种不同的认同感,也会产生特殊的文化认同和特殊的文化记忆。剧中人物说着方言,让观众在整个观看过程中可以更清晰地对特定的空间进行了解,导演孔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当我们进入西海固地区后,对方言的感受就更强烈,那一方人就是如此,他们的性格、喜怒哀乐就是这样。”③在电视剧的最后,扶贫干部陈金山用宁夏西海固方言向马德福告别:“额(我)走咧。”马得福随即也用福建的闽南口音回应道:“那我好好冈(工)作,等你回来。”方言在电视剧《山海情》中作为一种特殊元素的存在,是一种情感的串联,将这种山与海的真情通过方言自然流露出来。

对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④《山海情》生动描绘了一个生活艰苦,村民观念根深蒂固的涌泉村,也让观众记住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用自己的努力走向富裕。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青年人是主力军,剧中着重刻画了几个年轻人,如一心为民、善良可亲的男主角马得福,这个秉性纯良的西北汉子,在主持金滩村日常工作的张主任调离时,也道出了自己的心酸“从他来到这里,就是一个困难接着一个困难,一个事情接着一个事情”,但他都坚持了下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扶贫干部的初心和使命。从一开始的吊庄移民搬迁,到完善金滩村的各种基础设施,再到带领大家种植蘑菇、葡萄和枸杞,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慌不忙,也真正能够做到不急不躁,在平静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强大的内心。当村民因浇水灌溉问题协商不好要砸了水利设施时,当弟弟马得宝认为他干活是为了给自己当官铺路时,遇到再多的不理解,马得福也能从容应对,坚定自己的内心和信仰,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在《山海情》的最后,为了彻底解决整村搬迁的问题,为了感召大家行动起来,他说道:“因为我们离医院太远了,我们离学校太远了,我们离外面太远了,我们要么走不出去,要么就回不来。”这种情感的流露更贴合人物形象,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山海情》对于农村新女性的人物形象表达也极具真实感,既有踏实肯干、不怕贫苦的传统女性李水花,又有敢闯敢拼的新农村女性白麦苗。她们性格突出、形象鲜明,在面对本已固定的人生时敢于挑战,用自己行动打造新的别样生活,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为全剧增添了些许细腻的情感表达。19 岁的李水花在经历包办婚姻、丈夫残废等种种困苦后,依然乐观地面对生活,当她拉着身有残疾的丈夫和女儿走了7 天7 夜,从苦水村来到了金滩村,她不顾丈夫反对,种植蘑菇、开小卖店。李水花坚韧的就像是戈壁滩的小草,观众们也在水花家庭的悲欢离合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白麦苗是闽宁合作中首批前往福建打工的女工,她聪明机智,敢想敢干,敢闯敢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出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她时刻坚信着水花姐告诉她的:“有奔头不算苦,没奔头才真的苦”。就这样,白麦苗从普通的女工成长为一名报效家乡的女企业家,这种拼劲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肃然起敬。

剧中也十分注重对一些配角的生活呈现,主创们从细小之处出发,记录配角们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特别是在大时代的洪流中,人们在变迁中产生的特殊情感,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也会自然地将自己进行角色代入和角色转换,产生一种深刻的移情效应,如厚道本分、踏实肯干的马喊水,不求上进、油嘴滑舌的李大有,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凌一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⑤《山海情》在他们的喜怒哀乐中传递着真情实感,在这些配角们的人物群像中共同构建了不一样的“山海情”人物群像。

对特殊情感的别样表达

电视剧《山海情》对情感的多重表达也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片名就体现出兄弟省份的帮扶之情,这里面就涉及到两个层面:一个是海的那头,福建对宁夏的对口支援;一个是山的那边,就是宁夏对福建的感恩回馈。这种情感是特定的,就像2021年夏天,当河南人民经受洪水肆虐时,她的对口支援对象——新疆哈密市就积极援助,捐款捐资。《山海情》主要体现的是先富帮后富,共同建设家园,而这种情感表达更多体现在剧中援宁人物的作为上,认真做事、服务人民的挂职干部陈金山,言传身教、敬职敬业的农学专家凌一农,还有后来参加教育扶贫的厦门大学学生郭闽航,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扶着西海固的人民,而淳朴的他们也怀有感激之情,这种跨越山海之间的兄弟情义令人感动。

剧中除了描绘闽宁协作的兄弟情义,也流露出宁夏西海固人民的真情,电视剧《山海情》用23 集的篇幅讲述了长达25年的脱贫奋斗史,其中真正的主角就是当地的村民,他们既是奋斗者也是受益者。他们普普通通、勤勤恳恳,只想让家乡变得更好,从不愿搬出先人久居的世代衍生地的乡情难舍到为了子孙后代的未来愿意搬到闽宁镇上的舔犊之情,从邻里村舍之间的互助之情到白校长对教育学生的坚守之情,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达都体现出伟大的宁夏西海固人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在电视剧的最后,主创者们将《山海情》的情感表达上升到了一种中华“根”文化的高度,当马得福因为整村搬迁的事情不小心说了李姓老一辈人是“刁民”时,父亲马喊水直接把马得福的饭碗丢了出去,在整村搬迁这个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后,马喊水才把马得福叫到后山给他讲起来李姓和马姓两个家族的故事。该剧也很好地刻画出以马得福为代表的年轻一辈和以老支书为代表的老一辈人之间的代际冲突,以及在这个冲突的背后有着中国人永远也丢不掉的“家文化”,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山海情》具有了横向的空间叙事表达,也具有了纵向的叙事时间的深层感。

电视剧《山海情》短小精悍、情谊真切,一经播出就引起热议,剧中对时代脉搏的紧扣、对叙事空间的把握以及对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别样理解,真实书写了新时代的农村如何脱贫致富,新时代的人民如何齐奔小康。剧集以普通的西海固村民和援宁干部来描写伟大时代,以涌泉村、金滩村这种小小村寨来映射国家扶贫成果,以各种各样的扶贫故事、感人事件来体现出别样情怀,刻画出新时代的人民感党恩、跟党走、颂党情。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更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⑥以《山海情》为代表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准当下的中国社会,同时描绘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党和政府带来的美好生活,也凸显我国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取得的新成果,对群体生活记忆进行了精准描绘,广大文艺工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

注释:

①②④⑤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 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新华每日电讯,2021-12-14.http://www.news.cn/mrdx/2021-12/15/c_1310373992.htm.

③杨文杰.全明星阵容方言出演《山海情》[N].北京青年报,2021-01-13.

猜你喜欢
山海情西海固涌泉
一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史
西海固文学研究的典范
——评钟正平《知秋集》
张涌泉《<金瓶梅>词语校释》手稿
《山海情》:所愿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土味《山海情》凭什么热度不减?
好看的“扶贫剧”不止《山海情》
《山海情》,“土到掉渣”的爆款
滴水能涌泉
关于西海固 我们一直了解得太少
冯玉钦、崔泽东、周涌泉、陈鹤翔等同志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