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阅读课文的梳理与整合
——以统编教材为例

2023-12-10 21:11张金慧
名师在线 2023年29期
关键词:革命课文教材

文/张金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丰富的革命文化题材阅读课文融入教学体系,全12 册教材收录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共35 篇,占总篇目(337 篇)的10.38%,独立教材的语篇占比随着学段的提升呈逐级递增趋势。从教育主旨角度出发,随着学段的增长,革命文化题材课文逐渐由朗朗上口的诗歌、广为人知的先烈故事逐渐延伸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少年强则国强”等宏大的教育命题。提高课文教学质量,教师需着眼于教材内容,深层次梳理与整合探究统编教材相关课文编排意图与特征,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阅读课文的教育意义

(一)感悟红色精神,培养爱国情感

北宋学者周敦颐在《通书·文辞》提出了“文以载道”理念,指明“文”为穿“道”的工具和途径。在革命文化题材阅读教学中,课文语篇即是“载道”之舟,而爱国情感、红色精神即是“道”之内涵。推进革命文化题材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增强爱国情感,感悟红色精神[1]。

(二)渗透文化素养,树立正确史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将“文化理解与传承”作为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践行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辨是非、明事理,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

(三)优化课程建设,丰富人文内涵

《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学科教育需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借助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人文内涵的感知力是语文教材编排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材中融合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有助于丰富教材的人文内涵与优化课程建设。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课文的编排概述

(一)编排理念

教材的革命文化课文编排理念有二:其一为渗透正确、积极的价值导向,使学生对革命文化和祖国发展史产生正确认知;其二为彰显中华民族精神。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展现的宁死不屈、勇于牺牲、尽忠职守、克己奉公等精神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多个层面,有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精神[2]。

(二)编排特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编排特点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体裁类型多样化。选文包含记叙文体裁20 篇、诗歌体裁6 篇、散文体裁6 篇,另有微型小说、说明文、演讲稿等多元体裁类型。第二,阅读侧重精确化。统编教材收录了精读革命文化课文21 篇、略读14 篇,阅读任务精确。第三,编排结构灵活化。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既有独立篇目,又有聚合式主题单元,编排思路相对灵活[3]。

三、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阅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立足于对整体性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梳理和整合优化阅读教学,教师需精准感知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困境,建立多样化认知支架,寻找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从而突破能力水平限制和阅历经验的局限,引领学生思维由浅层向深层过渡。

(一)搭建认知支架,突破浅层阅读困境

1.活用影视资源,突破时空认知困境

革命时期的社会背景、人民生活方式与当代国内情况存在巨大差异。新时代的小学生存在时空认知断层,难以通过实际生活经验正确解读课文内容。影视资源正是帮助学生突破时空认知困境的突破口。我国有大量以革命文化为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能动态展现相关革命背景下的人民生活风貌,精准衔接学生认知断层,为学生扩展革命文化视域。教师可以在课前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提炼文化背景展示需求,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截取适合视频素材,拉近学生与革命时空之间的距离[4]。

以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例,课文主要讲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帮助当地人民挖水井的动人故事。在课前教学设计环节,教师立足学生角度,考量到小学生缺乏革命时代用水常识,难以理解水井的重要性,进而难以共情人民感激之情的阅读问题,找到优秀影视作品《红军东征》第22 集片段和新闻短视频《江西瑞金:饮水思源毛主席挖的红井至今流淌甘甜》,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影视作品生动还原了课文中毛主席问老乡生活水源的场景,补充了红军艰苦勘探水点、炸泉水、修井口、军民一道尝水的过程。学生不难从瑞金地区的地理情况、清澈水源和污浊水塘的直观对比中体会当地人民如获至宝、满怀感恩的激动心情,时空认知困境得以轻松突破。

2.拓展革命文化,突破背景认知困境

课文篇幅有限,难以承载丰富的革命故事、文化背景。小学生对革命历史事件、故事往往难以建立正确认知。如小学生知道长征要过草地,但难以理解过草地的凶险,对“草地”的印象固定在生活中的干燥、安全的草地形象上,因此未能对长征的艰苦卓绝程度有正确解读。教师在进行相关课文教学时,可以从课文内容出发,查阅相关革命文化故事,向学生拓展相关故事背景,补充更多生活细节,以此帮助学生丰富革命文化积累,深化历史背景认知[5]。

以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本课文以诗意的语言歌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同志送迷路孩子回家、背年迈大娘赶路两个动人事迹,体现出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教师在讲解该课文时,考虑到学生对雷锋的服务、奉献精神认知较浅,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拓展阅读材料《雷锋事迹》,材料中包含了雷锋同志建立小小的雷锋图书馆、为战友补裤子、为父亲病重的战友家里寄钱、义务帮助小学盖大楼、抗洪抢险、捐献全部积蓄等事迹,教给学生“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句话。学生能通过丰富的事迹认识到雷锋同志的善良、友爱、无私奉献等宝贵品质,脱离浅层阅读理解水平,对雷锋精神的内涵产生深刻体悟。

3.构建想象桥梁,突破情感认知困境

小学生的情感品质伴随着认知能力的持续提升而提升,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的匮乏使小学生难以深度领会复杂的文本情感意蕴。而情感解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生具有想象力丰富的思维特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质搭建课堂想象桥梁,借助假设情境、想象引导等方式丰富学生对多样情感的体验,使学生举一反三,突破阅读中的情感困境,与主人公深度共情[6]。

以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课文讲述了国际友人白求恩同志在抗战时期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体现出白求恩同志舍生忘死、无私利他的珍贵品质。课文讲述了白求恩同志在炮火中争分夺秒抢救伤员的场景。学生阅读“硝烟滚滚、弹片纷飞”“敌机不断地在上空盘旋”等情节时,没有出现应有的情感表示。教师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一片堆满气球和针尖的场景中,并说明“耳边随时可能会发生爆炸”,学生回想到生活中遇到气球爆炸时的感受,产生一定的危机意识。教师又持续深入地描述课文中的画面:“你看不见小庙里的墙壁,也看不清穿梭的人影,因为庙里到处是滚滚的浓烟和物品燃烧后的味道。”课堂情感体验游戏触发了学生对嗅觉、听觉、视觉、触觉等一系列情景想象,学生能在此作用下深化对课文情境的感知,进而对白求恩同志的感受、品质产生深层次共情。

(二)挖掘文本要素,延伸深层阅读思考

1.以语言要素为切入点,提炼文本意蕴

语言要素是课文解读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是构成文本的基础单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特定字词、短句进行深度赏析,帮助学生提炼课文语言要素中的深层次意蕴,使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7]。

以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为例,本课课文为现代诗歌体裁,分段描述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心路历程。在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分段赏析诗歌。教师紧扣诗歌第一段“延河”“枣园”“杨家岭”三个词汇展开细究。教师指出:“延河是黄河的一个分支,是延安的象征之一;杨家岭和枣园都是中共中央的驻扎地,毛竹新就是在此地指挥了部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经过对词汇、语境的探究,学生对第一段营造的革命文化意境理解得更为透彻,赋予地名革命精神意义,感知诗歌描绘几处标志地的用意。

2.以情节留白为切入点,锻炼主观表达能力

课文的留白情节旨在保留想象空间,让学生个性化地解读作者的未尽之言。小学生阅读能力有限,难以自主赏析情节的留白处理。教师可以将课文的留白情节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鼓励学生自主填补留白情节,锻炼口语、书面表达能力。学生能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下自主填充情节,丰富课文内容,深化对阅读文本的感知力。

以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本课叙写了毛主席得知儿子牺牲的悲痛心情和抉择遗体是否归国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主席超然的胸怀和体恤战时民众的心情。文中存在大量留白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给“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只又一只地吸着烟”这一句补充情节:“这里只描写了主席抽烟不语的样子,主席痛失爱子,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表情?会做出哪些动作?”学生结合教师的启示自主补充:“可能双眼布满了血丝,忍着眼泪。”“可能会经历从不可置信到祈祷奇迹发生的心路历程。”由此,学生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以关联常识为切入点,丰富阅读体悟

“课文关联常识”是宝贵的拓展教育资源,具备丰富学生文化修养、深化学生阅读体悟等教学价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时常会提出个性化追问。教师要把握教学机会,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补充留白,促使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自主寻找课文的关联性常识切入点,以此达到深度阅读的教学预期。

以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为例,学生对长征实况理解有限,在阅读时发出疑问:“为什么草地里会有鱼?到底是草地还是池塘?”“为什么草地要过那么久,走不到头?”“为什么红军一定要过草地,能不能走一条平坦的路呢?”“长征是为了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疑问分为“兴趣提问”和“助读提问”两类,有选择性地详答、略答问题,向学生解释红军长征时期过草地的战略意义,过草地途中需要克服的艰苦条件、红军当时的行军条件、红军的规模等。随着释疑的层层深化,学生对课文中的危机局势和抗战背景产生深刻的了解,并能结合补充性常识解读老班长克己奉公、无私牺牲的选择,对老班长怜爱年轻同志、责任心强、忠于革命崇高理想等宝贵精神品质产生深刻的理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化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设计需从突破认知困境和引领深度思考两个维度展开探究。从认知困境方面来解读,教师可以采用活用影视资源、拓展革命文化、构建想象桥梁等方式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突破由时空观念、文化背景、情感解读能力构成的理解障碍;从引领深层思维方面来解读,教师可以将课文语言要素、情节留白和关联性文学常识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由此聚合有效的教学资源,完成学生思维由浅层向深层牵引的过程。

猜你喜欢
革命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背课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